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曆史,在不知不覺中便發生了改變……(1 / 1)

初春時節,草長鶯飛。

大漢長安城,恢宏威嚴,四方之地百姓商賈雲集,繁華阜盛,熱鬨非凡。

然而,大漢北方卻又軍情急來,匈奴再次侵擾邊境,屠殺邊境漢民,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漢武帝劉徹聞之,大怒,當即派兵去往邊境,抵禦匈奴之兵。

與此同時,前幾日漢武帝劉徹向全國征招出使西域之臣,良久過去,未有一人挺身而出。

然而就在今日,突然有消息從宮中傳出,有人應召,自願前往西域。

酒肆之中,百姓聽聞此事,臉上露出驚歎之色,不禁感歎道:

“未曾想,竟有人甘願前往西域,真乃勇猛也!”

隻見酒肆之中,幾個漢子之間,一人臉上露出敬佩之色。

“西域之地被匈奴人所掌控,且就在前一段時間,匈奴再次南下,屠戮我漢人!”

“如此危險之時,他竟然敢出使西域,吾也佩服至極!”

“就是不喜歡其為誰,姓名為何?!”

一人臉上露出遺憾之色,似乎隻要知道了出使西域之人是誰,便立刻前往拜訪一般。

“……”

酒肆之中,人們議論紛紛。

新皇帝登基,除卻始用年號之外,是城中百姓飯後談資,也唯有這出使西域之事,是最近一段時間讓他們最為感興趣的事情了。

至於匈奴叩邊?

哪年不南下侵擾漢人,他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

……

角落裡,張騫靜靜的吃酒,同時聽著周圍之人的討論之聲,但是他並沒有開口說話,隻是靜靜的聽著。

同時,他心中說道:“神鳥,不知如今大漢,與秦時相比,又如何?”

張騫心中好奇,同時,更為驚歎神鳥之神異,竟然可以進入自己的身體之中。

在宮中為郎官多年,雖然為宮廷護衛,但是卻也有機會能夠接觸到宮廷藏書。

關於神鳥的傳說,民間多是模糊不清,版本不一。

而宮廷之中的藏書,大多是從秦時秦宮之中得來的,甚至於,還有完整的《秦記》。

《秦記》之中,清清楚楚記載了秦國神鳥從天而降的一幕,讓人讀之向往。

他就曾經看到書中如此描述,“秦國神鳥,有神通,可通天地,禦無形之風,天下宇宙,寰宇之中,皆可去!”

故而,必然也是可以隱藏於人的身體之中的。

“不如秦也!”

通過神通無形之身,隱藏於張騫體內的白止如此說道。

“不如秦……”

聽到白止的回答,張騫臉上露出感歎之色,喃喃自語道:“古籍之中多有對秦之描述,秦軍之強,秦時諸國皆不如,故而秦能一統六國。”

“昔年,始皇帝禦駕親征,秦軍前軍剛至,匈奴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不敢交戰!”

“然,始皇帝率領大軍一路追擊,將匈奴主力斬殺,使得匈奴十幾年而不敢南下牧馬!”

“當真是讓人向往的時代!”

張騫本身就有武藝在身,聽聞始皇帝如此文治武功,如何不心中意動。

“不知,漢何時也能如此……”

張騫將杯中之物一飲而儘,隨即放下一些錢財在桌案上,便起身離去。

穿過由光滑石板鋪就而成的寬大街道,張騫隨即進入了一個胡同之中。

不知轉了多少彎,他來到了一個頗為破敗的院落。

院落風格甚至有秦時風格,讓人恍惚。

“此處院落曾經是秦時之人修建,時至今日,仍然存在,而院落之主人,聽聞秦時也是頗有家財之人。”

“近幾十年,庭院主人心憂天下,在此處收養孤兒,不至於孩童無處居住……”

張騫為身體中的白止解釋了一句,隨即進入了庭院之中。

隻見庭院裡,卻有一群孩童正在玩耍,不過大多是五歲左右的稚童。

再往庭院之中走去,房間之中,卻傳來了朗朗讀書聲。

“吾欲諫言皇帝,於城中建設孤兒教養之所,為朝廷所掌。無親人之孩童皆可入,同時朝廷也可教授孩童百家之言,假以時日,必為大漢培養賢才!”

說著,張騫將腰間錢袋取下,錢袋之中,是他特地換好的碎銀。隨後放在了一旁的桌案上,便悄無聲息的離去了。

白止將這一切都看在眼中,有些沉默,看著張騫的舉動,隻是以為張騫是因為自己將要離開長安,浮財無用,故而捐獻於此處。

但是,剛剛走到街道之上,卻聽張騫主動解釋道:“我當初初來長安,曾受恩於那院落主人,吾曾言,將來若有錢財,定然相助天下孤兒……”

白止聞言,沉默不語。卻是感覺張騫的性格卻有些像曾經之人,但是又不像曾經之人那麼多愁善感。

……

張騫是一個雷厲風行的人,在城中轉了幾日,便整理官服,然後入宮覲見漢武帝劉徹。

與此同時,漢武帝劉徹端坐於未央宮一處宮殿之內,正聽著一名侍者的稟告:

“陛下,張騫他這幾日不過是在城中閒逛,同時準備了許多出行之物……”

侍者將張騫這幾日的所作所為全都複述了一遍,甚至是張騫捐獻銀兩與孤兒之事,也一同說出。

聽到這裡,漢武帝劉徹才滿意的揮揮手,自語道:“如此看來,這張騫的確是有‘信’之人!”

信,乃是一種良好品德,周禮所推崇,如此之人,往往成就不會低。

漢武帝劉徹放下心來,隨即對外面的侍者道:“宣董仲舒入殿!”

片刻,卻見一位身著儒家服飾,舉止有禮之人大步走了進來。

“臣,董仲舒,見過陛下!”

董仲舒當即行禮。

“免,坐!”

漢武帝指了指自己桌案對面的座位,示意其坐下,同時道:“愛卿所呈之書朕已經觀看。正如愛卿所說,百家之言雖然多有不同,更有許多精妙之處,但是卻不適合如今之大漢……”

“陛下聖明!”

董仲舒相貌偉岸,談吐舉止彬彬有禮,聽到漢武帝劉徹之言,當即分析道:“回首先秦之時,大秦以法家改革,行法家之道,雖然秦國日漸強盛,兵卒被稱為虎狼之師,但是,秦國之後,也發現了法家已經不再適合秦國!”

“故而,秦國將百家之言融入法家之言中,進而,形成了大秦之‘秦法’之道!”

“臣觀之,所謂秦法,更類儒學,而如今之漢,以儒治國更為合適……”

聽到董仲舒之言,漢武帝劉徹臉上露出了感興趣之色,隨即一一請教,臉上露出了幾分謙卑之色。

時間緩緩流逝,太陽西斜,不知不覺之間,時間流逝。但是漢武帝劉徹仍然意猶未儘,隨即說到秦時之事。

隻見漢武帝看向董仲舒,請教道:“董愛卿博學多識,可曾聽聞秦國神鳥之傳說?”

“自然知曉!”

董仲舒點頭,臉上也露出回憶之色,道:“關於秦國神鳥,除了民間之傳說,更多的便是《秦記》之中的記載,然而,其中之事,讓人匪夷所思,所以,臣認為,所謂秦國神鳥,應當大多是杜撰……”

“杜撰嗎……”

漢武帝劉徹顯然對這個答案很不滿意,不過又無法反駁,隨即微微感歎,道:“秦有神鳥,天命歸秦,秦國才能一統天下。朕記得高祖曾言,秦之過,不在於秦,而在於天時,在於秦政之仁德!”

“若是大漢有神鳥,又是何等的景象?”

漢武帝劉徹臉上露出想象之色,一片憧憬。

一旁的董仲舒聽到漢武帝劉徹之言,也是微微愣神,也一同感歎道:“然而,秦時之亂,秦國神鳥也不知所蹤,隻餘下空蕩蕩的神鳥殿,標誌著曾經秦國神鳥的存在!”

就在君臣兩人感歎之時,突然外面侍者進來稟告道:“陛下,張騫求見!”

“哦?”

漢武帝劉徹臉上露出驚訝之色,張騫主動請纓前往西域,然,並不急迫,所以漢武帝劉徹特地讓其回家,先自行準備。

其實就是讓張騫好好享受這在長安城的時光,不知今日,為何突然又入宮了。

“張騫,可是那主動請纓前往西域之人?”

一旁的董仲舒臉上露出好奇之色。

“正是!”

漢武帝劉徹點頭。

“如此勇武之人,臣也是神交已久!”

聽聞此言,董仲舒臉上露出好奇,目光看向宮殿之外,想要看看這位主動!前往西域的勇士如何。

“宣!”

“見過陛下!”

片刻,卻見身著華麗漢服的張騫大步而去,恭敬見禮罷,在漢武帝的示意之下,坐在了一旁。

“陛下,此次臣前來,除了西域之事,還有一件事,懇請陛下批準……”

“哦?”

聽到張騫主動請求自己,漢武帝劉徹豈能拒絕,且不說張騫主動請纓前往西域,以解自己之困,同時漢武帝也對其頗為欣賞之。

於是當即點頭,道:“愛卿且訴說,若是小事,朕皆準!”

“陛下,臣觀長安城之中多有孤兒……”

隨後,張騫將城中孤兒之事說與漢武帝劉徹聽,最後道:“臣請陛下在長安城之中設立孤兒收容教養之所!”

“其一,不僅可以毋使嬰孩夭折,也可為朝廷培養賢才,一舉兩得也!”

聽到張騫之言,不僅僅是漢武帝劉徹,連同一旁的董仲舒看向張騫的目光也變得不同了。

而董仲舒更甚,看向張騫的目光,猶如知己。

董仲舒當即附和道:“陛下,張騫此言大善,之前臣便有此意!”

其實漢武帝劉徹聽了張騫的話,已經意動九分,再加上董仲舒之言,更加堅定了心中想法。

於是點頭,同時感歎道:“朕隻知張愛卿守信,未曾想,卻也是如此大仁大德之人,朕敬服之!”

漢武帝如何不知張騫的意思,回想直接初為皇帝之時,朝中無人可用,有才能之賢才,往往為他人所培養,不為帝才。

故而,讓他處理諸多政事、官員任免,多有掣肘。

若是朝廷培養嬰孩,從小教導之,皆以皇帝為上,屆時,朝堂之人,便有可有之才。

漢武帝劉徹激動的站了起來,來到向前身旁,重重拍了拍張騫的肩膀,若不是張騫已經請纓出使西域之事,必然會授予其要職,伴於左右,為自己出謀劃策。

隻見在張騫和董仲舒的注視之下,漢武帝劉徹有沉默了下來,片刻,漢武帝抬起頭來,目光炯炯,道:“隻是收養孩童還不夠!”

“朕……欲在城中設立傳授知識之處,猶如秦之七十二博士,設立博士學宮!”

“如此……”

漢武帝劉徹神色激動,道:“如此,那便將學宮取名為……太學!”

“太學……”

董仲舒聞言,卻眼前一亮,當即諫言,道:“臣聯係陛下罷黜百家之言,以儒家為治國之道!”

“儒家……”

聽到董仲舒之言,漢武帝劉徹卻再次沉默了下來,道:“此事不急……”

聽到董仲舒所請,漢武帝劉徹卻沉默了下來,對於董仲舒之請,他心中警惕。

秦時之鑒尚在眼前,如何獨寵一家之言?

秦行法家,統一六國乃知法家不適合新朝,乃汲取百家精華,溶於一體,是謂“秦法”!

如此,也不是獨尊一家之言!

而作為大漢之皇帝,豈能若於他人,更不必說是秦之始皇帝。

故而,漢武帝劉徹心中與行黃老之道,同時汲取百家精粹,融與道家之言,形成獨屬於大漢帝國的“漢道”!

對於董仲舒所請,張騫並不知曉。畢竟他不知剛才董仲舒和皇帝談話。

而張騫身體之中的白止卻微微驚訝,目光不禁看向了一旁的董仲舒。

未曾想,眼前的便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董仲舒,勸諫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

白止回想漢獨尊儒術的意義:

加強了中央集權!

穩定社會秩序!

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

但是,獨尊儒術之劣處,也顯而易見:

限製了民智!

一家獨大,左右王朝政令!

脅迫君權,行廢立之舉!

從某種層次上來說,後面的王莽篡漢,便是獨尊儒術而導致的!

此時,因為秦朝曆史的改變,從而影響了漢朝漢武帝劉徹一些政策的製定、施行!

這是白止所沒有想到的。

不過,這也是白止想要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