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到了十月中,苗瑞那邊一直沒有折子上來,既意味著那裡沒有什麼重要的人物受傷、死亡,也意味著形勢焦灼,沒有任何進展,以至於沒有上折子的必要。
大祿太大了,事情也太多了,時間一久,無關者好像都整齊地遺忘了南邊的事,閉口不提。
又或者,隻是同樣緊繃地等待結果。
苗瑞沒有消息,其他人的生活卻還要繼續。
進入十月之後,六部並各衙門就都開始核算本年度收支,並撰寫申請來年預算,戶部一年一度最頭疼的時刻來到了。
內閣私下議事時,戶部就對工部和兵部飛速增長的開銷意見頗大,身為戶部尚書的董春知道天元帝的意思,倒不好說什麼,可架不住因此擠壓其他衙門的預算,故而每每內閣議會,刑部、禮部屢次向同為閣員的同僚抗議。
就連管著吏部的盧芳枝,也曾數次表達過不滿,“快過年了,官員們的年禮卻還沒定下來,再有給太後、陛下的供奉,蘊生,這可不大好啊。”
蘊生,便是董春的字。
董春隻是謙和地笑,“閣老放心,都已經在辦了,且有往年的舊例比著,苦了誰,也斷然不會苦了太後和陛下。”
乍一聽,什麼都說了,可細細一聽,什麼都沒保證。
對他這個答案,盧芳枝是不滿意的。
什麼叫苦了誰,今年收上來那麼多銀子,又抄了幾家,若非兵部貪得無厭,用得著“苦”誰?
原本大家都可以舒舒服服過個好年的。
盧芳枝沒有再說話,可十月十五的大朝會上,就有禦史彈劾兵部並工部開銷過大,戶部太過偏袒。
“今日三十,明日六十,後日還有八十,陛下,諸位,國庫並非聚寶盆,進來的一分一文,都是各地稅收,有數的,哪裡填得起這許多無底洞?”
三十、六十、八十,聽著不多是嗎?
但你往後面加一個“萬兩”試試。
此言一出,本就緊巴的幾個衙門越加委屈,所屬官員們也竊竊私語起來,殿內頓時響起嗡嗡的議論之聲。
現任工部尚書楊昭就解釋說:“之前萬國來朝,簽訂了許多通商文書,這大家都是知道的。一應口岸、貨輪建設,甚至於水手招募、訓練,哪樣不要銀子?最後賺來的錢,還不是入了戶部口袋?”
以前他曾任戶部尚書,這話說起來也是熟門熟路。
“什麼叫我戶部,”戶部侍郎聽了,當場替董春出列糾正,“此乃陛下的戶部,朝廷的戶部……”
眾朝臣發出善意的哄笑。
那禦史也跟著笑,笑完了,又將矛頭指向兵部,“貨輪倒也罷了,可兵部又是怎麼回事?據我所知,這幾年沿海戰事並未新增多少,以前修建的戰船也未報損報廢,怎麼又要造?”
兵部尚書笑嗬嗬道:“防患於未然嘛,這就好比百姓口中的家有餘糧,心裡不慌。打仗嘛,哪裡有不損耗的?一艘船,一杆槍,都
非朝夕可得之物,若無預備替換的,難不成到時候憑雙手去打?”
“我不聽你這些瞎話,”禦史沒被繞進去,“遠洋貨輪也就罷了,近海戰船也罷了,可那些不遠不近的,動輒兩千料的尖底船又是怎麼一回事?工部緊鑼密鼓改良的新式火炮,又算怎麼一回事?”
兩千料!
尖底船!
哦?
原本摸魚的秦放鶴一聽這幾個字,瞬間豎起耳朵。
內地河湖相對平穩,水波不大,所以在其上行駛的船多為平底;但海洋浪大濤急,為乘風破浪,非尖底不可。
而兩千料的尖底海船,出使歐洲顯得小,近海航行又太大,於東亞、南亞各國巡航,剛剛好……
這麼簡單的推測之法,禦史本人不清楚嗎?
不,他可太清楚了,就因為清楚,所以不敢明著問天元帝,隻好在年末大朝會上借題發揮,隱晦地表示自己的不支持。
高麗、倭國、暹羅等諸國不久前剛來朝示好,這會兒大祿竟暗搓搓預備著攻打了?怎麼看都不厚道吧?
兵部尚書隻說奉命行事,拒絕解釋,而天元帝又久不開口,眾朝臣隻好在下面自己討論。
老大一個朝會,頓時亂得像菜市場。
原本那禦史公然發難,秦放鶴第一反應就是盧芳枝的人,可聽他後面扯到水軍的戰船,又覺得不像。
畢竟盧實之前一直任著監船禦史,如今又在名義上掌管全國水軍,這麼一來,就又把他扯進去了。
但無論是不是禦史本人的自發行動,他在大朝會上問了,加劇了朝臣們對兵部和工部開銷的不滿,於情於理,天元帝就必須做出正面回應。
天元帝也確實回應了,但說得仍有些保守:
“我東南沿海一直不寧,倭寇屢屢犯邊,這麼拖下去,總不是辦法。如今我國又與多國互贈通商口岸,往來船隻增多,越發要引人覬覦,朕有意震懾一二,眾卿可有異議?”
他並未引經據典,甚至言辭相當平實,所有人都聽懂了:
朕不想忍了,先把家夥事兒拉起來再說,鄰國若老實,一切好商量,但若再故態複萌,就打!
其實天元帝態度的轉變早在使團進京就可見一斑,後來它們離去,所得回禮與以往大為不同,尤其高麗、倭國,竟有大祿水軍隨行,著實令人震驚。
但當時好歹還打著“幫忙”的旗號,眾人尚可自欺欺人,如今天元帝一番話,幾乎就把這層遮掩扯下來了。
他確實想打,萬事俱備,隻差由頭。
“擴建海軍,以備來日。”
天元三十四年十月十五,這個議題終於第一次衝破迷霧,正式浮現在所有人面前。
“這,這萬萬不可啊!”當即有人出列反對,“陛下,我大祿素來以和為貴,怎好輕易大興兵戈?”
此言一出,立刻有人出聲附和:
“是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我朝乃是仁義之師,怎好如此?”
“不錯,我朝威武之師,海戰未嘗有敗績,如此也該知足,何必趕儘殺絕呢?因些許小摩擦便大動乾戈,傳出去,也叫他國笑話……”
汪扶風、秦放鶴、孔姿清等人趕緊看,哦,沒有姓孔的,沒有姓宋的,這很好。
由他們去吧!
五十歲之後,天元帝就越發不喜歡見彆人同自己唱反調,當即沉聲喝道:“怎麼,他國殺得我朝百姓,我朝就打不得他們麼?爾等究竟吃的哪國糧米,做的哪朝官員!?[]?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最後一句,已經是非常嚴重的指責了,那幾名官員一聽,瞬間面色如土,當場跪了下去,以頭搶地,“微臣,微臣自然是大祿官員,是陛下的臣子!微臣絕無它意,陛下明鑒,明鑒呐!”
天子一怒,流血漂櫓,哪怕天元帝平時再溫和,此刻動怒,眾朝臣無不膽戰心驚。
隻要天元帝想,一句“心懷叵測、不忠不義”,就能下了這幾個官員的官帽,繳了他們的官印!
盧芳枝帶頭拜倒:“陛下息怒。”
眨眼之間,滿朝文武刷啦啦跪了滿地,猶如整齊割倒的麥穗。
天元帝從龍椅之上站起來,面無表情俯視著那一顆顆低下去的頭顱,“退朝!”
滿朝文武,皆是衣冠禽獸,那一聲聲“忠君體國”的背後,又藏著多少虛情假意,蠅營狗苟?
一時三朝,眾朝臣三五成群,忍不住當場討論起來,而方才那幾個滿口仁義道德的官員也相互攙扶著爬起,面上一絲血色也無。
秦放鶴也隨眾人退出勤政殿,稍後過了中軸線,往翰林院和三法司所在的東院走時,數日不見的趙沛忽然從後面趕上來,“子歸,我有話說。“
見他面色凝重,秦放鶴腦海中忽然冒出一個念頭:
他知道了。
稍後來到牆角,果然就見趙沛正色問道:“對外用兵一事,是否是你的提議?”
秦放鶴笑了笑,沒說話,但也沒有否認。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此事雖是他私下進言,但早晚會走漏風聲,眼下隻是比預計快了些,然大局已定,也沒什麼要緊的。
雖有猜測,但親眼看過秦放鶴的反應,趙沛還是難掩震驚。
他張了張嘴,良久,一聲長歎,語氣複雜道:“我早該想到的。我比你早入朝三載,陛下的心意,不敢說了然於胸,也能揣度五七成……”
天元帝殺伐決斷,並非軟弱溫和的君王,這一點,趙沛一早就知道的,但受限於名聲、大義,天元帝雖惱於沿海倭寇,也未曾真正動過斬草除根的殺念。
可秦放鶴一來翰林院,天元帝的作風就漸漸變了。
若說二者之間一點關聯都沒有,趙沛是不信的。因為秦子歸就是有這種本事,吸引人聚攏在他身邊,蠱惑人心的本事。
今日大朝會,禦史剛起頭,趙沛就鬼使神差看向秦放鶴。
若與此事無關,乍一聽時,即便不震驚,也會有些意外,可秦放鶴……眉梢眼角,全是冷漠。
當時趙沛就懂了,哦?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他是主戰派,甚至他早知道!
有多早呢?
或許比自己猜的,更早一些。
趙沛其實很相信緣分,也相信巧合,就如他遊曆四方,都不過爾爾,卻在當年科舉前後,先後遇到了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這難道不是緣分麼?
可巧合太多,就顯得不正常,由不得他不多想。
好友是發起人,這個結論帶給趙沛的震撼難以言表。
一時之間,才華橫溢如他,竟也有些詞窮了。
不知過了多久,才聽他苦澀道:“何至於此啊!”
秦放鶴還是不說話。
他該說什麼,能說什麼呢?
“舉國興兵,非同兒戲,且不論成敗得失,必然要死人的,”趙沛覺得自己的喉頭發緊,“戰火一起,多少人戰死沙場,又有多少人流離失所,子歸,你想過沒有?”
錢財糧草反倒是次要的,但凡戰事稍有不順,你就是千古罪人!
秦子歸啊秦子歸,你素來謹慎,未雨綢繆,周圍沒有一個算計過你,可此番怎可如此冒進!
你不過小小翰林,怎敢輕易涉足天下大事!
一個不小心,便是國家興亡,是要遺臭萬年的啊!
對這樣的指責,秦放鶴早有預料,也因為說這話的是趙沛,所以他非但沒有惱火,反而頗為欣慰,乃至欣賞。
趙沛素有仁心,急公好義,這些他都知道,而恰恰因為這些特質,才構成了眼前這個慷慨豪邁、追求正義公正的趙沛。
若非如此,他們也不會成為朋友。
“慕白,那你又有沒有想過,每年倭寇犯邊,會有多少本該安居樂業的無辜百姓被搶、被奸殺、被擄走?又有多少水軍將士喪命?”秦放鶴平靜道,“他們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就該死嗎?”
說得不好聽一點,戰時死人,好歹還能在史書上留一筆,把這筆帳算在敵軍頭上,可和平時期死的人呢?
什麼都沒有。
甚至地方官府為了政績上好看,還會刻意隱去。
那些最底層的人,來時無人知曉,死後,也不過天地一塵埃。
趙沛一怔,啞口無言。
雖然聽起來像子歸的狡辯,但他確實從未從這個角度想過。
沉默片刻,他再次開口,聲音有些發緊,“可是子歸,太多了,真的太多了,我國的,他國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都不容易……”
他曾遊曆邊境,一度迷失,被外族百姓收容,知道無論是哪裡的百姓,一生所求也不過一個太平。
什麼兩國爭鬥,什麼王朝輪轉,都與他們無關。
他們隻想好好過日子。
“子歸,你不貪財,你不好色,我也知你非那等一心一意往上爬的,那麼你到底圖什麼呢?”趙沛茫然。
認識這麼久,這一次,他是真的不知道了。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秦放鶴的聲音迅速被北風吹散了。
你錯了,我確實一心一意往上爬。
第一次,兩人不歡而散。
看著趙沛離去的背影,秦放鶴心裡也有些不是滋味,可終究沒有叫住他。
好冷啊,秦放鶴抬頭看了看天,太陽不知道哪裡去了,陰霾一片,瞧著像是要下雪的樣子。
他緊了緊衣襟,才要轉身離開,突然心頭微動,朝著不遠處廊柱後厲聲喝道:“什麼人,滾出來!”
“秦侍讀好大的火氣啊,”一陣悉索,凍得雙耳、鼻尖通紅的金暉從巨柱後轉出來,一臉無辜的朝秦放鶴行了個禮,然後拚命搓手,哈氣取暖,“非我有意竊聽,隻是恰巧途經此地,趙兄又太過急躁,不等確認周圍是否有人就急急忙忙說起來,我若中間走出,你們更尷尬……”!
少地瓜向你推薦他的其他作品:
:,
:,
:,
:,
:,
:,
:,
希望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