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路省之分(1 / 1)

李長福這時打量了一下李亮道:“李亮你這年紀,隻要不受傷,將來至少得乾到指揮,甚至將級吧,乖乖,回來可不得了。”

李亮嘿嘿一笑,然後拍了拍鄭有財的兒子和親戚兒子,要來報名。

說親戚和鄭有財的兒子都想進讀書班。

李長福左右看看,小聲道:“讀書班人手不夠,收不齊,但咱們是自己人,我實話說,不如做工匠學徒。”

“你們想想啊,咱蔡州這麼多讀書人,才幾個能當官?”

“現在讀了書也沒好出處了,咱們軍將們回來能和他們搶,還優先當街長,鎮長。”

“讀書人也不想當街長啊。”待長和鎮長畢竟不是官,隻是吏。

“但是工匠不一樣,出來就是吏,將來也能當官。”

李長福這話和鄭有財婆娘差不多意思,現在一個州的學校幾百個學生,將來能有幾個當官的?不如去當工匠。

李亮和鄭有財對視一眼,皺眉道:“就怕工匠將來外派。”

“咱們海叁城和海叁威都有朝廷工匠,娃兒要去這麼遠的地方,怎麼受得了這苦?”

李長福道:“官員就不外派了?朝廷一紙調令,也是讓去哪就去哪?”

“還有,你們家娃兒,將來科舉一定能中?你都不看看你娃兒幾歲了?”

鄭有財兒子都九歲了,這個時候讀書,顯然晚了點。

“工匠還得去戰場。”鄭有財又道:“現在朝廷出動大軍,都帶工匠。”

“學徒三年,工人五年,上戰場也最少是八年後的事了,再說又不要他們打仗,隻用修理工具,怕個毛啊。”

李長福笑道,而且朝廷對地方征招工匠比較少。

蔡州去年全州隻被征招了二十個,一旦征招過,仗打完就回來,而且後面三年都不重複征招。

兩兄弟合計了下,好像上工匠學徒班好點。

可憐鄭有斌剛剛弄到兩名額,又被瞬息改了。

當年大宋各地都有在開班,如趙與芮所想,郎中學徒班和工匠學徒班都能招滿,專門讀書的反而招不滿。

為什麼招不滿?主要是朝廷現在不重視讀書人。

像朝廷重組後的地方組織,保長,大保長,街長,鎮長級,幾乎全是軍中退役的人擔任。

現在連鎮長以上的縣令級,都有中級軍將在參與。

讀書人當官的路越來越狹窄了,科舉競爭大,朝廷對官員數控製嚴格。

趙與芮在位,各縣府官員人數,根據當地人口數來定,每增長一定的人口數,才會增加一名官員,這讓有些偏遠地區的縣府,一年,兩年,甚至三四年都都不會招新官員。

以前普通百姓出人投頭唯一的路子就是科舉,現在不是了,有工匠和郎中還有當兵三條路。

這讓讀書班的學生很難招滿。

當然,在大部份地主,小地主,和商人眼中,科舉還是優先的選擇。

科舉之後起步比較高。

這也是趙與芮一邊打壓讀書人,一邊提升讀書人的平衡手段。

工匠起步是從九品,郎中起步是從八品,現在科舉中了之後,起步是從七品。

-------

元貞二年八月。

李亮和鄭有財已經回到海叁城。

臨安的趙與芮正在召見內閣成員,商議政事。

今年和明年有幾件事情都需要在這幾天商議確認,一是固定路(省)府縣等,二是再次確定人員編製,三是確定軍隊數量,四是確定幾項重要的財政支出等等,一共有大小事情近十件。

趙與芮當然是一件件來,先是地方和人員的確定,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統一規劃和編製。

在趙與芮之前的兩宋時期,朝廷為了地方管理,設置了路。

兩宋的路相當於省,又不同於省。

而且兩宋還有沿海製置使,沿江製置使。

這些都與地方製置使不同,但聽起來似乎又差不多。

趙與芮任上已經經過一件改製,裁減了相關的沿海,沿江製置使,都合並到地方。

但南宋的地方以前還分兩浙東路,兩浙西路。

趙與芮後來也改過,但那時還是發展優先,著急和金蒙對抗,改的比較忽忙和簡單。

當時被他受信任的大臣們也不多,很多地方都是合並起來讓一個人負責。

現在趙與芮在位超過十年,牢牢控製全國,也培養了一大波可以值得信任的正直清正又有能力的大臣。

所以趙與芮要重新規劃,固定路省。

他率先提問,以後用省還是用路。

其實在開會之前,他已經單獨和首輔李宗勉,副相魏了翁,葛洪等人商議過。

大部份人在聽趙與芮解釋後,都傾向用省。

趙與芮先和重要的核心大臣溝通,然後開內閣會議的時候通常能得到有力的支持,同時還表現的他尊重大臣們的意見,不是皇帝的一言堂。

趙與芮話音剛落,鄭清之率先開口:“路和省有什麼不同?”

趙與芮注意到趙汝述先看了眼鄭清之,鄭清之才開口。

這兩人以前都是史彌遠的心腹,這會看來還是一派的。

但趙與芮的內閣就是故意安排了一波史彌遠以前的手下,用來製衡另一部官員。

他不能讓內閣全是清正廉潔或忠厚正直的大臣,這樣的話他這皇帝也不好辦事。

僅李平夏和沙德爾等人在西遼等地,大肆屠殺蒙古牧民這事,包括還有被遷移去的漢民,有些大臣能頂死皇帝。

趙與芮在朝中重用的還是本性比較正直,傳統的人較多,這些人多半比較聖母,治理地方會關愛百姓,但是肯定不能用全這種人。

鄭清之在曆史上也算名臣,正直不正直就不好說,反正大的壞事不會乾,但針對政製對手時,也手也挺狠的。

他現在在朝中和趙汝述、餘天錫,梁成大四人一夥,算是一個派係。

這四人當然有個共同點,都是史彌遠以前的心腹手下。

另外李宗勉、魏了翁、李皇、秦卓四人算是一夥,他們都是最早跟著趙與芮的,除了李宗勉略有點聖母外,其他三人都還好,皇帝乾什麼都支持,屠城也能當沒看見,算是實用派。

用趙與芮的話說,戰爭中隻要能減少已方傷亡,什麼事都可以乾,隻要能打贏,什麼手段都可以用。

另外像徐元和杜範跟趙與芮稍微晚點,但比較靠攏上面四個,也勉強算一夥。

其餘的葛洪、鄧若水,楊長孺,胡夢昱、黃樸、謝方叔等人就是算比較傳統的,或正直的大臣。

皇帝有些急功近利,或下手比較狠的事,他們都會聯合起來勸柬下,有時甚至會反對,當然,基本反對無效。

內閣中喬行簡是比較特殊的一個,不和誰拉幫結夥,但總體來說,也算開明派,最早讚成和金結盟,先對付蒙古的。

在趙與芮與金結盟後,又突然反水偷襲金國時,喬行簡也沒哼聲,隻有葛洪這批人感覺皇帝不講道義,沒有武德,沒有儒家思想。

趙與芮開口後,鄭清之先發話,趙與芮還是挺滿意的。

朝中有趙汝述、梁成大這樣的奸臣黨(餘天錫和鄭清之雖然和他們一夥,但其實不能算奸臣,隻是大夥以前是史彌遠部下,才團結在一起的)是很有好處的。

因為奸臣們永遠是迎合皇帝的。

所以隻要趙與芮的提議,這些人都會支持迎合,再加上李宗勉那派,趙與芮想辦的事,隻要提個頭,都不需要以皇帝的身份去壓製,基本都能在內閣通過。

“路的話,路一級的主要官員和以前差不多。”

“但是改省的話,相關官員的稱呼可能要換,還要添加新的品級。”

趙與芮說完,轉頭示意吏部尚書李皇解釋下。

吏部尚書李皇以前是刑部尚書,乾了五年後,於寶慶六年和戶部尚書杜範換了。

現在元貞二年,又換成吏部尚書。

這些尚書和內閣成員裡,除了工部尚書徐元是工匠出身,比較專業,一直沒換,其他各部基本全都輪換過。

李皇道路的話,主官以前一樣不變是製置使和副使,下面還是各司郎中,這是寶慶二年趙與芮登基第二年的改製,路一級有十個司,相當於後世省裡面的十個廳,前面所說的沿海製置使,沿江製置使,包括以前的鹽科鑄錢什麼都組合到這十司裡了,這讓當時的製置使權力大增。

當然,當年的製置使眼前的內閣有好多人乾過,都是趙與芮的心腹。

這次要再加一個司,叫朝資司,這個司對應朝廷中樞的海貿部(現尚書為秦卓)。

所以如果還叫路的話,其餘不變,隻是多了個朝資司,其功能是管理下面的廠。

以前朝廷在下面有各種廠,像船廠什麼歸工部,鹽場,礦場等以前是歸商稅部。

白糖廠、絲帛、陶瓷等進出口業務歸海貿部。

朝資司成立後,歸屬海貿部直接管理,地方製置使算是雙重管理部門,但主要還是海貿部。

一般正職由朝廷確定,副職可以由地方推薦擔任。

鄭清之聽到這裡又問:“朝資司主要乾什麼的?”

“除了船廠還屬於工部,其他的廠(場),包括白糖廠都劃歸朝資司。”秦卓道。

因為朝資司對應海貿部,其實就是劃歸海貿部。

大夥不由看了眼秦卓,這秦卓的海貿部權力又大了,管的全是賺錢的。

其實就相當於把後世的朝廷企業都劃到一塊。

朝廷當然也是支持民間商人的,但對於帝國的擴張來說,朝廷能賺錢是第一要素,不然他支付不起龐大帝國的開支,所以做大大宋朝的朝廷企業也很重要。

當然了,他不能讓下面的人把什麼七大八姑八大姨那種全塞進朝資司裡,弄的人員臃腫,每年還虧損。

以後朝資司的各廠,都是優先從退役軍士裡選補員工,當然也可以世襲。

軍士為們帝國擴張付出,這種優待是正常的。

但世襲隻能一個直係親人(即兒子女兒那種),沒有直係親人的才可以是旁係。

這是防止有些人把七八姑八大姨,一家子親戚從都弄到朝資司裡。

而且同一個家族裡,世襲隻能三代,超過三代,你們家必須還得有人去當兵,然後回來接著世襲三代。

當然了,朝廷以後五十抽一,每五十戶抽一戶,如果抽到了,你也沒話說,先當兵再回來世襲朝資司。

這朝資司在現在這時代還算比較複雜,李皇解說了半天,大夥似懂非懂。

但大部份明白了一件事,以後大宋朝的這些廠(場)裡的人,都是朝廷養著,且可以世襲。

當然,趙與芮登基之初,重要的國企也是朝廷養著的,所有的礦場也是。

唯一的不同就是以後可以世襲了,工人們的後代還是工人。

這時趙與芮開口說話了:“為防各工廠(礦場)中相關人員的無序擴張。”

“多少產量,確定多少人數。”

“產量利潤不變的情況下,工人數不能增加。”

“產量利潤減少,還會消減相應的人數。”

“即要保持朝廷每年有贏利,如果虧本了,豈能再增加人員,增加開支?”

朝資司可以世襲,這種有好處的事,以後地方官員肯定想法設法安排自己親戚進去。

趙與芮首先優先退役軍士,然後要保證贏利,或至少不能虧本太多。

比如有些產業,可能還是會虧本,但朝廷可以接受。

像以前的鑄銅錢,都是虧本的,現在造船廠,也是虧本,因為朝廷造的都是大船,全部由朝廷自己用,隻有投入,沒有收獲。

這時管朝資司的秦卓說話了,以後朝廷朝資司在地方可能參與擴大更多行業,比如絲廠,陶瓷廠,酒廠,甚至酒樓行業。

隻要能賺錢的,朝資司都乾,而且必須要賺錢,一旦虧本,就得追究相關主官負責人的責任。

大宋朝原本就是有官辦的陶瓷廠,酒廠,但規模不是很大,民間比較多,出口這些產品時,有時還會和民間購買,絲綢等織物出口更是從民間收稅及收購為主。

現在朝廷要加大辦廠,到不是和民間爭利,主要朝廷可以從海上貿易中出口到更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