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第 86 章 太過先進(1 / 1)

開元二十九年八月, 長安城。

洛陽災情平定的消息傳入了興慶宮。

沒過幾日,沈初主動拜訪帝王寵臣李龜年,和他商討音律, 隨後一封書信從長安傳到了洛陽。

李長安看完沈初的信後沉思許久。

隨後提筆寫了一封信, 派人送給楊玉環,並隨信說明希望楊玉環能將此信遞給李隆基。

收到李長安的信後, 楊玉環眨了眨眼睛。

這小滑頭,還沒在長安待多久就跑到了洛陽, 還總來麻煩她, 今年年節這小滑頭要是不進宮陪自己說話, 她可饒不了這小滑頭。

“你告訴你家公主,就說這事我知道了。”楊玉環輕輕揮手讓紅綾離開,自己則將信紙攤平放在桌面上,一隻手托著下巴,另一隻塗著蔻丹的蔥白食指點了點唇瓣,心中有了計較。

李隆基走入殿中, 並沒有讓宮人通傳消息,而是揮手揮退宮人,自己走入了內殿, 卻見到楊玉環正半倚在軟榻上,手中拿著一張信紙, 身側還擺放著一封信。

“誰給玉環送了信?”李隆基湊過去,手上十分自然攬過了楊玉環的腰肢。

楊玉環笑笑:“這可不是給妾身的信, 而是給郎的信,隻是通過妾身之手交給郎罷了。”

李隆基詫異挑眉,來了興致,伸手就要拿過信, 楊玉環卻狡黠一笑,反手將信藏在了身後。

“郎不妨先猜一猜寄信者是誰。”

李隆基很愛楊玉環天真活潑的模樣,他順著楊玉環猜了起來:“莫非是楊家人想要謀官?”

他認真思考了一下若真是楊家人想要求官,朝廷內有什麼適合的官職可以給楊家人。

李隆基沒想過推脫,他在楊玉環面前一向表現得無所不能,楊玉環向他開口,無論是什麼李隆基都會滿足。

不僅因為他喜愛楊玉環,更因為他是大唐的帝王,所以他必須無所不能,尤其是在自己的女人面前,他隻會更加無所不能。

楊玉環輕輕推了一把李隆基,嗔道:“在郎眼中妾身娘家隻會討官不成?這回可不是我楊家人,而是你李家人。”

李家人。

李隆基沉吟不語,過了半晌才開口道:“壽安公主,可對?”

楊玉環微微睜大了美目,抬手捂著嘴巴,看著李隆基的眼神滿是崇拜,驚訝極了:“郎竟然當真能猜出來?”

李隆基很享受楊玉環的崇拜。

“朕自然能猜出來。”李隆基笑道。

“也是,陛下無所不能。”楊玉環輕聲細語,仿佛對李隆基的聰明已經習以為常了一樣。

願賭服輸,楊玉環便將信交給了李隆基。

李隆基心情頗好地展開信紙,看完信之後哈哈大笑。

楊玉環已經看過了一遍信,她如今卻仿佛沒看過這封信一樣,好奇看向李隆基:“安娘寫了些什麼,竟然能讓郎如此開懷?”

“她向朕哭窮呢。”李隆基將手中的信遞給楊玉環,“朕就說為何顏真卿遞上來的折子裡會給壽安請功,話裡話外都是對壽安的推崇,朕還以為這個顏真卿也是一個想要攀附富貴的人,沒想到壽安還真是實打實做了不少事。”

信中,李長安說她到了洛陽之後發現她先前買的那一大塊地都被洪水淹了,又看到洛陽百姓受災嚴重,覺得他們可憐,就自己掏錢買了許多糧食給災民施粥,如今賑災結束了,她兜裡也空空如也了。

字裡行間都是哭訴自己的貧窮,說自己做好事卻落得身上一乾二淨,想要自己給自己請功,讓父皇賞賜她一點錢她好有錢接著做生意。

楊玉環把這封她已經看了遍的信又重新看了一遍,還要表現出第一遍看的好奇感。

“安娘心善。”楊玉環輕歎一聲,“妾身手中還有些餘錢,妾身十歲沒了父母,打小就在洛陽叔家中長大,算起來洛陽也是妾身半個家鄉,家鄉受了災,妾身倒是也該施粥積德。”

李隆基覺得楊玉環和李長安都是婦人之仁,說好聽一些是心善,說難聽一點就是耳根子軟心也軟,難成大事。

可年老的李隆基已經和年輕時候不一樣了。

年輕時,李隆基身體強壯,銳意進取,他喜歡的官員是宋璟姚崇張九齡那樣敢和他頂嘴上諫的直臣,他喜歡的女人是武惠妃那樣流著武家血脈,敢插手朝政攪動風雲的女人,因為當時的李隆基比直臣更加渴望親手鑄造一個盛世,比武惠妃更加聰明威嚴,他自信能駕馭得了臣子,壓得住自己的女人。

可如今的李隆基已經年近六十,他的父親唐睿宗,在這個年紀已經死透了,他雖然還活著,卻也遠不如年輕時候精力旺盛了。

而且衰老最可怕的影響,並不隻是肉·體上的精力匱乏,更是精神上的變化,李隆基感受到了他自己的虛弱,身體大不如前,精神力不從心,偶爾還會忘記事情,甚至會莫名發怒。

如今的李隆基是一隻衰老的獅王,他不能也不敢再容許獅群中有比他更凶猛的獅子。

所以李隆基喜歡的女人從武惠妃變成了楊貴妃,從殺伐果斷的政治同盟人變成了溫婉柔順、歌喉婉轉的小鳥,他喜歡的臣子從正直能乾的合夥人變成了對他言聽計從但是心胸狹窄的仆人。

他喜歡心軟難成大事的女人。

於是,李隆基看著面前的楊玉環和手中李長安送來的信,覺得自己應該在自己最愛的女人和較為寵愛的女兒面前表現出他的大方。

“豈能讓玉環和壽安出錢施粥?”李隆基大手一揮,風輕雲淡,“朕讓戶部再撥一筆錢去洛陽便是,安娘那邊朕也有賞賜,必定不會虧待了我大唐的公主。”

反正他締造的盛世大唐如此繁榮,一丁點錢,不算什麼。

顏真卿收到洛陽送來的物資後,驚奇極了。

如今已經八月底了,伊川縣最困難的時間段已經過去了,七月洪水泛濫,伊川縣缺衣少食的時候朝廷沒有分發賑災物資,如今伊川縣中的災民一部分在壽安公主名下的磚窯裡燒磚,一部分被壽安公主組織成了建築隊拿著青磚給縣中遭了災的富戶修建宅院,可以說是生活已經步入了正軌,為何這時候反倒來了賑災物資?

好在帶著聖旨押送物資來此的宦官“一不小心”說漏了嘴,顏真卿這才知道是陛下感念壽安公主和楊貴妃的善良,這才又撥了一批賑災物資。

顏真卿面色複雜,最終還是長歎一聲,領旨謝恩收下了這批賑災物資。

也不知顏真卿是因為有了這批物資伊川縣就能更快恢複元氣而高興,還是因為他上月一日一封送去長安請求洛陽城開倉放糧一直未能獲得朝廷批準,如今卻隻因為李長安和楊玉環輕飄飄幾句話,聖人就打開糧倉撥出大批糧食而覺得荒謬。

就連李長安在得知李隆基派人送過來一批賑災物資時都滿臉詫異。

天地良心,她真的隻是為了向李隆基表明自己心軟優柔寡斷還做不成事,誰曾想李隆基不但真的會給她賞賜補上了她的虧空,甚至還額外送了伊川縣一大筆物資。

這事反而更讓李長安恨得牙癢癢。

你這不是有的是錢嗎,怎麼當初事先問你要錢修堤壩開水道的時候你把奏折一扔置之不理,現在人都死了房屋也都衝垮了你倒是送錢來了!

合著這是告訴我日後我想要做什麼事都要通過吹枕頭風才能把事情做成啊。

李長安恨恨地磨了磨牙,並且決定今歲過年給她爹送一套漆器,裡裡外外刷五十層漆,會往外冒有害氣體的那種!

對了,也要送李林甫一套。

縣衙也正在修繕中,洪水衝塌了半邊縣衙,在洪水退去後,顏真卿就做主雇用了一批災民修繕縣衙,也算是解決一小部分人的生計。

這一個來月,伊川縣的人口不但已經恢複了災前的數量,而且還在迅速攀升。

受災的地區不隻有伊川縣一處,伊川縣隔壁的汝陽縣以及洛水沿途幾個縣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波及,隻是沒有伊川縣這樣嚴重罷了。

那些縣的災民沒有伊川縣這樣的好運氣,雖然因為其他地方洪水是逐漸蔓延上漲而不是突然一下衝垮了河堤,所以那些縣的災民死傷不多。

可他們的房屋和田地也都受到了損傷,尤其是田地全被洪水給淹沒了,短則在洪水中泡了五日長則泡了半個月,麥和粟的根都被泡爛了,顆粒無收。

田地裡種不出糧食,這些百姓就成了災民,雖然有家有室,可沒了糧食就養不活一家老小,要是再找不到謀生之所,說不準短則數月,長則一年就要家破人亡,比這些受了洪災的百姓更慘。

伊川縣雖然遭受洪災最厲害,可卻有位李大善人,在伊川縣搭了十幾個磚窯,雇人乾活,工錢還能日結。

而且李大善人還在工廠裡面開了一家糧鋪,隻要在工廠乾活的工人都可以用內部價購買糧食,限購,每個人每日隻能買斤粟米,價格卻比外面的糧鋪要便宜上許多。

每日斤粟米,省著點吃夠一家老小五口人餓不死了。

隻是後來來做工的百姓太多,甚至還有洛陽以外的流民聽到了消息來此做工,李長安不得不限製每戶最多隻雇傭一人為工人。

畢竟現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致富而是糊口,一家子裡隻要有一個人有活乾就不至於家裡餓死人。

李長安從縣衙出來後直奔廠區,廠區內處處都是熱火朝天搬磚的工人,李長安巡視著工地,在場的工人都已經認識李長安了,見到李長安走過,手上沒有要緊活的工人都抬起頭來看她。

好在李長安已經習慣了被人盯著看,她頭上戴著頭盔,踱步到紡織廠邊上。

紡織廠已經初見雛形,數百個工人正在砌牆,預計九月底就能完工。

該招多少人呢?

李長安心中估算著,她是按照一萬工人的容納量來建造的第一座紡織廠,一開始她隻計算了伊川縣內處於十六歲以上五十歲以下婦女的人數,然後折半,假設隻有一半的婦女會出來工作,再折半,另一半工作的婦女也不會全部從事紡織,畢竟伊川縣挨著洛陽,洛陽內富貴人家多,做廚娘、乳母也是門好營生,收入隻會比紡織廠更高。

李長安還打算在伊川縣建一座廚娘專科學堂,專門培訓相貌清秀的女孩學做菜,好給洛陽城內的富貴人家當廚娘呢。

可現在看來,估計在紡織廠內做工的婦女不僅僅會有伊川縣人,其他縣的婦人估計也會到紡織廠來做工,那容納量就不太夠了……

這麼想著,李長安返回了縣衙自己的書房中,從書架上抽出一張圖紙。

陳國生去了荊州,和裴素一起折騰出了這個紡織機圖紙,並且隨圖紙而來的還有一封信在信中信誓旦旦保證這是電氣時代之前最先進的紡織機了。

李長安在圖紙上打了個叉號,並提上一行小字:

[太過先進,暫不可用]

她要的不是一個人能乾一百個人的工作量,而是一百個人能乾一百一十個人的工作量,目前最需要的是充足的就業崗位,而不是最先進的生產機器。

她用這個紡織機,倒是隻需要雇傭十個人就能乾一千個人的活了,可剩下的九百九十個人找不著工作怎麼辦?

而且布帛屬於大唐的官方貨幣,如果一下生產太多,市場會遭到猛烈衝擊從而經濟發生崩潰。

目前隻需要先進一點點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