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無奇”貞觀之治(1 / 1)

“要講到貞觀之治了!”唐太宗後世的帝王皆興奮!

“堯舜禹三代以後, 治功莫盛於唐,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朕今日將親見太宗如何治國,如何不使人振奮!”明憲宗激動踱步, 臣子們絲毫不覺得不妥, 那可是貞觀之治啊!

朱元璋:“此生竟有幸見貞觀風采, 死而無憾矣!”仙幕在介紹的時候最喜歡配之以視頻, 到時候他們透過視頻窺見貞觀風采!

唐朝的興盛始之於太宗,在後世的他們看來, 李淵在位之時隻是唐太宗為帝生涯‘撥亂反正’的一個階段, 就像劉太公之於劉邦那樣, 當不得真。

貞觀之治, 包容了各族文明成就天可汗, 萬國來朝;對外戰功赫赫, 但內裡的百姓卻也是生活幸福美滿…… 要列舉, 他們可以列舉出一大堆的功績。

貞觀之治, 那可是貞觀之治!

唐朝之後的人在激動, 但唐朝之前的皇帝們卻是在滿頭霧水中期待。

“終於要知道貞觀之治和文景之治有何區彆了。”劉據感歎, 其他臣子深有同感,文景二帝深受百姓和官員愛戴,就是因為他們形成的治世,這個貞觀之治和它相比較不知勝在何處?

勝在軍事?勝在民生?勝在吏治?還是什麼地方勝了文景, 或者其實和文景之治差不多?

生在唐朝之前的他們不知貞觀之治, 但好似又知道什麼是貞觀之治,無非就是治世,有何不同,何以能因此配以榜三, 甚至榜一名次?

他們很好奇。

【貞觀,非盛世,為治世。

治世是什麼樣子,是指和平昌盛之世,是輕徭薄賦救災備荒,是勸課農桑不奪農時,是法律寬平,是政治清明,是經濟複蘇,是文化繁榮……

這就是治世的樣子。

華夏五千年文明不缺盛世,更不缺治世,隨便拉出來都可以列出華夏十大治世,二十大治世,三十大治世的排名…… 盛世也是如此。

五千年的曆史,不缺好時代。

所以有些人會說貞觀之治和普通治世有什麼區彆?總結貞觀的情況無非也是那些四字成語拿出來溜溜:輕徭薄賦、政治清明、經濟複蘇、文化繁榮……

與前世的文景之治與後世的開元盛世有和何區彆?

甚至有人說世人拔高了太宗的貞觀,貞觀之治比不上秦皇帶給華夏百姓們的大一統思想,車同文書同軌,比不上百代皆行秦法的健全法製,比不上世界文化遺產長城和兵馬俑,更比不上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滲透,南征北戰打出華夏脊梁與鑿空西域貫通亞歐板塊。

毫無創舉何以配享千古一帝之名?在他們看來隻有貞觀之治能拿出來說道的唐太宗,甚至比不上後世的永徽之治,比不上漢文帝的文景之治,比不上隋文帝的開創科舉和其他具有開創性的政令。

雖然有億點荒謬,但不得不承認,在他們看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平平無奇。】

“嗚嗚嗚!!!”

秦瓊站在程咬金背後,按住程咬金的頭,捂住程咬金的嘴巴,沒辦法,如果沒有那樣做,程咬金……

程咬金掙紮著想要拉開秦瓊的手,雖然被捂住嘴巴,但也聽得出那‘嗚嗚嗚’是在罵罵咧咧。

程咬金被拉住了,但尉遲敬德這一隻脫韁野馬可沒有被拉住,尉遲敬德罵罵咧咧:“這是哪來的不知名野狗在後世亂吠!什麼秦皇漢武,永徽文帝隋文帝,這些人給我們陛下提……嗚嗚嗚嗚 ”

提鞋都不配!不配!

尉遲敬德喜提堵嘴包子一枚。

房玄齡拍拍手中並不存在的黏膩感,隨後,笑看著李世民:“陛下,尉遲敬德對先輩不敬,臣已經堵住其嘴了。”

詆毀先輩的話怎能隨便說出來,還有這蠢貨不知道陛下喜歡漢文帝嗎?

不過…… 其實他也想罵那個在後世詆毀貞觀之治的人……

竟然敢說他們的貞觀之治比不上秦皇漢武治下?哪裡來的瞎眼狗??要不是仙幕整天掛在天上說秦皇漢武對整個華夏的作用是數一數二的,秦皇漢武在明君排行榜可是查無此人的存在!那些後世瞎眼狗還說貞觀比不上隋文帝?

啊呸!

房玄齡笑得溫和,但擋不住眼底的冷箭四射。

李世民原本也有點心塞,被批評誰也不喜歡,但轉瞬就想開了。

他怎能奢望每個人都喜歡他呢?

看到自己的心腹人介意到暗暗放冷箭,李世民笑著安撫道:“後世詆毀朕之人也不得不承認貞觀乃輕徭薄賦、政治清明、經濟複蘇、文化繁榮的治世之年,如此,朕已心滿意足。”

即使這些人再怎樣不喜貞觀,也不得不承認貞觀乃是和文景之治一樣的治世,他就滿足了。

貞觀的情況夠格用這些四字詞來總結,他很歡喜。

即使彆人說他無大創舉又如何,他李世民就是站在前輩肩膀的人,集思廣益,去蕪存菁,就夠了!

其他世界的人倒是不同於貞觀年間這些臣子們的氣憤,他們隻是……

很無語。

朱元璋原地表演一個嫌棄臉的正確用法,整個皺成包子臉,他道:“這些後輩是準備重新定義‘平平無奇’四個字?”

平平無奇?貞觀之治?就貞觀之治能被稱之為平平無奇?

朱標朱棣這些皇子也是心情複雜。

朱標:“後世評價治世最常用的就是——有貞觀遺風…… ”

神知道,貞觀之前的治世是以文景之治為榜樣,但貞觀之後的治世標準就是——貞觀。

這是比科舉狀元卷子還標準的治世啊,竟然被稱之為平平無奇?後輩有些人不知是眼瞎還是心瞎。

不過,朱棣肯定道:“重新定義‘平平無奇’四個字。”沒跑了。

【文景之治以德化民、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最後形成多年未有的社會安定、百姓富裕之象,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治世,是為後面漢武帝南征北伐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的養精蓄銳時期,是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一個偉大時代。「2」

貞觀之治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被老百姓捧出來的嗎?】「3」

李世民身邊的臣子們再次炸鍋。

怎能這麼說!

“治世不是老百姓捧出來的難道還是天上掉下來的?”武將們罵罵咧咧。

“不是老百姓說,難道要是達官貴族們說?”

天知道,他們想要出治世得多難啊,想要做出一個老百姓承認的治世以為很容易嗎?那得解決多少艱難險阻才能做到的事情!多少門閥世家、達官貴族阻礙著!

李世民身邊的武將:就委屈。

李世民身邊的文臣:“ ……”

房玄齡笑不出來了,他皮笑肉不笑:“雖然知道後面定會有反轉,但並不妨礙此刻聽得礙耳。”

長孫無忌面色黑沉,房玄齡這個笑面虎還能皮笑肉不笑,不好意思,他現在不想笑。

長孫無忌:“世間總少不了一些瞎眼狗。”

瞎了也就算了,還喜歡出來亂吠,最氣的是還能有機會在正主面前吠。

糟心的很。

【當然,這句話不是我說的,純粹是在外面看到的詆毀貞觀之治的經典台詞。】

【但。

任何國家、任何政權、任何人,想映襯自己的品行高潔,能力出眾,就批評貞觀之治,瞧不起李世民時,不要慌張,不要著急,請……

先撒泡尿照照自己什麼樣子:)】

李世民身邊的臣子瘋狂點頭,真的撒泡尿照照自己,就知道不夠格來和貞觀做對比了!

他們實在是不想聽到這些糟心的話!

【紀錄片《貞觀之治》說得非常全面。

文景之治是讓漢武朝老百姓懷念的治世,這個我們不得不承認,畢竟人家漢文帝還是唐太宗的小偶像來著,人家唐太宗最早還準備與漢文帝看齊。

但我們也得知道,從貞觀不輸文景之治,它們一樣是都底層人民的黃金時代。

“唐太宗走了 ,但貞觀之治卻成了後世上至最高帝王,下至普通官吏的一面永不磨滅的鏡子。”「4」

貞觀之治,成為治世的標準答案,李世民,交出了做皇帝的優秀答卷,成為做皇帝的標準範例,是帝王楷模。】

【文景時期製度多闕,豪強掘起土地兼並嚴重,官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勝於亡秦。

文景時期,強大匈奴在側塌虎視眈眈,火燒回中宮,威壓甘泉之類的事屢屢發生。

北邊置屯待戰,設備備胡,兵連不解,費損虛耗,文景之治近四十年,備戰狀態就有四十年。】「5」

【但貞觀之治,全面開花。

文景二帝隻是‘人’做‘皇帝’,但李世民,他把‘帝王’活成了‘人’。

李世民這個華夏史上正兒八經的天才人物,是天生的帝王,他所治理的貞觀,無短板。

它的強大之處,是在堯舜禹三代以後,治理國家之功莫盛於唐,唐朝延續三百年間,莫若貞觀最為盛,即使是在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開元盛世,但曆史形容開元盛世是貞觀的延續,唐人在全盛的時代,仍懷念貞觀生活。

貞觀之治,是政治、軍事、民生、經濟、文化、教育等你能想到的各方面全面發展的貞觀之治。】「1」

仙幕的話讓李世民身邊的人情不自禁歡呼

“我就知道眼瞎的就那幾個,大多數人都是有眼睛的!”程咬金一拍李勣大腿,開心。

他們貞觀當然是最好的!

專心看仙幕解說的李勣感受到大腿傳來的刺痛,一把子…… 呃,程咬金比他大,拍不得QAQ

李勣轉頭看身邊一臉純良的段誌玄,一把子拍在身邊段誌玄的大腿上,“貞觀,就是最好的!”

段誌玄沒啥感覺,隻有最喜歡的偶像被誇的歡喜感:“可不是,我們貞觀外戰不休戰功赫赫,但我們的民生依舊幸福康樂,受影響甚小!”他們陛下可愛民眾了!

其他朝代的感慨不比他們少。

多少武功赫赫的皇帝隻想籌集軍費忽略民生;多少文治優秀的帝王但軍事一塌糊塗,甚至需要向外邦稱臣納貢、割地求和;同樣是虛心納諫,被儒臣稱道,但那些皇帝沒什麼建樹,功勞賊虛,卻也可以被當作明君典範。「6」

朱棣羨慕死了貞觀模式,在唐太宗的帶領下群英薈萃,人才濟濟,朝廷和諧無朋黨之爭,無勾心鬥角之亂。

風清氣正,各展所長,一心向上,政治清明。

軍事強大,無後顧之憂,吊打外敵,萬邦來朝。

群策群力,這個國家一片祥和之相,蒸蒸日上,一切都達到了良好的平衡。

就像仙幕所說的那般,貞觀之治,是治世的標準答案,李世民,是做皇帝的標準範例。

【幾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時代可以幻想,在唐朝之前,古代的老百姓和士族們生活不如意了,他們最就喜歡YY的理想時代就是堯舜禹時候。

但自從唐太宗開創了唐朝,形成了貞觀之治後,我們華夏諸位老祖宗們最喜歡YY的理想時代就是大唐盛世。

古代官員們若想拍皇帝老兒們的馬屁,以前是類比這個皇帝是類似堯舜禹的聖君,受萬人敬仰,後來就是類比這個皇帝是‘小太宗’,甚至許多治世也被稱之為有‘貞觀遺風’。

或者就像曆史上的諸位臣子,了解貞觀,愛上貞觀,就連站在權力頂端的丞相都得讚歎一句:願為五陵薄幸兒,生在貞觀開元時。鬥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

李世民證明了天才的上限可以如此之高,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憑借一己之力讓我們相信了堯舜禹是真實存在的,人間‘聖君’是真能降世的。】

熟悉的詩句,讓王安石知道仙幕在說的就是他。

王安石苦笑,悄聲道:“汝生不及貞觀中,鬥粟數錢無兵戎。若是能夠貞觀年間自然是最好,幾文錢一鬥稻穀,何愁稻穀?生不逢時啊,生不逢時!”

王安石身邊人並不知曉這句詩就是王安石所寫,畢竟並不是每首詩都能夠做到人儘皆知的,更何況,在他們宋朝,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希望托生在貞觀。

“太宗登基短短二十四年,就讓中原站立在各族之巔,與那四百年的殘敗、分裂、混亂形成鮮明對比。”孫少述歎息,他何嘗不知道好友內心的苦楚,他們都曾努力過,想讓大宋也像大唐一樣能大氣磅礴、包容寰宇,在擁有富裕民生與燦爛文化的同時帶領中原站立在各族之巔。

但想到大宋每年給外邦送的歲幣,他們就無力再談其他了。

大宋若想像李唐一樣成為讓華夏曆史上讓人永遠懷念、崇敬的時代。

除非太宗再世。

王安石與好友想到一處去了,他悲鳴:“太宗少年英雄,乃濟世安民仁德之君,為何不能再世啊!”

貞觀,那是一個能有誌之士自由為國效力而不懼背刺的時代。

哪裡是想念貞觀年,是想念那個曆史罕見有魄力,有能力,心胸開闊,虛心納諫的政治軍事雙開的帝王罷了。

【貞觀之初,李世民就勾勒出了自己心裡的國家藍圖:“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8」

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真正見識到了人民群眾的偉大,知道“盛世這條輝煌的路,不是用金子粉飾出來的,是用最貼近民眾的磚石一米一米向前鋪就的。”「9」

知道恢複吾民族之光榮,吾民必以馨香禱祝以待之。

想要成就不朽的王朝,過分壓榨百姓不可取,急功近利的軍國體製不可取,獨斷專權的殘暴統治不可取。

政府要輕徭薄賦,與民生息,關注生產,皇帝要勤政愛民勝似親子,虛心納諫,大臣要嚴於律己,廉潔奉公。】

【以上這些可以說是貞觀年間君臣上下一心認同的治國理念。

作為曆史認同的軍事家與政治家身份,偉大的唐太宗還是個徹徹底底的理論家與實踐家。

他帶領著貞觀群英,不斷地、反複地、不厭其煩地探討治國之道,綜合分析堯舜禹夏商周秦漢的曆代君主現象,分析在兩千年中形成的名家經典。

他們發表觀點,終於形成了切合實際的治國理念,這個理念可以說是農耕社會、人治時代最佳的治國理念——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君需重民。

以文德治國,以民為本,藏富於民,如此,大唐的統治才能更加穩固。】「10」

仙幕展示出貞觀君臣商討的日日夜夜,從視頻中甚至可以看出,貞觀君臣的治國理論不隻是在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討論中形成的。

怎麼形成?是李世民在十七歲前看各家經典有所感,是李世民在十七歲後南征北戰有所悟,是被封為天策上將後與文學館十八學士的交流,更是在登基的實踐中肯定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

看了這個皇帝,眾帝王看向自己的繼承人,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在家天下的帝製時代,選擇一個帝王就相當於選擇了國家的國運。

第一次領會到唐太宗文治功力的劉徹興歎:“皇帝的個人品質和才能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治亂興衰。”不得不承認,老百姓無不盼望生活在明君的時代,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不外乎如此。

劉徹看向劉據,他真誠的希望自家兒子是明君。

感受到老爹視線的劉據默默挺直腰板。

他劉據,可以!

其他臣子的感歎不比劉徹少,桑弘羊驚歎:“仙幕這是在展示完秦王李世民武功天下無敵後,又來展示太宗李世民的文治舉世無雙。”

他太爺爺的!這種勤政務本、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的帝王楷模君主,他也想要擁有!

秦漢的人尚且驚歎於貞觀年間的‘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君需重民’治國理念,但唐太宗之後的皇帝們卻是有作弊武器。

他們默默拿出常年擺放在案頭的《貞觀政要》和《帝範》。

朱元璋感歎:“吾等掀開《帝範》就可見聖人言,殊不知聖人若想說出此番言論,需得曆經千辛萬苦,閱儘千帆。”

《貞觀政要》和《帝範》是曆朝曆代帝王臣子們皆要重讀的書籍,這兩本都是詳細介紹貞觀君臣如何治天下的書籍。

《帝範》是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書寫的,是他二十多年對如何保證國家安定的答案——此十二篇者,帝王之大綱也,安危興廢,皆在茲乎。「11」

裡面是對曆代帝王治國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是那個追著虞世南問“堯舜禹什麼水平?光武漢宣誰更厲害”的少年從弱冠之齡走到知天命之年,成為帝王楷模,帶著李唐從天下大亂到實現天下大治,成為後世治世範例的答案。「11」

沒有文人的高談闊論,這是一個在治理國家方面取得空前成就的政治家的經驗總結。

其他臣子心有所感:“熟悉的民為邦本,是曆來“治國”的大義,也是為我們文人所熟知的,曆代帝王在口頭或官樣文書上皆宣稱過。”

但熟悉又如何,熟悉不代表會做到,大多隻是口頭說說而已。

但唐太宗不一樣,他和他的臣子們是切實地加以推行,把這份“治國”大義當作治國寶典,把治國、民存、君賢進行緊密聯係,反複強調要仁政與撫民以靜,反複強調民存取決於君賢。

【天下百廢待興、百亂待治,仍舊處於“地獄級”開局當中。

唐太宗喊話:“今大亂之後,其難治乎?”

對自古理政得失進行辯論,唐泰太宗與諸位愛卿試圖論出個實現“天下大治”的途徑,畢竟他前頭四百年來建立的二十多個政權可沒一個能夠活著實現穩定與繁榮,都是在比誰死得快的短命鬼。

百姓向往的‘長治久安’?不存在。有的隻是中央政府崩潰,社會經濟凋敝,門第勢力瘋狂發展。

“黃河之北,則千裡無煙;江淮之間,則鞠位茂草。”——《隋書》

“率土之眾,百不存一。乾戈未靜,桑農鹹廢,凋敝之後,饑寒重切。”——《全唐文》

“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萑莽巨澤,茫茫千裡,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貞觀政要》

曆史走到轉折的關頭,這個關頭稍縱即逝,抓得住,生,則萬國使臣來朝,抓不住,死,則外族鐵騎踐踏。

當時的人,或是現在回望那段曆史的人,你可意識到這一點?】

秦王界面。

秦王李世民捫心自問,現在的他,可能意識到這點?

他環視四周,同時看到了很多臣子臉上迷茫的表情。

若他為帝,身邊聲音會嘈雜萬分。

秦王李世民都能想象得到他們會說什麼了。

‘人主必須威權獨任如秦始皇;建國初必須無為而治如漢高帝,或者耀兵振武懾服四夷,一鼓作氣降服突厥如漢武帝。’

在少有的建立長久政權的操作中,這幾個就是模板,不過最有可能的就是如漢朝一樣韜光養晦無為而治。

但…… 威權獨任造成民生哀怨,無為而治造成豪強貪官汙吏橫生,耀兵振武造成窮兵黷武,皆不可。

秦王李世民在想他若為帝會如何做。

其他臣子也是迷茫者甚多,他們把自己代入那個時代,面對這種困境應該會如何解決?

問題顯而易見,他們會建議主君百分百參照著漢朝初期的政策來做。

前事不忘,後世之師。頂多建議主君在劉邦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罷了,當並不妨礙他們會建議主君完全參照漢朝的政策。

但他們定想不出要踐行“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君需重民,以文德治國,以民為本,藏富於民。”

因為頑固的思想讓他們隻能想到“以民為本”是忽悠百姓的說法而已。

此刻,原本處於中間派或者多面派的文臣第一次佩服起了秦王李世民。

這個人難道真能把“以民為本”踐行到底?

【不過,幸好,李世民看清了這個曆史危機關頭,甚至那個被李世民選中的人也看清了。】

“?”

秦王李世民環視四周,他選中的人?

其他臣子也在心中暗想,被千古一帝選中的人?是誰?是我嗎?是我看清了當下的趨勢,與陛下一同創造治世嗎?

即使方才還有些茫然於這個曆史危機到底是何物,有何不同的人也不由得悄悄期待,悄悄挺直腰板。

李世民環視四周,對上一雙雙充滿野心的目光,然後……

不期然對上一個他並不熟悉的人目光。

他大哥的屬下,魏征。

魏征面無表情,他視線直勾勾的對上秦王李世民,兩人沉默對視,然後劃開。

秦王李世民暗想,他未來選中的人應該不是這人吧?玄齡自幼聰慧,善詩能文,博覽經史,精通儒學,富有辯才,應該是他吧?

輔機生性聰慧,勤奮好學,博通文史,頗有計謀,也有可能是他。

李世民暗襯,真好奇是誰。

【魏徵,這個傑出的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這個在李世民開創武功之時沒有名氣,但貞觀元年立刻被擢升為尚書左丞,最後超越一眾貞觀名人,後來者居上,成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第四名,在李世民心中公認名列前茅,在曆史出了名的賢臣名相。

他看出了帝王之術雖是主流但已被時代拋棄,跟隨著李世民一起探索王道。

魏征說:“亂後易教,猶饑人易食也。”

與民生息好,但無為而治放任不管可不行,對百姓得進行積極的乾涉。

趁著百姓剛從戰亂時走出來,教化他們。

魏征則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天子者,應當畏民,先存百姓。

魏征說:“聖哲施化,上下同心,人應如響,不疾而速,期月而言,信不為過,三年成功,猶謂其晚。”

君臣同心,“大治”天下,教化三年,可成治世。】

“天,如此囂張的話他竟能說出口???”

眾人驚歎的望向那個沉默著的男人,知道這個被未來秦王選中的男人是魏征他們已經驚呆了,聽到魏征的狂言他們更覺得荒謬。

裴寂竊竊私語:“如此不切實際的空話這人怎麼說的出口?”

裴寂說出來很多人的心聲。

君臣同心不易,教化三年,可成治世……

一介書生不切實際之語,那簡直就是危言聳聽!

魏征自己也呆愣住了,仙幕前頭一直說他在李世民心中名列前茅,直到看到仙幕透露出未來他向這位帝王所說的這番話,他才懂得為何會在秦王心中名列前茅,甚至未來有機會成為名相賢臣。

這種在皇帝看來應當是狂言的話,這個人真信了。

觀仙幕未言之意,他竟然還是秦王李世民信任的那個臣子。

有漢初的成功範例不選,竟然費心費力和他一起探索新路,探索新的“為君之道”和“安人之道”。

魏征少有的看秦王李世民非常順眼了。

“以民為本”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存在,但帝王極少踐行,

在無數推崇皇權天授的帝王之中,若這人能夠堅持貫徹到施政實踐當中,魏征感歎,出現了這個人,是他之幸,是百姓之幸。

【“百姓凋敝”隨處可見,“民生疾苦”人皆可感,“百姓欲靜”人皆知曉,“與民生息,無為而治”讀史就知,甚至已有成功範本。

照著漢朝抄,不會嗎?

但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知道,要想超越前者成就空前卓越的治世,建立世界第一的巨唐,普通的“靜”,不作為的“息”。

沒用。】

【這是一個非常深遠、宏大的目標,是能夠超越曆史造就盛世的宏偉誌向。

唐太宗李世民與他的臣子們在這場曆史事實與曆史觀念構成的治國傳統坐標上,沒有偷懶直接複製粘貼前朝的做法,而是先切合實際確定了自己時代的位置。

百姓文人的理想國度很難達到,但其中所蘊含政治理論確有能完善帝道王道,建立長治久安之國的可借鑒之處。

於是追跡堯舜,高懸聖人治國的政治理想;以史為鑒可知得興,總結秦漢以來曆代王朝的情況,了解每個朝代可能出現的弊政加以提煉其中的經驗教訓。

三方結合,上升為治國理論。

隻為達到曆史上最好的統治局面,隻為形成那個絕無僅有,受千年稱頌的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