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第 87 章 李娘子是星宿轉世嗎(1 / 1)

科研人員和政客看待問題角度不同, 科研人員隻負責搞科研,東西怎麼用是政客應該思考的問題。

就像政客和商人思考角度也不同一樣。

李長安不是一個科研人員,也不是一個商人, 她是一個政客, 所以她考慮的利益不僅隻有金錢一樣東西,政客的利益組成很複雜, 並不像商人那麼單純地隻要錢。

如果她是一個商人,那她當然願意隻需要雇十個人就能讓他們乾一千個人才能乾完的活了, 反正她的目的也隻是賺錢, 讓自己能夠頓頓大魚大肉, 至於其他被機器擠占了工作崗位的人會不會餓死,那又跟她有什麼關係?

可李長安是一個政客, 她需要維持社會的穩定, 所以李長安不願意看到一個人大魚大肉而其他人都被餓死, 哪怕能頓頓大魚大肉的那個人是她。

社會的穩定,百姓的安危,高於她個人的利益。

如果政客隻管自己大魚大肉不管百姓死活, 那就離昏庸不遠了。當然她隻是順口一提並沒有拉踩李隆基的意思。

所以她需要做到的任務就是讓一千個人每一個人都能吃糟糠活下去,阻止其中一個人大魚大肉而其他人全被餓死這樣的情況出現。

技術不能拔高得太快, 社會發展具有滯後性和緩慢性, 一旦社會製度或者社會生產力被貿然拔高得太快,那社會就會不穩定。

李長安得負責調控社會的穩定。

大唐上一年收上來的布帛賦稅才兩千五百餘萬端, 一端布等於四丈等於十三米,按照這兩張圖紙造出來的機器利用水力風力作為動力,運作隻需要一百個人,年產布量一百餘萬端,平均一個人能織出大唐普通百姓一百戶的產量。

就算不提就業崗位一下子就從一萬個變成了一百個, 單單是原料供應,畢竟本來收購的原材料能供紡織女工一年所用,用這個機器後七天就能乾完一年的工作量,那剩下三百五十多天總不能讓她們閒著吧。

就算想要製造更多的布匹,那也的樹上有蠶葉,地裡有棉花才行啊,現在的桑樹一家才種幾畝,而棉花雖然南北朝就已經引進了,但是到現在都還沒有在大唐推廣開。

還有對市場的衝擊,大唐的布帛屬於官方貨幣,完全能當錢用,這個織布機織布的速度比印,錢還快,這麼多布在短時間內全部流入市場,肯定會造成大唐本來就不穩固的經濟崩潰。

所以李長安沉重地在信上又寫了幾個字:[老師們,隻要比現在大唐的紡織技術進步上一丁點就夠用了。大概就是,足夠支撐起工廠運轉,但是不用達到翻倍賺錢。]

信被快馬加鞭送到了荊州。

一刻鐘前還蹲在地裡觀察今年矮稈稻生長情況的裴素和剛從火藥試驗場走出來的陳國生兩個人面面相覷。

二人齊刷刷低頭看了眼放在二人面前桌面上的信,又抬起頭來看著對方。

陳國生用小拇指掏掏耳朵:“我沒聽錯吧,長安那丫頭嫌紡織機太先進?”

“陳老,長安遠在洛陽,您如果聽到了她說話,那的確是您聽錯了。”裴素認真道。

“小丫頭年紀輕輕怎麼就這麼嚴肅……”陳國生嘟囔了一聲。

他又抬手揉揉眼睛,隨後指著桌面上擺著的信,“我沒看錯吧?李長安那丫頭嫌棄咱們的紡織機太先進?”

既不用電力還不用蒸汽,這這織布機怎麼也不能算先進啊。

裴素沉默了,認真看了兩遍信,而後道:“您沒有看錯,長安的意思是讓我們改一版不那麼先進的紡織機。”

“長安應當有她的道理。”裴素淡淡道。

隨後二人又陷入了沉默。

最終還是陳國生開口打破了沉默:“比現在大唐的紡織技術進步上一丁點是什麼意思?”

裴素遲疑了一下:“零件改動少一點?”

陳國生和裴素戀戀不舍將自己二人研究出具有上千個零件的水力紡紗織布一體機圖紙壓到了箱底,然後派人送給李長安兩個結構簡單,隻有兩個巴掌那麼大小的圖紙。

一個叫“軋棉攬車”,可以用來脫棉籽。一個叫“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裴素還特意繪製了簡易版飛梭圖紙附在完整版圖紙後面,簡易版飛梭圖紙上面的零部件比起完整版又少了兩個,效率也隻有完整版的一半。

李長安找匠人先打造出來一個飛梭和一台軋棉攬車,又尋了一名擅長織布的婦人試驗了幾回,終於滿意了。

廠房已經快要搭建好了,顏真卿的夫人韋芸也已經來到了伊川縣,李長安旁敲側擊問過韋芸,她雖然出生大家族,卻並不像一般的大家族子弟一樣認為做工經商是一件丟家族顏面的事情。可以先讓工匠加急趕出一小批工具先用著,等到第一批布帛賣出去以後再雇更多人。

中間還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插曲。

幽州節度副使安祿山升官了,被封為了營州刺史,充平廬軍節度副使,押兩番、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1]。

李長安還是從沈初信中得知了這個消息,聽說安祿山給長安城中不少人都送了許多珍貴的財物,沈初在信中告訴李長安,雖然她沒有在長安城可作為頗受帝王寵愛的小公主,安祿山也給李長安備了一份禮。

沈初來信是問李長安是將這一份禮收下還是退回去。他的意思是最好退回去,可又不能確定李長安是不是想利用這件事做些什麼,於是就寫信過來問一問李長安。

李長安當然是選擇退回去了,和李林甫不一樣,李林甫沒等到安史之亂就死了,所以在利益沒有衝突的情況下李長安還可以和李林甫維持表面和平。

可對於安祿山和楊國忠這樣的敵人,必須從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和他們不對付。

要是她真收了安祿山的禮,那日後安史之亂一爆發,豈不是彆人就會議論“壽安公主前幾年還收了安祿山的賄賂了”,到時候她還怎麼大張旗鼓收攏安祿山的反對派。

李長安寫信告訴沈初不但要把安祿山的禮給他扔出去,還要上奏安祿山賄賂朝臣,總之就是要旗幟鮮明地和安祿山劃清界限。

不過有人比李長安和沈初的行動更快,張九齡現在還活著呢。

張九齡早就看安祿山不順眼,要不是李隆基護著安祿山,幾年前張九齡還當宰相的時候就按照軍法殺了安祿山了。

哪怕現在張九齡已經不是宰相了,可他對安祿山的仇恨一點都沒有減少。張九齡堅定不移的認為,安祿山日後會霍亂大唐。

剛一收到安祿山升官的消息,張九齡就義憤填膺地寫了一大篇洋洋灑灑的奏章送到了朝中。

但凡是史書上記載的奸臣,張九齡都把安祿山跟他們畫上了等號,就差直接當面指著安祿山的鼻子罵他了。沒有指著安祿山的鼻子罵也隻是因為張九齡目前見不到安祿山,而不是張九齡不敢指著他鼻子罵。

張九齡的文采何其好,一封奏折愣是讓他寫出了慷慨悲憤的感覺,李隆基看著張九齡的奏折,心裡一邊讚歎著張九齡的文采一邊發愁。

一個是自己如今的寵臣,說話好聽還每回入朝都給他送珍奇物件孝順他。一個是自己心裡暗中覺得對不起的白月光,說話不好聽,但是的確是打心眼裡為了自己好。

李隆基看著張九齡要求降職安祿山的奏折,隻能一邊在心裡感慨帝王難做,一邊把奏折往炭盆裡一扔當作看不見了。

或者說,李隆基對於自己的臣子們之間互相敵視其實樂見其成。

平衡朝堂,臣子之間有矛盾衝突,他才能利用這些矛盾衝突去平衡朝堂,要是臣子之間和和睦睦,那才會讓他這個帝王感到恐懼。

今年的大唐天氣格外寒冷。

才九月,就洋洋灑灑下了今年的第一場小雪。

甚至連洛陽都下了一場小雪,隻是洛陽的這場雪並不大,還沒有落到地面便被磚窯中升騰的熱氣融化成了雨滴。

磚窯附近的幾條路都已經變成了黑色,伊川縣內靠近龍門石窟的地方有一座煤礦,名為龍門煤礦,李長安花錢從伊川縣縣衙中買下了這座煤礦,每天都有大量的煤炭從煤礦中被運到磚窯裡,掉落的碎屑將這一段路都染成了黑色。

看到下雪,有許多孩子都在大街上十分新奇地跑來跑去,尖笑著打鬨,覺得下雪很新奇。

大唐的氣候溫暖,洛陽很少下雪,要好幾年才會下一場小雪,在很多孩子的記憶中還沒有見過雪。

大人們高興則是因為瑞雪兆豐年,洪水後他們補種了冬小麥,今年下雪明年一定是個豐收的好年份。

這個時候,還沒有人能想到這一場雪隻是往後一個多月裡許多場雪的前兆。

李長安巡視完了工廠,回到自己府上,伸出手掌,這時候雪花才能落到她的手掌中,而不是在半空中就被熱氣融化成了雪水。

她抬頭看著天,雪花像鹽粒一樣往下掉,落在她的手掌中被體溫融化成雪水從指縫間流下。

李長安輕輕歎息一聲。

開元二十九年,最大的一場天災要來了。

開元二十九年九月,大雨雪,稻禾偃折,又霖雨月餘,道途阻滯。是秋,河北博、洺等二十四州言雨水害稼[2]。

受災規模達到二十四個州,這樣的天災就不是人力能夠輕易改變的了。

趕在大雪落下之前,李長安派出的商隊終於回到了長安,領頭人孫大有隻匆匆看了一眼他娘,緊接著就馬不停蹄地來到了洛陽親自向李長安稟告。

他的眉毛上還帶著雪花,邁入門廳帶起了一陣冷風,李長安先讓他喝一壺熱水暖暖身子再說話。

孫大有有些拘謹的坐在廳堂內,將婢女送上來的水一飲而儘,不禁舒服眯了眯眼睛,一壺熱水下肚寒氣頓時從四肢中被逼了出去。

“……四月二十六,我見到了曹娘子,告知了曹娘子今歲九月會有大雪,並且把娘子給我的信交給了曹娘子。”孫大有看著李長安的眼神不僅有忠誠,還夾雜著一絲崇拜和敬畏。

他上一年年末動身出發,那時候李娘子就讓他轉告身處塞外的曹娘子今年九月會有大雪,他當時還不以為然。

沒想到他還走在半路上,天上就下起了大雪,孫大有清清楚楚記得他看到第一片雪花從天上落下的日子,正是九月初一。

莫非李娘子真的如傳聞中所說是天上的星宿轉世嗎?

古人對於神仙鬼怪之說總是深信不疑。

“這是曹娘子讓某轉交給李娘子的信。”孫大有小心翼翼的從懷裡取出一團被羊皮包裹著的東西,將外面包裹的羊皮打開,露出了裡面厚厚一封的信。

行商路上難免會遇到下雨的情況,又不是每一回下雨都能立刻就近找到避雨的地方。

自己身強體壯淋淋小雨沒什麼,信可淋不得雨,孫大有怕信被淋壞了,就找了羊皮將信裹了起來。

李長安展開信。

曹野那姬告訴李長安她知道了秋天會下雪,會提前號召她的部落把部落中的牛羊都賣掉換成糧食藏起來,還告訴李長安如果草原上真的遇到了雪災,那她今年冬天就可以趁機再吞並幾個部落。

還回答了李長安之前送去的那封信裡的問題。曹野那姬找了許久,終於找到了一個堂弟應當還有些本事,那個堂弟已經隨著族叔定居在大唐了,還起了個唐人名字叫曹令忠。

曹令忠,這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