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得到濟州島(1 / 1)

“就是,現在那四海商鋪糖產量低,聽說主賣日本和高麗,我們定海縣都沒有批發商,隻能在雪糖館買到。”

“劉成到處借錢,大量進貨到日本賣,等他再賺幾筆有了錢,就不會再借了。”

劉希皺眉:“這劉成怕是借了幾百萬了,他還借這麼多乾什麼?”

“劉大官人你是沒看到,劉成一船一船往日本運。”

“日本那邊是全國的市場啊,多少糖賣不掉?”

“我要有錢,四海商鋪肯給我專賣權,我也要幾十船幾十船的往日本賣。”

“就是就是。”

大夥都在勸劉希,劉希猶豫再三,便叫來兒子劉最。

“你先往東洋商鋪存十萬貫,一個月後取回。”

“好的父親。”

一個月到期後,東洋商鋪爽快的連本帶利支付給他。

劉希這時已經有點動心,此時慶元府他的親家鄭昭先也找上門。

鄭是做到過副相的人,家中田產上萬畝。

此時每畝田年收入不過數貫,鄭昭先都想賣了田後,把錢全部存到東洋錢莊,好歹被劉希勸住。

鄭先傾儘家產,存了四十六萬貫在東洋錢莊,每月收利息收到手軟。

然後腦子一熱,瞞著劉希,賣了五千畝良田,每畝均賣了五十貫,共得二十六萬貫,一股兒全放東洋錢莊,月收利息五千兩百貫,這把鄭老爺子高興的。

此時南宋良田年產量也就兩浙最高,算高產五石,年收入十貫,五千畝良田總收入才五萬貫。

去掉稅收約三千貫,地租和其他收入約一半,實際到手也就是兩萬貫左右,差了近三萬貫呢。

關鍵糧食還有缺收少收的時候,這可是實打實每月到手的現錢。

鄭老爺子瞬間感覺自己血賺了一個億,高興的不得了。

隨著東洋錢莊的月利息從千十八降到千十六。

慶元府各地存錢的反而越來越多,大夥都急著在降息前存入,甚至連慶元府以外,都有富商想過來存錢,結果東洋錢莊不收,說隻收慶元府以內的。

這下大夥對東洋錢莊更信任了,很多外地商人,找到本地商人,以他們的名義,分點紅給他們,再存到東洋錢莊。

短短一年左右,東洋錢莊吸收存款超一千萬貫,定海縣四周的富商勳貴們幾乎都把錢放到東洋錢莊來。

此時有消息傳出,劉成劉老板,靠四海商貿的白糖狠賺了一筆,打算明年六月份開始,逐步退出借的錢,以後專營白糖。

頓時,四周聞風而動,大夥搶在劉成退款之前,還瘋狂往裡存。

此時有聰明人的話已經應該想到,劉成每月白糖賺的錢,還不夠支付這麼多錢的利息,憑什麼賺錢?

但大夥不知道東洋錢莊裡到及吸納了多少錢啊,更何況,這種事連後世受過專業教育的人都前仆後續的送上門,彆說古代宋人了。

----

七月底,幾艘嶄新的船隻組成的船隊,來到濟州島。

此時濟州島隻有兩個能讓大船登陸的地方,一個在西面,一個在北面,等元蒙占領後,又在東面開發了一個,用來演練水軍,進攻日本。

船隊靠岸時,岸邊站著好多人。

嚴英面帶微笑,身後跟著一隊精壯,還有一些像是當地官吏和商人。

等趙與芮上岸後,嚴英馬上上前:“見過大哥,幸不辱命。”

“見過嚴掌櫃。”

“嚴東家。”

當地一些人用著半生不熟的漢語紛紛叫道。

濟州扼守日本高麗和南宋之間,來往通商的船經常會停靠,大部人都會說漢語,而且島上還有好多漢人。

五月份嚴英帶著錢和糖來到高麗,先後拜見了掌權的樞密院使、上將軍崔瑀,和其女婿,樞密副使金若先。

前者送以金錢和糖,後者送美女、金錢加糖。

兩人經過商量後,最終決定,租濟州島給嚴家。

兩人不肯賣,隻肯租,而且將來可以隨時派兵拿回來,打著這樣好的算盤。

他們願意租給嚴家,主要還是看在雪糖和銅錢的份上,加上高麗境內缺銅錢和絹,雙方最終達成後世聞名的《濟州島租借協議》。

協議規定,高麗租借濟州島給嚴家用來製糖,租期五十年,租期內濟州島所有管理權歸嚴家,當地官吏和百姓願意回高麗的回高麗,不願意而留下的,聽從嚴家管理。

另高麗每年要賣給嚴家五萬匹布(此時南宋布價在五百文以上一匹,高麗正常出口價為三百文,嚴家每匹出到三百五十文)

承租方嚴家每年進貢高麗雪糖兩千斤,冰糖三千斤,紅沙糖和白糖各五千斤;嚴家每年進貢高麗絹五千匹、絲一千匹,每年另付租金二十萬貫(可有一半是會子銀子等物),私下還得給崔家十萬貫(必須銅錢)。

這些物錢七七八八算起來,折合每年接近五十萬貫。

還有折稅錢(即原本高麗在濟州收的農稅),約十萬石糧。

但已經出乎趙與芮的預料和預算。

趙與芮原本想買下來,或用重金租下來,給嚴英的預算底線是一次性願意支付一千萬貫。

沒想到崔氏還是很好講話,因為這些東西加起來有五十萬貫和十萬石糧,除了少部份給皇室,大部份都是給了崔家,完全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崔瑀租賣國有資產,而肥了個人,傻子都願意做這種事。

況且此時崔瑀和金若先都沒想到濟州島的重要戰略價值,此時的濟州島,無論人口和田地,都沒有完全開發利用,隻能勉強自給自足,還不能給高麗上多少稅,這在崔瑀和金若先眼中,是一點價值都沒有。

而且高麗是在1105年廢耽羅國,等於是他們剛剛侵奪過來的國土,原本就不是高麗的。

此於布匹,是高麗量產最高的民用品之一,高麗少絹而多布,從南宋到元朝,每年都從高麗進大量布匹,高麗布以產量高價格低出名。

元征服高麗後,高麗每年要進貢十萬匹布給元朝,可見一斑。

南宋布價在五百文到兩貫之間跳動,根據市場供應變更,趙與芮每年要五萬匹,基本控製了高麗布匹的一大半市場,無論自用還是賺錢,都可以。

趙與芮上岸後,以嚴家人的身份,召見了當地一些重要人員。

濟州此時還沒設縣,以濟州郡稱,主要的官員有按察使兼郡事。

副職有副使,通判,和宋以前有點相似,當然,高麗國內官製,基本在學兩宋。

當地郡事權相敏道,根據此次協議,高麗官方人員都要撤回高麗國內。

他口中的官方人員,和南宋相似,也隻有正使,副使,通判,還有一些曹事,總計大小官員十二位,原本都是高麗國內派過來的,這些人都要回去。

另原來的吏員,和南宋一樣,大小一百多人,全是本地的,大部份都會留下,有部份比較有錢的,可能會遷居高麗國內。

其餘另有:“濟州郡共計,戶七千六百四十二戶,兩萬九千七百二十六人。”

“田十三萬五千多畝。”

“養馬一千多匹,果樹四千多畝,其他物資不等。”

據根權相敏的說法,願意遷回高麗的,都可以跟著他們走,但濟州島除了少數有錢人,絕大部份百姓都願意留下。

此時南宋在高麗普通百姓眼裡還算天朝上邦,聽說現在被南宋的人管理,他們大部份都是樂意的。

趙與芮聽完發現這筆買賣大賺,老崔給他留下的人口就接近三萬人,至少能湊出一萬勞動力來。

其中原本的田有十三萬畝,也等於是趙與芮的,僅這些田放在南宋就是血賺。

至少能賣幾十萬貫。

高麗采用的製度是‘田柴科’。

即從文武員、勳貴、府兵到鄉吏,即便是吏一級,從高到底都由國家分田地和柴地。

普通官員,假設像權相敏這類,到濟州任職,就分田一百畝,離開時,由下任者過來繼承他的田,這和南宋的‘在職田’相似。

在什麼職位,享受什麼田。

重要的功臣和官員有功蔭田,可以世襲。

但其中有一點和南宋不同。

南宋的在職田,可能給田,可能能糧或錢。

而高麗,都是不給實際的田,隻是給田的收入。

假設權相敏有一百畝‘田柴科’,年產出三百貫,除掉種田人的收入和投入兩百貫,另一百貫就是他的田柴科。

所以高麗所有的土地原先都是國家的,然後由國家分配。

賞賜給個人可以世襲的,可稱為私田,其餘全是公田。

濟州島有兩萬多畝是私田,其餘近十萬畝全是公田,由高麗國進行分配,當地的百姓就相當於佃戶。

此時高麗高價出租濟州島,所有私田收回,在高麗內國其他地方移換。

這樣島內的有錢人和勳貴,雖然失去這裡兩萬多畝私田,但換到高麗其他國內擁有。

但這十三萬五千多畝田也不是白白給趙與芮的。

老崔采用折稅錢。

即濟州島過去幾十年,每年上稅給高麗國內十三萬五千石。

所以趙與芮拿到後,每年同樣要給高麗國內十萬石糧(或等同糧的錢),並且這筆錢糧是私下給老崔家的,不是給高麗朝廷的。

老崔等於公產私賣,又把公家的東西,賣成私家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