228. 228(一更) 劉虞登基(1 / 1)

彆人的十九歲在做什麼姑且不論, 喬琰的十九歲,卻已堪稱位極人臣。

當桂宮宮苑之外群臣雲集之際,能如她這般同時位居列侯又位次不在四將軍之下, 因而無論出於爵位還是官位考慮,都可著金印紫綬的, 實在是一隻手都數的過來。

雖然在禮法上來說, 盧植皇甫嵩這些人對她有提拔之恩的,且在名義上來說官位還在她之上, 都該當站在她的前列, 但當喬琰在程昱與陸苑等人的隨從之下來到桂宮之外的時候, 眾人難以避免地先將視線集中在了她的身上。

百官與會劉虞登基之禮所著的吉服確實是臨時趕製的。

不過在喬琰將並州紡織工匠調度進關中後,這些量體裁衣後督造的吉服都讓人看不出任何一點敷衍粗糙之處。

考慮到經由桂宮內紫宸殿百官入會之禮後, 眾人還需往城郊一行,喬琰讓人在吉服之內都縫上了一層棉夾襖,以防朝臣為寒氣所侵,在隨後的燔燎之祭中凍出毛病來。

這樣一來還有個好處。

盧植小聲對著皇甫嵩說道:“這還得算是把身形撐圓了一輪, 看起來體面些。”

對漢末這種天災頻頻之年來說,能吃得胖可得算是一種福氣。

盧植這句調侃說得倒也沒錯。

前往長安維護漢統的老臣大多在這兩年間清減了不少。

他們因董卓挾製天子之事而夙興夜寐,又因長安百姓民生多艱而輾轉反側。

好在如今新年翻篇,或者說,自去年年末就已讓長安表露出新景象了。

皇甫嵩用示意他往喬琰方向看看的舉動, 對盧植這話做出了個回應。

這吉服有沒有讓彆人看起來顯得圓潤點不好說,在喬琰身上依然有種輕盈飄逸之感,至多是因為上玄下朱的配合而壓得沉重了幾分, 卻也顯得這位少年天驕長身玉立,有造化鐘靈之態。

在行動之間,吉服裙裾之上的江崖海水紋似有流動奔騰之意, 更是一派行動如風的威儀。

盧植望見這一幕笑道:“倒是少見她好好地將虎賁冠給戴上。”

喬琰平日裡一向是隻以紫金小冠束發,圖的便是個行動方便。

但今日乃是劉虞登基朝會的典禮,總還是要規矩些的,佩的便是那武冠所屬的虎賁冠。

此冠還有個名字叫做鶡冠,便是在此冠之上需插一鶡羽。

鶡是一種性情勇毅,好鬥不卻的鳥類,故而成為了秦漢時期對武官的寄望。

她也著實配得上這種寄望。

盧植與皇甫嵩的閒談之間,喬琰已走到了他們的面前,朝著這兩位當年的提拔之人行了一禮。

若非當年黃巾之亂中統兵的不是這兩位性情高直之士,喬琰也沒有種種行事的可能,更不可能讓她的戰功如實上報到漢靈帝的面前。

今日走到能扶持天子的一步,對她來說,這兩位長輩的援手必不可少,故而她這一拜實屬誠心。

隻是這一禮中的潛藏意味,大概並不是在她面前的二人所能體會到的。

他們隻是覺得她在又長大了一歲的新年,更讓人看到了舊日將儘中新人支撐門庭的希望。

當年對她這大漢王佐、股肱之臣的評價,在今日也終於落到了實處。

三人並未敘舊多久,就已聽到桂宮內傳來了另外的一道通傳鼓聲,而後便是從金吾衛統領鮮於輔喊出的與會入朝之聲。

盧植聞聽此聲,止住了想要再誇讚喬琰兩句的話茬,按照百官次序當先踏入了宮牆之內。

這桂宮紫宸殿,同樣是在喬琰領人重新規劃長安城的時候才重新修建的,在形製上遠不如當年的洛陽宮室宏偉,但好在喬琰的審美比起董卓來說那還是要強上太多的。

宮室雖簡陋,可當他們自桂宮以南朝著北面而去的時候,晨光自東南方向透射而來,將宮闕籠罩在一團光影之中,還能讓人看出些綿亙在這座城市筋骨之中的輝煌。

喬琰的眸光中隱約閃過了一抹莫名的情緒。

但在此刻她眼中映照得更加分明的還是眼前的場面。

算起來這還是她第一次親眼見到天子登基的典禮。

劉宏不必多說,劉協的登基乃是在董卓的支持下完成的,她當然也沒看到。

這種罕見的情景,讓她雖並非其中主角而是幕後推手,還是不免在心中情緒翻湧了一瞬。

在她踏入殿中的時候,劉虞已經著十二章禮服北面而坐。

若按照標準的流程,此時該當由太尉登上東面階梯告令群臣,但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

誰是太尉?

董卓曾經給自己委任過太尉,後來他又自號相國,將黃琬委任為太尉,在諸侯討董卓後他便將黃琬的太尉位置廢除,一直到兵敗身亡都未曾再委任另外的一位太尉。

李傕在搶奪了董卓權柄後倒是想將自己委派在這個位置上,可惜還沒來得及讓他穩固局勢,做出這樣的選擇,他也已經落到被迫外逃的境地了。

在眾臣商議登基流程的時候,最後做出了個決定,由將接掌太尉之位的人來行使這一職務。

故而此時升自阼階的便是盧植了。

他徐徐展開了手中的策書。

在策書中先是對劉宏和劉協這兩位先帝的過往給出了個相對客觀的評價。

然而因前者的功過實在不好評說,便隻能先撿著建立鴻都門學督造熹平石經等作為功績陳說,而後者處在董卓的威逼之下,好像也難以說出什麼來,至多說上一句純孝。

好在後頭的話倒是容易。

“幽州牧襄賁侯虞,東海恭王之後也。”——這是劉虞即位在血緣上的合法性。

“鎮幽州時務存寬政,勸督農植,開上穀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穀石三十。”①——這是在讚揚劉虞的功德。

“長安有亂,需有稟德行教化者居於上,天下有變,需有持懿德巍巍者光於四海。”——這是對劉虞即位合理性和必要性的進一步闡述。

在這三步遞進後,便是策書之中的結論,襄賁侯劉虞堪配“審君漢國,允執其中”,當即位天子,望其勤勉修身以正其位。

傳國玉璽在洛陽的失蹤,讓盧植無法在此時按照規範的流程,將其自東面授予新天子。

但如今反正也沒有第二個人有這傳國玉璽,就姑且當做此物已經在戰亂之中丟失了也無妨。

在儀式舉辦之前,負責典儀的眾人已經先讓人以玉石雕刻成了一枚新玉璽,作為此時代表皇權的授予之物。

而作為回應,劉虞在接過了璽印後,將玉器明珠授予了盧植。

事實上這授予的儀式中,明珠應當是一種與隨侯珠處在同一規模的寶物,意在天子對重臣的器重之意。

不過在凡事從簡的時候就實在不必計較這麼多了。

就像在盧植接下了寶珠與玉器後的下一步,喬琰邁步而前,從劉虞手中接過了他的佩劍。

在大漢曆任天子的即位典禮中,這個授劍的“劍”都是高祖自稱斬蛇起義的那把斬蛇寶劍,即便此物的真品已不知去向,也往往會打造出一把與此形製相仿的。可此物的圖樣也早在洛陽的戰禍中不複存在,便也隻能以劉虞的佩劍來取代。

但是斬蛇寶劍也好,是劉虞的佩劍也罷,在這一個授予佩劍的舉動中,所包含的意思都是一樣的——

當朝的武官重臣要代行天子以武功威懾四方。

這個職務,隻有可能在喬琰的手中。

若非她年紀實在太小,那宣讀策令的重要流程都應當交給她。

喬琰持劍而拜,下一刻,在這座殿堂內齊聲響起了對劉虞的萬歲之稱。

伴隨著的,乃是那大赦天下的宣旨。

而在這出冊封之禮過後,便是祭祀宗廟。

拜謁宗廟乃是天子冊封禮的重要流程之一,其重要性不比授予印璽小多少。

譬如那被霍光所廢的昌邑王劉賀,也就是那位海昏侯,他被廢黜的理由就是“宗廟重於君,陛下未見命高廟,不可以承天序”②。

大漢在洛陽的宗廟牌位已遷移至了長安,但還未曾來得及重建高廟,便暫時挪進了明堂中合並在一處。

在“天子擺駕明堂”的通傳聲中,桂宮的宮門再一次應聲而開。

身處此地的人無法看到,在這座宮門開啟的同時,內大街所對的南面安門也同時開啟。

為了確保新帝登基的安全,這一道城門在今日並不作為長安民眾出入的門戶。

但當天子車駕與亦步亦趨的百官行於長街之上的時候,在街道兩側已圍攏來了密密匝匝的圍觀之人。隻能由身處於道路兩側的金吾衛和涼並兵卒,形成對這些人的約束阻攔。

喬琰朝著街道的一側看去,果然看到了自稱要前來為樂平月報采風的昭姬。

聽說昭姬要來,呂令雎還跟喬琰打了個報告要來當護衛,以便體驗一下長安風物。

本著讓她們見見世面也無妨的想法,喬琰當即做出了批複。

也順便讓她們把諸葛亮黃月英這些滿了十歲的潛力股也給一並帶上。

現在這幾個孩子在典韋的看護之下站在人群中。

對這樣一個十年不遇的景象,她們個個露出了嘖嘖稱奇的神情。

呂令雎挽著黃月英的胳臂問道:“你說這樣的場面會被怎麼記錄在蔡姐姐的筆下呢?若是隻歌頌新帝登基盛況,好像顯得我們君侯不夠氣派,要是隻說我們君侯奉劍討賊,又顯得有些僭越。”

黃月英收回了看向喬琰的目光,朝著呂令雎回道:“若是這樣不好寫的話,為何不從弘文館側面表現呢?”

見呂令雎還有些似懂非懂的樣子,黃月英解釋道:“弘文館雖然已經建起,四館主也已經選定,但你覺不覺得,若按往來於長安的士子人數,其實還隻容納了極少的一批?”

呂令雎想了想她看到的場面,點了點頭。

“因為天子未登基,眾臣官位未曾落定,率先一步到來的未必就能提前有所得,反而會因籌備登基諸事繁多而被忽視,不如等登基典禮完畢後,以見天子威儀為之震懾的說法,前來弘文館投效。”

“長安有主,新帝登基,士人紛紛自弘文館晉身的消息記載於月報上,負責抄錄的樂平學子又會如何想呢?”

呂令雎恍然:“總得讓自己再多學些東西,也好跟他們爭個高下吧!起碼不能比這些先效力於中央的落後太多!”

這就是調動起學院內的積極性了。

但呂令雎一邊想著此事,一邊又琢磨起了另一個問題。

在這新年的開端,君侯的新壓勝錢是不是也該發了?

今年又會是什麼圖樣呢?

她躍躍欲試地想要正式得到委任,也未嘗不是因為這個緣故。

每晚上一年,她就要推遲一年才能開始領取新年壓勝錢,就比彆人少集了一種圖樣。

這也是一種積極性的由來嘛。

反正呂布還身在綏遠城鎮守,這枚壓勝錢就先由她保管好了。

------

且不說這些圍觀者是如何想的,在這千人萬人的目光中,劉虞和喬琰等人已經出了長安城,直入明堂中的宗廟而去。

因明堂規模不大,在修建的精細程度上遠高於桂宮和未央宮,倒也對得起舉辦在此地的儀式。

劉虞先入宗廟祭告大漢先祖,後於明堂之外燔燎告天,意為裡六宗,望群神。

這便是進一步昭告繼位的合法。

等到了這一步,登基大典就幾乎完成了。

因劉協隻是失蹤而不是身亡,群臣不必改換吉服為喪服,隻需完成後續的迎送天子回返長安就好。

這一出冗長繁複的流程完畢,當重回紫宸殿的時候,劉虞的存在就不再是被“授予”天子權柄的即位候選人,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漢君主。

有天子在位,鄴城朝廷中有那些百官劃分,長安朝廷自然也是如此。

當然,先一步對外公布的乃是改元。

自今歲元月初一起,長安朝廷改元建安,意在天下建寧,永樂長安。

有意思的是,鄴城朝廷也在此時修改了一個年號,叫做永漢。

但到底哪一個漢才是漢朝正統,必定還是要以東風西風之鬥來做出決斷,光是靠著年號還遠遠不夠。

在長安的宮闕中,劉虞已讓人宣讀起了對朝堂眾臣的冊封。

三公之中,以盧植為太尉,以王允為司徒,以黃琬為司空。

但還未等接著宣讀到武將的敕封,眾人已見喬琰當先朝前邁出了一步。“臣有事要奏。”

這顯然並不是個合規的上奏方式,隻是念在她對長安朝廷的重要性,這種舉動也未嘗不可。

在劉虞抬手示意她開口後,喬琰說道:“今關中雖定,天下未平,四方州牧侯伯中,益州荊州為漢室宗親,當有朝中官職委任,以示漢在長安。”

“昔年董賊以大司馬位委任劉益州,然此位終有僭越之嫌,不如以大將軍位托之,結關中與益州之好。”

喬琰話一出口,手持冊封詔書的劉虞親隨都驚了一跳。

大將軍?

在冊封之上,那分明是屬於她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