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8 章 太宗上位計【三十】(1 / 1)

【太平興國四年,也就是趙光義登基的第四年,其國內統治初步平穩下來,但是到底上位過程伴隨著片片疑雲,雖然臣子們嘴上不說,但心裡不犯嘀咕是不可能的。

趙光義迫切地需要能夠證明自己水平的功績。

他便將目光放到了北漢身上,若是將北漢拿下,扣掉燕雲十六州,那怎麼不算是統一中原了呢,這可是“太|祖也不能實現的功業”!】

趙光義雖然能夠聽出天幕語氣之中的嘲諷,但是……

怎麼不算呢?

那遼國如今愈發強盛,連他哥在位的時候都沒能染指燕雲,他打不下來不是也很正常嗎?

不管事先北漢已經如何孱弱,但是,就是在他手上打下來的嘛,怎麼不能算是他的功業呢?

當然了,在臣子的面前,他可是萬不會把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的。

“先帝徙其人而空其地,是為首功。”

但是言語之中的用詞也得謹慎,雖然有他哥的功勞,但是隻是首功而已哦。

趙匡胤:……

什麼叫是他也不能實現的功業?

趙匡胤忍不住望向殿內隱隱綽綽,隻能露出一個角來的,自己日夜皆要細細觀摩的輿圖,想到經過自己的一番奮鬥已然半死不活的北漢。

若不是這什麼暴斃而亡,他如何可能拿不下北漢?

那不是已經是他大宋的囊中之物了嗎?

給他注意一下,沒有和不能是兩個概念!

更生氣了怎麼辦。

李世民一時之間也沉默了。

好一個扣掉燕雲十六州,就算統一中原了。

國土與統一這種事情,還能這麼算的嗎?

李世民今日又大開了一次眼界。

【當然,我們知道,在宋太宗即位之前,趙匡胤秉持著先南後北的戰略,先收複比較好打的南方,而後再騰出手來收拾北邊。

而北漢能夠成為除了遼國之外的最後的一根釘子,自然也有其獨到之處。

北漢雖然隻偏居一隅,但是軍隊卻十分悍勇,與遼國形成犄角之勢,彼此呼應救援都十分便捷,其所處之地更是易守難攻,顯然是先南後北之中那個極難打的“北”。

可是……

北漢難打又關趙光義什麼事呢?】

原本順著天幕在思考這北漢看起來也確實有其難打之處,雖然這趙光義聽起來不是很靠譜的樣子,但是能打下北漢來,也證明他還是有點本事的,雖然不多。

但是天幕山路十八彎地一個轉折,一時之間竟然差點沒反應過來。

什麼叫北漢難打跟趙光義無關?

不是他打下來的北漢嗎?

世上怎會有如此清奇的情況呢?

隻有明朝的朱棣,完全不曾被迷惑。

這就是開卷考的底氣啊。

【畢竟在他滅北漢之前,他哥已經三征過北漢了,可是將北

漢給消耗的不輕。

更是在第二次征討北漢之時,將北漢境內的居民大量遷徙,可以說,基本上是將北漢的地都給犁了一遍了。

雖然北漢名義上還沒有滅亡,但是離滅國也隻有咫尺之遙了,等到趙光義上位之後,所面對的北漢,其實隻剩下了一個空殼而已。

摘桃大師宋朝版的名號,趙光義當之無愧。

畢竟要是連這樣的北漢都打不下來,那還是洗洗睡吧。

趙光義當然信心十足,並且決定禦駕親征!】

李世民:……

怎麼在他後面的太宗,有一個算一個都能禦駕親征啊?

怎麼連這個趙光義都能禦駕親征?

這真的合理嗎?

他不服!他也要禦駕親征!

趙匡胤在收聽這個天幕之前,從來沒有想過,有朝一日,自己竟然會成為那個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典型代表。

那是他的北漢!他的江山!

竟然全都成了趙光義的功績了?

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如今天幕已然將趙光義之種種行為暴露在了自己的面前,且不管原本的未來會如何推演,但是……

他得先從這個趙光義身上找補回來以泄他心頭之恨才行。

【宋朝才剛建國多少年啊,雖然已經開始走起了下坡路,但比起之後的積弊,如今的宋軍戰鬥力還是可以的,對上遼軍也不算虛,一面截斷了前來增援北漢的遼國數萬軍隊,另外一面兵分四路攻打太原。

最終求援無望的北漢投降宋朝,北漢滅亡。

如果趙光義就此光榮回鑾,即便可能會有些許不和諧的聲音說他撿漏,但是這顯然是一場當之無愧的勝利。

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郭進大敗遼國援軍的事跡讓宋太宗覺得自家軍隊戰無不勝,還是因為北漢君主的投降讓宋太宗原地飄起,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是個征戰的好手,於是他立馬決定一鼓作氣,直取燕雲。

隻能說,奔著自己高梁河車神的封神戰役就一路狂奔而去了啊。】

趙匡胤聽到這什麼直奔燕雲,就已經緊緊皺起了眉頭。

如果燕雲十六州真的這麼好打,他至於心心念念了一輩子嗎?

你趙光義真是能耐了不成,竟然妄圖以疲憊之師攻打燕雲?

是他耳朵出了問題還是你趙光義腦子有問題啊?

趙光義的臉色已然陰沉下來。

為何偏要在此時方才讓他看到天幕,如今早已塵埃落定,除了讓這天下臣民都知曉他這位天子曾在高梁河如何狼狽之外又有何意義呢?

時至今日,他都極厭惡有人在他面前提起那段往事。

可是偏偏是這個他完全無法奈何的天幕。

怎麼就不能讓天幕閉上嘴呢。

常柚自然不會以趙光義的意誌為轉移,說句不好聽的,趙光義算是哪根蔥啊。

提起宋朝的笑話,那可真是興致勃勃,說上三天三夜都不會膩呢。

【趙光義的想法嘛,想來也是很能理解的,隻不過是錯誤地估計了自己的斤兩和水平而已。

畢竟這燕雲十六州可是他親哥心心念念了一輩子的所謂“圖謀燕雲以拱衛中原”的夙願。為此做出了多番努力,主要是努力攢錢。

論起算賬來,宋朝皇帝從不屈居人下啊。

趙匡胤的算盤打得那是哢哢作響。

一個遼軍就算他二十匹絹,十萬精兵就是兩百萬匹絹,若是他攢上個三五百萬,那就可以去跟契丹交涉,用這筆錢來進行和平贖買燕雲十六州。

趙家人妄圖用錢買地的想法,還真是一脈相承啊。

當然,雖然這個想法確實有點離譜,但是趙大還是有點血性的,如果買不下來,那就當攢軍資糧餉了。

不過最後宋朝的錢會成為隔壁家的軍備糧餉,那就不是趙匡胤可以預料到的故事了。】

趙匡胤表示,這都是哪一年的老黃曆了,在聽到天幕對他大宋的嘲諷之後,他早已痛定思痛,改弦更張了。

看著這子孫後代的質量,寄希望於他們,還不如自己拚上一把。

他可再也不想聽到後世之人嘲諷他大宋連燕雲之地都沒有摸過了!

再說了,雖然趙光義在什麼高梁河聽起來像是慘敗,但是……

怎麼不算是摸過了燕雲十六州呢?

察覺到自己都在想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的趙匡胤趕緊將這離譜的念頭拋諸腦後。

天幕聽多了,怎麼連自己也開始自嘲上了呢。

不能如此,不能如此,好歹是他親自建立的大宋嘛。

【雖然諸多將領都苦苦相勸,認為如今他們兵疲馬倦,剛剛經曆了一場長達數月的圍城之戰,實在不宜在此時再次打響新的戰役。

但是嘛,趙光義是誰啊,雖然從來沒有過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但是這完全不妨礙他對於自己能力的信任和對於久經沙場老將經驗的不屑呢。

於是他選擇隻聽自己想聽的,什麼“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時不可失也??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決定即刻揮師北上。

那其他將領還能說什麼呢?隻能是舍命陪君子了唄。

畢竟回師之後還是要在職場上混的嘛。】

其他都不提,李世民十分震驚。

不是說好了北漢隻剩下一口氣了嗎?怎麼打個太原還要圍城數月才能打下來?

這真的能算是兵強馬壯,兵力不虛嗎?

天策上將感到疑惑。

【旁觀者清,我們當然知道,經過遼景宗十餘年之休養生息,遼國比之先前國力已然大漲,麾下更是猛將如雲,其中甚至不乏智勇雙全之輩,絕不是什麼取之甚易的敵人。

就這麼頭鐵地莽上去,這場戰爭的結果不言自明。

但是當然了,宋初還是沒有那麼不堪一擊的。

在討伐燕雲之初,宋軍也算是節節勝利,一度收複了易州與涿州,兵鋒直指幽州,看起來燕雲之地的收複可以說是勝利在望啊。

大喜過望的趙光義也駐紮於幽州城南,就等著親眼瞧見大軍攻破幽州的那一天呢。

所以說,以宋初的情況,如果妥善應對,燕雲也未必真的會成為有宋一朝可望完全不可即的土地。】

趙匡胤卻像是抓住了什麼信息一般。

天幕說什麼這個遼景宗十餘年的勵精圖治,遼國國力大漲。

當時是趙光義那個小人登基四年,也就是說,再往前推上十年,正是他遼國國力孱弱之時?

連趙光義都能兵鋒直指幽州,沒道理他辦不到啊!

趙匡胤瞬間覺得沒有之前那麼頭大了。

還是有成功拚上一把的可能的。

【不過很可惜,在守將韓德讓與耶律學古的抵禦之下,宋軍攻城不利,此處有重點。

而遼景宗派出的遼國名將耶律休哥已然率精銳部隊趕到了戰場,頓時,勝利的天平倒向了遼國。

宋太宗也迎來了自己的“封神”之戰。

沒錯,雖然戰勝方是遼國,但是封神的,是宋太宗呢。】

什麼神?

哦,是高梁河車神是吧。

看熱鬨十分高興地其他朝代的皇帝們裝作恍然大悟,實則看戲的心情已經按捺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