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章 桓公二年(1)(1 / 1)

第23章

【宋國的這場內亂後世稱作華氏之亂,但其實這個時候還沒有華氏。華父督,其實是字華父,名督,是的字和名也可以連在一起用,用的時候字在名前。他的後人拿他的字當氏,稱為華氏,後來是宋國非常顯赫的一支,也有著名人物。】

【關於華氏之亂,各家史書的記載有些微不合,首先從時間上就有一些錯位。《史記》寫先秦諸國的時候,是以本國當代君主執政年份來紀年的,比如《宋世家》中記載宋殤公九年魯隱公被弑。】

去勸架的公子翬遭到兩位主君的同時攻擊,心頭逐漸火起,也逐漸加入了這場亂鬥。然而聽到這一句,他突然就有些動搖,下意識看了魯侯允一眼。

人老以後總會對自己年輕時做過的喪良心的事情有所反思——前提當然是他未曾因此而付出過代價。這種反思並不是後悔,而是一種假設,如果當年做了其他的選擇,結局或許會有不同;有的人進而會感到唏噓和懷念。

公子翬並不知道魯侯允怎麼想,但在他看來,就德行而言,比起先君隱公,魯侯允確實是不如。那麼如果他並未背叛先君,待魯侯允上位得知他攛掇未成,大概難保性命。

所以他的選擇絕沒有錯。

然而現在,他們都已經死了,失去了利益的驅使,道德便漸漸占了上風。公子翬拚著挨了息姑一腳,將允推到後退兩步。

“夠了。”他還未恢複的聲音低啞中含著沉痛,“要教外人看熱鬨嗎?”

武薑和寤生面不改色,公子忽倒是低下了眉眼。

【單純對照宋國的事件,時間沒問題,但是對照魯國的就不太對勁了,畢竟宋殤公九年已經是魯桓公元年了,隱公被弑是上一年。不過這種都是小事,史書對讀的時候這種時間出問題的地方非常多,除非事件前後矛盾,不然不用太在意。】

【之前說到,《左傳》暗示華父督看上孔父的妻子是這場內亂爆發的原因,在桓公二年確實也是這樣寫的,說的是為奪□□華父督殺死了孔父。】

【然而孔父是宋穆公當年留下輔佐宋公與夷的顧命大臣,在很多人支持宋穆公的兒子公子馮的情況下,孔父遵照了宋穆公的遺囑,可以說是與夷的鐵杆。因此孔父被殺後,與夷十分憤怒,於是華父督一不做二不休,把與夷也殺了。】

【《春秋》寫這件事的時候說的是華父督弑其君與其大夫,看似君先臣後,但是還是那句話,春秋筆法是要微言大義的。諸侯聯軍打仗會按主力和地位依次排列記錄各國,以示先後上下尊卑之分。】

【華父督殺顧命大臣孔父代表此前就已經不把宋君放在眼中,所以這裡的先後實則暗示的是先有蔑君之心,才有弑殺君與大夫的行為。】

“從晉侯仇到衛州籲,再到那邊的魯侯兄弟和這位宋國太宰,我都對弑君之事快習以為常了。”武薑頗有一種看熱鬨不嫌事大的心態,然而過回過頭就發現公子忽和公子突的表情都不怎麼好看。

子孫無能啊……不過與她無關,這種

堵心的事她也懶得問,遲早都會聽到的。

【對於華父督的動機,《史記·宋世家》與《左傳》所記相同,應該是直接用的原本。公羊和穀梁傳則認為華父督想要殺的其實本來就是宋公與夷,孔父隻是他殺死與夷計劃中的一個步驟。】

【這兩種說法的話,邏輯而言都說得通。但是《左傳》是真的很喜歡寫女禍,從宣薑到驪姬,再比如說這位連代稱都沒留下的孔父之妻。這種權勢鬥爭總是由女人驅動男人行動,就感覺不太對勁。武薑那種才是女人想搞事的樣子嘛。】

【不過怎麼說,先秦就是那種很荒蠻、很赤誠的時代,因為一時衝動作出的行為確實也很多。我們今天化用很多的那句“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典故就出自春秋末年。所以也不能說為了奪□□而殺人一定不可能。】

【誰還不是個曹老板呢?】

“曹老板是什麼意思?”難得的,這次是莊薑走過去發了一條彈幕。

這甚至讓因為公子翬的話停下了動作,但仍舊惡狠狠瞪著息姑的允都回頭看了她一眼。

聲音實在是太像了,長相也很相似。

是齊女。

允更憤怒了,似乎連眼睛都開始發紅。

息姑整了整衣物,重新找了一個合適的位置坐下。他發泄了一番怨氣,又聽聞了這十數年各國風雨都化作後人口中史事,作為受害者如今反倒想得更開些,甚至稱得上是已經釋然了。

【曹老板嘛,就是曹操啊,著名的愛□□人士。不過說實話十幾歲就結婚二十幾歲的□□才是正當年嘛,要我我也選□□。不過如果一共隻能活三四十歲的話,結婚早也正常。】

“那你覺得活多久才正常?”息姑突然來了興趣,聽她這話的意思,後世人似乎都比較長壽。是方士養生盛行,還是神明保佑?但按這女子之前所說,他們似乎並不太信神?

【現在的大部分人都能活六七十吧,八十的也不少。啊,扯淡得也太多了,我們也該回歸正題了。】

空間裡的人們各自神情莫測,如寤生便在想自己多活些年鄭國又是另一番模樣。不過他執政四十多年,本也是長壽之人,對此並沒有那麼貪求。而其他死於非命之人,比起長生,可能更想規避導致死去的那個意外。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誰都知道。

【剛才說到不管是因為什麼,華父督都弑君了。不過比起州籲,他的境遇要好得多——注意了,他雖然也是公族,畢竟這個時候要職通常都是由同姓擔任,包括孔父也是公族。但是他和宋穆公兄弟倆同一個祖父,繼承權根本沒他份。】

【說他的境遇好,主要好在州籲作為前任國君之子,弑君之後衛國國內反彈都很嚴重,華父督這邊卻情況完全不同。這是因為宋殤公實在不得人心,看看這個惡諡。《左傳》稱之為十年十一戰,可以說一句窮兵黷武,是誰誰都受不了。】

【關於這個十一戰這裡就不具體計數了,不過想想光之前宋和鄭的套娃戰爭數量就已經很多了,

還有一些和其他國家之間的。誒等下,那說起來,鄭國的戰爭次數也不遑多讓啊?】

【唔,要解釋這個問題的話,我懷疑可能是國家強盛的時候,窮兵黷武的後果其實不會那麼快展現出來,鄭國這時候還在上升期呢。何況這時候打仗打贏了有可能得到人口和土地,指不定還是賺的。】

“有怨言嗎?寡人不知。”面對著四周投來的視線,寤生毫不心虛。隻要上天沒有降下懲罰,他所做的一切便都沒有錯。

【不論如何,華父督為了給自己的弑君行為背書,那叫一個瘋狂甩鍋。宋殤公十年十一戰百姓都不堪忍受,而孔父的職位是司馬,司馬是軍隊的最高長官,所有的戰爭孔父都脫不了乾係也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華父督是太宰,是相,宋國打仗你就沒有責任嘛!所以《史記》裡記載,他甩鍋的行為其實在弑君之前就已經在乾了,甚至還公然宣言既然戰爭是孔父的錯,那他殺孔父來為民除害也是應該的。充分說明人家是做好了準備才造反。】

【弑君的事情國內算是解決完了,但這隻是小麻煩,更嚴重的事情在於國外。之前宋公不王都能被扯來做伐宋的正當理由;現在大夫弑君,以下犯上,禮崩樂壞,我這就糾集大軍來替天行道!】

【結果並沒有,因為華父督很聰明地搞了一手絕活,他提出迎立公子馮,並且給周邊的幾個大國,即齊、魯、鄭、陳都送了賄賂,邀請他們前來宋國會見。這場會見一方面是迎回新君,一方面也是確立華氏的執政地位。】

【要知道,公子馮當年因為父親把君位交給了堂兄弟與夷,是直接避居到鄭國去了;最開始州籲說動宋國聯合伐鄭,也就是東門之役,給的理由同樣是為了把公子馮斬草除根;甚至這些年宋國一次次對鄭國放不下,可能都和公子馮有關。】

【而且公子馮居於鄭國多年,雖然史書完全沒有記載,但是很難講是不是娶了鄭女。鄭莊公肯定是覺得對方會親鄭,巴不得下一任宋國國君由公子馮擔任。因此他算是默許,或者說不定是主動促成了宋國內亂的和平解決。】

“儘管早已知曉,但從後人口中聽聞此事,寡人還是不得不感念鄭公之恩情。?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新客又至,聞言眾人便知,這當是那公子馮,哦不,已經是宋公馮了。

寤生心知鄭國的衰落和這位宋公有關,面上卻還是要過得去。他剛想與對方客套一番,就聽對方語調上揚地開口:

“哦?這不是鄭伯忽與鄭伯突嗎?二位竟也有和睦共處的一日。”

【可惜鄭莊公沒想到,正是他送回國的這位宋公馮,一手操縱了他死後鄭國混亂的君位繼承。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恩將仇報?不過,嘛,利益為上,何況仔細算算,恩情好像還是報給華父督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