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 第三百十七章自由奢華的汴梁47 見人……(1 / 1)

見人暈過去, 許大人也不客氣,當即讓人潑了一盆冷水,春末夏初的夜晚,寒氣還比較重, 趙元棟冷得瑟縮了一下, 當即醒來。

睜眼發現自己在公堂上, 之前發生的事不是做夢,而是真的, 立刻哆哆嗦嗦喊冤, “大人, 我冤枉啊, 我真的沒有謀反啊。”

許大人面色嚴肅喝問,“你可是那清風樓的主人?”

“是是是,不不不,我不是, ”趙元棟發現自己承認相當於認罪,立即否認。

“那綁架官家的密道, 可是通往你的府邸?”許大人繼續道。

這幾乎是人證物證俱全了, 信陽候還有什麼好喊冤的?

“不是這樣的,”信陽候慘叫, “我和清風樓沒關係啊,我隻是拿孝敬,然後庇佑他們,並不知道他們乾的勾當啊!”

緊接著,趙元棟就把事情的經過說了。

十年前,清風樓的管事張珦暈倒在城外小路上,正好信陽候帶人經過, 因為他擋著路了,就讓下人把他抬到路邊。

那下人是個心善的,見人好似中暑,就善心的把張珦抬到樹蔭下,還給喂了水,讓人緩了過來。

事後,這人上門感激救命之恩,言明自己是南邊來的商人,打算在汴梁經營一家酒樓。

他有錢有菜譜,也有獨家釀造的酒水,足以撐起一座酒樓,唯獨缺的是京中人脈和靠山。

張珦覺得信陽候救他一命,一定是個心善的,願意拿出酒樓盈利的一半,送給信陽候,一來償還恩情,二來也是想找個靠山。

信陽候聞言大喜,他這一支雖是宗室,還有個侯爺爵位,可前面兩代都是不事生產的主,再加上妻妾兒女眾多,把府裡消耗一空。

趙元棟本身也是貪花好色的性子,沒錢哪養得起妾室,沒錢怎麼喝花酒?

偏偏他又不善於經營,最後沒辦法,隻能仗著侯爺身份,以給外來商人撐腰的名義,收取保護費。

也就是說,這是他做熟了的,絲毫沒懷疑張珦可能彆有用心。

隻不過他本身隻是宗室,並無官職,不敢太過分,以往收的也不過每月百八十兩,勉強夠去幾趟青樓。

而清風樓就不一樣了,以它的體量,每月的利潤至少上千,扣除成本,能分給他的就有六七百兩,日子一下子寬裕起來。

漸漸的信陽候就把清風樓當成自家產業了,有人和清風樓搶生意,他親自出面警告,有人說清風樓酒菜不好吃,他立刻帶人去鬨事。

像晚上這種對著展昭撒潑打滾的事,他乾了不止一回兩回,熟練極了。

就因為次數太多,習以為常了,以為今晚也是有人向開封府舉報,所以展昭才帶人來查的。

他覺得這隻是小事,哪料竟然涉及謀反大案。

信陽候又害怕又委屈,“許大人,我哪裡敢謀反,我真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啊!”

“你說那張珦隻是單純投靠你,又如何會拿出一大半利潤給你,趙元棟,切莫說謊騙人!”許多人眉頭皺起,突然不想讓趙元棟說下去了。

如果趙元棟是主謀,那審一審就可以結案了,官家那邊也好交代。

可他隻是替罪羊的話,人家做局做的這麼精密,早在十年前就開始布局,又怎麼可能輕易被查出來。

要遲遲查不出來,官家面前他不好交差啊!

許大人看了左邊站著的展昭蘇葉二人,閉嘴沒有說話,有這兩位在,他就是想裝聽不見都不行。

“是真的是真的,許大人,我和那張珦沒有任何關係。”趙元棟生怕謀反的罪名按在自己身上,痛哭流涕辯解。

“清風樓的地契可在你手裡?”許大人問。

趙元棟連連搖頭。

“張珦等清風樓一乾人員可有和你簽訂契約?”

趙元棟再次搖頭。

“那你府中後院的密道又是怎麼回事?”

“我不知道啊,大人。”

這可真是一問三不知。

最後審問的結果,趙元棟對張珦的來曆身世都不了解,也沒有簽訂任何約束性協議,兩者的關係純粹到,張珦付錢,趙元棟耀武楊武,幫他鏟除異己,順便背黑鍋。

至於張珦私下裡做的事,完全一無所知。

然而他這番辯解,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不能叫任何人取信,反而會認為,他是怕背上謀反的罪名,所以在狡辯。

反正張珦已經死了,他想怎麼編都可以。

沒錯,張珦已經死了,但許大人認為,清風樓其他人也可以是人證,尤其是那雷英。

他可是綁架聖上的主謀,還殺了張珦滅口,一定知道更多的內情。

雷英被帶了上來,他被抓住後,就廢去了武功,身上的暗器,口腔中的毒藥統統被取下,再加上沒了一隻胳膊,失血過多,雖然暫時止住了,看起來也非常淒慘。

“雷英,你為何綁架聖上,你的主人是誰,還不從實招來!”許大人一拍驚堂木,兩邊頓時傳來威嚇聲。

然雷英不為所動,低著頭一言不發,任憑許大人如何問,仍是一點反應都沒有。

“雷英,你可知道謀反可是要株連九族的,你莫要執迷不悟,”許大人臉色黑沉。

雷英照樣不言不語,可嘴角卻微微翹起,顯然毫不在意。

許大人惱了,當即下令重打二十大板。

兩邊的衙役上前,把人摁在地上,啪啪打著板子,不一會兒就血肉模糊,而雷英卻真是好漢,在如此劇痛之下,依舊面不改色心不跳。

展昭心裡可惜,如此好本事,又意誌堅定之人,為何要做謀反這等萬劫不複之事。

蘇葉看了半天,也算是看明白了,這雷英應該是孑然一身,沒有父母妻兒,也沒有兄弟朋友,沒有可以牽連的人,幫襄陽王謀反或許是為了報恩。

他身上看不出更多的線索,嘴也硬,審是審不出結果的。

許大人上了各種刑法,幾乎把人折騰的奄奄一息,可這雷英就像是啞巴一樣,一言不發。

最後無奈,隻能讓人把他帶下去,傳其他人上來問話。

接下來就順利多了,再也沒遇到硬茬子,所有人的供詞都是差不多的。

都認為清風樓是信陽侯的產業,他們在為信陽候做事。

蘇葉發現的那三個盯梢地窖入口的人,也承認他們綁架了一個貴人,但並不知道那就是官家。

另外,他們以為的主人也是信陽候,無人知道此事和襄陽王有關。

最後審問了那些江湖人,他們都是雷英招攬來的,按照他的吩咐做事。

至於雷英幕後的主子是誰,他們猜,應該是信陽候,因為他們經常聚集在清風樓大吃大喝,而不用付錢。

信陽候是清風樓的主人,那當然就是他們主家。

兄弟們聊天提起時,說到信陽候,雷英也並沒有否認,所以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等人是在為信陽候辦事。

江湖混的,有今天沒明天,大家不在乎為誰辦事,辦什麼事,隻要吃好喝好,有銀子去找姑娘,就是快活日子。

審問的結果很明顯,所有人都指認信陽候是綁架官家的主謀,即便他不承認,也沒法辯解了,證據太足,證人又太多。

但在場眾人心裡清楚,這件事還有疑慮,不管怎麼說,一件驚天的謀反案,這麼簡單就審理完了,本身就很有問題。

許大人又傳喚了信陽候的管家,在信陽候被抓後,信陽候府一乾人就被控製起來,管家也一樣。

此時傳喚上堂來,管家戰戰兢兢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堂下可是信陽候管家?”許大人道。

“小人是,”趙管家趴在地上,頭都不敢抬。

“我且問你,府中芙蓉苑的密道是什麼時候建的?”許大人道。

趙管家一臉茫然,“回大人,府中並沒有密道啊。”

“你身為管家,竟然不知?”許大人不信,挖密道動靜這麼大,怎麼可能瞞得住,“你在信陽候府當管家多久了?”

“大人,已有三十多年了,從先侯爺起,小人就在了。”

這趙管家是信陽候府世仆,先侯爺還在的時候,就是管家了,趙元棟繼承爵位後,也沒換了他。

許大人皺眉,和左右對視一眼,都覺得不可思議,難道這密道早在幾十年前就建好了?

可不對啊,那清風樓可是十年前才建的,在這之前是一座宅邸,並不屬於信陽侯府,而是江南來的一名富商。

此人後來賺了大錢,子孫又有出息,皆考取了功名,就搬到東城去居住了。

如果說那時密道早就存在了,豈不是說明先侯爺還在的時候,兩人就聯合了。

這這這……事情越發複雜了。

那富商的情況,許大人一清二楚,他有兩子和一個女婿都在朝堂,大兒子任職戶部,小兒子在禦史台,女婿是知州,算是開始顯赫的家族了。

而許大人之所以會知道,是因為富商的小兒子,正是他的知己好友。

兩人是同科進士,又因為性情相同,誌趣相投,多年來一直是密友。

可現在密友家中居然牽扯上了謀反案,叫他如何不頭疼。

蘇葉一看就知道,這許大人必定是鑽了牛角尖,越是想證明什麼,就越會往那個方向思考,然後越來越懷疑,越來越疑惑。

其實事情沒有那麼複雜,她插嘴詢問道,“那芙蓉苑原先是誰在居住?後來又為什麼空下來了?”

趙管家想了想道,“原先是侯姨娘居住,大概五六年前,侯姨娘和伺候的下人,晚上總聽到嗚嗚咽咽的鬼號聲,姨娘嚇壞了,府裡請了和尚道士來都沒有用。最後沒法子,隻能讓侯姨娘搬到其他地方住去,那處就空下來了。”

“那在這之前,可發生過什麼事?比如一家人離開侯府,府裡空下來,或者人少了之類的。”蘇葉提醒道。

“有有有,那年老夫人病世,侯府所有人扶靈回鄉,三月後方回,府裡隻留下幾個看守的老仆。侯姨娘是老夫人的表侄女,比夫人還受老夫人喜愛,大家都以為芙蓉苑鬨鬼,是老夫人回來看姨娘了,所以姨娘才那麼害怕,非離了那處不可。後來那院子也沒人敢住,隻能空置下去。”

破案了,這密道肯定是在扶靈回鄉的那三月建好的。

聽到這個結論,許大人鬆了一口氣,不過為求保險,他還是讓人去好友家中,把管家請來,問明他們把宅邸賣給了誰,可有契約證明。

那管家得到提醒,回了太爺後,就去庫房取了當年的契書。

契書顯示,宅邸交接是十年前辦的,購買人是張珦,鎮州鬆山縣人,戶籍證明相當完善。

許大人一面派人去鎮州調查張珦身世,一面傳喚張珦的族侄張讓。

張讓之前被這一番變故嚇到,腦子裡亂糟糟的,可隨著身邊的人一個個被提審,他忐忑之餘,也在努力找出路。

等被帶上堂,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大人,小人死不足惜,但請不要禍及家人和族親,他們都是無果的,是被那張珦騙了啊!”

“即是族人,他又如何會騙你們。”解除了好友連帶自己的危機後,許大人腦子上線,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不是的大人,這張珦不是我們族人,是假的!”

事情的經過荒誕又可笑,但也符合這個時代的世情。

張讓居住在鬆山縣張家村,全村一千多口都姓張,是一個族譜上的親戚。

張家也曾顯赫,在後周擔任重要官職,後來宋□□發動陳橋政變,奪了後周江山,改年號為宋。

張家祖先不願意向宋□□效忠,又怕被清算,提前帶著一家老小幾房族人離開,隱居在這裡。

其實張家祖宅在川地,之所以沒回去,一是怕牽連族人,二也怕被一鍋端了。

就這樣張家在鬆山縣落腳,這一住就是將近七十年,原本的張家人換了四代。

現在的張家早已落寞,族人淪為普通的農民,十三年前又接連遭遇天災,收成一減再減。

張家餓死了不少人,尤其是老人,死了近七成。

張讓說到這個,幾乎哽咽,“我爺奶也是在那時去世的,他們為了節省口糧,躺在床上三天不吃不喝,最終……餓死了。”

可即便是這樣,糧食也越來越少,又遲遲等不到朝廷的救濟糧。

就在大家都快要餓死的時候,張珦出現了。

他自稱是川地張家人,經商來此,正好拜訪這一支張家人,誰想遇到這種情況。

張珦有錢,立刻帶著村裡的青壯,去縣城購買了糧食,還給他們留了不少財貨。

之後張珦每次走商,經過這裡都會上門拜訪。

時間一長,大家乾脆聯了宗,把張珦這一支添進了自家族譜,反正原先就是族人,再重新聯係起來,也是應有之義。

那又為什麼說荒誕好笑呢?

是因為鬆山縣張家人心知肚明,這張珦必不是他們族人。

七十年前,張家祖先在離開的時候,還帶走了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後周末代皇帝周恭帝剛出生的兒子。

周恭帝預感到大廈將傾,自己皇位不穩,怕趙匡胤清算屠殺柴家所有子孫,於是拜托忠心的張家祖先把自己剛剛出生的孩子帶走,想為柴家留下一絲血脈。

這位皇子是宮中一位宮女所生,因為生母沒有名分,在宮外不為人所知。

張家人帶著這樣一位定時炸彈,當然不敢回川地祖宅,隻好找了一個偏遠且與世隔絕的地方待下來。

他們躲在山中好幾年,後來才敢出來打聽消息。

然而這消息讓張家祖先悲痛欲絕,趙匡胤最終黃袍加身,而祡宗訓被封為鄭王,子孫全都安穩。

趙匡胤甚至定下祖訓,要後人尊從:善待周世宗的子孫後代,犯錯了也不要處罰,即便是謀逆之罪,也隻讓主謀自儘,而不牽連其家人。

這原本很好,張家祖先應該感到欣慰的。

可就是對柴家血脈太好了,為了防止他們真的謀反,於是對跟從的人,從重從嚴處理!

趙匡胤號稱張家挾持柴宗訓兒子逃離,是想要以此為借口舉兵謀反,於是派兵卒直接包圍了張家祖地,把所有張家人全部斬殺,包括張家外嫁女和外嫁女生下的血脈。

也就是說,在川地,張家血緣親人幾乎全死絕。

得到消息後,張家祖先當即栽倒,一命嗚呼,剩下幾位讚成他決定的族老,也在當晚自儘。

因此,這件事對於張家人來說,絕不是秘密,即便到了第四代,也是知道一星半點的。

可為什麼張珦出現後,沒人揭穿他?

實在是餓怕了,張家現在這個樣子,還有什麼值得彆人算計的?

總歸人家帶來了錢糧,讓他們能活下去,所有人默不作聲,甚至還讓張珦上了族譜。

於是,張珦這個不知從哪裡冒出來,是不是姓張都不知道的人,自此成為了鬆山縣張家人。

自家族譜添上了大家心知肚明的外人,大家還得默契的裝不知道,好似這人真是遠道而來的族人一般。

這事既荒唐可笑,又格外心酸。

要不是為了活命,耕讀傳家又堅守忠義的張家人不至於如此。

或許他們心中也感覺恥辱,因此即便張珦頗為富貴,他們也沒想著過來投奔,終歸留了一絲底線。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底線有多不值錢,又有多致命。

蘇葉已經想到,為何張珦特意找到這張家,而不是王家,李家,或者其他已經落寞的家族。

在這個時代,大家講究出身,你可以窮困潦倒,但隻要家族顯赫過,大家提及你,自然而然也會尊重幾分。

而那些經商發家之人,即便過的富裕,如果沒有一個說得過去的家世,不僅會被人看不起,也很難融進某些圈子。

就比如蘇葉曾聽過一則傳聞。

說的是赫赫有名的鹽商李德興,家資富饒,富貴到什麼程度呢,稱江南第一富商都使得。

可就因為他父祖都是小吏,再往上也都是名不見經傳的流民。

等他發家後,彆人雖當面奉承,背地裡卻嫌棄他商賈味過重,不是可結交之人。

這也就算了,李德興有一小兒,天資聰穎,自小詩書經義,朗朗上口,僅六歲就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

李德興有意為小兒尋一名師,栽培成李家麒麟兒,以後為官做宰,到時李家才真是發達了。

然而他尋訪大半年,連連碰壁,那些名聲響亮的老師,要麼說自己精力不夠,不打算再收學生,要麼說自己的學識有限,教不了如此天才所謂孩童。

剛開始他還暗自得意,覺得吾兒果然聰慧異常,就連那麼出名的老師,都覺得自己教不了他。

可漸漸的,就覺得不對勁了,一個兩個教不了,難道十幾個就沒一人能教?

後來他一打聽,發現之前說沒精力的那位名師,之後又收了三名學生。

整整三名啊,這哪裡是教不了,分明是不願教他兒。

李德興又氣又急,生意人的和氣生財,讓他沒有直接上門質問,而是備上重禮,一次次上門請教,說自己如何如何苦惱找不到名師,說兒子再耽擱下去,怕就要誤了讀書的好時機,最終淪為庸碌之輩。

是他這個父親無能,小兒子生在他家,竟然深深錯付了。

說到動情處,他痛哭流涕,呼天搶地,甚至說出願意折壽十年,隻為小兒能順利求學的話。

如此為孩子著想,讓那名師不免動容,忍不住心生愧疚,於是暗暗吐露了實情。

原來無人願收他兒子當學生,不是因為這孩子不好,或者太好,純粹是因為李德興的出身不夠,偏又太過出名。

眾名師擔心,自己收下江南第一富商的兒子,會被認為是收了重禮,進而懷疑他們的品行。

如果李德興有個顯貴的出身,或者即便以前曾顯貴過,之後落寞了也可以。

大家還可以辯解,是敬佩其先祖品行,有感於孩子效先祖,才收下細心教導,以免辜負了孩子的天資。

所謂名師,既然已經出名了,就要為了名師細細維護,不能落下貪財的名聲,更不能被人質疑其品行。

所以事情彆扭就彆扭在這裡,名師受名聲所累,不好收李德興這個江南第一富商的孩子當學生,即便這孩子是真的聰明,外人也隻會認為,名師看中的是錢財,而非孩童本身。

畢竟偏見天然存在,聽其出身,祖輩小吏父親鹽商,第一反應就是祿蠹之輩,這樣的家庭真有所謂的神童?

不會是為了好聽杜撰出來的吧?

長久以來的習慣,大家都把吏稱為酷吏,把商人看做重利而忘義之輩,即便宋朝開放經商,也不能改變這千百年形成的傳統觀念。

更何況,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事實!

而李德興的豪富也太出名了,但凡提及,幾乎人人可聞,對他的身世經曆,也了如指掌。

又是酷吏又是鹽商,幾乎都和眾人心裡鄙夷的存在劃上等號,難怪那些名師們避之唯恐不及。

這就像後世的土大款一樣,有錢但沒素質,彆人和他們交好,都會被懷疑是為了錢連面子都不要了。

所以如果不是真的看上他們的錢財,其他人反而會敬而遠之。

這情況換到古代,隻會更嚴重。

要李德興沒那麼出名,他的孩子收了也就收了,偏他不僅在江南一地,而是全國揚名,難怪他輾轉多地,都找不到願意收他兒子之人。

而且隨著他拜訪的人數越來越多,這種情況隻會越來越嚴重。

彆人不收的,剩下的名師們就更不敢收了,到了最後,彆說名師了,就連普通夫子也不會再收了,以免背上貪財諂媚富貴的名號。

好在李德興醒悟及時,還沒有把這件事傳到外地去,不然他兒子是真的毀了。

最後這事是怎麼解決的呢?

其實很簡單,李德興找了一家早已落寞的李氏家族連了宗。

此李家據說和詩仙李太白還有關係,其直屬祖輩是李太白的二子李頗黎。

至於是不是真的,這誰知道呢,曆史上李頗黎是失蹤,下落不明,他們說是就是吧。

不過除了這個不知真假的祖輩,李家祖上還是出過幾位名士的。

哪怕這名士離得最近的,也是百年前的事了,他們現在落魄到祖宅祖田都沒了,大多還是佃戶,也依然有人覺得他們是名人之後,來曆不凡。

李德興正是看中了這一點,研究過後,把自家早已作古的□□並入了這李家族譜,於是他就有了一個疑似太白後人出身的身份。

而他那自小聰穎的兒子,從一開始的被人嫌棄,瞬間變得備受追捧。

大家都在誇讚,原來是詩仙之後,果然有太白遺風啊,更是順利拜得名師。

而那李家也不虧,李德興是真的把自己當李家族人了,儘心儘力照管,送田送房子,修祠堂購買祭田,還成立族學,比真的族人做的還要好還要全。

讓一開始懷疑此事真實性的人也打消了懷疑,畢竟那可是十幾萬兩白銀花出去,如果不是真的族人,誰舍得?

可這對江南第一的鹽商來說,多嗎?

隻要能讓自己的兒子有前途,一點也不多。

後來,這李德興的兒子果然出眾,考中了狀元,成為□□太宗時期的重臣高官,雖然遠遠稱不上和詩仙太白相比,但也帶領家族改換門庭,自此跨入官宦階級。

有這個例子在,這些年發家的富商們,都熱衷於給自家編造一個身世,或從家族先祖中找有本事的人出來造勢,或和那些聽著名頭很大的家族連宗,借名行事,雙方互利互惠。

正因為這樣的事多了,張家人絲毫不懷疑張珦找來的目的,還以為就和那些富商為自家找出身一樣。

其實但凡他們想多一點就會知道,因為帶走柴宗訓兒子的事,他們多年來小心翼翼,從不敢露出痕跡。

尤其發現川地的族人儘皆被誅後,更是不敢露頭。

對外他們隻說姓張,山裡人家,從來也沒提起過先輩是後周那個有名的官宦之後,張珦又是怎麼知道的?

然而當時的饑餓已經蒙蔽了他們的大腦,讓他們無暇思考,之後陸陸續續獲得的好處,讓他們也沒有多想。

以至於掉入某人的陷阱,還尤不自知。

張珦會選這個張家,絕不是意外,甚至這可能是他找好的第二背鍋人。

第一肯定是信陽候,但設計信陽候的計謀過於簡陋,誰都能看出來,信陽候愚不可及,卻沒什麼野心,不至於做出謀殺這等殺頭的大罪。

如果皇家和朝廷不信,堅持要查,那張珦的身份必定浮出水面,乃鬆山縣張家村人。

而在被調查後,張家的身份真能掩蓋住嗎?

要知道柴氏血脈,那個被帶走孩子的後人還好好活在張家村。

有這樣的身份和來曆,他和張家人密謀造反,就是順理成章的事,簡直辯無可辯。

這是比信陽侯還難以洗清的實證!

張讓機靈,在最初的驚慌之後,就想清楚了其中的危機,頓時嚇出一身冷汗。

因此在被提審後,第一時間坦白,爭取寬大處理,然後剩下的罪名一力承擔,不禍及家人和族人。

他連連磕頭,“大人啊,我的族人隻是想活下去,真不知道那張珦做的事啊,他們是無辜的,求大人開恩啊!”

“你隻說他們,那你呢?”許大人臉黑,沒想到審理一樁謀反案,還牽扯出了七十多年前的舊事,關鍵還和後周餘孽有關,這可真是......麻煩大了。

張讓遲疑了一瞬,決定實話實話,“小人是三年前跟著張珦的,他說自己在汴梁經營一家酒樓,但夥計們都是外人,慣愛偷奸耍滑,於是想要在族裡找幾個人幫忙。族中長輩還記得當年那事,不敢叫小輩們來汴梁,就拒絕了。唯獨小人,當時父親生了重病,是張珦拿錢幫父親治好的,為報答他的恩情,小人義無反顧跟著來了。”

“這三年,小人幫著張珦打聽各種消息,知道他所圖甚大,不敢與家裡聯係,生怕牽連了他們。小人敢擔保,這件事他們絕不知情,還請大人開恩啊。”

許大人看他,“你沒說,那張珦也沒說嗎?”

張讓連連搖頭,“自從小人來了,和村裡聯係的事就教給了小人,張珦再沒回去過,真的。至於他帶給村裡的財物,小人都換成了銀錢,托人帶了回去,但除此之外,小人一句話都沒帶,一個消息都沒傳。”

在汴梁三年,他也算是打聽清楚了,當今官家仁善,即便是謀反這樣的大罪,隻要不是知情人,就不會受牽連。

所以張讓想要一力承擔,不牽扯族人。

更何況族人被七十年前的事嚇壞了,確實不敢參與這種事,以他們的本事,也無力參與。

就是張讓,也不過是幫著打聽消息,這次綁架貴人,他幫忙盯梢,並不知道那是官家。

“這事本官會向聖人稟明,至於如何懲戒,還要請官家示下。張讓,你且說說,那鄭王的庶子後來如何了?”這才是許大人關心的,牽扯到前朝皇室,一定要慎之又慎。

張讓抿抿嘴,有點不敢說實話。

“張讓,不得隱瞞,你可知此事的重要性?!”許大人斥道。

“回大人,他被取名張簡,一直在張家村沒有離開過,現在張家第七房就是張簡的後人,”也就是柴家後人。

蘇葉有點訝異,那種情況下,死了多半的族人和族裡大部分長輩,張家居然還把祡氏後人養大了,倒真是忠義。

許大人也覺得意外,“你是說,他長大了?”

“是太叔祖臨死遺言,張家人不敢不從。”張讓道。

怨懟嗎?估計有吧,張讓想到,每次爺爺提起七叔祖,語氣都是淡淡的,村裡很多人家都不願意和他家打交道,但要說欺負,那也是沒有的。

七房單獨住在山腳下,離其他張家人有點距離,但也離得不遠。

張讓該交代的都交代了,剩下也問不出什麼。

許大人翻看了一下文書記錄,輕輕吐了一口氣,和左右少卿對視一眼,“兩位,這就去稟告官家?”

他們一直從昨天半夜,審到現在已經是下午了,可發生這麼大的事,他們哪裡敢耽擱,停下吃飯休息更是不敢。

尤其綁架主謀雖然罪證確鑿,卻又疑點重重,許大人擔心,如果不儘快稟告,官家會懷疑到他身上。

好在又牽連到了前朝血脈身上,說不定可以借此轉移官家的注意力。

而這麼短的時間,卻審出這麼多大事來,官家應該不會質疑他的能力,或者懷疑他的立場吧?

兩位少卿也有這樣的顧慮,當下立即同意,三人起身,整了整官服,邀請蘇葉和展昭同去。

蘇葉有點失望,卻不覺得意外,襄陽王本來就不好對付,把鍋甩得一乾二淨。

現在唯一的突破口就是雷英,不知道他為何對襄陽王如此忠心耿耿。

想要從他嘴裡套出東西,就要掌握足夠多的信息,才好突破他的心理防線。

現在蘇葉對他一無所知,打算先去調查一番,之後再來對峙。

時間緊急,她不打算去宮裡走一趟浪費時間,於是以無官職為由拒絕了。

但展昭卻不能拒絕,隻得和三位大人一起面見官家。

蘇葉和他們分道揚鑣,打算先去找江湖朋友打聽雷英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