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這皇帝是多昏庸(1 / 1)

趙與芮又問:“殿試何時?”

楊長孺說,通常在省試一個月左右,發榜後十天左右。

而且榜已經發了。

那就是知道省元是誰了。

趙與芮問:“今年省元是誰?”

“信州人黃自然。”

鄧若水又道:“陛下案邊,最上面那卷子,就是黃自然的。”

趙與芮再次拿起翻了翻,發現黃自然是考詩賦的。

南宋自紹興後就是分兩科,考詩賦的詩賦,考經義的考經義。

趙與芮對這些詩賦哪有興趣,心想王安石說的對啊,這詩賦有屁用,老王很多變法還是乾的不錯,包括丈量清田,可惜得罪地主階級了。

他稍微看了幾眼,立刻翻到下面另一張卷子。

這是省試第二名,經義科的。

“這是誰的卷子?”趙與芮問。

“這是經義第一名,福建人黃樸。”

鄧若水介紹,黃樸出身官宦世家,先祖是黃碣,唐末時就是光州知州,曾祖黃鈞、祖黃行知、父黃振龍,全當過官。

他於嘉定年(1217)年蔭補太學,隨升內舍生。

這就保證了他將來不用參加科舉,都有機會當官。

因為宋朝太學分三等,有下舍生(人數不定),內舍生(200人),上舍生(100人)。

每兩年一次‘上舍考試’,從內舍生中選優秀者進上舍生。

而上舍生中,又分三等。

上等上舍生不用考試,直接可以授官,當然,很多上舍生和內舍生,包括蔭補的人,也有自願參加考試,以振名聲的。

中等上舍生可以免考前面的,隻參加殿試。(當然,大部份人也會裝逼,一路考過來,證明自己有能力)

下等上舍生,包括優秀的內舍生,可以獲得‘取解’(選送士子應進士第)的資格,而且可以留校任教。

所以太學中的上舍生,和內舍生,就算科舉失敗,也基本都能當官。

黃樸是內舍生,這次考了省試第二,經義科中第一。

而在原曆史上,黃樸是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的狀元。

這次因為趙與芮改變了科舉時間,黃樸暫時為經義科第一。

剛剛楊長孺和鄧若水向趙與芮解釋時,趙與芮其實也不知道什麼叫經義,但不能裝不懂啊,還是點頭,表示自己能聽懂。

現在看到黃樸的卷子,就知道什麼叫經義。

經義是王安石想出來的,他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易》《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參與經義的,要考四場,第一場考大經,第二場考兼經,第三場考論,第四場考策,所以從考試難度看,參與經義的,要讀的書似乎更多。

參與詩賦的,相比較來說可能讀的書單方面一些。

“朕怎麼覺得,經義科的難度,比詩賦科更難些?”趙與芮忍不住道。

對面兩尚書愣了下。

然後鄧若水臉上露出喜色,立刻道:“回陛下,是的呢。”

這家夥就是考經義科的,當年因為第四場考‘策’時,大肆評擊史彌遠,還被評為末甲。

楊長孺則一臉無所謂,因為他是蔭補當官的,沒參與科舉。

趙與芮這時想把黃自然的卷子往下面放放,把黃樸放上來。

但轉念一眼,省試已經放榜,省元也定了,這是改不了。

還好還有殿試。

他不動聲色把黃樸的卷上拿到上面,然後輕輕放到一邊。

“朕以前也沒參加過科舉,這次與兩位愛卿探討,發現我朝科舉,有利有弊,有很多地方,還要改製啊。”

得了,皇帝又要改製了。

兩位尚書趕緊道:“陛下聖明。”

鄧若水是真心覺得科舉是有地方要改,而且兩宋曆代皇帝都是改來改去,做為最英明的皇帝趙與芮,豈能不改?

楊長孺是知道皇帝很強勢,說要改製的東西,肯定會改,他反對也沒用。

但皇帝的改製向來很大膽,步子也比較大,兩人還是很惶恐,不知道皇帝會怎麼改。

趙與芮並沒有說話,這兩年他每年都改革,今年的重點還是丈量農田。

丈量農田是得罪地主和官員的事,科舉的事還得放一放,今年要是連著科舉一起改,又要得罪所有的讀書人,雖然他不怕,但也沒有必要步子跨這麼大。

他心裡已經有如何改革科舉的方案,但不打算現在就說出來。

這件事說到這裡,就算過去了,吏部和禮部兩位尚書知道皇帝有這個心思就好。

此時趙與芮從桌案中拿出一本書,打開書後,夾層裡有張便條,正是趙與芮自己寫的東西。

今年,丈量田地,整頓鹽茶,明年,後年,重點乾什麼工作,他都寫在這上面,有時自己偶爾想到什麼,就會添加進去,或進行刪改。

一行行小字印入眼前。

最上面他今年的工作目標,一切還是為了增加朝廷糧稅和收入。

因為無論是訓練精兵,還是維護統治,錢糧是必不可少的東西。

他仔細想了想,宋末元初似乎沒有什麼重要的缺糧的事件,明末時老百姓因為活不下去,到處造反,最終推翻了大明王朝,但宋朝是完蛋在無能的皇帝和元蒙手上,至少糧食不是主要的原因。

當然,普通老百姓這會也活的不是很好,趙與芮在今年完成全國糧田重新丈量後,就打算進行稅改,為百姓減賦減稅。

第二天一大早,趙與芮剛上朝就發現氣氛有些不對勁。

堂下文武官員表情怪異,很多人都在偷偷打量皇帝。

以前官員們通常不也輕易抬頭看皇帝,因為這樣不禮貌,大多數官員也不敢。

今天好多人在偷看皇帝。

趙與芮不動聲色坐著。

邊上黃裳先叫了起來,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他聲音剛落,臣有本奏,人群中站出一人。

大夥定睛看去,正是原潭州觀察推官王邁,現戶部員外郎王邁。

王邁出來後,二話不說,撲通,重重跪在地上,然後咚咚咚,當著文武百官的面,重重對著地上磕了幾個頭,等抬起頭時,額頭通紅,隱隱有了血跡。

嘶,四周一片驚訝,很多人臉色大變。

王邁可算有名的清官,正直無私,自趙與芮登基後,還沒有類似的官員這麼乾過。

因為通常來說,如果一個官聲官名不錯的官員血柬皇帝,證明皇帝多半是昏君。

“臣請陛下,立斬錢宏祖,停止全國丈量糧田。”王邁開口直接要斬錢宏祖,但四周嘩然,這等於擺明是指向皇帝。

人家錢宏祖,還不是為皇帝馬前卒,先在福建乾起來的。

人群中喬行簡和秦卓同時眉頭一揚,想站出來反駁他。

但趙與芮分彆看了兩人一眼,搖了搖頭,兩人心領神會,先沒出例。

“哦,王愛卿,要斬錢宏祖,停量田,是何理由?”趙與芮好聲道。

他知道王邁是個好官,儘量耐著性子和其說話。

王邁道,嘉定十七年朝廷剛剛量過田,勞民傷財,陛下才登基三年又開始量,多此一舉,按朝廷以前的慣例,通常五到十年一次。

而且錢宏祖在量田中粗魯行事,大殺官員和地主,都沒有經過刑部和大理寺、禦史台等各部門彙審,就把相關人員定了死刑,於法不符,於理不合,請陛下斬錢宏祖,以正國法。

王邁說完之後,現場工部郎中陳韡,還有刑部侍郎,郎中,大理寺等相關官員,約二三十人紛紛出列,跪在大殿下,大夥齊呼:“請斬錢宏祖,以正國法。”

這和當年太學生請斬喬行簡何等的相似。

隻不過當年太學生們沒資格進大殿,現在是大殿裡的官員們當著文武百官來逼宮皇帝。

這些人突然一起跪出來,四周氣溫都急劇上升,其他文武都在偷看趙與芮。

自孝宗,光宗,寧宗以來,朝廷中還沒有這麼多官員同時跪諫,因為按儒家傳統,這麼多官員跪諫,多半是皇帝昏庸才會引起。

血諫,群諫這種百年難遇的事情,都發生在新皇帝趙與芮身上,這皇帝是多昏庸?

將來史書會留下什麼?

很多官員都認為,趙與芮一定難看之極。

但趙與芮並沒有生氣,還很有意味的打量著下面的官員,他發現大部份官員級彆都很低,最高的是一個刑部侍郎,其餘都是六品以下,這些人官不高,那肯定是在朝廷裡不得誌。

而且現場全是文官,沒有武官。

趙與芮靜靜的想了下,伸手招了下胡鬆。

胡鬆立刻從不遠處遞上一本薄冊。

趙與芮一邊打開,一邊緩緩道:“王愛卿剛到戶部沒多久,可知去年全國糧稅為一千七百六十萬石?”

王邁愣了下,點頭道:“臣知道。”

“那王愛卿可知,去年全國糧稅,勉強和熙寧十年(1085)年持平。”

“和至道末年(997)年的2271萬石相比,還少幾百萬石。”

王邁馬上道:“回陛下,我朝當時,還有北方大片糧田。”

王邁的意思是,現在我們少了很多糧田。

趙與芮搖頭道:“和南渡無關,最重要的,是我大宋隱瞞糧田嚴重。”

“今年全國丈量之後,準確的糧田面積就會出現,到時糧稅肯定要大漲。”

趙與芮說到這裡,把打開的冊子遞給胡鬆,示意胡鬆給王邁。

胡鬆下步送到王邁面前,王邁拿過來,上面有個表格,寫著各朝的糧田數,跪在王邁身邊的諸位官員,紛紛湊過來看。

“我朝糧田最多時,是真宗天禧5年(1021),全國丈量得到525萬頃。(5.25億畝)”

“之後逐年下降,每次重新丈量,面積都在降。”

“英宗治平3年(1066年),面積居然降到4.4億畝。”

“。。”王邁臉色通紅,當然知道是為什麼,各地都在瞞報,土地兼並嚴重,朝廷每次丈量面積都在減少。

“元豐初年(1080年)全國糧田統計是4.6億。”

幾年後,即熙寧十年(1085),全國稅收一千七百萬石。

“朕有時真想把老祖宗們一個個都從下面拖出來問問,4.6億畝糧田,怎麼收到一千七百萬石的?”

趙與芮這話簡直震驚現場所有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