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你以為誰都跟你一樣是妖孽嗎(三更結束求訂閱)(1 / 1)

一大早就開葷,季修文還怪不好意思的。

畢竟,換作是在其他地方,這種待遇,也就是親兒子才行了。

他這才義子。

不過,季修文轉眼又覺得,學本事不丟人,這個時候更不能要臉,臉皮越厚越好。

臉面哪有本事重要。

“好。”

季修文也不客氣,手直接就搭上了孩子的手腕。

看著季修文搭脈的手法,陸軒就知道這家夥不知道大人和小孩的區彆。

不過倒也不能怪季修文吧,這種事情,學校的導師提是會提到,不過也隻是順口提一句罷了,沒想到這群剛走出學校的學校就有本事去給小孩辨證。

畢竟連大人的脈都辯不準,更何況孩子的。

而且,學校裡也沒那麼小的孩子給你去試。

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沒當回事,早就拋之腦後,忘得一乾二淨了。

他自己剛開始的時候就不知道這些,季修文不記得也很正常。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季修文就忍不住抬頭看了陸軒一眼,心虛的不行。

不心虛不行啊!

太複雜了,他竟然發現自己感受不到太多有用的信息,三根手指搭上去,亂的不行。

“是不是有點懵?”眼見季修文一臉尷尬,陸軒一本正經的問道。

季修文目瞪口呆:“你怎麼知道?”

廢話。

我能不知道嗎?

陸軒沒好氣的看了他一眼,不過卻沒有說什麼,而是示意蘇可楠也試試。

很顯然,蘇可楠雖然學習挺好的,而且學起來也很認真,可對小孩脈診也是知之甚少,犯了跟季修文一樣的問題。

等兩人都看過之後,陸軒這才平靜地道:“是不是沒辦法判斷?”

季修文連連點頭,要不是陸軒讓蘇可楠也試試,他早就問這茬了。

一邊的蘇可楠也是露出疑惑臉。

小孩的爸爸雖然聽不太懂,可也是一臉認真,並未著急。

他在外面聽其他患者說過,陸醫生帶了兩個實習生,如果讓實習生也嘗試著看看的,基本上都是小問題,在陸醫生那邊,是手到擒來的小病。

而此刻,陸醫生讓兩名實習生都看了,豈不是意味著自己孩子直腸脫垂是小問題嗎?

如此一來,他還有什麼好著急的。

等著唄。

正好自己也聽聽。

陸軒笑著解釋道:“其實這方面的知識,在學校裡的時候老師說過,當然,說的少,再加上也沒機會接觸,很容易忘了。”

他說著,將小孩的手輕輕握在手裡,“小孩的手腕細小,手腕部的寸關尺特彆緊湊難以區分,所以針對三歲以下的兒童,脈診一般是用“一指定三關”的方法來整體觀察小兒的脈象,而不是三指,就像這樣。”

陸軒一邊介紹,一邊操作給兩人看。

季修文摸了摸頭:“難怪我感覺很怪,以前好像是聽老師提過那麼一嘴,不過就是一筆帶過,誰還記得那麼清楚啊!”

蘇可楠也是若有所思。

她話不多,也很少問,除非真的有疑惑,不然一般都是自己一個人在那裡靜靜地思考。

陸軒看著他:“所以這些東西就得靠自學。”

聽到這話,季修文就忍不住翻了翻白眼,他看著陸軒,很想說一句“你以為誰都跟你一樣是妖孽嗎?”。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畢業才那麼點時間,就算自學,又能學到多少東西。

季修文自認為自己在這方面還有點天賦,可那麼一點天賦,對於博大精深的中醫學而言算個屁啊!

這半年時間,他自己不是沒有自學過一些東西,可有一樣自己用的上的嗎?

沒有實踐,自己學的東西很容易就忘的一乾二淨。

陸軒淡淡的看了季修文一眼,繼續說道:“小兒的脈象不同於成人的28脈象,小兒的脈象一般劃分為浮,沉,遲,數,有力,無力六種即可。

但是這裡要需要注意的是小兒脈象的遲數是和大人不一樣,中醫脈象的遲數是根據大夫的呼吸來數的。

因為大人小兒呼吸不一致,所以小兒脈的正常脈象一般是大夫一呼一吸六下,跳五下一下是遲脈,七下以上就是數脈。這點是你們要切記,至於其他的脈象和大人其實就沒什麼區彆了。

至於辨證……”

說到這裡,陸軒微微遲疑,隨後才緩緩道出:“我們都知道,浮脈在皮膚上輕取可得,代表病在表;

沉脈需要在筋骨之間取,代表病在裡;數脈一息7下以上,代表熱;遲脈一息5下以下,代表寒;

而小兒脈浮中沉三部都有力,代表實;小兒脈浮中沉三部都無力就代表虛。

這樣通過一分鐘以上的切脈,得出患兒的脈象後,一對比就能判斷出患兒疾病的表裡寒熱虛實,這種脈診方法其實診斷起來比大人脈診快捷很多。

當然,小兒的脈象雖然少,可這也是相對一些經驗豐富的中醫而言,新手的話,多少還是有點難度的。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種方法了。”

還有其他方法嗎?

季修文仔細在腦海中尋找著記憶,卻是發現腦海一片空白,不免對陸軒這話有些疑惑。

倒是一旁的蘇可楠在露出認真臉後,低聲說了一句:“食指絡脈診法?”

陸軒詫異的回頭看了眼蘇可楠:“你知道?”

蘇可楠微微頷首:“聽說過,不過知道的不多。”

得知蘇可楠隻是聽說過,陸軒也不多問,而是轉頭看向季修文,卻發現季修文此刻仰頭看著天花板出神。

等陸軒繼續說話的時候,這才收回看向了天花板的目光。

“剛剛我有提到小孩子的脈象其實相對來說容易上手,為什麼?”

陸軒自問自答:“因為小兒初生,是稚陽體,臟腑清虛,他這階段的脈象一般比較單一,很少會出現兼脈的情況,所以特彆適合脈診新手用來感受浮沉遲數等脈象的指尖感覺,這對新手來說是很好的脈診學習方法。

而剛剛蘇可楠同學說到的食指絡脈診法又名觀脈法,它是由《靈樞》診魚際絡脈法演變而來的,該方法最早是出自唐代王超所著《水鏡圖訣》,後世醫家以脈紋形色辨彆疾病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

我們也知道,絡脈是手太陰肺經的分支,而小兒皮膚嬌嫩,絡脈容易觀察,所以觀此絡脈和把手腕寸口脈的寸關尺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樣能知道小兒病情的表裡,寒熱,虛實。”

說著,又拿小孩的手指介紹了起來:“此法把小兒食指的三節分為“風”“氣”“命”三關,從虎口象指尖數,近虎口處第一節為風關,第二節為氣關,第三節為命關。”

季修文伸過頭去仔細觀察,生怕錯過一點,這都是乾貨,外面學不到的那種,哪裡敢不認真。

一邊的蘇可楠也是一臉好奇,不過他坐在陸軒的右手側,距離較遠。

陸軒則是主動讓出一部分位置,讓她可以靠近一些。

“謝謝。”蘇可楠小聲稱謝。

陸軒微微一笑,繼續向兩人講解著風氣命:“我們診病的時候,用左手握住患兒手指,用右手大拇指沿著命關,氣關,風關的方向輕輕直推,推幾次後,絡脈就會越來越明顯,這時候就可以進行觀察,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遵循男左女右的取指方法,男孩觀察左手,女孩觀察右手。”

兩人聽了連連點頭。

季修文之前還好奇蘇可楠來了後怎麼就一直把手機放在桌面上,等他看到那打開的錄音畫面時,頓時恍然大悟,也連忙掏出手機,打開了錄音軟件。

這麼多的內容,靠腦子記肯定是記不住的,隻能錄音下來回去再研究。

他要有那個腦子,也不至於在縣中醫院抓藥了。

不過聽到這裡,季修文卻是開口問道:“陸……陸醫生,你說的這是方法,那這什麼觀脈法如何準確辨證呢?”

說實話,這麼正式的情況下喊陸軒陸醫生,季修文還有些不習慣。

主要是跟陸軒太熟悉了,“同床共枕”那麼多年,喊陸醫生真的不習慣。

不過季修文也不是剛畢業的愣頭青了,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

平時跟陸軒鬨著玩沒什麼,可在工作的時候,該怎麼稱呼就得怎麼稱呼。

季修文將自己的位置擺的很正。

陸軒現在是中醫科的負責人,那他就得把陸軒當作負責人去對待,而不是同學。

陸軒詭異的看了季修文一眼,顯然沒想到季修文會這麼稱呼他,不過他也沒太過在意,想了想便是回應著季修文的詢問:

“食指絡脈診法的觀脈總綱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浮沉分表裡,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三關測輕重。

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解釋,就是小兒如果絡脈指紋顯的比較清楚,代表病邪在表從外而來;絡脈不明顯則代表病邪在裡,多是臟腑出現問題;

絡脈如果顏色鮮紅多是外感傷寒,如果顏色發紫則代表裡熱;絡脈如果顏色淺淡發白大多是虛症,如果顏色深諳凝滯代表實證。

三關測輕重這句話,在李中梓的《診家正眼》裡就有提到:風關脈現,代表邪淺病輕易治;氣關脈現,為邪氣入經,病情加重;若命關脈現,則代表邪氣深入臟腑,則有性命之危,所以古人古人形容病情危險時有“透關射甲”之說。”

季修文雖然不是完全懂,可此刻還是微微點頭。

其實,就食指絡脈診法,陸軒說的已經很詳細了,甚至可以說通俗易懂了。

不過,想要短時間內完全理解,顯然不太可能。

見此,陸軒則是又道了一句:“無論是一指定三關,還是食指絡脈診法,都很好用,但是因為小兒的生長發育較快,所以以上兩種脈法都有其時間的局限性。

一指定三關的脈診法和觀絡脈法一般都是用於3歲以下的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手腕的寸關尺也會分部越來越明顯,3歲以後根據兒童的個人情況就逐漸的可以單指挪動手指找寸關尺,正常情況下兒童到15歲前後就可以按照成人的脈診法來進行診斷。

所以如果你們不擅長脈診,又或者是經驗不足,一直找不到把脈指尖感覺的情況下,不妨試一試這兩種針對小兒的脈診法。

可以先從小兒的脈象開始練習,然後逐漸的記住浮沉遲數有力無力等不同脈象那種指尖的跳動感,讓手指去接受那種脈象的律動,堅持下去,長此以往絕對能讓你們在脈診這方面有特彆大的突破。”

“這樣也行?”季修文眼睛頓時瞪的跟銅鈴似的,他還是第一次聽說可以用這種方法去練習脈診的指尖感覺。

在他看來,小孩子的脈象應該是最難把握的。

可聽陸軒這話,小孩子的脈象反而成了最容易把握的。

換誰聽了不迷糊?

彆說季修文了,一邊的蘇可楠也是同樣疑惑不解,兩人的想法都一樣,按照常理來說,小孩子脈診應該才是最難的那個。

“怎麼不行?”

見季修文不信,陸軒則是指了指小孩的手:“你試試看就知道了,小孩的脈象,特彆是三歲以下的小兒,由於正在發育期,許多器官尚未成熟,相對成人來說較為簡單,沒有那麼複雜,容易判斷,既然如此,也是最適合練手的。

你們誰家要是有這個年紀的小孩,大可回去試試就能明白我說的對錯與否了。”

聽到這裡,季修文也是忍不住翻了翻白眼,“陸醫生,您這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不是誰都跟您一樣妖孽的,一聽就明白,就算三歲以下小孩子的脈象容易判斷,讓我們單獨去判斷,卻沒人為我們驗證的話,一樣沒用。”

陸軒不置可否的笑了笑,這話,雖然說的是難聽了點,可的確也是事實。

三歲的小孩想找還是能找到的,家裡親戚沒用,總有親朋好友家裡有這個年紀的小孩,試著摸摸脈人家大概也不會反對。

隻是這脈象能不能判斷準確,那就難說了。

準確了,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準不準確。

不準確,也同樣不知道。

這跟沒摸脈其實區彆不大。

就好像你讓一個成績不好的學生去做一道難題,方法你說了,他能做出來,可步驟和答案正不正確,那就不好說了。

沒有標準答案,他也判斷不了自己做的對不對,哪怕是做對了,也會懷疑自己做的不對。

而純粹靠自學成才的人終究隻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