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2 章 各行祖師(捉蟲)(1 / 1)

【如果用現在的專業去套用匠人,粗分應該是建築師及土木工程?

建築師在造型、功能及經濟上下功夫,而土木工程則是結構工程,保證建築結實和安全。

要做一名優秀的土木人,也不是一件易事,如怎麼設計一座能承重兩人重量,承重三人必須倒塌的橋梁?

裡面涉及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勘察,工程測量及土力學和工程力學等知識,要考慮到材料、地震、風、溫度等方方面面。

咱們國家基建這麼好,少不了土木工程的老哥姐妹們鐵軍精神,他們在前規劃工程建設橋梁,用畢生所學建設國家。

民工在後扛起工具突突突地修建,憑力氣技術賺錢養家,一起打造出‘基建狂魔’的稱號】

基建狂魔?

再次聽到這詞秦始皇握筆手指發緊,後人修建馳道長達五百萬公裡,帶動全國交通發展,而他修建馳道惹得天下生怨,這對比也太過。

當初後人帶著自豪講述後世交通網時,他就疑惑他們怎麼做到的?

現在他已找到答案:修建利器和專職人才!

他垂下眼眸思量幾許,神色從钜子身上劃過:現在天下大定,不需要攻城掠地,就調遣部分墨家鑽研基建工具。

秦始皇闔目複睜:馳道直道要修,人心他也要。

後人將大秦篇講完後,他便令人將十二金人熔化鑄成秦世幣,準備推行天下。

而修建馳道就是機會,隻需給予極少的錢財就能將秦幣推廣天下,收服民心。

畢竟以往服役不僅不給錢,民眾還倒貼錢,如今能得錢財補貼家裡,哪裡還有不滿足的?

天幕語氣帶出一絲敬意:【現在土木業人跟著國家前進的腳步,能掙錢有前途。

哪怕國家基建標準全部完成,土木人也能出國幫扶國外繼續事業。

雖然咱們是‘基建狂魔’,但土木業真的很辛苦,想要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和進度,必須下工地跟進。

夏天曬雨天淋,風吹日曬一打,三月後回家爸媽開門:請問你找誰?】

天幕展出一張土木工程學子前後對比,無論男女大變模樣。

看得曆代天下人愕然不已,更讓人驚訝的是照片上一排排學校名:東南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

大學還教工匠之技?

民間

聽不明白的百姓遲疑道:後人也要服役?

白生生的官家閨女變成黑臉,個高瘦的郎君瞬間老了十歲,這難道不是服役?

識得幾個字的掌櫃為後人辯解:“人家都是讀書人,是做官的料,不是咱們這樣的泥腿子做苦工。”

聽到解釋的百姓嚇了一跳:讀書人怎麼能乾苦活?那可是天上文曲星,應該做衙門的。

微胖的掌櫃搖搖頭,背著手回了店裡:要是他家兒子過成這樣,他鐵定不讓他讀,太苦了。

聽過數次天幕講述後,趙頊(宋神宗)想利用這次講述匠人之機??[]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想要更張法製,對大宋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

但他的想法屢屢被文官阻撓,趙頊指著天幕與文彥博正在爭論:“大明工匠能做尚書科考,後世大學之人都能做技藝學問,那大宋為什麼不能改張法製?”

文彥博振振有詞:“祖宗法製具在,不比必更張以失人心。”

趙頊冷笑甩手:“朝廷更張法製,怕是於士大夫不滿吧?百姓有何失處?”

本就因天幕言語心存怒火的文彥博直徑回道:“陛下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後人有匠人學院不符合大宋局勢。”

未了他又恨道:“後人之語,不過是今評古罷了,他們豈知當下朝廷全貌?”

什麼清華大學?不過匠人淺笑罷了!

誰知這話升為彈幕,從吳曉思眼前飄過:清華大學比不上古代士子,竟然學匠人技藝。

乖乖,這是哪個老古董發出來的?

吳曉思將冷笑:【清華大學不行?咱們最高兩所院校之一還不行?

哪位說的話?讓我看看你是個學校的這麼狂?】

文彥博這才想起清華大學教出過原子彈工程師,頓時噤聲抬臂遮臉離去。

見沒有彈幕回應後,吳曉思才繼續講述:【無論是建築師還是土木結構工程師,他們在建造房屋時都要考慮到一個問題:房屋保暖效果!

好的房屋是坐南朝北冬暖夏涼,但冬日想要住得舒適溫暖,還是需要一些額外工具:比如火!

傳說中燧人氏鑽木取火,教人們嘗用熟食再用火來驅趕寒冷,結束遠古人類茹毛血的生活,被後人尊稱為‘火祖’。

根據半坡、薑寨等遺址發現,遠古人類把灶坑設在屋門口,作為灶火或是火塘使用,是人類古老的保暖方式。

到春秋末年時有炭爐出現,曾候已的炭爐甚至還配有箕、漏鏟等取暖工具。

戰國時取暖演變為方形取暖爐,此爐很像現在的烤肉盤】

看清天幕貼出的戰國.環鏈方爐的樣貌時,扶蘇下意識道:“此爐本用就來煎烤食物的啊!”

方爐卷沿與爐足對應處有方扣,這就用來放置蓋扣之物,後人難道不知?

等等!曾候已?周王曾國?

他突然瞪大了眼:你們把曾國王室的陵墓給挖了?

【到大秦時,房屋取暖更進一步,有了火牆和壁爐,壁爐主要修建在洗浴池,相當於現在的浴霸,隻是手動級彆。

而火牆則是用筒瓦做管道,包在牆內與灶相通,以此取暖。

漢朝致力於溫室殿,為了讓房屋更加防寒保暖,工匠特意塗牆時特彆加入花椒,室內牆壁掛上錦繡,地上鋪上地毯,齊活!

但漢時民間有出現煙道連接火牆的設施,這種設施正是火炕的起源】

民間

閒幫籠起手,笑嘻嘻地與旁人閒聊:“不愧是皇帝

老兒夠享受,什麼花椒塗牆溫泉殿,咱們聽都沒聽過”

他呲著牙花大聲道:要是他能享受一日,死了也值得!

旁人悄悄地離他遠些,仙人敢說天子,他們怎麼敢編排天子?

離他遠點免得被他牽連。

【對於保暖方式,大唐舉胳膊表示:我國力強盛,總有小弟請大哥喝茶,哦不是,是請大哥保暖。

西涼國(甘肅武威市)進瑞炭百條,炭色為青堅硬如鐵,有約一尺長短。

此碳放於爐中,燃燒時有光無煙,算是最早的無煙炭。

最重要的是一條碳能燒十日,散發的熱氣讓人不敢接近。

宋人為表羨慕還作了首詩:

百條進自西涼國,易火難灰作瑞看。

想得當時宮殿暖,不知門外有風寒。

此碳沒能傳於後世,咱們無法見到全貌】

李世民疑惑:朕怎麼沒聽過此碳?

程咬金悄咪咪地提醒:“陛下,咱們還沒當大哥呢!”

李世民:…

【宋朝在大唐暖閣基礎上,把宮牆砌成空心‘火牆’,用火導熱牆壁形成溫室效果。

而火炕正式存在史料之中,火炕是拯救冬天東北的利器。

火炕用磚和土坯搭建,煙道與灶台相連,這樣燒火做飯時熱量就會從煙道達到炕內,土炕就能保持其溫度】

天幕利索地貼出土炕圖樣,宋朝前的北人細仔細觀之,其結構簡單,用料少操作簡單。

做!

所有北人決定按天幕步驟盤炕,過個好冬日。

宿老睜著眼睛想要把火炕看頭,過了幾息他發現火炕占據了大半屋內,看著炕上的案桌、針線,立馬明白過來:修建火炕後飲食起居都在這張炕上。

但又有什麼關係呢?

隻要能保暖,可以安穩地度過冬日,那就足夠了!

不僅他這般想,秦漢貴族也認同此想法。

他們不比陛下,有各種禦寒手段,大冬天的他們也冷啊!

如今仙人展出的火炕,就是在救他們命啊!

激動之餘,這些權貴突然發現:這就是工匠技藝提升的好處?

若匠人早日發明此炕,他們也不用苦兮兮地受凍啊!

權貴犯了難:要不咱們向陛下推推匠人?

【除此之外保暖神器還有湯婆子、足爐等等;

有錢人家會用鏤孔的鐵製薰籃,窮人家之間用竹編的烘籠。

不管怎麼變,他們取暖都會涉及燃燒物】

燃燒物?李世民等人還未反應過來,就聽到天幕的解惑:

【最初人類燃燒物為柴草,後來用木材燒炭,成為取暖利物。

碳主要有硬木炭、闊葉木炭、鬆木炭等,薰籃手爐等器具多用碳保暖。

碳不完全燃燒很容易發生一氧化碳中毒,中毒的人多了,民眾自然也摸索到了解法——用白蘿卜解毒】

幕語氣透出幾分無奈:【不管是柴火還是碳,它們原身都是樹木。

它用處甚多:蓋房、建船、陵墓、家居等等,甚至遇見戰亂農耕時,都會受到波及消亡。

偏偏樹木易毀難長,所以在人類活動中對樹木損耗極大,華夏原始社會森林有47600萬公頃,到抗戰前夕僅剩914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從64%下降到8.19%。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各代皇宮逐漸縮小。

以明清故宮為例:故宮占地0.72萬平方公裡;

秦朝:僅鹹陽宮占地24平方公裡,是故宮的約33.3倍;

漢代:未央宮4.6平方公裡、長樂宮6.6平方公裡、建章宮約5平方公裡,分彆是故宮的約6.3倍、約9.1倍、約6.9倍;

隋朝大興宮占地2.9平方公裡,約故宮4倍。

唐朝大明宮約3.2平方公裡,約故宮4.4倍】

見到曆代宮殿體量那刻,許多士人紛紛指責:“秦皇漢武果然濫用民力,橫征暴斂的暴君憑什麼成為千古一帝,受人敬仰?

至於之前天幕講述秦皇漢武功績,他們表示:不聽不聽,他們對仁義自有評判。

秦始皇&劉徹歎氣:後人,你不愛朕了!

而朱棣看著各種比較,聲音破防:後人你走題了知道嗎?

(呐喊)走題了!(呐喊)

彆把朕與前朝比,是朕不想要大皇宮嗎?

條件達不到啊!

【其實秦漢唐皇宮不能稱之為宮殿,應該叫做城。

他是帝王居住遊玩以及處理公務之處,湖泊,亭台樓閣都融入其中。

而明清故宮則是帝王專職處理政務睡覺的宮殿,要祭祀到天壇,遊山玩水到西苑等等。

總體來講從宋朝起,皇宮比不上前朝,除了體恤民力外木材稀缺也是一大原因。

元朝宮殿的次梁常用彎曲的木頭,康熙想要換太和殿支柱,宮中竟找不出可替換的巨木,隻能用鬆木拚湊而成,外塗漆水裝作巨木。

大清鼎盛時期,乾隆想要維修宮殿,找遍天下都找不到一根巨木,甚至想拆掉朱棣長陵的金絲楠巨木,後來被臣下所阻才不了了之】

拆朕陵墓?朱棣目眥儘裂,衝天幕大吼:“乾隆,朕殺你祖宗!”

後人挖墓,他們好歹還能自欺欺人,後人是為了找出他們平生,也會愛護他們陵墓。

對於代明的清,朱棣直接認定:乾隆肯定不安好心,想要他陵墓所有木材!

不行,朱棣雙手緊握成拳,面目獰猙得可怕:朕一定要逮出大清這賊子,把盜陵掐死在萌芽中!

他惡狠狠地抬起頭:後人,朕等你說清!

【巨木是珍惜資源,其再生能力非常漫長,1807年丹麥與英國在哥本哈根附近交戰,丹麥戰敗艦艇英國俘獲。

為了重整國威,丹麥種下一批橡木樹作為海軍再起資本,結果等啊等…等到兩百年後橡木終於長成,嘿嘿,咱們可以製船了】

劉徹覷著天幕再次露出的堅強微笑圖樣,突然明白後人想要表達的含義:兩百年了,終於可以造船了,但是…世界好像變了。

說好的木船對決,你怎麼悄悄變鐵船了?

這麼一想,他覺得似乎…還挺好笑?

隨即又斂起笑容,暗自沉思:要不頒布種樹命令,讓天下每年每人種棵樹?也算是為後人積德?

以往隻是在勸農桑時,要求天下人種樹,他似乎…記得文景兩朝下詔鼓勵種樹就多達九次?

他負手微覷雙眼,看來得讓各郡官員多勸百姓種樹才是,按漢田律規定,百姓種樹少各郡官員不得升遷。

即便不為百姓收益,為了身家前途,相必他們也會勸治下種樹吧?

劉徹不知道的是,他曾孫漢宣帝時期就達到他的設想:渤海郡守要求百姓每人每年種棵榆樹,此行為不僅成為渤海郡內傳統,還卷到其他地區成為大漢傳統。

以至於各朝都把種樹設為官員選拔條件之一——種樹少了升職沒有你!

【所以古人在燃燒柴火時,還會尋找其他燃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