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太宗上位計【二九】 非但很儘力,還用……(1 / 1)

【據說, 建隆二年杜太後病危,曾在趙匡胤侍疾之時召趙普進宮記錄遺言,對皇位繼承問題做出了一番交代。

杜太後將趙匡胤之得天下歸納為後周幼主即位, 國無長君。為了避免宋朝重蹈覆轍,應當將皇位傳給其兄弟,這方才是社稷之福。

這份遺書被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得名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的疑點可謂重重,關於到底有沒有這個盟約,如果有, 這個盟約上又到底寫了什麼內容,為什麼會在太平興國六年才昭告天下有這個內容。

總不能真如大家調侃的那樣, 找了六年,才終於從犄角旮旯裡把這個金匱找出來吧。】

已經正式登基稱帝的趙光義:……

怎麼,他就想要在太平興國六年再拿出來怎麼了?

既然是疑案, 那豈不是正說明了後世曆經千年爭吵也沒有吵出一個結果來,這還不是他說什麼就是什麼嗎?

趙匡胤更是哽住。

是他趙光義不想找嗎?那肯定是找不著啊。

他這個開國皇帝還沒死呢!

即便是他娘當時真有這個想法, 他自然也不會讓趙普記錄下來, 還藏之於金匱之中, 更不會讓趙光義知道還曾有過這麼一回事。

開什麼玩笑呢, 還嫌趙光義的覬覦之心不夠大嗎?

不過……

自己的弟弟他還是了解的, 就按照趙光義那狹小的心胸,一旦上位,怎麼可能放過昔日的敵人趙普呢?確實也隻有這樣的一份“大禮”才能使之前嫌儘棄吧。

趙匡胤在心底冷哼了一聲。

【其實,金匱之盟是有其存在的客觀外部壞境在的, 如果趙光義一登基就大大方方拿出來,那麼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雖然會對其真實性有一點猜測,但還是會更傾向於真的曾經有過這麼一份盟約, 最多就是潤色了億點點而已嘛。

畢竟雖然我們以一個後來者的角度可以看到,在趙匡胤去世的時候,其兒子已經長大成人。

但是杜太後去世的時候,趙德昭才不過十歲,那是妥妥的幼子,再考慮到杜太後的人生經曆,在她活著的時候見過的那些五代十國時期的君王,就沒一個在位能超過十年的,瞧著這宋,看起來跟那些割據政權也沒什麼分彆的樣子,她對於皇位傳給孫子,有所顧慮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但經過宋太宗一番猛如虎的操作,金匱之盟的可信度隻能說是斷崖下跌。】

趙光義聽到前一半還忍不住心情激動,就是嘛,在他看來,金匱之盟的內容再合理不過了。

莫說他娘去世的時候德昭才十歲,就是當真二十來歲,那也是個涉事經驗不足的年輕人,哪裡能夠解決他即位之時那樣複雜的內外情況嘛。

若不是在自己的英明帶領之下,國家又豈能這麼快遍步入正軌呢。

趙光義對於天幕所貶低自己的那些話,是一個字也萬不願相信的。

【即便是仍舊認為金匱之盟是確有其事的人,對於金匱之盟的內容,顯然也不會相信宋朝的《國史》中的所謂“單傳約”。

好吧,其實連宋人也不相信這會是個單傳約。

所謂單傳約的意思呢,就是隻有趙匡胤將皇位傳給趙光義,至於趙光義傳給誰,那就沒有約束了。

因此,縱然是對宋太宗有上一層當朝皇帝濾鏡的宋人,在自己的私史之中,也更加偏向於所謂金匱之盟,是三傳約,即趙匡胤將皇位傳給趙光義,光義傳之廷美,而廷美複傳之德昭。】

沉默,是如今的趙匡胤。

好吧,退一萬步來說,便是當真有這麼一紙盟約,他還在現場呢,真搞出一個單傳約,是覺得他到底是個什麼品種的傻子不成?

就算為了國家穩固之大計先行妥協兄終弟及,但人又如何能不愛子。

江山是他自己親手打下的,他如何可能不希望千秋萬代之後,坐在皇帝寶座之上的,是他趙匡胤的兒孫呢?

如今看來,還是親手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才最靠譜。

【然後就不得不提到金匱之盟出現的這個奇妙的時間。

在太平興國五年所著之《太|祖實錄》之中對於所謂金匱之盟,並無一字提及,也恰好證明,金匱之盟的出現,確實是在太平興國五年之後。

其說法最早見諸於史冊,誒,這不巧了嘛,正是太宗他兒子宋真宗時期重修的《太|祖實錄》,也被稱之為《新錄》。

可能是太著急為自己親爹在太|祖朝找點存在感,《新約》之中非但詳細說了金匱之盟之事,甚至說太宗也在現場,一下子直接打擊了整本《新錄》的可信度。】

趙恒:???

怎麼就打擊了《新錄》的可信性了?

難道不正是因為他爹在現場方才更能體現他爹深受信任,並且在當時已經是無法撼動的一大力量了嗎?

豈不正說明這皇位非他爹莫屬?

趙匡胤表示,能不能尊重一下他。

如果沒聽錯的話,這本實錄的主人公應該是他才對吧。

【尤其是,作為給太宗貼金之作,這個《新錄》已經是慣犯了。

譬如它說正是因為趙光義叩馬直諫,方才有了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時所立下的不擾民,秋毫無所犯的軍令,更是搖身一變,成為了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者,沒他不行,沒他趙匡胤玩完了的那種程度。

隻能說,趙恒為了他爹即位的名正言順儘力了。

非但很儘力,還用力過猛了。

畢竟《舊錄》之中對此一字不提,兩相衝突之下,自然引起了大家探求的欲望嘛。

於是深入研究了一下,大多宋史專家認為,陳橋兵變之時,趙光義主要負責的,是在家裡陪他娘杜太後。

嗯,怎麼不算是汗馬功勞呢。

彆人馬上平天下,他可真給太宗長臉啊,彆出心裁,在家中安穩後方呢。】

趙匡胤:……

他錯了,是他低估了趙光義家人的不要臉程度。

沒錯,從今天,不從現在開始,他就已經跟趙光義沒有任何關係了,他肯定跟趙光義不是一家人!

怎麼連陳橋兵變都要跟趙光義扯上關係。

他還需要趙光義來給自己出謀劃策嗎?那隻能叫拖後腿。

【而且更加微妙的地方在於,正如趙普被罷相之後不到一個月,趙光義就進封為晉王一樣。

正是在金匱之盟橫空出世的隔天,趙普便重登相位,順便兼職侍中了。

真的,這可真的不是我們想要陰謀論啊。

隻能說,趙光義未免也有些太著急了,就把我是背後最大的BOSS寫在了臉上的節奏啊。】

好家夥,隔天?

劉徹歎為觀止。

這是連裝都懶得裝了吧。

他一個人坐擁兩大疑案,還真是他努力的成果呢。

【而趙光義之所以會在這個時候扶持趙普,一方面自然是因為與趙普一拍即合,為自己即位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找到了一個說辭。

另一方面,其實也是為了打擊當時擺在自己一脈繼承人的面前唯一的障礙——當時即位之時被他用來彰顯自己寬厚和合理即位的好借口,封王又尹開封的那位皇弟趙廷美。

合著趙廷美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啊。

畢竟那個時候,趙德昭已經被迫自殺,這事稍後再提。而年僅二十三歲的趙德芳也在前不久突然死去,史書上說他“寢疾薨”,注意,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而不是七老八十的老年慢性病人哦。

隻要將趙廷美再解決掉,那麼趙宋家的天下,毫無疑問,便隻有太宗一脈的繼承人了。】

果然……

聽到了自己兩個兒子的死訊,趙匡胤冷笑一聲。

看來德昭想必是趙光義逼死的,德芳的死因八成也是被動了手腳的。

好啊,果然是“陰謀迭出,疑案重重”呢。

太平興國初年被點到名的三人頓時覺得頭皮發涼。

【果然,在趙普複相次日,趙廷美就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自己申請位在丞相趙普之下。

但這卻已經無法滿足趙光義的需求了。

次年,趙廷美被“告發”犯上作亂,與其密切關聯的文武之臣被貶,趙廷美也被遠逐開封,兩年後,在房州憂悸而亡。

就跟逼死趙德昭之後趙光義一番表演,抱著趙德昭的屍體大哭,表示何至於此。雖然此刻趙光義已經大權在握,但是逼殺之罪,他可是不願承擔的。

趙光義彆出心裁,跟自己的大臣說,這個趙廷美呀,是他乳母耿氏所生,所以算不上親弟弟。

當然,編纂《宋史》的作者毫不留情在《杜太後傳》中揭穿了這一謊言。

咱就是說,這事你爹知道嗎?你娘知道嗎?

還真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母子情深呢。】

被迫知道了的杜太後:……

她生了幾個兒子自己心裡能沒數嗎?你小子還能比老娘更清楚不成?

她雞毛撣子在哪裡?

這就得去收拾那臭小子一頓。

突然就不是他娘親生的趙廷美:???

【總之,雖然因為趙廷美之死搞得大兒子直接精神病發作了,但是,趙光義終於拔出了繼承順位之上的最後一顆眼中釘,最終得以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說完了其曲折的上位過程,既然這皇帝當都當了,還是得向大家展示一下他下飯的操作。

不能說跟唐明兩位太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吧,隻能說是一場慘烈的拉踩。】

李世民雖然不知道這宋太宗具體乾了什麼。

但是在上一個視頻評論區收到的巨大震撼他是萬萬不可能忘記的。

當時後人引用的宋太宗那句話叫什麼來著?

哦,治國在乎修德爾,四夷當置之度外。

隻要想起這句話,李世民就感到一陣牙疼。

而已然知道了宋太宗“傑作”的朱棣。

突然覺得,那什麼嘉靖給他改廟號也不是毫無益處的。

譬如他此刻就能大聲為自己申辯。

他堂堂一個明成祖,宋太宗跟他是半毛錢關係都沒有,不願跟他為伍,太跌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