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第二百四十九章 租鋪子(1 / 1)

業務得到擴展, 嶽翠雲和張嬸兒比周嘉妮本人還高興,掙錢的項目又多了一個。

呂敏娟則是比較佩服周嘉妮,老五太能折騰了, 關鍵人家確實點子多,跟國營單位合作這種事也不知道怎麼琢磨的, 而且還談成了。

她不知道周嘉妮還經常跟翟紅‘秘密接頭’買鴨蛋呢。

表面做頭花、書包,掌心裡還握著小小乾坤。

從前進大隊和濱縣編織廠定的貨一到,收進倉庫之後就把這段時間攢的鴨蛋、搪瓷製品、手編掃帚這些一起發到群裡開團。

幾天後從服裝廠那邊領到了做包用的布料、五金、拉鏈,同時還有廠裡打好的版。

也沒大改,就是尺寸上做了一點細微的調整。

正式從廠裡接活了,那就得按人家的標準要求來了。

但是等廠裡的產品正式走進了各個商場、供銷社時, 周嘉妮看到了最終的成品。

廠裡那邊加了印花, 最上端中間是字體飄逸的‘首都’兩個字,中間印上了tian安men廣場的圖樣, 下端是‘首都服裝廠’的字樣。

嗯, 也是這個時代的特色了。

周嘉妮覺得可以搞一批貨,但要布票, 要布票就算了。

倒是這個包賣得不錯。

大批量進貨她沒那麼多票, 但少量買還是可以的,周嘉妮攏了攏手裡的布票買了十幾個, 給雙胞胎、姑家的表弟, 以及趙梅寄了回去。

給趙梅寄了倆,一個給張惠惠, 另一個讓她給趙海家的兒子。

其餘的郵到村裡, 讓張寶生看著分。

暑假剩下的時間,周嘉妮除了學習就是在家裡幫著做手工和滿四九城的轉,偶爾去邱家和富教授家看看老太太。

富教授還在濱縣, 周嘉妮往縣裡打過幾次電話,知道老爺子每天精精神神的就放心了。

期間張力海回來過幾次,雖然交著房租,但他也顧忌著影響,不會在家裡留宿,都是帶著嶽翠雲出去住招待所。

開學後整個經濟係都忙碌起來,他們的係刊開始聯合多個大學共同合作,倡議創辦全國範圍內的大學生經濟學報,並計劃組織成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並在最新的係刊上刊登了征稿啟事。

投稿雪片一樣飛來,應接不暇,周嘉妮跟經濟係的同學一起,每天除了上課就是忙著篩選稿子、編輯。

忙得昏天黑地,連前進大隊分產到戶的事隻匆匆看過信,都沒打電話回去道賀。

發圈和書包的加工多虧了有白昊陽頂著,於晚霞也抽空回去幫忙,每個月拋去所有成本開支,拋去給張嬸兒、嶽翠雲、於晚霞和薑新鳳的工資,她跟白昊陽能分個百十塊錢左右。

多不多?她每個月搶紅包都能入賬三十多,手裡握著幾十萬,相比之下月入百十塊確實沒有值得炫耀的地方,但意義不一樣。

放在這個年代月入過百已經算高收入了。

白昊陽就每天美的冒泡,要不是周嘉妮時時點他一下,白同誌都準備賺錢為主,學習為輔了。

這一忙就忙進了八十年代,進入了80年一月份,由經濟係主導的《經濟學報》終於編輯完成,出版發行,為他們經濟係係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經濟係的同學們也能緩口氣了,開始衝擊考試。

考完試,放了寒假,白昊陽迫不及待的想去齊陽看對象,周嘉妮正好把奶奶托付給他,讓薑新鳳跟著白昊陽先回了齊陽,她晚幾天再走。

忙什麼呢?

她終於打聽到有間沿街的房子要出租,輾轉找到房主跟人家談了談,就簽了合同把房子租了下來。

在王府井大街附近,又剛好離路口不遠,她覺得位置不錯。

鋪子租號,周嘉妮就到工商局注冊申請營業執照去了。

結果工作人員告訴她,他們還沒辦過營業執照。

但現在政策確實變了,國家允許私人做買賣了,不過來申請營業執照的,周嘉妮是第一個。

周嘉妮隱約記得上輩子聽鄰居家的一個大學生講過,說什麼報紙上登了哪兒哪兒的誰誰誰,辦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張營業執照。

鄰居大學生說那話是想鼓勵家裡人去開個店,做點小買賣,但家裡人膽小,最後還是作罷了。

她記得當時還心動過,但沒人給她看孩子,王斌又不是個勤快人,也不了了之。

至於具體時間,鄰居家上大學的那個孩子沒詳細講,周嘉妮也不清楚這時候全國第一張營業執照誕生了沒。

但現在能確定的是首都這邊還沒人辦過,工商局這邊連樣板都沒有,估計還得現設計。

不過工作人員還是很熱情積極,讓周嘉妮寫申請。

還問她準備賣什麼商品。

周嘉妮道:“主要以農副產品為主。”申請時她準備注明小百貨商店。

除了濱縣的編織品,還有趙海做的粉皮粉條。

這是個老老實實的本分人,粉皮粉條的質量一直不錯,周嘉妮自然也願意跟他長期合作。

除此以外,可以加上翟紅家的鴨蛋。

寫好申請交上去,周嘉妮根據店鋪的面積大致規劃了一下,等年後找人裝修裝修,再定點櫃台、架子這些。

按說要是年前能開是最合適不過的,但鋪子才租好,貨也沒提前定,營業執照也還沒辦下來,隻能年後開業了。

她也不著急,今年年底的紅利吃不到,還有明年年底、後年年底呢。

如今願意吃螃蟹的人並不多,很多人都在觀望,她能打好這個時間差賺到明面上的第一桶金。

所以租鋪子的事也就還沒回家的張嬸兒和嶽翠雲知道。

她準備年後讓張嬸兒和嶽翠雲到店裡上班去,沒人的時候就做手工,有人的時候就招呼客人,工資另算。

嶽翠雲來首都這大半年,變化不小,聞言隻是稍微怵頭了下,還是硬著頭皮答應了。

她怵頭是擔心自己不會招呼,再賣不出貨去。

張嬸兒今年變化也不小,但一聽要招呼客人賣東西,也是有些擔憂。

她還擔憂開鋪子合不合理,周嘉妮笑道:“工商局那邊都說可以,年後人家給咱□□的,有了證,咱就是國家認可的商戶,合理合法的。”

就算跟服裝廠那邊斷了合作,也不怕了。

張力海年底格外忙,但還是抽空來了一趟,準備把嶽翠雲先送回老家他再出車。

聽說周嘉妮租了鋪子準備年後開店,他一拍大腿道:“弟妹,到時候我幫你搜羅其他地方的貨。”

周嘉妮笑道:“我正惦記著您這條關係呢,張大哥,我也不跟你客氣,你該加利潤加利潤,我這邊賣貨肯定也會把自己的利潤算出來,咱誰都不能吃虧。”

小百貨商店,可不是儘量豐富一下產品麼。

張力海擺擺手:“那個都好說。”

他媳婦兒還在人家這裡掙著工資,最高的時候一個月發了五十六塊錢,好家夥,比部分工人掙錢都多了。

而最讓他高興的是翠雲答應年後去醫院看腿了。

許是親手掙了錢,花著有底氣。

張力海心裡也不是滋味兒,他其實每個月都交工資,也從來不禁著翠雲花錢,但翠雲花每一分都會爭取他的意見,甚至還迫不及待說明不得不花的理由,那種小心翼翼的態度讓他覺得無奈。

說過幾次,但沒什麼效果。

又不敢把話說重了,這本來就膽小,一說重話能當場嚇哭,就隻能溫聲說,可下次還這樣。

如今自己掙了錢,底氣足了。

張力海挺高興她這種改變,說句不太合適的話,這樣相處著,他覺得更輕鬆。

所以他挺感激周嘉妮,也挺感激薑奶奶,薑奶奶可不是委曲求全的人,她平時可會教嶽翠雲和張嬸兒要挺直腰杆做人,要自己立起來這種話。

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很關鍵。

周嘉妮給嶽翠雲和張嬸兒一人包了二十塊錢的紅包。

呂敏娟也收拾好了東西,把女兒的書包、作業什麼的都帶好,準備回老家過年。

鳳丫暑假一結束就去華大教職工子弟學校讀書,還捧了張獎狀回來呢。

送走兩家人,周嘉妮拎了點東西去邱家走了一趟,說了自己租鋪子和準備開店的事。

邱老爺子聽說營業執照什麼的,覺得新鮮,詳細問了問情況和她年後的計劃,道:“這路子不錯,也耽誤不了你學習。”

邱東樹點頭道:“辦完證就合理合法了。”

周嘉妮笑道:“辦了這個證主要是能合理納稅,這也算給國家做貢獻。”

老爺子聽得高興,道:“等年後你回來,帶我去店那裡看看。”

“好,到時候領您去瞧瞧,也給我提點建議。”

杜芸馨拿出給周嘉妮買的過年衣服,讓她試穿。

周嘉妮試著一件呢子大衣,道:“杜姨,這幾天要是則銘打電話過來,你幫我轉告一聲,我大年初一上午九點半到十點去廠裡打電話給你們拜年。”

意思是讓邱則銘年初一上午十點往廠裡打電話,她那會兒剛好在。

“行,等他打電話我跟他說。”

杜芸馨如今眉間的擔憂少了些許,兒子回了駐地部隊,雖然偶爾還會執行任務,可不像之前那樣一直在邊境守著,相對安全一些。

雖然這樣想有點自私,可她一不會攔著兒子報效國家,二不會說拖後腿的話,僅僅是有點親情牽絆上的想法,不算什麼。

更讓她高興的是兒子年後會來首都這邊進修,到時候離家近了,這對小情侶能見面的機會也更多一些。

在邱家吃了頓飯,又去看了看富教授,周嘉妮坐上了回齊陽的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