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聽了那麼多, 其他帝王也反映過來了與貞觀之治和其他朝代的治世不同之處。

秦始皇直直盯著仙幕,仙幕沒有在上面打出‘民’字,但實際上處處都在體現‘民’

秦始皇道:“其實唐太宗也是具有開創性的。”

李斯他們側目:“?”

他們隱隱有所感,但要真想說出什麼卻覺得腦中有迷霧遮住那種感覺。

秦始皇道:“在他之前‘民’隻是權的附庸品, 但在他之後, ‘民’正式步入當權者的視線當中, 讓朝廷認識到百姓的重要性。”

‘以民為本’不是唐太宗第一個提出的, 在儒家早在百八年前就把“民為本”這幾個字說膩了,但即使是說膩了又如何, 即使是獨尊儒術的漢武帝都沒有真正踐行‘以民為本’, 而是外儒內法, 其他皇帝怎麼可能真的奢望做到‘民本’呢?

秦始皇恍若有所悟, 這個皇帝應該是用了絕對的魄力踐行“民本”從頭貫穿到結尾, 並且真用了‘民本’思想成就了盛唐, 才能備受仙幕和後世之人的推崇吧?

早在很久之前, 他就覺得創造仙幕的那個朝代應當是對百姓有特殊的感情。

一種敬畏, 他們背後的朝代看到了百姓的力量, 他們敬畏百姓的力量。

後世的其他人也有所感悟。

趙匡胤時期。

“貞觀君臣的治國目標和思想應當是對西漢賈誼、董仲舒等人的思想有所繼承。”趙匡胤道。

隻不過董仲舒等人在“奉天而法古”中, 著重選擇了“奉天”,強調君權神授,重視神跡。

而貞觀君臣應該是重點在“法古”,他縱觀貞觀君臣的思想, 就覺得其中高懸著堯舜之道。

堯舜之道, 在尚德、修身、安民。

李世民以德治國,以身作則,安撫百姓。

趙匡胤一心想同貞觀看齊,同為開國皇帝, 他也想要創造如同貞觀一樣的治世,為大宋的盛世做打地基,最後想要創建如同大唐一樣的盛世。

而現在,就是一個少有的聽後世總結唐朝之所以能創造盛世的機會。

不過他心中暗想的是,他的大宋應當也是不輸大唐一樣的存在吧?可能在他的手上大宋沒有走向巔峰,但後面說不定會變成能夠與盛唐睥睨的盛宋呢?

秦漢唐宋元明清,宋朝可是被仙幕所在的後世肯定的大一統國家。

在他腦海的演算下,宋朝應當會發展得極好。

一想到有一天宋朝會被後世稱之為盛宋,趙匡胤嘴角就不由得想要往上翹。

盛宋,真是個好聽的名字。

趙匡胤很期待聽到仙幕在介紹榜四的時候出現他趙匡胤的名字,因為介紹他趙匡胤時會連帶著介紹他所創建的宋朝,那個極有可能變成‘盛宋’的大榮。

【在這場創造治世的狂歡中,貞觀之治能成功的原因最出名的就是唐太宗的——任用賢能,知人善任;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製,虛心納諫。

最後才有博采眾長進行的一係列具體措施齊心協力創貞觀治世。】

【這六個四字成語在關於貞觀之治的討論中出名到什麼地步呢?

出名到隻要你一提到貞觀能成治世的原因,就一定會出現“一定是因為唐太宗有容人之量,懂得聽取賢臣們的意見而不是蠻橫獨行,才有貞觀治世”的言論】

【換言之,唐太宗想要創建治世,他要先“治人”

想治百姓這個世,先治臣子這個人。】

貞觀年間的“人”臣子們面面相覷。

治人?治理他們這些人?

第一次見到這麼直白的剖析,他們想笑。然後他們也真的笑了。

尤其是世家出身的人,他們懂得頗多,更不認為仙幕說的就是錯的,甚至他們覺得,仙幕說的真有幾分道理。

要先治世,先得治人,他們這些人都“治”不好,哪裡來的大臉治世呢?

但並不妨礙他們覺得仙幕這個說法很新奇。

李世民也覺得仙幕的說法很新奇,他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把 整飭吏治變成‘治人’之道。

李世民與他家心腹臣子們對望,默默扭頭。

就是有點不好意思,不知仙幕待會兒會把這整個過程剖析成什麼樣子?

說好的以誠相待臣子,現在變成了欲治世先治人。

不過…… 這也是心知肚明的事情不是嗎?

在一眾悟了的人中,唯有武將們還有點懵。

他們大多數武將都是書讀得真不算多,儒將這種珍稀物種他們這邊可沒有,所以他們隻覺得繞口。

治人?這是什麼意思?修理人的意思嗎?

尉遲敬德與程咬金對視,然後……悟了!

程咬金一拍大腿:“治人,我懂了!”

尉遲敬德也懂了:“這不就是俺當初從隋入劉武周,到入唐軍時,想成將先立威嗎?”

想成為將領那就得拿出點真本領,先讓手下的百夫長先拜服,最後才能得到他們手下之人的信服。

武將們確信,應該就是這樣子。

嗯…… 可能就是這樣子吧…… 他們也不確定這個‘治’是不是修理人的意思。

【治位於中央朝廷的皇帝近臣,再治中央朝廷之官,再延伸到地方之官,最後才是治理百姓成治世。】

【自古以來,講文治,知文化的帝王大有人在,道理誰都懂但能夠參悟‘治人’這條道理,並踐行這一道理的人可不多。所以關於治人這個東西,很看帝王個人的悟性,能夠深刻領悟治人的重要性,並且能夠絕對踐行這一點的唐太宗李世民,不簡單。】

【畢竟每個人的悟性和境界那個叫天差地彆,很多皇帝常常是淺嘗輒止,有些是治皇帝近臣,進行奪權;有些是治中央朝廷之官,重中央輕地方;有些則是猛抓江南等富庶之地的貪官汙吏,充實國庫;有些則是直接治百姓。

其中所蘊含的國家政策不同,才有不同皇帝治下的國家不同走向。】

【論治中央的皇帝近臣。】

【我們前期看到的李世民是一個東征西討,戎馬倥傯的軍事統帥,但通過前面我們就知道了,這位少年英雄的文治水平也是極強,《唐紀》記載:上好文學而辯敏,群臣言事者,上引古今以折之,多不能對。

李世民是一個少年將軍的同時,他文采了得,思維敏捷、擅長辯論,在與臣子們博古論今相交時,是能駁得對方啞口無言,不知如何應對的帝王。

也就是李世民的武功比這些我們所熟知的貞觀武將們能打,文治也比這些名臣賢相們有文化。】

秦王界面,未來的‘名臣賢相’不好意思了。

但仙幕說的沒錯,秦王為何能夠在是秦王之時身邊就吸引如此多的文臣,就是因為他武功出眾的同時,文治卓越,才引得世家們紛紛湧入文學館。

他們的陛下,是能夠在博古論今時駁得他們啞口無言,他們的陛下,是為王之時就已經嶄露頭角的能君。

【李世民的近臣很早很早就已經聚集到還是秦王的李世民身邊了。

李世民與他們談心,李世民日常碎碎念,直接行洗腦之法:老百姓們生活的美滿幸福是國家安穩的前提,老百姓好就是國家富裕強盛,老百姓是我們大唐維持長治久安的根本。

“必先存百姓。”

——這是李世民告訴臣子們最重要的“為國之道”“堯舜之道”和“為臣之道”,也是他自己的“為君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把“先存百姓”這件事情提高到最得高統治者重視的地位,提升成了國策,並持之以恒,堅定不移的貫徹實施到自己的施政實踐當中。

為此,他帶臣子們探索出“安人之道”:不損百姓。

他們得出了一個規律性的結論:國家可以進行征稅徭役,國家可以行軍打戰,但其征發必須以百姓的承受能力為限度。要重視切身實地的感受百姓們的需求,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和維持簡單再生產的生活條件,不能觸碰紅線,應當恪守底線。

太宗謂侍臣曰:“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

“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

“當不奪農時!”】

【 “必先存百姓。”

“以人為本”“以民為本”

在著重宣揚祥瑞論,漢朝每個君主出生都自帶祥瑞,皇帝在任期間需得有祥瑞作伴的封建製下,唐太宗首開先例,《貞觀政要·論災祥》曰:“朕之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給人足,雖無祥瑞,亦可比德於堯、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內侵,縱有芝草遍街衢,鳳凰巢苑囿,亦何異於桀、紂?”「1」

做皇帝當天下太平,家給人足,得萬姓之歡心,百姓敬之如天地,愛之如父母,動作興事,人皆樂之,發號施令,人皆悅之,對李唐一朝來說就是最大的祥瑞。「1」

李世民再次日常碎碎念:咱們一起上畏皇天,下懼群臣百姓,懷有謙恭和畏懼之心“稱天心及百姓意”】

耳熟能詳的話從仙幕上傳下來。

貞觀臣子們失笑,因為這是整日縈繞在他們耳邊的大道理。

眾臣子看向上首的李世民以及魏征。

為什麼說耳熟呢?因為這些話幾乎都是這兩人在對話中說的,說給誰聽?魏征說給皇帝和他們這些臣子聽,皇帝說給自己和他們這些臣子們聽。

反正,這些碎碎念他們聽得耳朵都結痂了。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對視,兩人不約而同的笑了,確實熟悉。

李世民默默歎氣,這哪裡是他的碎碎念,實際上應該說是魏征的碎碎念,雖然他也有說,但魏征說的更多!

李世民肯定。

魏征基本上每隔一天就得勸他這個陛下應當:“守常謙常懼之道,日慎一日。”

每隔兩天就得給他畫一個大餅,說:“如此,則宗社永固,無傾覆矣。”

最後再以成功範例引誘他,“唐、虞所以太平,實用此法”。

李世民暗歎,這些話就跟懸掛在馬兒前面的青菜一樣,誘人得很。

但沒辦法,誰他就是吃這一套!

大餅雖空,但它香味撲鼻啊!

以至於他這個皇帝現在已經把堯、舜之道,周、孔之教刻在心上,隻覺得有這些在就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1」

不過他不得不承認魏征的作用之大,在貞觀初,人皆異論,妄圖讓他走偏道時是魏征時時刻刻在他耳邊提醒他何為正道。

從其言,不過數載,遂得華夏安寧,遠戎賓服。

李世民讚歎:“就連華夏自古以來的勍敵突厥都能順服大唐,若是沒有魏征,朕…… ”

李世民沉默,其實魏征有時候也很糟心,每以規勸,進諫,都恥他這個皇帝不及堯、舜。氣人的很

日日被拿來與堯、舜兩位聖君做對比,李世民對此有種熟悉的感覺。

這種時時刻刻被隔壁家優秀娃打壓的即視感,他幼時也經曆過,隻不過幼時他才是那個彆人家的優秀娃。

不過即使如此,李世民不敢想沒有魏征的日子得多難過。

若他為堯、舜,玄成就為稷、契,引他日慎一日,走正途,提醒他民為水,君為舟,提醒他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提醒他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1」

要是世間沒有魏征,就如前方缺少引路明燈,雖可前進走到終點,但總歸會摔幾跤。

【論治中央之人。】

【擅長總結曆史教訓的李世民整合曆代帝王治國經驗,去治中央朝廷之人。】

【有什麼經驗可總結,無非就是堯舜禹夏商周與秦漢隋加上中間的魏晉南北朝。

作為一個第四個大一統封建製國家,他能夠總結的經驗大多來自秦漢隋。

他們借鑒秦隋為何兩世而亡?除了曆史慣性之外,還有一點就是他們都是暴虐而亡,因為過度集權,因為唯君權是視,他們倒在唯皇獨尊的□□體製,皇帝一旦選錯人,滿盤皆輸。故而才有秦隋的貪官們還來不及發力,就因為選錯了二世皇帝而亡。

他們借鑒漢朝為何可以興盛,因為群英璀璨,群策群力。】

【《舊唐書·張玄素傳》曰:“臣觀自古以來,未有如隋室喪亂之甚,豈非其君自專,其法日亂。”

□□的君主,亂七八糟的法製。

君主乃萬乘之重,又欲自專庶務,日斷十事而五條不中,中者信善,不中者…… 直接狗帶?若這不中者乃是一郡,一縣,最後那片地方直接民不聊生?】「1」

【皇帝一日萬機,己多虧失,以日繼月,乃至累年,最後會導致的就是……

唐太宗李世民也問了這個問題:“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複憂勞,安能儘善?”

自然不能儘善儘美。

最後隻可能變成,朝政漏洞百出,民不聊生。】

【皇帝日理萬機不見得就是勵精圖治,一日萬機可能是斷十事而五條不中,可能是勞累虧失,為王朝的滅亡抽磚減瓦,做國家另類的蛀蟲。

皇帝權利越大,責任越大,影響越大,要做的不是把事情都推到皇帝身邊,合理分配工作才是真,哪能真的讓皇帝一人兼數職,若真的如此,所帶來的就是效率底下,錯誤愈多。

皇帝大權獨攬、獨斷專行要不得。

國家的治理就是一個同心圓,皇帝應當知曉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高居廟堂難以全面了解民間萬事,所以無論這個皇帝如何英明神武、曾經有多麼偉大的功績,無所不管,發號施令,必定乖謬甚多,不足以支撐一個國家長期的發展。「1」

所以就要:合理分權。

所以就要:任用賢能共同治理。】

秦.前日閱120斤.現日理萬機.始皇:“?”

日斷十事而五條不中,為王朝的滅亡抽磚減瓦,做國家另類的蛀蟲?

宮殿內的臣子們悄咪咪的看向自家日閱120斤的始皇陛下,總有種自己的主上一不小心被打成國家拆牆工和國家蛀蟲的內涵感。

秦始皇倒是不覺得被內涵到,他隻是覺得那個唐太宗所說的其實非常有道理,他年少時覺得日閱120斤的奏折還能勝任,但當年歲大了就覺得身體不濟。

同時伴隨著朝廷日益穩定,地方上的迂腐勢力也在逐步萌芽……

有一團灰黑色正在侵襲著本是白紙的大一統帝國。

試圖腐蝕大秦帝國的地基。

作為第一個中央集權,前面沒有任何參照物的皇朝,其實秦始皇才是最喜歡聽仙幕介紹這些後世王朝的人。

他想知道曆史規律是怎樣運行,他從漢朝的世界看到道家的無為而治不僅僅能帶來與民生息,也有可能帶來官吏腐敗,功勳後代成豪強,也看到了外戚乾政,看到了一個強大帝國的逐步衰敗。

他在其中看到了地基被腐蝕掉的大一統國家合久必分。

也看到了可災後重建的新大一統國家的百廢待興,無限可能。

“秦到李唐建國,曆經了八百多年,八百年的時間王朝起起落落,唐太宗所建立的分權製度在秦的基礎上應當有了極大的改進。”秦始皇饒有興趣道,“不知道改成了何種樣子,是否有借鑒意義。”

其他人深有同感,他們對這種東西很感興趣。

李斯:“在漢朝的界面仙幕很少詳細的介紹君臣分權,李唐能成盛世,他的特色應該就是君臣與君民,仙幕才會詳細君臣分權。”在漢朝的界面介紹更多的是治草原之策與財務危機,而李唐著重介紹的就是君臣民相處之道。

這些都是他們應該學習的東西。

其他臣子也很好奇,好奇李唐的君臣民之道到底能夠走到何種地步。

【太宗嘗臨軒謂侍臣曰:“我為人主,兼行將相之事,是奪公等之名”「1」

“昔漢高祖得蕭、曹、韓、彭,天下寧宴;舜、禹、湯、武有稷、契、伊、 呂,四海乂安。此事朕並兼之。”「1」

前代賢君所擁有的各類人才,我現在全都有,怎能再奪大臣之功兼行文武將相的事務?

皇帝不應乾綱獨斷,而應像三代賢主和劉邦那樣會用人。「1」

於是權利合理分割進行時,製定可行的讓政府依法執政三省六部製出現。

這個基於“五省六曹製”確立於隋文帝時期的製度,終於在唐太宗時期得以完善和發揮應有的作用。「1」】

秦始皇眼睛一亮,好似看到了他可學習的新製度。

這就是治中央之臣的新製度?

其他臣子也是心中一跳。

權利合理分割進行時?

尤其是宰相李斯這個老兄弟,聽這話聽得一不小心皺起了眉頭。

在秦朝要論除了秦始皇誰的權利最大,那不用說,一定是他和蕭何這個丞相了。

所以分割權利什麼的……

不會就是分割他的權利吧……

剛成為宰相沒多久就有可能被整頓的李斯,心有戚戚。

【權力的腐敗一般包含官員的腐敗和製度的腐敗兩種類型。

由個人施政專向集體施政後唐太宗擔心官員腐敗,日常念經:中書所出詔敕,意見不同且可能有錯失,本為公事,故需門下省相互糾正。需要你等滅私徇公,堅守直道,方可長久,切記行亡國六政之事。「7」

宰相職權分三份。

讓決策和行政分離、讓政令和執行分離,既然利益引誘出腐敗,那就讓行政與利益分離,杜絕腐敗的可能性。

行“群相製”,以三省中書令、侍中、尚書令行宰相之職共議國政,在坐的諸位都是我親愛的宰相,不分大小。

擔心製服腐敗,秦王李世民確立了這個製度後為這個製度那可謂是操碎了心。】

【最後引入第三監督者——“言官”不便於時,不合於道,大則廷議,小則上封。「1」

在這些“群相”身邊設置右補闕、右拾遺、記錄事情和言論的史官,把這些臣子們的言論,編製檔案,撰進史誌。「1」

想要青史留名還是臭名昭著,就看你們自己選擇了,我親愛的諸位‘宰相’們。

當然“言官”這種東西自古有之,那唐太宗的朝代有什麼區彆呢?區彆就是在他的治下的言論批評與監督被極大的強化,區彆就是他這個皇帝本身能夠做到以身作則。

比如提起諫諍,大部分人想起的就是唐朝的諫諍,為何呢?因為唐朝有曆史最出名的諫諍官——魏征。

提起魏征,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整天被魏征提溜著念叨來念叨去的唐太宗。

例如那隻無辜悶死的雛鷹…… 】

怕魏征怕到悶死心愛雛鷹的李世民:“…… ”

有點黑曆史那味了。

聽過魏征念叨到李世民袖中雛鷹被悶死,無論是大李唐唐太宗界面的臣子,還是小李唐秦王李世民界面的臣子都在暗笑。

不同的是大李唐界面的魏征被臣子們圍觀的視線下面無表情毫不心虛。

小李唐界面的魏征感受到在場臣子們的圍觀視線卻有種無辜中箭的感覺。

他暗中猜想未來的自己是真沒發現還是假沒發現,畢竟雛鷹被藏袖中總會有動靜,他不可能沒有看到那個動靜。

最後還未成為李世民近臣的魏征心有所悟。

他很肯定,未來的那個他一定發現了雛鷹,但是很惡趣味的一直抓著秦王講事情。

魏征再一次為與秦王的親密而感歎。

誰能想到呢,讓他青史留名的竟然是當初的敵對勢力秦王殿下。

【因此,唐太宗以身作則成為臣子們的好榜樣,開啟了唐朝中央朝廷良好的製度風氣。

群相分權,設立三省六部相互製約,監督製度強化,三者相結合,讓唐朝在全盛時職有常守,而位有常員,法製精細而周密,施於事則簡而易行。「7」

以此待天下賢材。】

仙幕逐步解析唐朝確立的三省六部製,讓秦漢的人有時間記錄下這個製度的可貴之處。

也讓他們能提煉出其中適合他們的細則。

秦始皇盯著仙幕目不斜視,讓身邊官員逐字逐句的記下仙幕所言的唐朝中央製度。

“決策、審議、行政分工明確,相互製約,明顯比三公九卿更加完善。”

不愧是站在後人肩膀上的大唐,所行的製度就是比較完善。

秦始皇在腦海中演算一次就知道這個製度的優越性。

他們現在所行的三公九卿其實並不完善,目前也在尋找可以改變的契機。

三公九卿政、軍事、監察之職責,這三者融為一體,其中的少府、太仆、光祿勳隻是為宮廷服務罷了,卻占據九卿之位,皇帝的家政國政混為一談,其實不利於現如今秦朝的發展。「1」

衛尉和中尉這兩個隻是禁衛軍統領罷了,但他們的位置卻不適宜,也沒必要設立占據兩個卿位。

更為主要的是而且最主要的是這個製度下的皇帝與丞相所擁有的權利大到可怕。

皇權之下隻有丞相,其他人的權利皆比不上丞相,而丞相的權利有所大?大到一人就能處理全國政事。

沒有向唐朝的三省六部一樣進行權利的製衡和分權,丞相獨自掌握決策、審議和行政三個大權。

相權大到可以與皇權並立。

這種並不適合現如今的秦朝,皇帝一朝勢弱,相權必定上位,相權一朝勢弱,皇權無人可擋。

現在皇帝是他嬴政秦朝還能比較穩定,能夠製衡相權,也擁有力壓相權之後的處理政務壓力。

但未來新帝上位,這種權利使用方式,就真的危險了。

想到唐朝的三省六部製……

秦始皇:心動的感覺。

想換製度,認真的。

相權一分為三,分工明確的三省六部製能適應秦朝現如今日益繁雜的行政事務,同時也限製相權和公卿權力,和防止皇帝的政令出錯,極為適合現如今的秦朝,

有另一堆人也對唐朝所行製度很感興趣,這些人自然就是漢朝的諸位皇帝們。

“以三架馬車拉著六官製高速運行,分權製衡,統治國家,確實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劉徹暗襯。

就是……

自秦朝傳下來的三公九卿其實在他手中已經名存實亡了。

像那些丞相什麼的,雖說是統領百官,但事實上他們這些外朝官員們有且隻能負責朝廷的庶務罷了。

若問為什麼?

誰叫他登基之初這些人都是沾親帶故的七大叔叔八大舅舅,不是奶奶和老母親那邊的親戚,就是建國功勳,一個也不聽話,才有他的內外朝分立。

而且三公九卿個人的權利也太大了,沒有進行限製與分割的這些三公九卿對比唐朝的三省六部,就相當於一個部門的權利現在集中在一個人手中,讓他這個皇帝如何放心?

所以內外朝製度是他為了分化外朝三公九卿權利而設立的。

至於真正的權利嘛……

雖然很不好意思,但實際上權利一直都在他的近臣手上。

大將軍、大司馬這種手握軍權為權利最大者,不過有軍權又如何,也是他的心腹;其次侍中、尚書為智囊;郎衛為執行者。

彆看除了大司馬和大將軍之外的臣子職位不高,但權利卻極大。

嗯……

大到不科學的大。

劉徹沉默,劉徹反思,劉徹看向自己的蠢兒子劉據……

想到滅掉西漢的叛賊王家一行人,那行人個個都是大司馬。

劉徹覺得得改上一改。

比如那個三省六部製確實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東西。

劉徹認真思考:“諸位愛卿覺得李唐的三省六部可好?”

驚聞自個兒陛下的問題,殿中的諸人對視,一下子就猜出皇帝的真實想法。

三省六部製好嗎?

對他們這些皇帝近臣們來說自然不好,內朝的他們是皇帝的近臣,權利比外面的三公九卿可大多了。

但是…… 這個製度對國家好嗎…… ?

衛青第一個出列回道:“啟稟陛下,三省六部製將國事家事分開,將九卿從個人變成部門。把丞相之權分化三份,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統率六部執行,相對三公九卿而言確實是完善之製。”「1」

劉徹點頭,這玩意兒確實有這些好處。

劉據出列:“細化分工,建立全新且行之有效的程序,實乃絕佳之製。”

這製度分化宰相之權,其實相當於強化君權,作為未來的皇帝,他自然喜歡。

但…… 好像也不全是好的。

劉據在腦海中演化這套製度下政令的下達過程,原本皇帝一聲令下的事情,現在需要多層審批。

皇帝下政令,中書寫給門下;門下謄抄審核,審核不通過再存檔寫理由駁回,審核通過存檔一份,再參與人員聯署下達給尚書省;尚書省謄抄存檔分解政令…… 「1」

劉據沉默,好繁瑣的流程……

等到下達到地方之後天感覺都涼了,事都過了……

不過這也是好謹慎的流程,好仔細的流程。

好愛。

劉徹的感覺其實也一樣,覺得這個流程繁瑣,效率底下,但確實行之有效。

尤其是分六部執行國事……

劉徹輕聲道:“尚書省統領六部,權利過大,三省流程過於繁瑣,但這些卻不失為有效之製。”或許他可以在三省六部製的基礎上進行些改變也說不定……

對於劉徹的想法,認同的臣子頗多。

既然有行之有效的範例,那就參考範例,去蕪存菁。

【貞觀之治的“吏治”,縱觀封建社會的其他朝代,無朝敢出其右。

因為李世民完全還在創造一個新的吏治時代。

是的,我們華夏曆史上存在一個近乎沒有“狗官”的時代。

在李世民統治的貞觀時代,在諸份史料中都有相同的記載:貞觀年間地方吏治清明,良吏輩出。

史稱“是時州縣有良吏,無酷吏。”

這是一件你說出去彆人都會嫌棄你的話,因為即使在通訊信息發達的現代社會,你要是敢說現代社會沒有狗官,彆人都能夠理直氣壯的說你腦殼有問題,世界上怎麼可能會出現一個沒有狗官的時代呢?

你在現代社會隨便去到一個省市彆人都敢指著上天發誓在這個地方一定存在很狗很狗的官員。

但很榮幸,貞觀就是一個這樣的時代。

對於了解貞觀曆史的人,你要是說貞觀是有狗官的,他可能會遲疑的回答你:“嗯…… 有嗎?”

為什麼會遲疑呢?因為唐太宗李世民對在解決完中央之後,把他的視線轉移向了中層官員和基層官員。

李世民為了基層的安穩所做的事情太多了,多到會讓了解這段曆史的人覺得:在這種環境下還會有狗官?是那個不長腦子嗎?你對得起唐太宗李世民這個聖君嗎?你對得起他嗎!】

【吏治:不是我想完美,實在是太宗陛下做得太多了!】

“沒有狗官的朝代?”

此刻,沉默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

他們這些人隻覺得仙幕所說的話離離原上譜,越說越離譜。

“雖然不清楚仙幕所在的通訊發達的年代是什麼年代,但在我們秦朝要是說沒有狗官,那一定是一件荒唐事。”秦始皇界面的臣子,皆認同。

“總覺得即使是原來酷吏橫行的未來,敢說沒有狗官也是沒人信的。”

劉徹界面的臣子,不相信者甚多。

更不要說在暗處窺伺,很少發言的三國兩晉南北朝帝王了。

突然知道最後的一統會被一個被隱蔽姓名的天才取得就算了,現在還說這個人會做的非常好。

對於他們這些還在競爭一統的王朝來說真是個殘忍又充滿希望的事情。

畢竟仙幕沒有透露出這個一統的後輩是誰,隻透露出是一個聰明的天降聖君。

但即使滿懷期待也讓他們覺得仙幕說說的話過於誇張了。

在這種交通不發達的王朝竟然有王朝敢號稱沒狗官?

啊呸!信你個大頭鬼!

還彆說,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都覺得仙幕的話過譽了。

他望向崇拜看著他的臣子,試圖掩蓋住嘴角的笑容讓自己笑得不要那麼得意。

咳咳,魏征這些諫臣還在呢,笑得那麼得意是會被參的,不能笑不能笑……

好的,笑容實在是壓不下去!

李世民:=*v*=

沒有貪官的貞觀時代!

“咳咳!”李世民壓下笑容,謙遜道:“諸位愛卿,後輩說我們貞觀年間沒有‘狗官’,但並非無貪官,吾等還需多加努力!”

圍繞在李世民身邊的臣子們雖然覺得與有榮焉,但也覺得他們主上說的很有道理!

李靖出列,眼神認真,鄭重道:“陛下!臣作為關內道黜陟使,定然嚴格遵守監樂六條,巡查地方百官!”

其他臣子有樣學樣,鄭重道:“臣等定然巡察四方,多所舉刺,還大唐以清明!”

李世民開懷撫掌:“朕與諸卿共創政治清明之世!”

他們的大唐,就是最強的!

李世民把視線轉向仙幕,他現在已經做到自己能做的一切了,不知道仙幕是否會說出什麼新奇的未來之策,他,很期待!

當然,也不乏一臉懵的,像秦王李世民的界面一眾臣子就屁話都不敢說。

沒辦法,仙幕所說的貞觀年間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超出了他們的認知。

治世治人?為君臣之道?三省六部製?沒有狗官的時代?

這都是什麼虎狼之言,仙幕所介紹的世界應該才距離他們不到二十年吧?就二十年的時間秦王會把李唐變成仙幕所說的那個樣子?

這種世界……怎麼可能存在。

就連秦王的親信都覺得吃了一個大驚。

原來新皇帝的登基會帶來如此恐怖的變化嗎?秦王武功恐怖也就算了,文治竟然也恐怖如斯?都想不好意思地覺得仙幕誇大了。

一個皇帝得做成什麼樣子才能有沒有狗官的治下啊!

【唐太宗李世民深切的知道地方遠離中央,地方天高皇帝遠,一旦皇帝任免官吏,官吏就會變成那邊的土皇帝,官吏管理百姓,吏治的好壞是能直接影響民生。

故而皇帝如何任免和管理地方非常重要。

尤其是華夏自古以來的吏治思路都是“重中央輕地方”。

古代一向認為,地方的官員才是最重要的,地方這個東西嗎…… 有錢沒錢兩個待遇。

有錢的地方那就是擠破了頭塞自己人進去,沒錢的地方直接把罪臣扔過去,愛咋滴治理咋滴治理,反正也搞不出什麼名堂。】

噗噗噗!

這是無數界面的帝王和臣子們胸口中槍的虛擬聲。

秦漢,魏晉南北朝,包括唐宋元明清的帝王有一個算一個齊齊望天。

怎麼不是呢……

朱元璋輕咳:“咳咳,那個…… ”

望天……

說啥?

其他臣子看過來。

怎麼不是呢,好像還真的是,又好像有點兒不是。

以朝廷之職為清要,輕視地方職務,這不是傳統做法嗎……

大多數君王,包括臣子們應該都是這麼覺得的吧?

馬皇後圓場,笑道:“陛下嫉惡如仇,自然不會像仙幕所說的那般黑白不分,全憑喜好任免地方官員。”

馬皇後都出來圓場了,其他臣子也紛紛圓場。

當然不是百分百全憑喜好,但…… 有錢與沒錢的地方所分配的官員真的有差彆,有些地方隻是權貴家族運作下把孩子送出去鍍金後的地方而已,至於發展成什麼樣子……

除非出大的事故,其他問題都是灑灑水。

所以仙幕所言不是百分百如此,但也有小半部分說對了。

【《貞觀政要·卷三·論擇官》言:唐太宗言朕每夜恒思百姓間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刺史堪養百姓以否。”

於是地方官的姓名履曆功績被撰寫在屏風上。

李世民坐臥恒看,隻為隨時查看隨時背誦,仔仔細細,充分了解每個地方官吏的情況,唯恐出了個品行敗壞之輩,確保地方官員的素質。

皇帝久居深宮,視聽不能及遠,所委派的地方官惟都督、刺史,但農村是可以包圍城市的,地方官之任免關係到國家的太平和動亂“治亂之所係”,需謹慎選任。「1」】

“10道統領府、358個州的地方官任免都這麼認真對待?”

秦王界面,李淵咂舌。

他像是第一次認識自己的兒子一樣驚異不定地看著秦王。

他可以百分百保證,換成是想要讓他如此謹慎對待地方官吏的任免,沒門。

他會認真,但不會認真到如此謹慎。

這個二兒子……

真的是常看常新,整日在突破他的認知。

其他臣子的驚訝不比李淵少,他們就覺得這個秦王是真非人啊,普通的皇帝哪能這麼搞?

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蕭瑀感歎:“難怪秦王能夠被稱之為千古一帝,能被榜名榜三,甚至聽說是許多人眼中的榜一。”

還沒見到李唐治世是什麼樣子的諸位臣子皆感歎。

“不過…… ”唐儉欲言又止。

其他臣疑惑:“?”

唐儉想了想還是說了出來:“你們現在感歎會不會太早了…… ”

蕭瑀:“茂約兄何以說此話?”

唐儉期待:“觀仙幕所言,這應當隻是李唐的冰山一角而已,它現在隻講到了秦王在未來如何做,還未講到李唐在秦王手中如何盛。”

治世之後,應當是盛世了吧?一個皇帝能夠被仙幕如此推崇,應當不會隻是開創治世吧?

最主要的是,他隻看到了李唐的治還沒看到李唐的盛呢。

他很期待看到李唐到底是怎麼為‘盛唐’的。

【李唐因山河形勢分“天下十道”

《新唐書·誌第三十九下·百官四下》記載:貞觀初,李世民派遣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吏治,又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

但僅僅這些不夠,《冊府元龜·帝王部·弭災》記載:貞觀元年中書侍郎溫彥博、尚書右丞魏徵等人分往諸州,馳驛檢行。

《文獻通考·卷六十一·職官考十五》記載:太宗又遣大理卿孫伏伽等二十一人,巡察四方,多所舉刺。之後能官進擢者二十人,罪死者七人,流罪以下免黜數百人。

李世民在位幾年,這場全國性地方官員集中考核就持續了幾年,把能用上的臣子都用上,像李靖等武將也被拿來巡視地方,主打的就是一個誰也不能閒著,貪官汙吏誰也不能活著。】

【他還極其注重法治。

國法非帝王一家之法,乃天下之法,需依法執法。

唐太宗李世民真正地做到了以身作則,帶頭守法,執法時鐵面無私,王子犯法與民同罪。

隻不過我們這位心軟的神在量刑卻反複思考,慎之又慎,執法務寬大簡約。

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製情況好到犯法之人極少,被判死刑的更少。據史書記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集權社會法製的最高標準——“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1]

至晚節,天下刑幾措。】

【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奉公守法,吏佐各安本份,唐太宗李世民用己身示範,以身作則,製定科學修明政治體製來預防貪汙。

官吏多自清謹,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複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1」

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1」

此皆古昔未有也

濫用職權和貪汙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曆史上的最低點。

沒辦法,他們精明又自律的統治者一遍又一遍地強調民生紅線意識和監管清廉意識,身為官吏的他們有什麼動機去行貪汙瀆職之事呢?

這可是得不償失的事情啊,要是貪汙了在這個世界真的會受到萬人唾棄,毫無藏身之地。

由此可見,從根子上鏟除貪汙賴以滋生的社會土壤是多麼的重要,多麼的行之有效,比事後的打擊取效於一時有用多了。

這個華夏曆史上基本上沒有貪汙的曆史時期,讓李世民成為民間評價最高的皇帝,他真實做到了“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踐行了民本思想。】

“厲害啊。”

秦王界面,這些跪立的臣子們讚歎。

長孫順德歎服:“秦王心術豁然,不有疑阻。於私德,掌權雖然來自於一場政變,但對政敵引居左右近侍,終得賢臣。於國事,能控製全局,斷決大事,嚴明吏治,把控權貴,得帝王之體。”

他們看仙幕介紹的時間點就知道,秦王從登基之初的貞觀元年就已經做到能夠穩定中央政局與地方局勢。

蕭瑀:“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以身作則,不愧為聖君再世。”試問這種人不做儲君,誰還有膽子做儲君?

從仙幕播放的視頻中就能窺見,在秦王的手下,房玄齡等賢臣能持之以恒的操持國務,帝王從不疑心,魏征等諫臣能夠勇於進諫,名留青史。

不僅如此,為帝的秦王還常常叮囑臣下勿懼上不悅而停止進諫。

這人為了防止前朝君臣猜疑之失再現,經常與臣子抵足而眠,徹夜長談,與大臣議論曆代王朝興衰成敗因果。

加之“民依於國,國依於民”治國方略又行之有效。

他們歎服:“如此高水準的治國君主,不愧是聖君,天生的帝王。”

這可能是貞觀君臣能共濟致治的重要原因吧?甚至可能是基礎原因吧?

難怪仙幕一開始討論吏治的時候會說“任用賢能,知人善任;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製,虛心納諫”乃貞觀成治世繞不開的話題,他們現在極為認同這句話,因為秦王確實做到了。

【正如禦史馬周在上疏中所說:“陛下當隆禹、湯、文、武之業,為子孫立萬代之基,豈得但持當年而已!”「1」

所以秦王李世民沒有滿足於創下平定天下之奇功,而是吸取前朝的教訓,在漢民族分崩離析,百姓們崩潰哀嚎,傷痕累累,大一統和漢民族這兩個東西幾乎已經在普通民眾裡遺忘的當下。

李世民凝望堯舜之世,頭舉唐虞之道。

唐虞之道,兼采儒墨,愛親尊賢,在尚德,在修身,在安民。

李世民用自己的天賦,自己的努力,將抽象的帝王之道落實為行之有效的治國方略和施政措施,整飭吏治,清明政治,把漢民族從戰爭,分裂的泥淖中解救出來。

君臣民上下一體,同心同德,齊心協力一點一點地撿起大一統的碎片,一片一片地粘合漢民族大一統的基因。

他的所作所為就好像是在告訴漢民族:瞧,這個就是我們遺失了四百多年的大一統。

現在它再一次融進我們漢民族的血肉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