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賞賜 賢良淑德。(1 / 1)

回宮後忙忙碌碌感覺日子仿佛已經過去了許久, 但其實翻翻黃曆,不過才到臘月初八。

京城有句諺語——‘送信的臘八粥,要命的關東糖’。

這話的意思是吃了臘八粥, 就該準備過年, 把這一年賒欠彆人的舊賬清一清。到了臘月二十三祭過灶,吃了關東糖, 債主可就該上門要債了。

不過到了宮裡,煮出來的臘八粥主要是用來供佛的。

因為臘八節除了提醒新年的到來,本身也是佛教節日, 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日。而玄燁受太皇太後的影響, 表面上也一直對藏傳佛教極為重視。

所以到了臘八這一日,宮中亦有很嚴肅的禮儀規程, 需要帝後二人參與。

一大清早,沈菡被紫裳從溫暖的被窩兒裡挖出來穿衣戴冠,準備和玄燁一起去坤寧宮供佛。

玄燁那邊速度快, 一邊整理袖子一邊往這兒走:“臘八粥都賞下去了嗎?”

沈菡正對著鏡子驗看妝容:“今天淩晨就開始往外賞了,我看等咱們從坤寧宮回來,送賞的就該回來了。今年煮了整整八大銅鍋,該賞的都能賞到。”

風水輪流轉,當年她在永和宮當小福晉,年年吃彆人賞的臘八粥。

如今她成了皇後,這煮粥賞粥的活兒成了她盯著內務府乾了:“我就怕來不及頒賞,初五那天就叫他們把乾柴和銅鍋都架起來了。”

臘月初六,內務府總管大臣, 也就是沈菡堂伯叔多弼親自率領大臣監督稱糧,往鍋裡放果料,昨天開始生火煮粥, 整整熬了一天,就是為了今天淩晨宮門起鑰後,就能開始往外賞粥。

玄燁捏了捏她的腮幫子,逗她:“辛苦梓潼了,朕給你記一功,回頭好好賞你。”

沈菡看他那眼神兒……伸手輕輕拍開他的手,笑著嗔了一句:“沒正經……”

周圍奴才低頭垂眼看地板,隻當沒聽見皇上和皇後娘娘的打情罵俏。

……

承乾宮離著坤寧宮很近,禦駕和鳳駕駕臨之前,坤寧宮正殿佛堂前已經搭設好了一座黃氈圓帳房。

此房一般被稱作小金殿,禦前主位大臣正侯在殿外等候侍奉,見到二人到來,紛紛跪下行禮。

玄燁和沈菡在定好的吉時進入殿內撚香行禮,一眾喇嘛開始在殿下誦經。

不多時,□□喇嘛和蒙古活佛走進殿內,拂拭帝後衣冠,以申拔除之義。

沈菡是第一次參加這個儀式。

雖然整個過程很簡單,但殿外跪著無數誦經的喇嘛,經文與佛音盤旋縈繞在四周,再加上整個氛圍的神聖莊重,無端就為眼前的佛像增添了一絲神秘之感。

沈菡輕輕提起吉服的下擺,在金黃色的蒲團上跪下——其實上輩子,她是個堅定的無神論者,可是,她死後卻有了這樣的一生,實在太過不可思議。

當她與身旁的‘康熙皇帝’一起跪在佛前跪九叩,行禮祝禱之時,整個世界在誦念聲中瞬間仿若幻境,那樣的不真實……恍惚間,竟有種前世今生的錯覺。

玄燁見沈菡行完禮竟然愣住了,輕輕扶了她一把,低聲道:“怎麼了?”

沈菡回神,抬頭看了他半晌,這從蒲團上站起身來:“沒事,沒什麼。”

前世種種譬如已死,如今的她,早已不再是父母膝下無拘無束的小女孩兒沈菡了。

她有了一重又一重被社會定義的身份。

她是烏雅家的女兒烏雅瑪祿,是皇帝的嬪妃,是眼前這個男人的妻子,是康熙的繼後,是四個孩子的母親。

她在此處得到新生,也將在此處走向終結。

沈菡低聲道:“沒什麼,走吧。”

她被困入樊籠,卻也未曾放棄打破桎梏。

……

過完臘八就是年,宮裡又要開始灑掃、貼春聯、祭祖、準備新年的各個宴會了。這些事自有下面人處置,用不著沈菡操心太多。

不過選秀之前還有一件大事,須得她自己親力親為——皇後要開始往宮外頒年賞了。

就和玄燁每年過年都得親手給人寫福字,給辛苦了一年的將士、閣臣、王公發各種賞賜是一個道理,沈菡今年是皇後了,到了年關也得給人發‘年終獎’。

打頭的就是六宮的妃嬪,從貴妃到庶妃,再到比較重要的管事太監和姑姑,身為皇後,宮裡的每個人最好都關愛到。

這種年賞是很有講究的。

首先,賞賜的東西必須得按照各人的身份來,給誰多少匹宮緞、多少隻發簪都是有數的,不能亂了規矩。

其次,不同級彆的妃嬪賞賜的東西肯定不一樣,但同一等級的妃嬪賞賜的東西也不能完全一樣。

最好是在保證賞賜帶有一點兒特殊性的同時,還要儘量保證賞賜的價值和品質差不太多。

簡而言之,既不能搞批發,顯得這東西不是皇後自己用心賞的。

也不能過於區彆對待,在同級彆裡把人分出流九等,讓人誤以為皇後心裡不待見誰,看哪個妃嬪不順眼。

沈菡看向她特意叫過來請教此事的兩位嬤嬤:“……”

——我的沉默震耳欲聾。

你們這是在給本宮說繞口令嗎?

孫媽媽是真心為沈菡著想的:“娘娘,如此方可向六宮昭示您的慈愛寬和,說明您心念六宮眾人,賢良淑德啊!”

她看皇後一向寬憐濟下,想必不會放過這麼一個廣邀好名聲的機會。

——這幾年,宮裡宮外說娘娘善妒的簡直不要太多。這馬上就是選秀了,趁此機會,正該使勁兒彰顯一番娘娘的賢惠和不嫉妒啊!

沈菡:“……”嗬嗬。

‘賢良淑德’,這玩意兒就是男權社會用來馴化女性的。什麼時候女人打骨子裡認為自己應該賢良淑德,那男人的馴化就成功了。

善妒,她就是善妒啊,有什麼問題嗎?

沈菡:“行了,我知道了,你們下去吧。”

她手上等著要賞的人多著呢,她哪兒有空研究是給這個貴人賞一支點翠的簪子好,還是給那個常在賞一個珍珠的頭花好?

後宮的妃嬪讚不讚她賢良淑德,對皇後的生存狀況也根本無關緊要。

沈菡揮退兩位嬤嬤,吩咐紫裳:“這事兒你們看著辦,大差不差就行了。”

至於要給誰特殊待遇,她隻點了個人:“永和宮成妃和鐘粹宮的榮妃,各加賞白玉如意一對。”

這是用來獎勵得力乾將的,表示你們倆今年乾的不錯,明年繼續努力啊!

至於僖貴妃……

沈菡想了想:“之前內務府送來的那對金嵌珠石金甌永固杯,給僖貴妃送去。”

這位掛著總管事的名頭,這一年的表現也是不錯的,要鼓勵。

內宮的賞賜從來不是年賞的重點,沈菡需要謹慎對待的,是往宮外的賞賜。

有的官員今年升官提乾了,皇上要表示一二,以資鼓勵。

有的年輕官員雖然剛入朝堂,但玄燁覺著這人還不錯,想著將來或許能夠提拔重用,所以也要給點兒東西表達一下——皇上看好你,好好乾,希望很大!

還有部分中品武官,論爵位和官職,都不怎麼起眼,但是所處的位置還是挺重要的。

玄燁向來注重‘君臣知心’,對將士更要表示親近。

以上這些人基本都不是重臣,沒有資格獲得皇帝的年賞。

而用皇上的名義單獨賞下去,太顯眼,也太官方了。而且玄燁那邊能賞的都是些正經東西,顯得皇上高高在上,待人生疏。

但用皇後的名義賞給家裡人,就顯得更親切一些,表示皇上沒把你們當外人。

在當前黨爭愈加激烈的朝局之下,拔擢年輕臣子,鞏固中下層軍中勢力,顯然是件極其重要的事。

沈菡之前接到玄燁給她的人員名單,立刻讓人去調查各家的情況,專為了頒賞的時候能對症下藥,圓滿完成任務。

季綸對著手中調查來的名單跟沈菡彙報:“……新任的刑部侍郎蔡邑今年續娶了繼妻,聽說前兩月其妻剛剛有孕。”

——之前的刑部侍郎,索額圖的女婿,讓玄燁給降了。

沈菡對著自己手裡的名單勾勾畫畫:“從庫裡取一副素金頭面,兩枚紅寶,送去蔡府。讓婦人科的郭太醫去為蔡夫人請個脈,就說皇上念著蔡大人這一年辛苦,特意關照的。”

季綸也拿著筆在單子上記下:“是。另有,奴才查得內閣學士王惔,其母年近八十,如今力不能起,臥床難行。聽聞王府上個月起出了預備好的壽材,為老夫人壓驚。”

王惔......

玄燁對這個人還是很欣賞的,他是明代首輔王錫爵的曾孫,正經的清流。

——換句話說,是正統的擁護者。

比起因為利益支持太子的‘太子黨’,大明的遺臣們對太子的支持更甚。

他們並非索黨,但卻從精神到骨子裡支持‘嫡長子’,這幾乎快成了刻在清流血液裡的一種病了。

不管這嫡長子是賢是愚,是英主還是呆瓜,哪怕是根木頭,隻要它身上寫著‘嫡長子’個字,他們都會一心想把它拱上皇位。

而今年,這人被玄燁超擢為內閣學士……

沈菡繼續在紙上寫:“去庫房取今年剛到的參貢,挑兩盒最好的賞去王府。讓大方脈科的章太醫去為老夫人診脈,再讓內務府挑一塊上等的壽材木料,送去給王惔。”

季綸:“是。”

要賞的人還有很多,沈菡對著單子,家裡有老人的,那就多賞點兒藥材補品,給老人補身子。實在重要的人物,附贈太醫一枚,以表重視。

家裡有小孩子的,那就賞一些點心布匹,給孩子做兩身衣裳。

若是這家有正在準備科舉的兒子,那就賞幾本禦書處的新書。再或者家裡有姑娘要嫁人的,那就多賞兩匹宮緞、珠釵簪環,隻當是皇上皇後給的添妝了。

每家賞下去的東西並不多,也不值什麼錢,但都是按需、按人賞賜,顯得皇上皇後把臣子記在心裡,待人親切。

沈菡照著單子往下頒賞,圈著圈著,筆尖突然頓住了。

她看到了一個已經在朝堂上沉寂了好幾年的名字——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