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萬裡扶搖(33)二更 萬裡扶搖(33……(1 / 1)

萬裡扶搖(33)

這一年京城才到初冬時節, 朝廷收到急報,盛京出了大案子,出了自新明以來最觸目驚心的案子——倭人細作案。

急報送來, 朝野震驚。

此時,四爺正在求真館裡。

求真館裡, 一大半的地方是禁止進入的。三米高的牆體,厚重的大鐵門將人擋在了外面。牆外是一一排排的大樹, 長了很多年了。此時, 落葉滿地, 正有一老人慢慢的清掃著。

四爺站在門口,輕輕的敲了敲門。除了悶悶的聲響之外,裡面並無應答之聲。

倒是正在清掃樹葉的老者扭頭看過來了,“這裡不許人靠近,這位大人, 退了吧!退至林子之外,去吧!”

四爺回過頭看, 看向那老者。見他身形佝僂,須發皆白,就走了過去, “老人家, 那裡面是無人看管……還是?”

老者回頭看了看鐵門, “先帝病重之後便下旨封了那裡, 看守自然是有的, 隻是無陛下的旨意,誰也不敢開啟後面的庫房。”

“裡面存放了什麼,您知道嗎?”

老者搖了搖頭,繼續灑掃去了。

掃帚劃過地面, 發出颯颯颯的聲響。

四爺看著那高高的院牆,這是不進宮都不行了。這裡還真就是等閒的人進不來。

他轉身就走,但想進宮,現在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才從宛平縣尉的官職調到工部,一個從六品的官員想進宮見皇帝,難度還是不小的。

從求真館一出來,他就聽說盛京出了奸細案。

這必是桐桐在那邊鬨出大動靜了,他直接回府,拿了金鎮北的朝貼,直接上宮門口,遞了朝貼,請見皇帝。

彆的時候做兒子拿著父親的帖子要進宮見駕,那是辦不到的。

但是如今不同往日,細作鬨的厲害,金鎮北身居要職,人在盛京回不來,人家兒子急匆匆的要見皇帝,這肯定是有大事要奏明陛下,這便不能耽擱了。

其實,按照正常的流暢,應該直接送到軍機,畢竟皇帝沒親政嘛。

但:要是金家不信任軍機呢?要是這事軍機管不了呢?

於是,朝貼順利的遞到了小皇帝手裡。

小皇帝拿著帖子撓頭,盛京那邊的密折還在路上,他正著急不知道出了什麼事了,結果金鎮北的兒子來了。

那個自己一直很看重的金肆曄,那個叫廢棄的礦山重新出礦的人才。

“宣——”

小皇帝將朝貼放在一邊,然後急匆匆的去拿魚竿去了。

四爺來的時候,就見這孩子正拿著魚竿帶著鬥笠在院子裡釣魚。

沒錯,就是坐在院子裡釣魚,釣的是風水缸裡養著的魚。釣的一本正經的,特彆認真。

他才要說話,這小子‘噓’了一聲,“彆驚走了朕的魚。”

四爺朝那風水缸裡瞅了一眼,水缸最寬處直徑尺左右,裡面隻一條大草魚,足有兩尺長,調頭都困難,能把它驚到哪裡去?

他在邊上就說:“莫不如,把缸砸了吧。”

小皇帝翻著眼皮嘟著嘴看他:“它困在水缸裡,半缸水能活它的命。你可倒好,砸了缸,水流完了,它不得死了呀。”

四爺:行!話裡有話。這是把他自己比作那缸裡的魚了!是說他的處境,也是在譏諷自己呢,說自己特來找他奏事,就跟他釣風水缸裡的魚一樣,純屬多此一舉。

心眼是不小,腦子也足夠機靈,就是嬌慣的很不成個樣子。

他就順著這小子的話往下說,“砸了缸,魚順水而出,有兩種結果,其一,被人撿起來放在案板上,成了彆人的盤中餐;其二,有人覺得吃又吃不下,不管吧,死了又可惜,於是,順便給撿起來了,抬手仍在另一個甕裡。那個甕許是更大一些,人家也養它養的更精細一些。隻是這條魚呀,他缺了點以死相搏的勇氣。”

小皇帝順手扔了魚竿:這個金家的小子果然是個壞人!他竟然叫朕用這唯一的,如此珍貴的命去搏!要知道,皇家就剩下朕一根獨苗了,江山不保就算了,要是連小命也玩沒了,這到了那頭,見了朕的先人們,不是更沒臉?

朕可以冒險,但前提是:朕的命不能丟。

他輕咳一聲,問這個金肆曄:“愛卿有何時要稟奏?”

四爺:“……”孫子,告訴你的都是好話!你這惜命的德行,到底隨了誰呢?算了,懶的跟小娃子一般見識,他說正事,“臣借著金軍帥的帖子來求見陛下,為的是求真館。”

小皇帝愣了一下,狐疑的看對方:“你說求真館?”

“是!求真館的庫房無聖旨不能開啟。”

小皇帝摸著腰裡的玉佩,看對方,“你要去求真館找什麼?”

“鐵路軌道,以火推氣,以氣推車的火車……”

小皇帝攥緊了玉佩,“火車?”

是!

“它跑的太慢了,朝野儘皆反對之聲,認為此物勞民傷財。”

“那陛下的意思是,曆代先皇們都錯了嗎?”

小皇帝沒有說話,嫩豆腐一般的臉盤難得的嚴肅起來,認真的看眼前的人,“金大人,你便是看了,又能如何呢?”

“臣隻想知道,這個火車它跑起來了嗎?”

跑起來了,隻是慢了一些。

“臣其實還想知道,求真館裡到底有多少東西……它們真的都是無用的嗎?”

小皇帝便笑了,起身,然後招手,“你來。”

四爺不知道什麼意思,便跟著小皇帝往裡面去。

繞過一重重宮殿,進入了禦書房。此處到處都是書,牆上更是掛著的大幅的字畫。四爺看著那字畫……那是自己的筆跡。

正看著呢,小皇帝敲了敲桌子,“這裡……”

四爺的視線看過去,頓時愣住了,就見一個仙鶴擺件的嘴裡叼著一個玻璃珠。然後小皇帝的手在仙鶴的翅膀下一摁,那玻璃珠一下子就亮了。

他愕然:台燈?

小皇帝便笑了,“以前……父皇用的時候還是很亮的,後來朕輕易都不敢開了……因為光越來越暗了,朕知道,它可能再也亮不了多久,就不會再亮了。”

電池?

四爺蹲下去,看案幾的下面。案幾下面藏著一個見方足有尺的大箱子,這是最原始版的電池吧。

小皇帝見他看的認真仔細,就笑了,“這個東西……在皇爺爺的時候還不是這個樣子,朕聽先帝說,那時候就是一池子的東西,像水又不是水,銅絲扔進去,連著這個玻璃球,玻璃球就亮了。後來才成了箱子,能搬動了。玻璃球也越來越耐用了,越來越透亮……可這東西比桐油更好用嗎?點燈費蠟,成本也比這個低多了。”

四爺站起身來,“更換裡面的液體,玻璃球一樣能亮起來,比之前更亮。”

小皇帝的手放在仙鶴的身上,背對著金肆曄,然後從隨身的荷包裡掏出一串鑰匙,遞了過去,“給吧!拿著這個,沒人能攔你。誰拿著鑰匙,誰有資格入內。”

這麼輕易就給了?

四爺看了這小子一眼,沒有接。

小皇帝直接塞過來了,“拿著吧!想進去看就進去看吧。”

四爺拿著鑰匙看了看,每個鑰匙上都有編號,可見門禁有多嚴格。正要走,就瞥見書案上小皇帝練字的手書。

一頁紙上寫的都是詩句,什麼‘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什麼‘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再比如,‘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這一句一句的詩詞,無一不說明,他不知道他的路在哪裡。

四爺走過去,提筆寫了一行:誌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誌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可禦也。【1】

小皇帝掃了一眼這個字,卻發現自己的字與之相比,少了一份氣魄。一樣是學太|祖的字,金肆曄的字更加開闊,一筆一劃之間,更有神韻。

再看那內容,說的是立誌,也是信念。

四爺放下筆,告辭了。

小皇帝盯著那字長久長久的看著,老管事在一邊輕聲提醒,“陛下,盛京的密報。”

“放著吧。”小皇帝沒抬頭,也沒有急著去看那密報。

老管事憂心忡忡,“可是那位小金大人惹您生氣了?”

小皇帝搖了搖頭,拿著密報進去,跪在佛龕跟前,卻也沒有將密報打開,而是滿臉的糾結,“祖爺爺、祖奶奶,你們說,孩兒的誌向該是什麼呢?”

神龕上的牌位無言,隻靜靜的看著他。

“孩兒的誌向該是親政,叫我新明政治清明,百姓安樂,可對?”

神龕前的火燭爆了一下,好似在回應一般。

可小皇帝面上的神色更糾結了,“可祖爺爺、祖奶奶……從我皇爺爺,到我父皇,再到我……我們都在糾結一件事情,怎麼想也想不明白,你們能告訴孩兒這個答案嗎?”

他說著,臉上的表情都垮了,“孩兒當然知道當立誌,隻要誌向存,便當勇往直前。可孩兒自從做了皇帝,再想想父皇曾經在病榻上問孩兒的話,孩子越發迷茫了。父皇曾問,‘兒啊,帝王能久存嗎?’他還問,‘兒啊,一個王朝非得有一個帝王嗎?’……孩兒當時不懂,而今卻真的懂了。”

老管事噗通一聲跪下了,“陛下。”

小皇帝搖搖頭,對著神龕苦笑:“孩兒翻遍曆代先皇們的手劄,其實,我們都疑惑,都想不通……因為新明立國之初所建立起來的很多東西……維護的從來都不是皇權。您二位親手建一王朝,可卻也親手為王朝埋下了推翻它的種子……所以,孩兒不知道自己的誌向該是什麼。您二位能告訴孩兒該何去何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