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9 章 太宗上位計【三一】(1 / 1)

【耶律休哥所率馳援大軍趕到的時機也有些微妙,時值宋軍圍城半月未克軍心已然疲憊渙散,且宋軍因已深入遼地,又無事先規劃,後勤因戰線過長而出現了糧草補給不及時的問題,頹勢已然顯露。

耶律休哥見狀先以五千弱兵誘敵,而後與耶律斜軫左右夾擊宋軍,宋軍隻好急忙調回圍城部隊,城內被困的遼軍見狀,知道是援軍已至,也立馬出城加入大混戰之中。

在遼軍多路夾擊之下,雖然人數比之遼軍還要眾多,宋軍卻慘遭大敗。

但最為耀眼的,還當屬在混戰之中大腿中了兩箭,倉皇逃竄至涿州的趙光義。】

雖然作為一個禦駕親征的皇帝卻得到了所謂“倉皇逃竄”之評價,確實有些失面子,但也不至於成為最耀眼的那個存在吧。

之前天幕說什麼“車神”?

難道是跟這個有關?

苦於出生得太早而無法手握劇本的前朝王侯將相們當真是抓耳撓腮,就一句話,真想知道後續呢。

【因為中箭部位是大腿,所以已然無法騎馬,又因為逃跑的太狼狽,跟大部隊也脫離了聯係,遼軍的追兵已然將至,彆無他法,趙光義隻好乘坐驢車繼續南逃。

正是在此處,趙光義展現了他高超的駕車水平,一輛平平無奇的驢車硬是給他開出了跑車的水準,遼軍追擊三十餘裡,卻死活沒能抓獲宋太宗,隻好收兵。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耶律休哥也因身上多處受傷,雖然也參與了追擊戰,但是他也沒有騎馬,是乘坐的輕車前往追擊。

史書上說“輕車追至涿州,不及而還。”

何為不及,那就是完全趕不上趙光義的車速嘛。

趙光義車神之稱,一戰成名,又有彆稱高梁河驢神,旨在表彰其高超的馭驢之術,畢竟這等技術,在中國曆史上也是空前絕後的。

此外,趙光義還拉開了宋朝皇帝乾啥啥不行,逃跑排第一名的序幕。並充分向我們論證了,宋朝皇帝如此擅長逃跑,果然是家族遺傳。

難道說,這就是宋太宗彆樣的再造社稷?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趙光義:!!!

雖然他在高梁河之戰之中確實狼狽,也的確曾經乘坐驢車出逃,但是!

他作為一個皇帝,饒是再狼狽,又如何可能是自己駕車呢?

當然是誓死守衛他的那些隨從之人為他駕車!

天幕這簡直是汙蔑!

身旁的宦官眼觀鼻,鼻觀心,雖然並不敢直言,但是也忍不住在心中疑惑。

難道說駕車的不是陛下,這名聲難道會好上一些嗎?

怎麼感覺有哪裡不大對勁呢?

驢車?!

雖然早就已經知道,趙光義此戰恐怕與車會結下不解之緣。

但是李世民萬萬沒有想到,竟然是驢車?

他以為怎麼都得是輛馬車呢。

難道這驢車竟然能夠跑得比馬車還快

作為愛馬人士,李世民堅決不願意接受這個結論。

?本作者梨遙提醒您最全的《開局給秦皇漢武惡補科學[直播]》儘在[],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好不容易才和再造社稷與明成祖和解的朱棣:……

晦氣。

再造社稷是這麼用的嗎?

尤其是朱棣又忍不住聯想到了趙光義那些被宋朝繼承了的其他政策,感到更加晦氣了怎麼辦?

【不過嘛,雖然此次北伐有如此狼狽的巔峰時刻,但是十數年後追憶起這段往事的趙光義隻能說做了億點點的美化。

雖然最終來了個靜而思之,亦可為戒的轉折。

然而對於這場戰爭自己的表現,宋太宗還是送上了非常高的評價,讓我簡直跟實情對不上號。

什麼年少氣銳,往則奮銳居先,還乃勒兵殿後。

先不提太平興國四年之時趙光義已經四十多歲了,從哪個角度都很難將其歸入“年少”的行列。

單單就這個還乃勒兵殿後,我隻想問一句,連遼軍騎兵都追不上的車神,你真的不尷尬嗎?要不要看看這句話跟你真的對的上號嗎?

也是,連親弟弟都能拱手送給奶娘,對於自己近乎為零的戰績美化個億點點不也很是正常嘛。】

時值陰雨天,趙光義原本就因戰場舊傷而隱隱作痛的大腿此刻愈發疼痛起來。

怎麼就對不上號了呢?

他當然奮銳居先了,無論是攻打北漢還是幽州,他不都親臨戰場第一線了嗎?更是在高梁河親率禁衛迎擊遼軍否則這大腿又怎麼會受此重傷?甚至於因為駕著驢車而逃被你們這些恐怕連戰爭都沒見過的後世之人嘲笑至此?

至於勒兵殿後也是實情啊,階段性的勒兵殿後如何就不算是殿後了呢?

趙光義一點都不覺得自己那句話是什麼誇張之語。

分明句句都是實情。

真·奮銳居先,勒兵殿後的李世民與朱棣頓時曬乾了沉默。

這種事情還要靠自己一張嘴吹的嗎?

不應該暗示一下手底下的臣子,讓他們追憶自家君主的雄姿英發嗎?

哦,你說趙光義的臣子沒有這個記憶啊,對不起,打擾了。

【這場封神之戰也為趙光義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讓他萬萬不能忘記自己的“高光時刻”。

物理意義的刻骨銘心。

在高梁河之戰之中大腿之上所中的兩箭,成為宿疾,從此歲歲必發,後來更是因為此傷的並發症而亡,是他光輝崢嶸歲月的見證。】

好一個光輝崢嶸歲月的見證。

聽聞天幕所言的眾人終於難以克製自己的笑意。

好吧,他們必須得承認,隻要丟臉的主角不是自己,那麼聽到天幕如此調侃與內涵,的確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意趣呢。

哎,怎麼辦,為什麼天幕不能讓他們同步觀賞一下那位名叫趙光義的皇帝的表情呢?

【當然,這場戰爭的餘韻也十分綿長,前面不是說了嗎,因為逃跑的速度太快,趙光義與大部隊脫離了聯係,宋軍

發現無法獲悉太宗所在,便以為宋太宗已經祭了,於是便有人開始想要推舉隨軍征戰的趙匡胤之子趙德昭即位。

不過很可惜,擺脫了遼軍追兵之後,趙光義又輾轉與前線取得了聯係,眾人隻好含淚作罷。

但也正是因為此舉,讓趙光義感受到了雖然趙匡胤已經死了,但是人家作為一個開國之君所具有的威信卻並沒有消散,於是開始著手整頓這一現象。

才有了之後趙德昭自殺以證清白之事。

總而言之,高梁河一戰,宋軍的精銳部隊折損慘重,讓原本先天就有些不足,後天積弊已悄然開始積攢的宋軍雪上加霜。】

趙匡胤:……

怎麼,你一個皇帝都棄軍而逃了,既然聯係不上你,那麼推舉他一直與軍隊同在的兒子當皇帝又有什麼不對的。

這種事情在史書上不是屢見不鮮嗎?

這豈不是正說明了德昭之優秀?

怎麼就你趙光義要逼死親侄子?

還是兩個!

不錯,等此次天幕結束,他把趙光義解決掉,就開始如此為德昭做勢。

【但是趙光義雖然遭遇如此慘敗,不過此時的他對於燕雲之地,還是有些想法的,之後的兩年間,遼宋之間摩擦不斷,互有勝負。

趙光義也一直在密切關注燕雲動向,還聯絡北邊的其他部族一起圍堵過遼國。

當然,對於趙家皇帝的骨氣,也不要有過高的期待,太平興國七年的時候,趙光義也曾經趁著遼朝新帝即位之時向遼國謀取和平發展的機會,卻沒有收到遼國的回複,這對於仍舊處於戰時的兩國而言,無疑於是拒絕的信號。

已經將國內繼承人的問題解決完,頗為得意的宋太宗對於倒湊遼國的熱情也沒有他的後代這麼熱衷,於是便繼續加緊了對遼國的備戰。

他堅信上一次北征失利,一定是因為準備倉促的緣故,隻要他宋軍擁有長期的準備,定然能夠萬無一失。】

聽到這個萬無一失,李世民已經有些想笑了。

這個趙光義是怎麼做到的,雖然一次勝仗都沒怎麼打過,但是卻對於自己統軍的勢力擁有這麼大的信心?

哪怕是他,也萬不可能在開戰之前認為自己可以萬無一失。

輕敵可是兵家大忌。

算了,也不知道這個趙光義讀過兵書沒有。

大概率是沒有的吧。

【趙光義這麼普通卻還能如此自信,一方面自然是他對於自己軍事才能一以貫之的錯誤預判,另一方面,也是他對於情報工作的錯誤預判。

他又一次聽信了自己想要聽信的奏報,認為遼朝如今“契丹主少,母後專政,寵幸用事。”是攻遼的絕佳機會。

於是宋太宗不顧朝中文臣的反對,於雍熙三年,發動了宋太宗在位時期最浩浩蕩蕩的一次北征,是為雍熙北伐。

比較有意思的點在於,這個情報我隻能說,你完全不能說他錯。但是說他對吧,也隻能說,對了,但沒有完全對。從字面意思看,好像每一個字好像都沒什麼大毛病,但是跟現實有上那麼億點點的差距吧。】

趙光義:……

說好的遼國孤兒寡母,國力不穩的呢?

誰知道會是這麼個情況。

武將們敢怒不敢言。

什麼情況?

雖然遼國的確比設想中強大,但是……

雍熙北伐失敗的如此慘烈,官家的責任可一點不比錯誤的情報小。

更何況……

說句大逆不道的,聽信錯誤情報的,不也是官家本人嗎?

【先說這個“契丹主少”,當時在位的是遼聖宗,雍熙北伐之時,遼聖宗還不到十六歲,對於三十八歲才登基當皇帝,對於四十多歲的自己還能評價為“年少”的趙光義而言,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契丹主少”。】

不到十六歲怎麼了?

你不能因為自己十六歲的時候一事無成就瞧不起彆人的十六歲吧。

劉徹有感到被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