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朕治不了金蒙,還治不了你們(1 / 1)

林介和聶子述等人不停的蠱惑現場年輕的學子們。

不殺文官,保護糧田,是我大宋百年傳統,我大宋以前曆代官家,都沒有這麼乾過,為何現在要乾?

王相公(王安石)都沒有乾下來的事,為何現在要乾?

你們還年輕,這不是為我們,是為你們,是為你們和你們的後代而爭取。

說到最後,林介舉臂狂呼:“不殺文官,不量糧田。”

“不殺文官,不量糧田。”現場的氣氛很快被點燃,很多年輕人被說的熱血沸騰,大夥舉臂狂吼,聲音洪亮。

“請斬錢宏祖,以正國法。”林價再叫。

“請斬錢宏祖,以正國法。”大夥瘋狂迎合。

很多人認為,自己以後能當大官,能有很多田,這事確實不能讓皇帝這麼乾下去。

林介他們的的話語,讓他們產生了共鳴。

特彆有些窮苦出身的學子,好不容易上榜後要參與殿試,無論中不中進士,都可以當官,以後肯定也要屯田,以前朝廷不管這些田,現在開始要丈量,還要交稅,合著我這省試白考了?很多窮人突然得到機會,坐了這些位置,他們變的更加瘋狂,更不願意皇帝這麼乾。

人群中的袁韶有些幸災樂禍,但史嵩之卻目瞪口呆。

史嵩之是現場唯一單獨見過皇帝的人。

當時他就認為趙與芮很圓滑,事後證明,趙與芮不但圓滑,還很陰險下作,更是心狠手辣。

他史嵩之自認為心智能力超人一等,居然沒有看出趙與芮,這時他就知道趙與芮非常可怕,比他叔叔史彌遠還要可怕。

這人在沂王時,這麼隱忍,見到自己也是恭敬有加,低聲下氣,簡直讓人無法相信。

而一旦掌權之後的所做所為,強量田地,大開殺戒,大量更換官員,更讓史嵩之意識到趙與芮的可怕。

他這次過來是想勸勸薛極等人,不要參與這種事,但現場群情激動,連新科進士們也被彭動,紛紛叫著要血柬皇帝。

但說說容易,誰肯出頭?

最後還是林介提議,沒上榜的太學生們抽簽,誰抽簽到了,來血諫

現場其他參與殿試的也好,官員也好,將來都要一起照顧這位中簽者及家人。

梁丙更是叫道,我損贈五畝糧田。

接著鄭損,包括袁韶等紛紛開口,現場官員最後合計捐出六十八畝田。

中簽者徐士龍欣然答應,興奮無比。

此舉,無論成敗,定將與荊軻剌秦一樣,流芳百世,名垂青冊。

---

這些人在洞霄宮串連鬨事時。

皇帝趙與芮正在宮中查看禮部遞上的參與省試名單、省元名單,以及孝宗、光宗、寧宗時的進士數據。

自他登基以來,都沒有管到科舉之事,等今年參與省試人數和省元出來,又對照孝宗、光宗、寧宗的進士數據,他才發現兩宋的進士這麼多。

孝宗在位27年,開考9屆,保持著三年一次,共錄取文舉:進士3864人,武舉:進士348人,文武狀元各9人;另,皇帝特奏3044人,特賜第13人。

光宗在位5年,開考2屆,文進士954人,武舉進士99人;另特奏1223人,特賜弟1人。

寧宗在位30年,開考10屆,文進士4732人武舉進士471人,另特奏4763人,特賜第5人。

從前三位皇帝數據來看。

基本保持三年一屆,每屆文進士大概在四百多人,武進士大概在四十多人。

特奏的官員比正取的還多,光宗兩年特奏了一千二,平均六百多一年。

特奏和特賜是恩科,算是皇帝大開方便之門,主要是給一些關係戶和多次省試落舉的人,還有勳貴皇族等封官。

趙與芮自己上台後,也特奏了很多心腹部下。

現在今年他的第一屆科舉,有九千多人參與了省試,約17取1,大概有五百多人能進殿試。

南宋隻要過了省試,都可以當官,就算殿試不合格,成不了進士,也能成為朝廷正式官員。

趙與芮這次科舉還算比較少的了,太祖時省試是兩千人,太宗時就達到5000多人,真宗時最高達到兩萬人,以至於當時是100取20的比例。

南宋的貢院所以也非常大,可以同時容納兩萬多考生考試。

現在宋室南渡,地盤和人少了,省試人數也少了,今年隻有九千多人,以前上榜率約為17:1。

趙與芮看冊薄時,吏部尚書鄧若水,禮部尚書楊長孺都在。

他仔細翻查了看,緩緩道:“朝廷每年特奏官員,比正取官員還多。”

鄧若水和楊長孺兩人對視一眼,心想,不都是皇帝陛下你們批的。

“朕這幾年,特奏了多少?”

鄧若水立刻起身,道:“回陛下,截止昨日為止,陛下一共特奏了六百四十二位文武官員。”

趙與芮愣了下,原來我也特奏了這麼多?

而且其他皇帝都是特奏文官,趙與芮全集中在武官上面,基本全是用他的親信來替換到各地為武將。

皇帝身為九五至尊,當然可以大開方便之門,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也需要有個度。

趙與芮自己剛登基時不停特奏,是為了最快時間提拔自己人,掌控權力,現在登基三年多,帝位穩如泰山,就不能再這麼乾下去。

“以後當擬律法。”趙與芮這時義正言辭的道:“今後我大宋,每年特奏官員人數,不能超過科舉十分之一。”

趙與芮說以後,也沒說什麼時候,可能這兩年他還要提拔一批新人,但算是給戶部和吏部提個醒。

鄧若水和楊長孺對視一眼,表情古怪,官家你把自己人提拔完了,以後不讓彆人提拔自己人是吧?

你還彆說,限製特奏也是有好處的,如果皇帝像寧宗那樣,再遇到史彌遠這樣的權臣,那麼特奏的官員,基本都是史彌遠的人,皇帝的權力會進一步被削弱。

而且你從官員人數上看,寧宗在位錄取了4732名進士,特奏了4763名官員,關係戶比正取的還多。

多出來這麼多關係戶,朝廷也是一大筆開支。

鄧若水猶豫了下,還是道:“啟奏陛下,我朝立國之時,源於特奏,是為--”

鄧若水好心提醒皇帝,應該是怕皇帝不懂事。

兩宋為什麼要特奏?

因為唐末王仙芝起義時,有進士“不得誌”如敬翔、李振等加入了造反的起義軍。

宋朝立國後,為防讀書人心生異誌,先是廣開科舉之門,給讀書人當官的途徑。

然後又發現有人老是考不中。

於是太祖開寶三年又規定,凡舉人參加過十五次以上考試還沒錄取的,特賜本科出身。

這就等於是保底了,考不上沒事,你給老子繼續考,考到十五次還不中,朝廷直接特奏,一樣可以當官。

這就是特奏的由來。

也是宋代統治者,怕讀書人心懷異誌,而加入造反派,采取的措施之一。

鄧若水的意思,如果每年限製名額,很多考滿十五次的人如果得不到官位,到時,就要心生異誌了。

“砰”趙與芮聞言重重的拍案。

把鄧若水和楊長孺嚇了一跳。

“兩位愛卿沒聽過一句話嗎?”趙與芮冷然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朕怕統兵大將造反,朕怕蒙古人和金人聯盟,就是不怕讀書人和地主造反,朕現在治不了蒙古和金人,還治不了他們?”

鄧若水和楊長孺被皇帝如此直白的話給說的目瞪口呆。

趙與芮又道,這些考十五次考不上的人幾歲了?

鄧若水和楊長孺面面相覷。

兩宋三年一次科舉,參加十五次未中的,也就是考了四十五年。

你十五歲開始考,到時也六十歲了。

朝廷還要給你特奏個官,所以很多人到時都可能是散官階,根本沒事乾,卻要朝廷花錢養著。

當然,兩宋後來也不是一定說要十五次沒中才給官,有的關係戶,比如家裡有錢的,認識大官的,找找門路什麼的。

考三次不中,四次不中,都可以特奏。

反正‘特奏名’這個律法中沒寫一定要幾次,就是說明了,給一些屢次不中的人附試資格。

兩宋開國時,默認為十五舉(次),到太宗時默認為十舉,後來就越來越離譜了,到仁宗時,有五舉,三舉,然後就是誰關係硬誰早點特奏。

到後面特奏就泛爛了。

趙與芮現在定下基調,以後特奏官員,不能超過正取官員十分之一。

杜絕大量的關係戶。

趙與芮接著問上次科舉進士,有多少是官宦出身,多少是普通百姓。

鄧若水道,官宦子弟152,平民百姓386,共計進士538名。

他又道:“除了宗室子弟外,大部份都出自鄉戶,其中宗室子弟32人。”

趙與芮大驚,老趙家宗室還有這麼多?

當初史彌遠選沂王時,寧宗要十五歲左右的宗室,也就他和趙與莒兩人。

而上次科舉宗室子弟就有32名進士出身。

但這些人可不一定都是少年,有人可能考了幾次,十幾次都沒中,還在繼續考。

可這還不是最多宗室的一屆,最多的是原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這年進榜進士601人,宗室有73人,占了十分之一還多。

鄧若水繼續道:“除了宗室外,縣坊出身26人。”

也就是大部份都是鄉戶,不是城裡人。

但鄉戶不代表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