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還是缺銅(1 / 1)

這個產量讓趙與芮有些驚喜,信州礦場巔峰期也不過年產五百多萬斤,但有十幾萬礦工,現在趙與芮采用連戶製,隻招了五萬多戶,當然也是有十幾萬人。

經過他的精心安排和管理,產量已經快超過巔峰期。

“其中每月十六萬斤交給朝廷,朝廷每斤收購價四百五十文,得錢七萬多貫,多餘的鐵、錫、鉛各賣了幾萬斤,得錢兩萬多貫,共約十萬貫。”但這裡,朝廷給的是會子,給了三十幾萬會子。

這沒辦法,朝廷向來就是這樣乾事,要不然以前礦場也不會倒閉,因為會子每天都在貶值。

“我們每月人工開支約十五萬貫(平均約三貫一戶),主要是付給鑄錢工和苦力礦工。”

“其他開支六萬貫。”包括燃料,建設,夥食等各種,其中夥食費是超出趙與芮當初預算的,當初戶約三貫已經算進去,實際不止,還得另外貼出來。

全勇那邊,支付婦人少年的,基本以會子為主,給成年精壯,以銅錢為主。

原本他們計劃開支用不了十五萬貫,但加了鑄錢工後,開支又到了每月十五萬貫。

“我們原本準備三百人一組,共五組。”

“如果有足夠的銅料,錫料,每月可鑄錢十五萬緡。”

趙與芮這才發現自己現在的生產力有點驚人,因為他們都是鑄的大錢,隻要銅料錫料足夠,按面值,每月可鑄一百萬貫。

但關鍵他們產量不夠,月產四十六萬斤,上交十六萬斤,最後三十萬斤銅,隻能月鑄四萬緡左右。

月鑄銅錢面值在三十萬貫,鐵錢五萬貫。

所以實際上,全勇那邊鑄錢工前期大量沒活乾,按他們銅產量,三組人就夠了。

這麼算算,實際銅場每月收入為三十七萬貫(鐵錢沒算),除去支出二十一萬貫,淨賺十六萬貫。

比秦卓之前預算收入還要高點。

全勇最後道,現在礦場一是銅不夠,二是鐵和其他還有多,他們鑄錢的人也多,經常休息,表哥你卻照發工資,是不是要裁減掉人?

趙與芮一聽,哈,沒虧本,還賺錢了,好好:“全勇,你們乾的好,你這次回去後,做三件事。”

“首先不能裁人,然後給所有鑄錢工,和我們自己人,補發一下去年的年終獎,鑄錢工每人一貫,我們自己人每人五貫,你們那些管理,每人二十貫。”

全勇靜靜聽著,心想表哥有錢就亂花,哎。

“五百個組裡,挑選表現最好的十個組,每組再發五百貫。”

“表哥給他們分了組,每月評比,已經發了獎金了。”全勇叫道,有點心疼錢。

“那是月比的,現在年終再比,補發去年,選十個組,每組發五百貫。”趙與芮道。

“好吧。”全勇無奈。

這下又要付出上萬貫,但秦卓和全勇也不得不承認,趙與芮舍得花錢,有賞有罰,所以他們人比以前少,產量卻不低。

“第二件事,招募一批鐵匠,給我把餘下的鐵料,做鐵鍋。”

“鐵鍋分四種尺寸,從小到大,也用模具來做。”

明末和清朝時,中原鐵鍋風行全世界,有海外商人過來一次買幾千上萬個,相當賺錢,因為此刻很多海外土人都沒有鍋。

包括高麗和日本也是奇缺鐵鍋。

他們礦場造鐵鍋太簡單了,本來練鐵料鑄銅錢,都要融出鐵水,到時直接往模具一倒,就是一口鍋。

“月產鐵鍋先達兩千隻,人手儘量用鐵匠戶。”趙與芮先做兩千隻看看市場,以後再擴大規模。

信州礦場開了半年,前面都是在招人建設,準備,最近剛剛開始鑄了兩三個月,所以這次隻運來五十萬貫。

以後每月都能最少產出十六萬貫,加五萬貫鐵錢。

按趙與芮要求,兩月一次,把銅錢和多餘的鐵料,鉛料,錫料和鐵鍋、銅鏡往這裡運,全勇過來時,還能把臨安球牌室收到錢,一起運過來。

因為從信州過來的船,是必須經過臨安的。

信州沒有水道能到慶元府,這麼多金屬和銅錢走陸路又慢又不安全,所以全勇過來,是走官方漕運水道,能從信州一路到臨安,再從臨安過來,全程約九百多裡,大概要走十幾天,如果沿途用上纖夫腳力,時間還能縮短兩三天,但得另外加錢。

以後如果能保持這樣的產量,僅信州每年能為趙與芮賺近兩百萬貫,再加上他逐步開往全國的球牌室,年入五百萬貫不是夢啊。

同樣的礦場,官方乾能虧損,趙與芮賺大錢,就是因為趙與芮的管理和規章製度好,能激勵工人工匠們認真乾活,節僉不浪費。

看看官方鑄錢僅火耗接近10%,除了工人和官方不管磨下來的粉外,還有一點就是官員們可以借火耗的理由私吞銅錢。

火耗這名詞,不知幾百年前就有了,也是官方正大光明拿好處的借口。

以鑄銅錢近10%的火耗來計,假設日鑄錢一千貫,官員可以隻交付九百貫。

另一百貫就以10%火耗名義中飽私囊了。

趙與芮的火耗直接降到2%,甚至還有下降的空間,利潤自然就高。

“現在礦場13歲--17歲少年有多少?”

當初趙與芮走前,要礦上招募時,每戶都要有一個二三十歲的精壯,家中有十歲以上少年的優先,有四十歲左右中年的也優先,事後要統計記錄,每年更替換新。

全勇道,10歲到17歲少年有一萬四千多人,13歲-17歲少年有五千多人。

“第三件事,從現在起,每月抽五百少年,加入訓練,三個月輪換一批。”

去年趙與芮要求是從五百個組裡,每組抽一人,一百人人一批,每批訓練一個月。

從十月到現在四月,正好半年,訓練了五百人。

現在加大訓練,每批五百,再加上前面五百人中的一百人,每批六百人,三個月輪換一批。

一年後,可以訓練六千少年,同時最早的五百人,已經訓練了一年半,減掉中間的輪訓時間,每人最少訓練了半年左右。

全勇點頭記下。

“每次抽調五百少年,不影響產量吧?”

“少年們都是搭搭手,幫著父親,影響不大。”

“儘量均勻抽,被抽的組考核時略加成。”

“明白。”

趙與芮當天和全勇、秦卓商量到很晚,安排了諸多事宜。

還考慮到船運的問題。

全勇這次運過來的船,用的是當地鑄錢司的船,還比較陳舊,也比較小,所以來了三十多艘,趙與芮直接安排全勇到當地造船廠買船,先買五艘一千料中型船。

時江西吉州造船廠在南宋也相當有名,巔峰期年產一千三百艘。

一千料船可裝60噸,約12萬斤,實際能裝13-14萬斤差不多剛好。

但銅錢很重的,當五和當十面值,一緡重十三--十四斤,一艘千料船正好裝一萬緡,如果五文錢的,就是五萬貫,如果十文的,就是十萬貫。

加上其他物資,最少要五艘。

最後趙與芮問有沒有辦法再增加銅料產量?

全勇說,信州五萬多戶,十幾萬人,已經差不多,你再加幾萬人,沒有現代機械,產量提升有限,除非再買下彆的礦場。

兩宋四大銅場,最大的在廣東韶州,史記:“元額一千萬斤,元年收一千二百八十萬八千四百斤。”

那邊銅是挺多的,但也是以前的事,現在產量同樣銳減,關鍵還遠。

趙與芮不可能去那邊拍下銅礦,再自己乾。

而且他在國內買一個礦場乾乾也就算了,你要買幾個,朝廷諸公怎麼想?

秦卓道:“可用銅錢,換日本銅礦。”

日本銅礦資料相當豐富,在1962至1708年,47年間,流入中國的日銅約一億一千四百九十餘萬斤,相當於清朝近30年的銅產量,當時八大晉商控製著與日本的洋銅貿易,利潤高達五十倍,賺的盆滿缽滿。

當時日本的銅多到什麼地步?看看當時的銅價,對比現在簡直不敢相信。

1695年,日本銅礦出土價95文/百斤,出口價109文/百斤。

1705年,日本銅礦出土價191文/百斤,出口價113文/百斤。(形成價格倒掛。)

雖然這是銅礦價,但折合銅料,對比現在南宋官方450文每斤,還是便宜了不知多少倍。

日本在價格倒掛之後,便開始限製銅礦出口,很快價格就出現了上漲。

但日本的重大銅礦在16、17世紀才被發現,煉銅技術也是從中國學去之後才進步的。

公元708年,日本在武藏國秩父郡的山中發現了其曆史上最早的銅礦,日本朝廷據此將年號改為和銅,並以武藏的銅礦為原料,仿照唐朝開元通寶鑄造了日本曆史上最早的法定銅錢“和同開寶”。

但由於鑄錢技術有限,銅錢質量越鑄越差,民間全部都用唐朝的開元通寶。

到公元958年,日本鑄造了質量最差的乾元大寶後,後面六百多年,一直到重大的銅礦被發現之前,再也沒有鑄過法定銅錢。(民間私鑄不算)

在這六百年裡,包括宋、元時期,大部份用的都是宋朝和元朝的銅錢,甚至還有唐朝的銅錢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