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招,招,招,工匠有多少要多少(1 / 1)

抄家殺人的事,趙與芮在紹興和梁成大一起乾過。

當時情況特殊,給對方按了個通敵國的大罪,這個可以調動地方弓兵先射殺。

但如果貪墨也殺,這就不合規矩了。

“我自有打算,你們放心做事,自己不要貪就行。”趙與芮說罷,轉頭看看全保長。

全保長立刻挺了挺胸:“與芮你放心,舅舅不會丟你的臉。”

他從一個保長,跟著趙與芮一步步做到承務郎,也有了官身,全保長這麼聰明的人,怎麼會犯錯。

從市舶司出來往南,眾人繼續往慶元府船場去。

沿路可以看到好多百姓和工匠在乾活,市舶司的舊房子都要修繕,前期投入還是挺大的。

自趙與芮到了定海縣,到處用人用錢,極大的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定海縣四周其他縣府百姓也紛紛前來打工,尋活,定海縣儼然成為慶元府目前最活躍的縣城。

大概一刻鐘後,眾人遠遠看到前面排著好多人。

這邊就是慶元府船場,船場目前在召人,所以慶元府境內外很多百姓工匠正在陸續前來,已經召了一個多月,開始是在徐元手上,然後全保長接手,剛開始也沒什麼人來,後來宣傳出去,來的人就越來越多。

趙與芮進去後,原船場負責人,將作監主簿徐元立刻帶著人過來拜見。

前面說過,南宋官方船場采用軍事編製,原負責人為將作監主簿徐元,下面分工役(工匠),由兩個都吏負責,另有兵級(兵卒)由兩個都頭負責。

趙與芮剛到定海縣,就召見了徐元,得知了慶元府船場的整個情況。

船場官員就徐元一人,徐元是將作監,熟稔土木和船匠工藝,精於木刻雕鏤和漆藝,對船體結構的製作和勘查了然於胸,等於是專業的人乾專業的事。

另有兩個都吏,兩個都頭為重要管理,船場有工役三百六十多人,兵級五百七十多人,總人數九百三十多(都是全造船的工匠),年造大小船隻一百多艘,而巔峰期是三百多船,加上民間船場約五百艘。

現在造的少的原因,主要是經費不夠,工役和兵級的俸祿都勉強,打造船也不用心,自然就慢了。

同期的泉州,巔峰期年造大小船三千多艘,遠遠超過慶元府。(雙方都官民加起來算)

另外在慶元府邊上的瑞安(溫州),在高宗時,以船場一千多人,年造三百四十艘,後兩浙轉運副使公使徐康國,請旨:“今欲除選留監官一員並兵級一百人在場應付打造外,其餘官兵並行裁減”。經過裁人後,隻留了一百多人,年造船還有幾十艘。

趙與芮一聽,這近千人年造幾百艘,平均三天一艘?這怎麼造的?

然後再聽下去才知道,南宋造船也有點流水線的作法,並不是一艘造好再造另一艘,這個龍骨建好了,就可能再建下個龍骨,前一艘繼續涼著,然後逐步鋪裝。

而且除了這九百多工匠外,工匠們的家人都會參與到造船中,整個船場約有三四千人在,另外在忙的時候,還會征招外面民匠,所以沒計入本級人數中。

很多工匠的孩子們從小就開始幫忙,長大後也可能成為工匠。

按真實曆史紀錄,正常情況下,南宋船廠每兩百工匠(戶),日均造一艘。小船更快,大船稍慢。

但這樣的工匠數,在趙與芮眼中還是不夠的。

招人,招人,趙與芮先是決定大力招人擴建,然後幫全保長買了個承務郎,成為船場新的船場監官

但全保長不懂這行,趙與芮又幫徐元升為將作監丞,成為從六品,但不去將作監,以調慶元府名義,留在船場辦事。

簡單說,以後全保長負責管理,徐元負責技術監督。

徐元官升了從六品,事情還少了,自然滿意。

這段時間,徐元負責在這裡招人,同時擴建宿舍,還按趙與芮的要求,把整個船場圈起來,建以圍牆,這項工程又是巨大,估計得大半年到一年時間。

徐元不但招工匠,還招學徒和工人(都是按趙與芮要求來,主要是匠戶有限,可以強征,但工人無法強征)

前面說過,官方船場忙的時候,可以強征地方匠戶,官方要提供吃住和錢,開銷非常大。

而地方匠戶如果有錢,可以出錢拒絕強征。

徐元按趙與芮的要求,采用強征和增加福利兩種方式,開始很多匠戶抗拒,不過看到福利之後,大家開始踴躍報名,不但慶元府的匠戶,連其他地方,慶元府以外都有匠戶陸續聞迅而來。

此時官方工錢,每天是兩百文(會子),月六貫,折銅錢為兩貫,按說價錢不低。

但因為造船不是天天有,所以官方通常是在忙的時候強征,不忙就不要了。

民間匠戶們不願意也是因為不夠固定。

尤其是正在自己家裡做的好好的,你突然來強征,他自己在家幫彆人造船造到一半,停下,還得幫官方造,肯定不爽了。

再說強征的匠戶,家屬是不保包的,又不好帶家屬。

所以趙與芮就提升福利待遇。

首先帶家屬的,一律包吃住,但家屬也要在船場能乾活,不能乾活的,除了小孩子,一律不包吃。

其次每月六貫會子,按年計費,最低一年起簽,願意的可以按大宋律,最高十年簽。

這就是不管需不需要造船,有沒有活乾,都一樣付錢。

這兩點一出,哇,報名的匠戶就絡繹不絕。

個個都是拖家帶口,從四面八方趕過來。

這時彆說強征了,但凡有點木工活的,不是船匠都要主動過來。

古代普通百姓還是挺容易滿足的,但凡家裡人有口吃的,能吃飽,都願意乾。

兩宋已經是封建王朝曆史上糧食產量最高的王朝,但糧價在中後期一直居高不下,加上糧田兼並嚴重,百姓手上沒有足夠的田,物價又貴,工錢又不高,所以吃不飽飯的真有。

前面說過,普通人人均一天隻有一升。(一石120斤,可以吃三個月)

大部份人隻能說解決吃飯問題,無法解決吃飽和吃好問題。

趙與芮現在即能解決大夥吃飽問題,還給工錢,當然報名踴躍。

這麼多人加入船場之後,工匠可以造船,家人可以幫忙,也可以做其他事,包括現在建圍牆什麼,都可以乾,還省了另外招的人工。

此時徐元苦著臉道:“目前新招工匠已經達到六百八十六戶(都是拖家帶口),還在陸續報名,更遠的地方都聽到消息到船場,這樣下去,不僅是地方夠不夠和的問題,哪來這麼多錢支出?”

慶元府船場這幾年荒廢,就是因為經費出現問題。

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首先是朝廷撥款少,要靠他們自己賣船才創收,但水軍幾乎很少添船,添船也是朝廷和當地縣府出錢,基本都是低價。

民用的不怎麼上門買,因為經費有問題,工匠們不給力,造的船質量都不如民用船場。

這樣生意不好,錢越少,錢越少,工匠們福利越差,福利越差,造的船越差,形成惡性循環。

連李綱也曾說過:官方造的船,決不如民間私家打造之精致。

這幾乎和明末的工匠製度一樣,工匠待遇差,造的兵器、火器質量差,兵器、火器質量差,工匠們待遇更差,同樣形成惡性循環。

趙與芮則道:“徐監丞放心,定海縣和慶元府會大力支持船場,製置司也會支持。”

徐元立刻道:“得先讓工匠們寬心,提高工匠們待遇。”

趙與芮道:“等招人完畢,所有人待遇一樣。”

徐元大喜,因為原先船場裡的工匠,沒有強征來的民間工匠待遇好。

“隻要有錢就好。”徐元覺得,隻要有錢,船場就能正常運作起來,關鍵是魏王給錢。

趙與芮又道:“還要建立考核製度,造船好的,要賞,造的不好,驅逐嚴懲,至後果嚴重則,甚至要追其大罪。”

“魏王說的有理。”全保長,哦不,全監官立刻陪笑道。

全忠第一天報到,有點不適應船場監官這職位,努力在擺出官腔,但看起來還像個保長。

徐元最後問魏王,到底要招多少戶才停下?因為營房不夠,還要擴建。

趙與芮道:“邊上的東西南北本王都看過,都可以劃歸船場,船塢更是太少,還要擴建,你們隻管招人,費用由本王想辦法,本王不叫停,一直招下去。”

“嘶”徐元倒吸口冷氣,有點不敢相信。

他猶豫了片刻,心想,招是容易,解散難,到時朝廷一紙公文要解散,或者魏王你不再是製置司大使,換了個人後,突然解散,這麼多人,我怎麼安排?

好似猜到他的疑慮,趙與芮又道:“你不用擔心,本王無論是不是沿海製置司大使,船場一定會繼續按本王的方式經營下去。”

說罷看了眼全保長,意思是我舅舅會在這裡,你放心,我一定支持。

徐元咬了咬牙:“下官鬥膽,敢問魏王,想年產船隻幾何,下官才可決定船塢數。”

“泉州多少船塢,年產船幾何?”趙與芮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