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6 章 醫學與生命10(1 / 1)

蠻元?

忽必烈:我哪裡野蠻了?

他召集天下學子和天下宗教,學習中外知識,儒學陰陽術數理學醫學都學,哪裡野蠻了。

但是忽必烈再一想其他蒙古貴族,自己很快就想到了答案。

不對,肯定是其他貴族拖元朝後腿。

雖然是蒙古大軍,但是並不是隻有蒙古族,混合了許多騎射民族。

還有後世子孫,並不是每一個都支持學習漢文化。

忽必烈作為統治者要統治天下要博學,但並不代表整個統治階層都有這個覺悟。整體而言,依然是少數民族的思維。

.

朱元璋氣咻咻:大明竟然比不過蠻元?蠻元哪裡好了!

他一邊嫌棄,一邊曾經在曆史上依然深深受到了元朝製度的影響,比如繼承的“種/姓製度”,要求一個戶籍的家庭世世代代隻能從事一個行業,比如農戶、匠戶,世世代代都是如此,便於管理,但是也容易導致僵化。

或許是因為出身階層太低,讓朱元璋受到從小長大的環境影響,能看到的並不多,也或許是因為屠龍者終成惡龍,登上皇位之後更想階級穩固便於統治,隻要百姓順從就好。

.

玄燁:同為草原民族,元朝都能在部分方面得到後世的好評價,大清為什麼不可以!

大清一定能做得更好!

【前面的經商和海外貿易時沒怎麼講元朝,因為元朝的海上貿易機構主要承襲宋朝,大體上改變不多。】

宋朝皇帝彆扭,感覺為敵人做嫁衣裳。

元朝皇帝頷首。

他們的市舶司製度不但繼承了宋朝,對外貿易的海港沒變,連人都沒怎麼變。

宋朝重用了一些波斯商人當市舶司管理者,後來部分波斯商人背叛了宋朝,投降了元朝,在元朝搖身一變,躍居於漢人之上。

在元朝,他們得到了厚待,海上貿易做得更為繁榮盛大,當然,享受的依然是上層貴族,與底層平民無關。

【但是到了醫學,元朝不得不提,因為它在前朝的基礎上,做出了重要的創舉。比農業上創立農師製度更大的創舉!】

鐵木真:看來他的子孫做得還不錯,因為這些他還沒創立,顯然是子孫做得。

忽必烈微笑:沒錯,是我!多誇點,我愛聽!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

【元朝,有了真正面向民間的官方醫學學校,有了華夏曆史上第一次的醫學學術交流會,甚至有了以醫學從民間提拔人才的選才製度,以及將醫學學校與“三皇廟”結合的崇高地位。正是從元朝開始,醫學才開始正式成為官學,大大提高了醫學人才的文化素質與道德素質。】

【然後到了明朝又被皇帝沉迷煉丹給打回原形。】

【如果有一天皇帝們死後在地府相會,我想前朝皇帝,尤其是唐宋元大概

會群毆明清皇帝。】

【這裡還是建議明清皇帝多多習武吧,不然到了地府打不過呢~】

⒘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第一時間在.?更新最新章節,記住[]⒘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朱元璋:哼,元朝就是被他趕跑的,根本不帶怕的!

但是再一看自己的孫輩,嫌棄。

兒子們不少還跟他征戰四方過,孫輩怎麼一個個看起來不是過於文弱就是過於肥胖?

“從今天開始,給皇孫們多加點武術課。”朱元璋越想越糟心,他雖然出身貧民,但是並不願意自己的孩子享受了榮華富貴還是比其他朝代的皇族落後。

朱元璋已經想好要給子孫們如何加課程,說出了一長串,最後來了句:“火器課程也要。”

皇孫們頓感五雷轟頂!

怎麼還要加課!

在這一點,玄燁與他想到了一起。

除了老大,兒子們的騎射都差。

“加課。”玄燁嫌棄地從老二看到了皇孫輩,“皇孫們一起。”

“日後去蒙古部,可彆丟人。”

大清可是與蒙古聯姻的,彆說死後,活著就有交鋒,不想丟人就好好練。

大清吸取了明朝皇帝的教訓,課程本就緊張,現在加課一點也不在意料之外,非常符合自己也很卷的康熙的風格,皇子皇孫們恭敬應下,至少表情管理上還算淡定。

“朕倒要看看,這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有什麼地方值得天幕如此誇獎。”

還特意配了出場音樂,連大清都沒這個待遇!

【忽必烈,是少數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但是這裡注意,忽必烈的推崇儒術與漢人的儒學治國不一樣,不然他也不會與太子真金因為儒學起矛盾。】

【忽必烈在位期間,建立了行省製度,開創了華夏當代省製之端,影響到了至今,我們現在就是稱呼的各個省。】

天幕放出了現代的國家地圖,地圖上各個地域標出省份地名:安徽省,湖北省,浙江省,河南省……

第一次讓古代統治者看到了現代的行政單位。

.

自己的製度被誇被繼承,忽必烈心情大好,開始對照著現代的地圖和省份名字來對比元朝的地圖。

秦朝的君臣同樣心情不錯。

“這不就是大秦的郡縣製?”李斯心情暢快地看了一眼支持分封製的大臣們,脊背都挺的更直了,“果然後世也不行分封,郡縣或者行省,以地域分彆管理。”

“後世百代皆行秦法。”扶蘇崇敬地看了一眼父皇,知道的越多,越發能理解父皇為何那麼被後世人追崇。

“大秦,值得被後世銘記。”

扶蘇默默在心裡補充:秦始皇,更加值得被銘記!

【忽必烈曾延請四方文學之士,形成了一個號稱“金蓮川幕府”的謀臣侍從集團,這個集團中的漢族成員大部分都是名儒,但是此外還有眾多出自蒙古、色目,或者有宗教身份的人士,還包括術數家、理學家群、文學群、王府僧侶群、王府宿衛群等等。】

【從中就可以看出,忽必烈的“儒”與真金的“儒”完全不同,他是百家齊放各種文化都包容的“儒”,但是真金像是有一個被儒家洗腦的扶蘇,隻專注儒家經典和儒家思想。】

真金:“……”

彆欺負他是蒙古人,扶蘇他還是知道的,秦始皇那個自殺的兒子,一點也不像秦始皇。

扶蘇:“………………”

很好,知道後世有多嫌棄他了,丟人。

看一眼父親,看到了秦始皇眼裡明顯的嫌棄,更心虛了。

自己真是辱沒父親的威名,怎麼跟他一點也不像呢!

【忽必烈勸課農桑,設立了司農司、勸農司和營田司等專管農業的機構,令人編輯《農桑輯要》頒行全國。但是忽必烈“以農桑為本”的同時,還實行了保護、發展商業的手段,所以我們能看到元朝的海外貿易更為發達。】

趙匡胤撫須一笑:“又能打仗,又重視農桑,還保護發展商業,這不是我們大宋嗎?”

這蒙古皇帝,不就是學得他嘛!

【在元朝時期,還有各族商人以卓越的理財和經商能力爬上朝廷高位,幫助元朝官府實行壟斷經商,賺取大筆軍費投入元朝源源不斷的戰爭之中。比如,花剌子模商人阿和馬,畏兀兒商人桑哥,漢人盧世榮。】

劉徹:“哼,這不是學得朕嗎?”

他也有桑弘羊、孔僅和東郭鹹陽,也讓地位低下的商人憑借個人能力不問出身登上高位,也是用商人壟斷鹽鐵後賺取軍費投入戰爭。

這忽必烈分明是學得他!

【忽必烈還推行紙幣“鈔”,並將之引入流通領域——這個“鈔”就是我們現代“鈔票”的“鈔”的來源。】

【在發行“中統元寶交鈔”之初,忽必烈已經懂得調劑物價,以白銀作為銀本位來做“鈔”的金屬儲備,每年限製發行不超過十萬錠,並且朝廷隨時用銀收回舊鈔,給各地官府撥付白銀作為錢本,所以元初的紙幣價格穩定,行用七八十年也沒有發生貨幣貶值,這一點不得不說比不懂經濟的漢人皇帝要強很多。】

朱元璋:“又用紙幣,又用白銀,分明是學得大明!”

朱棣斜眼,連好脾氣的朱標都快看不下去了。

父皇你講點道理,元朝在大明前面。

但是轉念一想就明白朱元璋為什麼這麼說,他就是生氣,大明寶鈔被貶的一文不值,沒想到元朝的紙幣竟然這麼厲害,但是朱元璋並沒有看到紙幣的內層含義,隻學到元朝末年亂發的紙幣,以致於禍害了大明。

朱元璋是在生氣。

【但是最終,忽必烈也遇到了不肖子孫,搞崩了他的銀本位紙幣,也遭遇了紙幣貶值的危機,等到明清時期,依然有“大明寶鈔”與清朝股票和國債的危機,隻能說,皇帝不懂經濟還不重視商人,最終隻能自食惡果——論不肖子孫多敗家,這一點蒙古皇帝也沒有能避免。】

玄燁:“……”

謝謝,請天幕隻說元朝吧,這個時

候一點也不想聽到清朝的什麼紙幣什麼股票什麼國債。

問就是糟心子孫太氣人。

【而且忽必烈有一點與朱元璋很像,兩人的夢中情皇都是唐太宗李世民哦~~~

沒想到吧,霸氣的忽必烈最崇拜的不是秦始皇或者漢武帝,而是李世民,朱元璋最崇拜的同樣是李世民,滿清的康熙皇帝也推崇李世民,李世民可謂是後世皇帝的“白月光”了~】

今天的最大贏家,當屬於李世民一人。

整個大唐與有榮焉,整個大唐朝堂幾乎都能聽到李世民暢快的笑聲。

【蒙古人在攻打遼宋等國的行軍途中,沒少屠城,以致於漢人人口銳減。到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之後,發布命令禁止蒙古軍隊的掠奪、屠殺和其他破壞農業生產的行為。忽必烈在位期間,也是元朝政治最為清明的時代。】

【這裡也得提一下元朝的國號——是“大元”,不是“元”。不是我們說大唐那樣的尊稱,是取自《周易》的第一卦乾卦,乾卦的解釋是“大哉乾元”,忽必烈取“大哉乾元”的“大元”,我們通常說的“元”其實是簡稱。】

楊堅微微挑眉:???

好怪?但是又有些不對勁。

他的“隋朝”其實源於父親楊忠的爵位“隨國公”,後面的唐朝應該是源於李淵父親李虎的爵位“唐國公”,一個蒙古皇帝,偏偏不用姓氏也不用封地,從漢人的《周易》裡取國號,沒有點算計他才不信。

同為皇帝,楊堅甚至已經能猜到忽必烈為什麼做此選擇。

【為什麼忽必烈要改蒙古汗國為“大元”?】

【這其中就包括一定的政治意義。因為蒙古汗國對漢人的屠殺,讓漢人對蒙古人產生了強烈的抵抗心理,忽必烈改國號,並且從漢文化中選取國號,就代表著對漢人散發信號:我尊重你的漢文化,並且願意任用漢人為官,大家一起愉快地共事吧!】

【且不說元末的皇帝,至少在忽必烈時候,他說到也做到了。】

真金化身為“震驚”,看著父親,突然覺得自己對父親的理解還是太少了。

忽必烈非常淡定,一邊給自己倒酒,一邊頭也不抬地問道:“傻了?”

真金真的傻愣愣搖搖頭。

忽必烈眼角餘光掃視一眼,氣不打一出來。

這傻兒子,到底是像誰,他跟他母親都是有野心性格強勢的人物,怎麼生出個讀書讀傻了的兒子!

天幕說得沒錯,真金就是跟扶蘇一樣,被儒生教傻了!

【介紹完忽必烈的背景與生平,就是為了引出下一個政策——醫學取代儒學!】

【在儒學占據統治地位的古代,哪怕宋朝帝王也重視醫學,但是醫學始終是位居儒學之下的。】

【但是元朝不是,元朝第一次將醫學,抬高到了超越儒學的地位!將醫學發展帶到了黃金階段,開創了華夏醫學的新紀元!】

【元朝最大的創舉,就是仿效儒學與孔廟結合的製度,在各地

醫學校所在地建立了三皇廟,實現了廟學合一。】

政、教、祭合一是華夏古代教育的特有現象,特彆是隋唐廟學製建立以後,孔廟成為了古代教育的中心。

伴隨著廟學製,成立了聖孔師顏以及從祀製度,成為了後代興學的藍本。

在唐朝時期,被華夏民族曆來傳頌的“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也躋身進入了國家級廟祀的行列,設廟祭奠,並且在唐玄宗時期,設置了三皇五帝廟署,開始有專職官員管理。

五代十國、兩宋時期,都沿襲了隋唐的廟學與儒學結合製度。

但是到了元朝,“三皇”這幾位上古神君的形象,變成了醫學的神邸:

元朝醫者看來,伏羲教授人織網捕魚,食用熟食,生命健康有了保障;神農嘗百草,了解了百草的藥性與毒性,並作《神農本草經》宣揚醫療;黃帝與岐伯探討醫理,成《黃帝內經》,又有“岐黃之術”的說法。

因此,在金末元初時,民間有醫者自發興建三皇廟,“三皇”搖身一變成為了醫學行業的始祖。

如同儒家專門祭祀孔廟一樣,醫人專門祭祀三皇,“三皇廟學”也成為了元朝醫學的代稱,是元朝醫學教育製度中最有特色的一個方面。

到元朝,各路要求設置醫學開始,三皇廟被國家正式納入官方規劃管理範疇,忽必烈下令強調各地建立醫學和三皇廟,從各路推行到了郡縣,一直持續到了明初。

元朝統治者對醫學的推崇,和結合三皇廟的推廣,將醫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國之大事,在祭與戎!”

聽到“三皇廟”第一次是與醫學校合一而不是儒學,最在意禮的隋唐兩宋的儒家弟子在不同時空齊齊炸開了鍋。

“醫學怎麼能入三皇廟!”

“醫學不過是小道爾,怎麼能入三皇廟!”

“不愧是蠻夷,難怪不到百年而亡!”

“三皇什麼時候成為醫家三皇了!”

“這明明是我儒家的三皇!”

與之完全相反的,是醫家弟子齊齊陷入過年一般的喜慶氣氛。

“醫學怎麼不能入?有本事一輩子彆看醫生。”

儒家弟子立刻回懟:“我生病了才需要看醫生,沒病就根本不需要醫生,憑什麼讓醫學入三皇廟?”

兵家人同樣憤怒:“就是,兵家都沒入,憑什麼醫家入!”

其他百家一個比一個激動,打嘴仗的、擼袖子的,齊齊上陣,就差直接動手圍毆醫家弟子。

在朝堂之上的,礙於帝王,隻是打嘴仗,口水噴的醫家弟子非常嫌棄,戴上口罩對罵。

在民間的就直接當街打起來都有,但是醫家弟子或許比不過兵家弟子的強悍體魄,卻懂經穴,打架時喜歡點麻穴,其他弟子打著打著開始哀嚎:“我手麻了!”

“我腳麻了!”

“醫家人陰險!”

……

不管怎麼罵

,醫家人這一輪,都是贏了。

【元朝,或者說蒙元,文明很短暫,成吉思汗時期才發明蒙古的文字。】

【或許正因為自己沒有,所以對所有文化都很重視,並不是現代網絡上所說“蒙古野蠻什麼都不管才野蠻生長”,事實上從成吉思汗到元順帝,對科技、對工匠,以及對醫術、對商人都是非常重視的。】

【他們唯獨不重視儒學,所以在元朝科舉的次數非常少。也可以從中看出為什麼忽必烈與兒子真金有矛盾,元朝統治者主打的是一個實用性,就算忽必烈重視“儒”也更多是的兼容並濟的政治手段,與其說他信儒,不如說是信王者的霸道。】

知道蒙元滅了宋朝的宋朝文人氣到什麼風度都顧不上了,在街頭,在酒樓,在家中,激情開罵:

“蠻夷不愧是蠻夷,竟然連科舉都不開!”

“重視的都是下九流,難怪沒文化!”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工匠不過是末端小流,商人不事生產還不如農人重要,竟然不開科舉,都沒人讀書了嗎?”

然而被儒生壓製在頭上許多年的其他百家感到了一陣暢快,頓覺揚眉吐氣,甚至很想當面嘲諷一句:

你儒家也有今天!

.

“王者的霸道?後世似乎對我蒙元不開科舉並沒有什麼意見。”真金越看越不理解,忍不住當著父親的面出聲,“莫非後世也不學儒?”

忽必烈突然沉聲道:“真金,你好好看看。”

“父親,我……”

“你不是總認為我不懂儒家,認為我不懂文化,現在好好看看,未來的華夏。”忽必烈深深看向太子真金,“天幕屢屢提到‘科技’,提到了農耕、工業、商業、醫學,提到了兵家墨家,唯獨對儒家多有貶低,並沒有提到士農工商的‘士’。你自己好好看,好好思考思考。”

“是。”

真金也不理解,士農工商,不是士在最前面嗎,為什麼天幕一直不講“士”?

難道後世完全沒有“士”?

可治國隻要靠的就是“士”,沒有文士,後世怎麼治理的國家?

身為太子,他選擇哪一條道不僅僅是個人喜好,也有他自己的政治偏向。如果扶蘇認為大秦百姓應該休養生息一樣,他作為未來的元二世,同樣認為元朝不應該繼續征戰,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應該休養生息,恢複農業和生產。

他不是傻,也沒有儒家洗腦,同樣不認為扶蘇被儒家洗腦了。

作為太子,作為未來的皇帝,一直是很清醒的在選擇未來的治國方案,隻是很明顯,都不被開國君王所喜。

真金不知道,天幕提醒了母親和自己的死後是改變命運,還是改變不了,但他必須想要知道,他的政治觀點,到底適不適合眼前的大元。

【蒙元非常好戰,重視工匠與醫學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軍事所需。】

【在頻繁的戰爭中,南下的軍隊和北上的民眾,使人口不斷遷徙

,讓疫病更多的流傳,加重了醫療保障的負擔。】

【由於軍事、貴族、百姓對醫療衛生的現實迫切需要,醫學人才很早就引起了蒙古統治者的注意,即使在早期執行嚴苛的民族政策中,通譯、醫生、特殊工藝師乃至軍將、官員,都會因特殊技能和機遇擺脫奴隸地位,成為被帝王倚重的人才。】

?想看西羚墨寫的《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第 126 章 醫學與生命10嗎?請記住.的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這元朝皇帝,反而比我們漢人自己的皇帝開明。”

明朝時期,有部分工匠小聲議論。

老一點的長輩嗤笑一聲:“想什麼呢,開明的話為什麼那麼多起義的?你以為隻有我們現在的皇帝一支起義軍嗎?大家都活不下去,天底下遍地都是鬨事的。”

工匠有些不解:“可是天幕這個聽起來不錯啊。”

“立國之初,要收攏人心罷了。”經曆過許多事情的老人冷笑,“等天下穩定了,漢人溫馴了,就開始恢複真實的嘴臉。”

說著,他自己突然忍不住歎氣:“彆說這蒙古皇帝,哪個皇帝不一樣哦。”

有外敵威脅時,就對自己百姓客客氣氣,各種政策各種福利;

一旦真正的天下太平,看似好像周圍敵人都打平了,就開始恢複統治者的真實面目,奴役,壓迫,隨之而來。

老人對天幕上所謂的開明君王根本不感興趣,他更感興趣的是後世。

不知道後世的平民百姓,還用受到這樣的壓迫嗎?

千年以後的世界,與現在有什麼不一樣?

【1261年,太醫院使王猷向元世祖奏報請求恢複因為戰亂荒廢的醫學校,忽必烈下旨給中書省長官忽魯不花,派遣太醫院副使王安仁,懸掛金牌,前去隨路,設立醫學。】

【忽必烈下令,各科醫學生必須學習《素問》《難經》兩部醫學理論著作,和由北宋太醫院編纂的《聖濟總錄》,公元1284年,又令翰林承旨撒裡蠻、翰林集賢大學士許國禎,集諸路醫學教授增修《本草》。】

【公元1285年,忽必烈再次下令,讓今後從醫者必須精通四書,這裡的儒家四書是作為醫者的道德要求“四書實為學之本,進德之門”,同時還要求掌握《尚書》《春秋》等儒家基本經典。但是大家需要注意,這時候已經屬於醫為主,儒為輔。】

一句主輔不同,讓各朝的儒生和醫者再次掐起來。

【元朝繼承了宋朝的十三科,以及宋朝的針灸銅人,並且有了新的發展。】

【宋人王惟一用青銅澆鑄的人體經絡腧穴模型,在宋朝時供醫學臨床使用,並且繪製圖經頒布各州。兩個銅人一個放在醫官院,一個放在相國寺。】

【到元朝時期,因為戰亂,也因為年久失修,王惟一銅人損壞到無法使用,直到1265年,尼波羅人阿尼哥將之修複完成,被安置在了三皇廟,再次恢複使用。】

三皇廟內有曆代名醫像,東有神機堂,神機堂裡就放著銅人、針灸圖二十四幅。

五臟旁邊注釋為溪穀所會,各為小竅。

又刻針灸經於石,

其碑之題篆是宋仁宗的親筆禦筆。

.

“咦,這不是我大明的針灸銅人嗎?”大明太醫院的太醫看到天幕放出來的針灸銅人模樣,頓時覺得十分熟悉。

洪武年間,針灸銅人被朱元璋從三皇廟取入宮中,隻留下圖經,從此,針灸銅人就成為了深宮之寶。

【從此之後,不少學醫者會把銅人腧□□描摹下來,拿回家中,在書房甚至臥室的牆上懸掛經□□,日日觀看,早晚查看審視學習、】

【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了現代哦,大家有沒有覺得很熟悉?】

古代的中醫館,掛著腧□□;

現代的中醫館,牆上依然掛著腧□□。

荊咕將古今兩個中醫館的圖片並排放在一起,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對比的不同之處與相似之處。

儘管畫法不同,色彩不同,但是許多相似的穴位與經絡,仿佛是不同時空相同的文化脈絡,將從古至今的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文化串聯在一起,一直深入華夏文明的骨髓,深入曆史畫卷的底色。

初時,看著不起眼,但是攤開之後細細查看,就能看出那共同的文化交疊。

.

蒙元時期的醫者,看到後世的中醫館,再看看自己的中醫館,突然有種熱淚盈眶的感動。

儘管時空相隔千年,但是那熟悉的藥櫃,熟悉的腧□□,熟悉的經絡穴位,仿佛在告訴他:你雖然看似渺小如砂礫,但是你的努力彙聚入醫學,依然一起流傳到了後世,造福了後世子孫。

“他們沒有忘記,沒有忘記……”醫者喃喃低語,似乎在說給病人聽,也是在說給自己聽。

【說了針灸銅人許多次,從宋朝說到元朝,那麼針灸銅人如何使用呢?】

荊咕放出一個簡單的模擬效果動畫:

在教學或者考試時,先在銅人體表塗蠟,使穴位、經絡被覆蓋,孔穴亦被蠟堵住,再向銅人體內注水,讓學生選穴紮針,若取穴有誤,則針不能入。若取穴正確,則水可以從拔針之後的針眼裡射出。

.

“快快快!記下記下!”

先是清晰的大幅腧□□,然後是針灸銅人的全身圖和穴位備注,如此清晰,讓帝王和民間有條件的名醫都激動起來。

天幕已經給他們提供了如此清晰的資料,這樣還不能自製個針灸銅人,那就真是自己無能了!

一時之間,無數太醫、名醫都開始研製針灸銅人,有些技術不過關就與工匠合作,促進了醫學與工業的雙向發展。

當然,此乃後話,此時天幕依然在繼續講述,天幕下的古人依然在學習。

【比較特殊的是,蒙古人不如儒家這麼重視所謂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也”,所以元朝的醫,是會用屍體解剖的方式來進行臨床試驗與治療,這又是醫學界的一大改進。】

根據史料記載,蒙古醫生會取死囚來進行屍體解剖。

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元人不怎麼重視繪畫的原因,

並沒有元朝的人體解剖圖流傳下來,是一大遺憾。

但是元朝有元翰林學士忽公泰,著《金蘭循經取□□解》一書,該書繪有臟腑前後兔,手足三陰、三陽圖,以及十四經絡流注等,各為注釋,並有附圖,對當代針灸學家和後世針灸學家有不少影響。

還有忽思慧著《飲膳正要》3卷,該書包含了蒙古、漢族、回回、藏族等各族人民常用食物和食譜,分為養生、妊娠、乳母等等專門篇章,還插入了精美的圖畫,能夠從書中看到少數民族的飲食特色,非常具有價值。

沙圖穆蘇,撰有《瑞竹堂經驗方》15卷,描寫有北方各民族的用藥特點,內容同樣豐富。

【元朝朝廷對醫學生的要求同樣十分嚴格,“諸醫人於十三科內,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醫”,同時也有職業技能的考核。即使考試合格,在日後發生醫療事故,醫學提舉司的主管負責人和醫學教授都會受到牽連。】

【元仁宗:“考試若是有徇私舞弊者,一經查實,嚴懲不貸。在醫學院學習過的醫者,日後若是用錯人害死人姓名,同樣得嚴懲。”】

【元朝時期,還有了曆史上最早出現的醫學學術交流會議。】

每月朔望兩日,三皇廟前,都會有醫生學術交流會議。

到了這一天,各地的三皇廟前十分熱鬨,當地或者外地的醫生彙聚一堂,一起交流近期的診治情況。

比如醫生們會介紹自己看過的病人,是何情況,怎樣的病因,如何診治,療效如何等等。

.

“這個不錯!”

趙禎立刻吩咐:“大宋也可以學!”

總是元朝學大宋,大宋也可以學習元朝。

雖然以宋朝注重文人士大夫的風氣不可能醫學入三皇廟,更不可能廢除科舉,但是這個學術交流會議還是很好學的,並且很快得到了官員們的認可,效率很高地開始討論醫學學會交流會議在哪裡辦比較好,得拿出什麼章程,甚至引申到了其他行業。

【元朝同樣注重醫書的編纂,民間醫學教育開始蓬勃發展,為醫藥典籍的編輯、出版、流傳、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朝廷重視醫書之後,對民間也有影響,當時流行的醫書語言精煉,甚至出現了詩詞曲賦的形式,讀起來朗朗上口,更便於初學者記憶和背誦。比如曾世榮的《活幼心書》《活幼口議》等。】

【最大的優點,就是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原本醫藥落後的狀況也得到了改變,傳統的中原醫藥和少數民族醫藥得以互相借鑒和補充。】

在一片深綠淺綠交疊的大山裡,膚色黝黑的當地向導撓頭:“少數民族不是巫嗎,還有醫?”

李時珍耐心解釋:“漢族遠古時期也是巫醫不分,都有一個發展過程。”

“哦,那他們擅長什麼?語言與我們漢族不一樣,是不是擅長的也不一樣?”向導無意間一句話,讓李時珍微微頓了頓。

“許多少數民族地處深山,或者荒郊野嶺,經常與蟲蟻蛇鼠為伴,在處理瘴氣或者蛇毒之類的確有更為精妙的手段。”正在到處尋藥記錄的李時珍受到啟發,“或許,我也可以去跟那些少數民族學習學習。”

他的目光悠遠地投向遠處的蒼茫大山。

原本聽說這裡的少數民族不歡迎外人很難接觸,甚至還會用塗了毒藥的毒箭來驅趕,為了小命,原本打算在外面采采草藥就離開,經過天幕這麼一說,他有了新的想法。

來都來了,不深入去探險一下,豈不是白來?

想到這裡,李時珍調轉腳步,義無反顧朝著深山的方向走去……

【當然,元朝短暫,也注定這些醫學相關的措施無法長久。】

【元朝末年,資金的匱乏讓三皇廟建立起來之後,缺乏必要的管理與維護,地方上的吏治腐敗,也讓醫學教育無法得到好的引導,於是,地方上開始庸醫橫行、假藥泛濫,甚至成為了元朝文學作品創作的主要話題。】

【庸醫泛濫的後果之一,就是民眾對醫生失去了新人,醫患糾紛越來越多,很多百姓寧願相信巫師相信祝由術。】

【我們後世經常聽到“蒙古大夫”,“蒙古大夫”有兩個意思,一個單純是客觀的指蒙古族的從醫者,另一個就是一個貶義詞,意思跟半吊子大夫差不多,根源就與元朝時期的蒙古大夫有些關係。】

【但是,蒙古大夫,真得水平很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