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1 / 1)

北宋撈兄日常 阿洙洙 7808 字 2個月前

宋嬤嬤眼瞅著王氏臉色越來越難看,忍不住道:“夫人,這是怎麼了?”

王氏隻覺得眼前一黑,強撐著道:“這賬面上統共就剩下十六貫錢。”

馬上就要過年了,處處都是要用銀子的地方,十六貫錢能有什麼用?連幾桌像樣的席面都置辦不了。

主仆兩人都傻眼了。

她們兩個商量來商量去,這才明白其中的門道。

原來王老太太說蘇家一日不如一日並非假話,蘇家之所以能有今日的風光,大概是程氏拿了嫁妝銀子貼補。

這一刻,宋嬤嬤悔的是腸子都青了,遲疑道:“……奴婢從前就聽人說過,說是程家是眉州首富,想必給三夫人的陪嫁也不少。”

說著,她更是自己摑起嘴巴子來:“都怪奴婢給您瞎出主意!”

王氏雖有幾分自己的小心思,可本心並不壞,隻皺眉道:“好了,這件事也不能怪你。”

她想著將這掌家之權重新還給程氏,但這個念頭剛冒起來,就被她壓了下去,她丟的起這個人,她的幾個孩子可丟不起這個人:“我們王家雖比不上程家,但也是眉州有頭有臉的人家,這個家程氏當得,難道我就當不得?”

“元娘幾個沒了爹爹,親事本就艱難,若我能立起來,旁人也不敢瞧輕了他們。”

可有句話怎麼說來著。

想象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

雖說蘇家田產不足兩百畝,但光是往年的賬目,人情來往的賬冊,置辦年貨,籌辦除夕宴等事就叫王氏累的夠嗆。

更不必說蘇家如今是入不敷出,王氏隔三岔五就要托人去變賣嫁妝,是勞心又傷神。

不過大半個月的時間,王氏就瘦了一圈,嘴角更是起了燎泡。

可王家到底家底比不上程家,王家姑娘又多,當初王氏出嫁時嫁妝僅僅隻有十二抬,如今是變賣一點少一點,用起錢來,王氏自比不得闊綽的程氏大方。

很快蘇家上下的丫鬟婆子都議論起來,明裡暗裡都說王氏沒這個金剛鑽還學程氏攬這個活兒。

要知道原先丫鬟婆子每頓還有個肉菜,可換成王氏當家,一開始肉菜變成了肉沫,再變成了肉星,最後更是油花兒都看不見。

吃的差也就算了,丫鬟婆子過年的新衣裳也被王氏省了。

用王氏的話來說,蘇家就靠著二老爺的俸祿過日子,又不是那顯貴之家,下人哪裡能年年添新衣?

丫鬟婆子們聽到風聲,是好一頓咒罵。

那些年老的婆子們是上有老下有小,原想著添了新衣將舊衣送回家的,如意算盤落了空,她們怎會不惱?

那些丫鬟們更不必說,一個個都是十三四歲,長身子的年紀,去年的襖子到了今年再穿就短了半截,冷風隻管袖口褲腿灌,冷的直哆嗦,哪裡還有心思當差?

像往年年底的賞錢,那更是想都彆想。

蘇元娘這日閒來無事去院子裡賞雪,就聽見有兩個小丫鬟哆嗦著說起王氏的是非來:“……叫我說大夫人根本就不是當家這塊料,說是長房的燈每日亮到半夜,就這樣,大夫人對的賬來還老是出錯。”

另一個小丫鬟衝手心哈著氣道:“誰說不是了?雖說老太君去世多年,但每年給史家的年禮早早就送過去了,今年還是老太爺提醒了大夫人一聲,她這才想起來。”

“史家是老太君的娘家,每年三夫人備下禮是又厚又重,大夫人匆匆忙忙準備年禮,能有什麼好東西?連燕窩都沒有,還是用銀耳代替的,史家知道了還當咱們家不願與他們來往了咧!”

兩個小丫鬟湊在一起說的眼眶都紅了。

蘇元娘聽的心裡也不是個滋味,她悄悄退了回去,更是勒令身邊的丫鬟萍兒不得將此事外傳。

蘇元娘一回去,就叫萍兒去大廚房取一碗雞湯回來。

萍兒去了好久這才怏怏回來,低聲道:“姑娘,大廚房沒有雞湯,說是大夫人說了,以後不到飯點,灶上的火都得滅了。”

如此,也能省些柴錢碳錢。

蘇元娘微微歎了口氣。

並非她自己想喝雞湯,而是想給王氏送去。

王氏本就消瘦,這些日子更是累的是皮包骨。

她隻身去了王氏房裡,王氏正在算賬。

王氏手裡拎著算盤,算來算去錢都不夠用,正想著從何處縮減些開支,一看見蘇原娘忙道:“元娘,你快來給娘出出主意,往年除夕宴都是十六個菜,需要這麼多菜嗎?”

“我想著十二個菜就夠了,你看看減哪幾道好?”

蘇元娘見擱在桌上的飯菜都冷了,一道醃臘魚,一道菜心,還有一碗米飯。

她心裡愈發不是滋味,要知道王氏可不準他們吃這些醃貨,從前王氏自己也是不吃的,說吃多了傷身子,如今她一把上前將王氏手中的算盤奪了下來:“娘,您可是又沒吃飯?您先歇歇吧!”

說著,她就吩咐宋嬤嬤道:“勞煩嬤嬤將菜送去小廚房熱一熱。”

宋嬤嬤面上有幾分猶豫。

王氏這才解釋道:“咱們長房人不多,我叫她們熄了小廚房的火。”

她這話說的是輕描淡寫。

蘇元娘卻是眼淚簌簌落了下來。

王氏嚇了一大跳,連忙給她擦眼淚:“我兒,你這是怎麼了?”

“可是府中有人欺負你了?”

自丈夫死後,四個孩子就是她的命根子。

蘇元娘哭哭啼啼道:“娘這是做什麼?當初三嬸娘為了方便咱們,專程在長房設了小廚房,您說不需要。”

“不需要就不需要吧,如今兩個弟弟正是念書的關鍵時候,明年就要參加縣試,難不成夜裡餓了想喝碗雞湯都沒處熱嗎?”

“您養尊處優半輩子,哪裡是管家的料?不如就將這管家之權交給三嬸娘吧!”

王氏先是一愣,繼而是淚如雨下,嚎啕大哭起來:“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你能夠說一門好親事?”

“可你倒好,胳膊肘竟往外拐……”

淚水漣漣的母女兩個是不歡而散。

這件事很快傳到程氏耳朵裡去了。

她聽說這件事時正在喂蘇轍吃肉糊糊,也不知是這幾日落了雪天氣愈發冷了的緣故,還是每日王氏前去正院請安時都提起故去丈夫的緣故,蘇老太爺病了。

好在蘇老太爺得的並不是什麼大病,隻是尋常風寒,但程氏這幾日卻不敢將蘇轍再送過去。

小孩子體弱,若是過了病氣就麻煩了。

最高興的就數蘇軾了,每次去書房前的最後一件事就是捏捏蘇轍的小胖臉,回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親親蘇轍的小胖臉。

惹得蘇轍很怕自己臉上口水沾的多了會長蘚。

如今蘇轍一口一勺肉糊糊,吃的是開心極了,小耳朵恨不得豎起來聽常嬤嬤說八卦:“……這幾日大概是大姑娘與大夫人吵嘴了,從前大姑娘都是陪著大夫人一同去正院給老太爺請安的,如今卻是一前一後。”

“奴婢差人打聽了一二,知道大姑娘勸說大夫人不再管家,大夫人卻不答應。”

蘇轍張大嘴巴,又是一口肉糊糊下肚。

他忍不住想,自己這個大姐姐看起來斯斯文文,沒想到倒是挺有主見的。

程氏也是這般想的:“人活著就為了爭一口氣,可也得看看這口氣爭的值不值當,若將自己身子都賠進去,實在是劃不來。”

不光是下人們叫苦連天,連她都覺得府中的夥食差了一大截。

如今羊肉貴豬肉賤,自王氏當家後,她再沒吃過羊肉。

沒有羊肉也就罷了,頓頓都離不開豬肉,偏偏還是那等七分肥三分瘦的豬肉,每次吃飯時蘇軾的嘴巴撅的都能掛起油壺來。

從前府中主子很少用葷油,三房用的是菜籽油,蘇老太爺那兒用的是芝麻油,可如今齊刷刷換成了豬油。

從大廚房到三房的距離並不近,天一冷,菜送過來裡頭的豬油都凝固了,彆說王氏瘦了,就連蘇洵與程氏都瘦了。

宋嬤嬤也跟著連連搖頭:“真是可憐了大姑娘。”

“大夫人帶著大姑娘他們回來,原是想給大姑娘說一門好親事,如今光顧著府中這些事兒,大姑娘的親事還沒影子了……”

連蘇轍都覺得王氏這是本末倒置。

他覺得這件事與自己沒多大關係,畢竟一樁樁在蘇軾看來仿佛天塌了的事與他毫無相乾,誰叫他每頓隻能吃肉糊糊?

但一日日下來,他發現蘇軾真的一不折不扣小吃貨。

因蘇老太爺的病,所以年前蘇轍就每日呆在三房,見蘇軾每日啟蒙回來嘴裡就叫著餓,一口氣能吃上兩個諸色夾子。

夾子是宋代特有的小吃,用筍或藕或茄子切成連刀片,裡頭夾上肉,蒸了或炸了吃。

蘇軾要求極高,就喜歡吃羊肉餡的,偏偏還要吃三分肥七分瘦的羊肉餡的夾子,更是要吃現蒸或現炸的,若是誰敢拿熱過的夾子糊弄他,他一準能發現。

惹得程氏是又好氣又好笑。

大廚房沒準備羊肉,不到飯點不準生火,好吃的蘇軾吃不到自己最愛的諸位夾子本就一肚子意見,原想著在除夕宴能大快朵頤,誰知道自己愛吃的炒螃蟹沒有不說,一筷子下去,這羊脂韭餅裡的羊肉換成了豬肉,氣的他哇哇哭了起來。

蘇軾是放聲大哭,那叫一個驚天泣泣鬼神,嚇得正在給蘇轍喂肉糊糊的王乳娘手一抖,糊糊撒的他滿臉都是。

蘇轍:……

不就是羊肉沒了,至於這麼小題大做嘛?

他都快十個月了,也就嘗過一次羊肉的滋味,還是蘇軾偷偷帶給他的,他有哭過嘛?

有其父必有其子,蘇軾這樣貪吃,蘇老太爺與蘇洵也是功不可沒。

他們想著王氏當家不易,從前王氏處處節省,他們並沒有說過什麼,但到了除夕這一天,他們父子兩個發現竟無下筷子的菜。

偏偏蘇軾在一旁更是嚎啕大哭:“翁翁,我要吃肉!”

“我要吃羊肉!”

“我要吃大塊大塊的羊肉!”

“我都好久沒吃過羊肉了,我夜裡做夢都在吃羊肉了!”

惹得程氏根本顧不上滿臉肉糊糊的蘇轍,連忙將蘇軾抱在懷裡,訕笑道:“你這孩子,怎麼這樣貪吃?”

王氏臉色難看極了。

一個不到四歲的孩子能有多貪吃?

就算那六郎聰明,哪裡就分得清豬肉與羊肉的區彆?

不一樣都是肉嗎?

她覺得定是私下程氏這樣教蘇軾的!

可她到底太低估一個小吃貨的本事,彆是蘇軾分得清羊肉與豬肉的區彆,一口下去,蘇軾甚至分得清羊上腦與羊腿的區彆。

還未等王氏想好說辭,誰知道她那小女兒蘇五娘也拆起她的台來:“是啊,娘,大過年的怎麼能沒有羊肉?”

“還有,這灌漿蟹包裡面為何也是豬肉,連蟹肉都沒有,更彆說蟹黃了!”

她掃了眼哭的傷心抹淚的蘇軾,筷子一放,腿一伸,也跟著哭了起來:“娘,我想吃灌漿蟹包!”

“往年除夕在外祖家,可都是有灌漿湯包吃的!”

她與蘇軾一起,哭聲是此起彼伏,哭的蘇老太爺與蘇洵面色難看極了,更哭的王氏腦門子一抽一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