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歲入破億還負收入(1 / 1)

其中胡槻原是廣西經略使,也是崔與之認可的人,但這人醉心文學,為人正直,用趙與芮的話來說,放在朝廷裡乾乾事可以,在地方上難有大的作為。

這種是典型的文官,通常以寫詩著說為主業。

所以趙與芮於今年找個機會把他調進京師,主持尚書省的工作。

現場除了皇帝,就是南宋的執政和其他重要部門負責人,共計十三人。

皇帝在選德殿裡排了兩排凳子,大夥按官職大小坐下。

這已經大夥第七次來,剛來的時候還不習慣,慢慢就習慣了,每次皇帝召見他們十三人,必然是要議什麼大事。

這讓大夥還是挺高興的,以前史彌遠在時,通常隻有史彌遠單獨見皇帝的機會,哪輪到他們。

“寶慶元年快過去了,大夥來聽聽過去一年的成績和不足。”

趙與芮坐下後,開口就道,然後看了眼戶部尚書杜範。

杜範先起身拜了拜皇帝,然後從袖子裡摸出一卷文冊。

“截止到這個月初十為止,我大宋過去近一年裡---”

去年南宋全國稅糧為1246萬石(每石算兩貫錢(各地有差異),合計2492萬貫),金6萬兩,銀18萬兩,銅錢130萬貫,匹帛240萬匹(單價600文),絲棉784萬兩(單價60文),雜色560萬束(兩宋雜色包括芻茭、蒿、薪、炭、翎、箭杆、黃蠟等,單價一般以20文計)草680萬束(單價20文)等等,合計折合到3652萬貫,另有合茶、鹽、酒算、坑冶、榷貨、糴本和買之入,又3688萬貫,各地商稅,包括市舶司等合計2268萬貫。

另外在南宋,四川的收入是獨立的,由四川總領所統收統支,史記:“彆計四川之錢引,以三千三百餘萬矣。”可知南宋此時四川之財政歲入有3300萬。

但前面說過,四川主要用鐵錢為本幣的錢引,財政會計計算也是用鐵錢,換算銅錢,大概是10:4,約1320萬貫銅錢。

這裡可以看出,南宋四川在沒有經曆戰火之前,相當富足,一省之地積蓄了千萬貫。

所以去年整個南宋收入折成銅錢約為1.09億貫。

說到這裡,杜範沉聲道:“嘉定十七年。”即趙與芮登基前一年,大宋全年收入總計為7862萬貫。

短短一年時間,在趙與芮手上,多了三千多萬貫。

其中白糖的銷售,和高麗和日本的交易頻繁,加上兩浙市舶司的重啟,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而四川因為崔與之過去,收入又是快速上漲。

所以官員的任命,相當重要。

諸大臣們聽到這寶慶元年和嘉定十七年的變化如此之大,都相當震驚。

“今年朝廷收入大增,主要是和日本高麗南洋等地的交易量大增,慶元白糖的銷售更是重中之重,定海嚴家,將慶元白糖股份向朝廷上繳了一大半,我朝已經占據八成股份,明年收入隻會更高。”

大臣聽到這裡就明白了,還是靠的皇帝,在白糖銷售上帶來的利潤。

收入高了,按說皇帝應該高興才是。

但趙與芮表情可不好,揮手讓杜範接著說:“過去兩年我朝開支多少,與諸位愛卿再說說。”

嘉定十七年,朝廷開支九千四百萬貫。

收入隻夠十個月的開支。

為此,史彌遠大量發行會子。

南宋因為銅錢產量極速降低,加上開支越來越大,會子在紹興年間(1150年前後)開始正式發行,三年為一界,每界以一千萬貫為限。

在發行初期,朝廷還能控製自己的發行欲望,使幣值得以維持穩定。但從乾道七年(1171年)開始,會子發行量從1000萬突破到1800萬,此後逐界升高。隨著戰爭和其他支出的不斷加大,朝廷隻能通過不增加會子發行量來解決收支失衡的問題,特彆在史彌遠掌權間,他賺錢沒本事,就隻能瘋狂增發會子,原本到第十六屆時(1232年),發行量已達1億2900萬緡,這讓會子越來越貶值,越來越不值錢。

而且以前是發行一屆,收回前一屆,但在史彌遠手上,最後也不收回前面的,更是貶值厲害。

現在史彌遠下台了,按規矩,明年就是發行十三屆會子的時候。

嘉定十六年,史彌遠發行了三千六百萬緡。

明年原本朝廷至少要發行六千萬緡才夠,因為今年朝廷開支為1.2億貫,五千萬會子,折合銅錢才兩千萬。

“今年朝廷開支1.2億貫,主要是全國精編兵馬,提升官兵待遇,另工部有收編全國工匠為吏員等支出巨大,打造兵甲戰船花費無數,收入還是不夠支出。”

“是陛下今年私貼了大量的私房錢,才勉強夠用。”

杜範繼續道:“明年開支隻會更大。”

“按陛下標準,明年朝廷會有兵馬接近九十萬。”

“僅全年軍餉支出,就要達到兩千萬貫,加上戰馬,戰船和器具,其他武備,打底要四千萬貫。”

“今年全國各地招募近五千工匠為吏員,也是一筆大支出。”

趙與芮對工匠相當重視,以戶為單位進行招募,月三貫加兩石米養全家,乾的好還有獎金,平均折合八到十貫/月每戶,所以全國越來越多的工匠投效朝廷,明年可能會更多。

僅這塊支出,全年達六十萬貫。

而朝廷整個都進奏院這種大部門,養了上萬人,也才六十萬貫經費。

現場官員聽完都很震撼,大夥都預感到皇帝將來想乾嘛,無論工匠為吏員也好,都進奏院改製也好,都是為了打仗。

朝廷在軍事上的投入幾乎占了大宋一半收入了。

趙與芮這時站了起來,緩緩道:“原本我朝發行一屆會子就收回一屆,但現在已經數屆沒有收回,發的還越來越多。”

“市面上的會子,早就超過上億,所以銅錢和會子的比例在一比三,而且還有下降的趨勢。”

“朕決定,明年十三屆會子隻發兩千萬貫,同時回收市面上十屆以前的會子,降低會子總數,提升會子價值。”

“咱們要把會子和銅錢比例,控製在合理的範圍,不能讓老百姓和大夥手上的會子再貶值。”

皇帝此言一出,大夥當然是高興的,能讓會子增值,對現場官員來說,都是好事,畢竟他們發的月錢,很多都是會子。

但葛洪立刻就問了:“明年朝廷能收入多少,支出這麼大,會不會不夠?”

今年支出已經是負近兩千萬貫,相當於六千萬會子。

如果老史還在,史彌遠明年至少得發八千萬會子才夠用。

現在皇帝不但縮減會子發行,還要收回以前的會子,朝廷的錢夠用嗎?這是在場所有官員關心的事。

“今年白糖種植已經擴建到兩廣和福建,朕還計算在大員開拓新地,兩廣和兩浙增加海船打造,擴大貿易規模。”

“加大和四周諸國的商貿,明年不出意外,收入肯定還會暴增,諸愛卿放心就是。”

“朕是沂王的時候,就能賺錢能力而出名,大夥隻需認真做事,賺錢的事,交給朕,朕向你們保證,絕不會少你們的工錢。”

現場頓時一片哄笑聲。

皇帝會賺錢,這是大夥公認的。

但趙與芮也不是神仙,哪能說變就變,明年開支會更大,收入能到什麼地步,他也心中沒數,好在他有後手,全國各地重要州府都有高利息的錢莊在開啟,什麼時候收網,就看朝廷什麼時候缺錢。

笑過之後,大夥發現皇帝臉色還是比較嚴肅,紛紛禁聲。

趙與芮這時道:“朝廷收入和支出總是相差無幾,這是不健康的,所以我們從明年開始,要裁減壓縮支出,想辦法增加收入。”

群臣紛紛點頭,表示認同。

現在這樣整個朝廷都沒有節餘,年年如此,年年虧損,史彌遠在時,全靠增發會子來續命,最後會子貶值到像白紙一樣,地方和朝廷都沒有錢,不亡國才怪。

但增加收入也不是嘴上說說,封建皇朝的收入,無非就是農業稅,農業稅,農業稅。

南宋已經算是最好的時代,去年商稅占到四分之一還多。

趙與芮明年打算在大員開荒,移民,屯田和種甘蔗製白糖,以明朝的經驗來看,那邊經營起來,無論糧食還是白糖,產量都是相當可觀。

但前幾年的投入也是巨大的,短期內看不到效益,趙與芮評估了下,前五年在大員投入的人力不算,折合各種財力,至少要三千萬貫往上。

群臣聽罷又是倒吸口冷氣,朝廷如此缺錢,陛下還要在大員進行巨大的投入。

有人懷疑,三五年後,大員能給朝廷回報產出嗎?

皇帝說肯定行。

南宋早其實很早對海南和大員進行了管理,兩地還都設立了官府,但海南這會主要是發配犯人的地方,大員是打擊海盜的原因。

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得知有近千名毗舍耶人犯泉州沿海,悄悄的集結了土軍、水軍和巡海禁軍,伏擊了毗舍耶人。

但是第二年,毗舍耶人又來了,汪大猷覺得不行,如果不斬草除根的話,這幫流寇還是會回來。要打海盜就必須拔了他們的老巢才行。

汪大猷組織兵馬直接殺上澎湖列島,滅了這波海盜。

他上島後發現這地方不錯,於是就下令建了兩百棟屋房,駐紮了一千兵馬。

開始時是定期戍守,春夏派兵、秋暮回歸,後面汪大猷覺得太麻煩了,兵士多有怨言,就改成了長期戍守,不用回來了,就在那裡呆著。沒事時耕耕田,有事時打打海盜。慢慢的這些駐兵也在澎湖島繁衍開來。

之後宋廷進一步明確,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管轄,明確為宋朝的郡縣之下。

這是南宋正式對大員地區的統治和管理。

澎湖駐軍一直到宋末還保持著,當地人口也不斷往大員島上遷移。

南宋大凡有個皇帝早做準備,提前經營大員,最後兵敗的時候,也不用往崖山跑,或許還能跑大員再抵抗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