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神鳥之拒(1 / 1)

第253章 神鳥之拒

終於,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之中,前方的神鳥殿終於發生了神異的變化。

富麗堂皇的神鳥殿綻放著璀璨的金光,那是因為神鳥殿主體由銅建築而成,雖然經過歲月的侵蝕,布滿銅鏽會變成青色。

但是在許久之前,神鳥曾將神鳥殿再次恢複了原貌,所以此時他們才能見到富麗堂皇、金光閃閃的神鳥殿。

雖然富麗堂皇、金光閃閃的神鳥殿在陽光的照耀之下,會綻放出璀璨的金光,但是此時此刻,這道金光卻變得格外的耀眼,遠勝以往!

所有人都不禁抬頭向前方的神鳥殿看去,然而就在下一刻,一道散發著璀璨光芒的身影突然從神鳥殿之中飛出,聖潔的光輝灑落在大地之上,映亮了所有人的面孔。

在他們的面前,一道聖潔的身影緩緩的浮現。

通體潔白的翎羽散發著聖潔的光芒,猶如身在雪山之上,倒映著太陽的光輝。

“是神鳥!”

“神鳥出現了!”

“……”

最終,皇帝趙匡胤還是離開了神鳥殿,帶著自己的人走向了驪山,然後離開了這裡。

“……”

這也讓消息快速流通,向更遠的地方傳去。

“神鳥所言的確非常的正確,但是我卻不全部認同。”

所以,此時的大宋建立了,大宋的皇帝自然也想要重現前朝的那般強盛。

“每個王朝的後世皇帝必然會有昏君,既能保證一個王朝的繁榮鼎盛,所以,這才需要神鳥庇佑。”

“何事?”

白止聽到皇帝趙匡胤的話,不禁沉默了下來。

而皇帝趙匡胤也露出了沉思之色,他非常認同神鳥所說的話,但是又不禁搖頭。神鳥說的話非常的對,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呢?

王朝後世之人又有幾個是英才神武之人,能夠力挽狂瀾、挽天傾?

夏桀商紂,一個王朝擁有一個暴戾之君,也是一個王朝覆滅的原因!

但是此時此刻他們親眼見到了傳說之中的神鳥,如何不讓他們心中激動!

皇帝趙匡胤看著天空之上突然出現的神鳥,潔白的翎羽似乎是天底下最為純潔之物,通體潔白,沒有任何雜色。

到底是因為什麼緣故,才會讓後來者認為隻有得到神鳥的,會讓一個王朝才能延續下來?

應當是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給他人的一種錯覺。也可能是世人的猜測,認為神鳥殿庇佑使得一個王朝實現了興盛之相。

而在此時此刻,神鳥的翎羽顏色卻變成了潔白之色,神鳥翎羽顏色的變化又代表著什麼?

皇帝趙匡胤不知道,恐怕沒有人會知道!

隻有神鳥自己知道其中的玄奧。

但是白止卻搖頭了,並不代表說他不願意庇佑此時的大宋,而是認為此時的皇帝趙匡胤將太多的希望寄予到了自己這個神鳥的身上,而不是從自己的身上尋找辦法。

“或許正如你們心中所想,因為有神鳥庇佑的緣故,前漢強盛,大唐繁榮幾百年,但是最終呢?都會被後來者所取而代之!”

白止靜靜的看著下方的皇帝趙匡胤,等待著對方接下來的話。

“若是他們能夠從自身原因尋找辦法,能夠解決王朝末日之困,那時候還要我這個神鳥又有什麼用?”

白止看著下方的皇帝趙匡胤,而皇帝趙匡胤也在等待著神鳥的回答。

過了片刻之後,白止才對下方的皇帝趙匡胤說道:“皇帝你可以離去了。隻要時機成熟之後,我自然會走下神鳥殿,也自然會庇佑大宋。”

“即使大唐已經是強弩之末,無法拯救,那神鳥出世保護一方百姓也是可以啊?”

長安城中的人也第一時間知道了驪山之上發生的事情,很顯然,皇帝趙匡胤並沒有刻意阻止消息傳向山下。

聽到神鳥詢問,皇帝趙匡胤連忙再次上前一步,然後才恭敬的說道:“天下已變,如今大宋已經建立,我為大宋皇帝,拜見神鳥,想要神鳥護佑大宋!”

驪山之上,皇帝趙匡胤和神鳥的對話也流傳了出來,世人對神鳥所說的話也做出了各種的分析。

“神鳥已經庇佑了大唐幾百年,那為什麼在大唐之末卻不願意出世庇佑天下百姓呢?”

說到這裡,白止的目光再次看向了下方的皇帝趙匡胤。

而到後來,水鳥的顏色更是變成了赤紅之色,在形態上也多出了鳳冠,身後長長的尾羽。

他突然想到了古代傳說以及古籍中對於神鳥的描述,古籍中經常描述神鳥的神異之相,最經常出現的便是神鳥的顏色。

但是皇帝趙匡胤在離開之時就下了一個命令,驪山之上的一切全都如舊,大唐之時是如何的,而此時的大宋也依舊如何。

比去大漢之時的武帝時期,唐朝時期的貞觀之治、女帝時期,神廟共和十年、開元盛世……

站在下方的皇帝趙匡胤突然看到上空的神

鳥搖頭,其中頓時感到不妙,果然下一個神鳥的聲音傳了下來:

聽到神鳥的話,皇帝趙匡胤非常想詢問神鳥,什麼時候才是時機成熟,但是話到了嘴邊,卻始終沒有問出。

“根本原因是什麼?那便是有一段時間我這個神鳥沒有庇佑他們,他們心中產生了懈怠,從而使自己所掌控的王朝分崩離析!”

換句話說,大宋依舊尊敬神鳥,依舊願意供奉神鳥殿。

聽到白止的話,心中不禁輕笑,皇帝趙匡胤的意思他豈能不知道,無非是想要找一個保姆,永遠的照顧著自己的王朝。

所以對於神鳥的話,皇帝趙匡胤並不認同。

“護佑大宋……”

神鳥的聲音再次傳來,清晰無誤地傳入了每一個人的耳中。

“神鳥依舊在世,但卻躲藏在驪山之上,不願意插手天下之事!”

在最古老的《秦記之中,水鳥是通體金黃的,最後又變成了玄黑紫色。

而白止豈能甘願當一個保姆?

自然不願意。

跟隨皇帝趙匡胤而來的士卒將領們不禁震驚起來,畢竟他們是第一次見到神鳥,在從前,隻能從傳說以及古籍之中了解一二。

“你們為什麼不願意從自己的身上尋找方法呢?而我這個神鳥又能保護你們多長時間?”

顯然,世人非常不理解,不理解神鳥為什麼不出世保護一方百姓,難道神鳥就願意眼睜睜的看著天下百姓受征戰之苦,痛苦的死去嗎?

但是也有一些人對世人的疑惑作出了解釋,就在長安城之中,有人聽到身旁之人的疑惑,不禁反駁道:

“神鳥為什麼要出世保護天下之人呢?而天下百姓對神鳥又有何益處呢?”

“根據古籍記載,神鳥第一次出現乃是在先秦之時的秦國,而神鳥第一次降臨便是降臨在秦國的鎮國公主身畔,因為鎮國公主的一些行為,而神鳥自然也會願意按照鎮魂公主的想法去做事。”

“但是以後呢?”

“鎮國公主薨逝,神鳥便離開了鎮國公主,雖然並沒有離開秦國,但也很少插手秦國之事。”

“直至最後秦國滅亡,大漢建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神鳥便不再出現!”

“即使是在大漢武帝之時,神鳥再次出現了,但也不過是庇佑大漢近兩百年的時間,至於剩下的時間呢?同樣消失了!”

“所以,為什麼大家到了現在就要要求神鳥無時無刻的都要出現呢?”

“……”

聽到那人的說話,旁邊的所有人都不禁沉默了下來,因為話中的意思非常的明顯,那便是神鳥沒有責任與義務保護天下的百姓。

神鳥是神嗎?

不是!

所以神鳥並不需要天下百姓的香火供奉。

神鳥是因為天下百姓而誕生的嗎?

也不是。

所以神鳥並不欠天下百姓什麼。

所以天下百姓又有什麼資本去要求神鳥去做什麼事情呢?

反應過來的人頓時陷入了沉默,他們啞口無言,隨即想到了他們剛才的所所言所語,是如此的可笑醜陋。

想到這一點,再去看當今皇帝和神鳥的對話也就不感到奇怪了。

但是他們又察覺到了神鳥另外一句話,那便是:

“到了合適的時期,神鳥自然會再次出世,庇佑大宋!”

“原來深交並沒有打算放棄打大宋,沒有打算去大宋而去,隻不過是在特殊的時間才會出世。”

“或許是錦上添,或許是雪中送炭,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對大宋的幫助無疑也是巨大的,所以也不必埋怨神鳥!”

“……”

……

天下關於神鳥的言論自然議論紛紛,但是大眾依然處於征戰之中,北方的少數民族依舊環伺在外,饞涎於大宋這塊肥肉。

同年秋,大宋皇帝趙匡胤在領兵作戰,欲駕親征之時,卻意外染病,在隨軍禦醫的全力救治之下,卻也不幸駕崩!

一時間,大宋兵馬橫掃天下的威勢頓時潰散,西夏、金國迅速抓住這個時期,對大宋發動進攻。

大宋皇帝駕崩,大宋兵馬武力征戰,發生潰敗,在西夏、金國兩國的進攻之下,隻能連連後退,保持在一定的防線之內。

與此同時,開封國都,皇帝趙匡胤之弟——趙光義登基為帝,迅速統領朝政,統領兵馬,穩住了前線大軍。

因為皇帝趙匡胤早走傳皇位於胞弟的情況,大宋文武百官對於趙光義為皇帝,沒有任何的意見。

雖然皇帝更換、權力交接的過程非常的順利,但是對於大宋對北方的用兵情況,那是發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這以至於大宋再也無力北伐,隻能保持一定的防線,與西夏、金國兵馬對峙。

對於國內,皇帝趙光義鼓勵天下商賈,在極短的時間內,讓因為征戰而匱乏的國庫再次豐盈了起來。

但是卻因為久歇刀兵,大宋

朝堂之內基本已經無人再喜征戰之事,對於朝堂之內主戰北伐之人,也是受到了極大的打壓。

隨著商業的發展,大宋再次變得繁榮起來,就商業而言,此時的大宋甚至比之前的大唐都更加繁榮。

百姓逐漸安居樂業,對於北方邊境,雖然也多有交戰發生,但是都控製在愛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並不影響國內時局。

公元1001年,大宋繁榮,多有思慮前朝之事,不由自主的便想到了神鳥,更想到了當初大宋開國皇帝前往驪山拜見神鳥之事。

“不知道當時神鳥為什麼不願意庇佑大宋?”

“居然沒有神鳥的庇佑,但是大宋依舊如此繁榮昌盛!”

“神鳥曾言,一個王朝的鼎盛需要自己去爭取,而不是需要神鳥的庇佑才能獲得。”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鳥也深知此道理!”

“……”

此時此刻,大宋之內終於有很多人明白了神鳥的苦心,然而對於大眾之外的他國而言,就代表了不同的意義。

比如西夏就有傳言:

“南方大宋開國皇帝曾前往驪山神鳥殿拜見神鳥,想要請神鳥庇佑大宋,卻受到了神鳥的拒絕!”

“如此便可以看出,大宋不會得到神鳥的庇佑,大宋沒有得天下的天命!”

“故而,西夏可以南下取而代之,覆滅大宋,建立一個更加強盛的國家!”

“……”

與此同時,在金國境內也有類似的傳言。

這樣的傳言不斷地鼓勵著西夏與金國想要攻入大宋,並且取而代之。

同年秋,金國覆滅,遼國取而代之。大宋大喜,欲要聯合遼國共同應對西夏,遼國同意。

然而,在大宋大軍即將出征之際,遼國背盟,對大宋發兵,大宋猝不及防,慌亂之下大敗!

同年夏,遼國兵馬陳兵大宋邊境,感受到遼國匹馬之強,大宋皇帝與朝中大臣皆有畏戰之心。

未久,大宋同遼國簽下澶淵之盟!

至此,大宋同遼國終於實現了一定的和平,同時,共同應對西北之地的西夏。

對於國內,大宋天下百姓憤慨不已,沒想到他們認為的大宋強國,竟然同遼國等蠻夷之國簽下了喪權辱國的澶淵之盟!

這如何能忍?!

“區區遼國而已,蠻夷也,豈能打得過大宋?一定是朝中有奸佞之人,阻遏大軍出征故而大敗!”

“憋屈!實乃憋屈!”

“我泱泱華夏,豈能被蠻夷任意欺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