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 章 商業與貨幣2(1 / 1)

【華夏古代的貨幣,從貝開始。】

【然後是銅,金,銀。】

【白銀作為貨幣本位的時間比較晚,白銀為什麼貶值,先賣個關子。】

朱元璋想著自己的大明寶鈔,還有些美滋滋:“朕就知道白銀不靠譜,所以下了銀禁令。”

但是朱元璋不知道的是,銀禁令下了也沒有,民間使用白銀屢禁不止。

尤其是大明寶鈔在不斷的貶值,到了隆慶年間,明朝官方不得不承認白銀、銅錢與寶鈔一起合法流通的地位。

百年間貶值上千倍的大明寶鈔,在白銀被認可後,大明寶鈔在民間的貿易中快速被拋棄,明朝進入了銀錢並行的時代,重新回到金屬貨幣的時代。

弘曆兩眼一懵,感覺自己的盛世怎麼到處都是問題:“要完!大清基本都是用白銀!天幕好像說過朕晚年有通貨膨脹貨幣貶值?莫非就是白銀的問題?”

他堅決不承認是自己的問題。

清軍入關以後,前二位皇帝,順治、康熙、雍正,吸取大明“錢荒”的教訓,屢下銅禁令,嚴禁民間私鑄銅錢,讓民間的白銀流通起來,正式成為貨幣。

到了乾隆時期,白銀成為了儲備貨幣,進入了銀錢二元本位。

這一時期,全國都在使用朝廷的製式錢,看起來一片歌舞升平,也是弘曆驕傲的資本之一。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外來的白銀,將會對華夏本土的白銀市場進行大量衝擊,並且動搖整個國家的根基。

【黃帝時期,市場上交易憑借道德約束,彼此之間沒有欺詐行為;】

【夏朝時期,出現專門從事交易工作的商人。

這裡的“商”並不是後面的“商朝”的商,但是同樣有關係。】

“商”原本是居住在黃河下遊的古老部落,商的元祖契,因為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在“商”地。

契的孫子相土,遷居到商丘。

相土時期,傳說相土發明了馴馬,用馬槽喂養、圈養來馴服馬匹,訓練它拉車駝物。

在畜力的使用下,商部落畜牧業已經比較發達,經常用牲畜跟其他部落交換。

隨後,相土的孫子王亥發明了服牛——也就是馴服牛作為畜力的技術,開始駕駛著牛車到黃河北岸擴大貿易。

王亥也被認為是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記載的商人,最早開始經商貿易,後來在與有易氏貿易時,被有易氏殺死,牛羊被奪走。

建立商朝的開國君王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

在夏朝時期,商部落成為夏朝方國中的商國,商湯原本是商國的君王,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輔助下滅掉周圍的其他方國,最終滅夏,定都商丘,建立國號“商”。

後世發掘的商朝甲骨卜辭中,能看到被商朝人祭祀的“高祖”有二人,分彆是“高祖契”“高祖湯”“高祖亥”。

.

除了商族,還有以為最早的商業管理者,被後世當做名相典範的伊尹。

“王有女樂二萬人,女樂怎麼能少得了華服美飾?”伊尹看到夏桀沉迷奢侈享樂時,很快就針對其需求,設計了一套陷阱。

“用最好的絲織品,去買賣交換夏人的糧食,我們就有機會。?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此時還是商國國君的湯,支持商業發展,對此計謀大為讚賞:“可以一試。”

伊尹彙聚了商國與其他方國最好的絲織品,集合了商國最好的商人,朝著陽城出發。

商國的商人到處做生意,即使到了陽城也沒有引起夏人的警惕,反而彙聚過來開始查看新貨物,立刻被精心準備的絲織品吸引了。

“最近新到的布匹真好看。”

伊尹慫恿:“這樣好的布匹進貢給王,一定能得到王的賞賜!”

夏人心動之餘,問了問價錢,又有些猶豫。

要這麼多糧食,不便宜。

誰知正在這時,有人突然衝進來,把先來的夏人擠到一邊:

“哎哎哎,昨天的布還有沒有!”

說著,也不管前面的夏人買不買,看到面前的布匹,直接一口價叫到:“我全要了!”

這人,正是伊尹安排的“托”。

他看到伊尹,故意當著眾多顧客的面,一邊示意仆人搬運用來付賬買布的糧食,一邊仿佛得意忘形一般就當著眾多客人的面說道:“王給我封了個官嘿嘿,多虧了你的布,王很喜歡!”

這位托也不怕被住在都城的顧客去調查,伊尹準備良久,自然一切都安排的妥妥當當,把這位內奸安排好了,才趁此機會來賣布。

顧客們原本還猶豫的心態,看到買布升官的後來者直接包圓了所有的布匹,頓時急了:“你怎麼能全買了?”

托兒道:“我家族那麼多人,誰不想當官?”

“先來後到,我先來的!”

“我出高價!”

“我先出的粟米,我先買!”

“是我先來的!”

“我來的更早,你們都給我讓開!”

……

眼看著一群顧客即將打起來,伊尹連忙喊道:

“明天還有,不急,明天還有!”

人群中又有人喊了聲:“官位就那幾個,被封完了哪還有我們的份!”

這樣一喊,氣氛更上頭了,夏人買布買的更瘋狂了。

伊尹就通過這樣的手段,讓夏人以粟來兌換絲織品,最終用絲織品換來了夏人的糧食,讓商湯獲得大量的糧食,作為軍糧儲備,取得了戰略優勢。

.

“管子看來也有學習伊尹之道。”

扶蘇看到伊尹的計謀,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離得最近的管仲的“齊紈魯縞”。

齊桓公與魯莊公不和,兩國多有摩擦,各自都認為自己的布料最好,齊桓公不服,於是管仲出了一個主意。

管仲要求,齊桓公經常穿魯縞,在國君

的倡導之下,從貴族學習到富商學習,齊國迅速流行起了魯縞。

但是,齊桓公緊接著下令,不允許齊國人織縞,隻能從魯國高價進口。

在高價的利益誘惑下,魯國人紛紛荒廢農業生產去織縞。

在這個時候,齊桓公再加一把火,再次提高魯縞的價格,讓魯國人瞬間被利益衝昏了頭腦,隻顧著大力生產縞布。

一年時間後,完全荒廢的農田顆粒無收,魯國人陷入糧荒。

這時,齊桓公開始穿紈布,齊國上下齊齊拋棄了魯縞。

魯國的魯縞賣不出去,堆積成山,偏偏還遭遇了糧荒,不得不向齊國買糧食。

齊國故意把糧食價格一提再提,最終不但把魯國的錢重新賺了回來,還讓無力繼續買糧的魯國人陷入饑荒。

魯莊公這時才發現不對勁,連忙向齊桓公求饒,宣布魯國願意聽從齊國調遣,齊桓公聽從管仲的建議,這才開倉放糧。

嬴政自然也知道這個典故,他看向朝中的文武大臣,還有百家弟子。

不知道,這些人裡面有沒有屬於大秦的伊尹,或者管仲?

【“商人”的名字來源於商朝,但是“商朝”來源於更古老的商族,華夏的商業與商部落息息相關,也與他們重商的政策有關。】

“想不到,總被說無道暴.政的商朝,竟然還是重商的朝代。”元朝末年,同樣正在經曆亂世的沈萬二一邊與友人喝酒,一邊吐槽。

友人道:“那也隻是商紂王暴.政,末代帝王誰不是這樣。”

沈萬二冷笑幾聲,看向元朝朝廷所在的方向:“嗬嗬,你也說了是帝王。商人有資格暴.政嗎?還不是朝廷腐敗,君王無道。”

友人連忙給他倒酒:“小聲點。”

沈萬二端起一杯酒,狠狠一口飲儘,仿佛把胸口的憤懣一口吞下。

“行了,也不用怨恨,天幕這一期說完,朝廷怎麼都會重視商人。”友人說起來,提起朝廷的事,“現在朝廷已經在重視海外市場,在招募商人出海,你怎麼不去?”

元朝本就注重海外貿易,在天幕提起後,更加重視,也開始主動招募民間商人為朝廷效力。

但是其中對漢人的歧視,對商人的不以為意,並不是一時半會能消除的,沈萬二經商多年,早就看透了,不由有些心灰意冷。

“沒興趣。”沈萬二意興闌珊地喝口酒,“到處是農民起義,出海又有何用,說不定等我回來已經改朝換代了。”

說起來,他原本打算選一支起義軍投資,但是天幕上說過後面的明清更加保守,還沒元宋對商人的開明,沈萬二又沒興趣了。

投資起義軍不是好選擇,什麼也不做也容易被起義軍或者官府搜刮,在亂世裡,手中沒有軍隊的商人就像是待宰的肥羊,誰看了都想來薅幾把羊毛。

“喝酒喝酒。”一開口就是大逆不道的話,友人聽著就害怕,生怕自己跟著一起被抓。

兩人在亂世之中,都有些左右搖擺,此時

聽著天幕,不由也想聽一聽,未來的方向如何走是好。

【商周時期,統治者都很重視商業,製定保護商業的政策,商朝的都邑已經出現了經商的“市”和“肆?[]?來[]_看最新章節_完整章節”,商人就在“市”內進行商業活動。】

【到西周時期,統治者推行“工商食官”政策,有太宰總管商業,司市專掌市之治教政刑,有肆長負責檢查貨物,賈師定貨物價值,質人掌成市之貨賄。】

商周時期,“市”與“肆”都是專門劃分出來的經商區域,“工商食官”更傾向於是官方管理的官商。

有官員統一管理,有統一貨幣交易,西周時期的商業在古代史料中記載,是比較公平道德的交易。

.

“王亥賣牛羊都能被有易氏殺人越貨,怎麼可能全是公平道德。”

巴清笑著搖搖頭。

果然,史書也不能儘信。

她那位已經在鹹陽開了紡織作坊的族人請教道:“可是天幕說了是官方管理,還有史料為證,這都不可能嗎?”

巴清慢悠悠道:“商人講究和氣生財,官商更不用說,出門在外行商,無非必要誰會撕破臉皮?”

看著年輕的紡織坊主沉思的模樣,巴清告誡道:“寫書的與經商的可不是同一批人,日後你若是看書,也要想想合不合用,看天幕也是一樣,要自己動動腦子。”

紡織坊主點點頭,她明白了巴清的意思。

可能在朝廷的眼中,隻要沒死人,沒鬨到國君面前就是和平交易。

但是商業交易中的彎彎繞繞,不說還年輕的紡織坊主,哪怕是巴清,經曆了許多,也不敢說都能避開。

可能在朝廷官兵的監督下,不能鬨事,但是真正的公平,豈是寫兩個字那麼簡單。

巴清就不信,貴族與普通平民做交易時,不會占據貴族身份占便宜,這對普通平民來說,算得上公平嗎?

【春秋戰國時期,朝廷壟斷的“工商食官”製度開始衰落,官退,私進,出現了更多的私人商業,商業更加繁榮。】

【這一時期的商業活動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有士人的加入,出現了士而商、商而士的現場。士加入商後,提高了商人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準。

範蠡輔助越王勾踐複國,官拜上將軍後,退隱民間開始經商;

管仲未發跡前,與鮑叔牙合夥做生意;

還有商朝時期,呂尚未遇到文王之前在朝歌與孟津的市肆做過屠夫和賣漿飲的營生。

甚至據說舜曾經在頓邱做買賣。

無論是發跡前經商,還是發跡後退隱經商,至少可以看到,這個時期並沒有後世商人不能科舉、不能為官那樣的限製,士而商、商而士,是很常見的現象。

.

大唐,一向灑脫的李白難得有些無耐。

“先秦時期,商人都可以直接入朝為官,在大唐卻是連商人的子嗣都不能參加科舉!”

他就是商賈之子,有心報國卻連

參加科舉的資格都沒有,到處拜訪名士來引薦自己,但是很可惜,依然沒有得到機會。

“罷了,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必執著於當官!”不需要人勸誡,李白很快自己想開了,在窗邊自斟自酌,看到天幕上的商周商貿,立刻來了靈感,大喊:“小二,上筆墨!”

他又有靈感了!

小二激動地快速呈上筆墨,還有一塊長長的木板。

在唐朝,因為詩歌興盛,酒樓都有詩板、詩壁的存在。

詩板是刷好油漆的木板,可以提供給客人寫詩,寫完就會掛在酒樓裡給眾人參觀;詩壁就是一面特意留出來的空白牆壁,給客人自由發揮,類似現代的留言牆。

李白借著酒興,肆意揮毫,天幕仿佛也成了他的背影音,繼續講述著這首詩的背後故事。

【與後世儒家對商業的排斥不同,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學與商業緊密聯係,並不是單純的排斥。】

許多儒學大師本身就關注商業發展。

孔子學生中,比較著名的商人有子貢,先在魯國做官,後來加入從商的隊伍。

所謂“陶朱事業,端木生涯”,陶朱指的是陶朱公範蠡,端木就是指端木賜子貢,後世商人把二者當做是儒商的鼻祖。

孟子同樣重視商業,主張“通功易事”,也就是提倡互通成果,交易產品,彼此學習。

孟子還提倡取消關稅,這同樣是有助於商業貿易繁榮的政策,放在現代這樣的理念也很實用;

荀子從社會分工的角度論證社會應該有專業的商人,“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

他還主張公平貿易,反對商業欺詐,要求商人有公平的經營理念。

到秦漢時期才開始出現商人“其人甚可賤”,在後期商業和商人的地位起起伏伏,但都被限製諸多,士大夫投身商業再也不會有春秋戰國時期的景象了。

.

明朝時期,知道朱元璋重本抑末政策的朱棣偷偷去看朱元璋。

不知道天下商人知道先秦時期連儒家都不是那麼反對商業會如何?

不知道父皇又會如何對待那些可能有意見的商人?

還是強勢鎮壓嗎?

朱元璋的心毫無波瀾,他連海禁都解了,再解除重本抑末算什麼。

大明的天下才是最重要的,在江山社稷面前,哪怕是老朱自己的臉面,也沒那麼重要。

隻是看到老四鬼鬼祟祟的眼神,朱元璋一臉嫌棄。

彆人的兒子那麼英明神武,像李淵的兒女,都那麼優秀,自己的兒子怎麼這麼猥瑣!

“老四,閒的沒事乾就去抄天幕。”朱元璋面無表情,給朱棣立刻安排了事情。

朱棣:好吧,老父親又生氣了。

不過這個態度,看來有戲?

【在學派林立的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時代學派也不止百家,除了耳熟能詳的儒墨兵法,還有一個從微觀經濟角度探討經營

管理問題的學派,商家學派。】

【商家學派,也稱“貨殖家”或者“治生家?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自成獨立學派,有自身鮮明的特色。】

【這個學派,以白圭、範蠡為代表,後來被司馬遷稱呼白圭為“治生鼻祖”,這裡的“治生”意思是經營管理。】

不同於管仲的改革法製,用經濟實行貿易戰來攻擊國家進行稱霸事業,商家學派並沒有政治上的野心,處於富貴也能及時抽身去民間經商,主要就是設學授徒,經營致富。

比如白圭,被後世尊為“商祖”,曾經輔助魏惠王,官至相國,還幫魏國治水,解決了魏國都城的黃河水患。但是最後棄政從商;

範蠡,被後世尊為“商聖”,曾經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官至上將軍後依然辭職歸隱,到哪裡都能大賺特賺。

從現代的角度看,商家學派已經有一些比較先進的商業理念。

比如,強調“時”。

白圭提倡“樂觀時變”,範蠡提倡“與時逐”,就是要重視不斷變化的市場上帶來的經營機會。

先秦時期的商業,因為生產力的局限,主要是交易農產品以及由農產品加工而成的手工業品,這些商品本身就會受到季節性和地區性的限製。

所以,商人要選擇好的時機投機和買賣。

.

白圭在民間行走,看到秋季豐收的景象,主動與農人搭訕:“今年的收成不錯。”

農人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撓撓頭:“嘿嘿,是。”

白圭耐心地與農人一番攀談後,拉攏了雙方的關係後,才直奔主題:“交完稅還有多餘的糧食,賣嗎?”

農人倒也沒有拒絕,他看著白圭不凡的氣度,心裡有了些許期待:“怎麼,你們要買?”

白圭:“得看你什麼價格。”

“嘿嘿,這個數。”農人就住在都城附近,買賣過糧食,對糧價還是熟悉的,聞言直接給出一個數字,本以為這貴人很好說話,誰知貴人似乎有些摳門,拒絕了:

“太貴了。”

農人連忙道:“我家糧食種的好,你看,這顆粒飽滿著,大的很。”

白圭又一番講價,最終雙方各退一步,找出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價格,即將談攏之際,又道:“我多買點,你給便宜點。”

農人今年實在是豐收了,想趁機賺錢,最終還是談妥了價格。

白圭最終來收糧時,帶著自己的商隊。

一方面是為了運輸農家的糧食,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賣貨。

白圭讓商隊的人與農人往車上搬運糧食時,農人恰好看到了車上的新貨物,一下子眼睛就直了:“你這絲織品看起來不錯,像是綢子。”

“您眼力真不錯!”白圭恰似不經意般漏出幾匹布,重新蓋好,“上品的絲綢,剛收的,不便宜呢。”

“還有這漆器,看風格,楚國的吧?”

“是,楚國貴人用的,可貴著。”

接下來,就是順理成章的新

生意,和商人最擅長的欲拒還迎的演技。

“賣不?”

“不賣,這是收了到國都去賣的,這裡能賣幾個錢。”

“你是看不起人不是?”

“真得貴,你們買不起。”

“你就是看不起人!”

“這樣,我這裡有次一等的,你看看。”

越是不賣,農人越是想要,哪怕給出了次一等的,依然讓人心裡最渴望那第一眼看到的最好的東西。

哪怕白圭故意把最好的布匹漆器蓋住,目光依然不斷地往那邊瞥。

“價作幾何?”嘴上問著次一等的布匹,農人心裡想的依然是最好的布匹。

白圭分彆說出價格。

農人有些死心了。

貴人的好布果然是貴的很,次一等的也還行,但是見過好的,再看次等的,總覺得差了許多。

家人勸他:“買點普通的布料,給家裡換件新衣服就不錯了。”

農人也按照家人的吩咐,買了足夠家裡人用的普通的次布,可是回到家裡,一直到晚上睡覺,還在心心念念:“那綢子,是真好啊!”

不光這一戶農人喜歡,這一個村都陷入了過年一般喜慶氣氛中。

村人們熱熱鬨鬨,買布裁衣,豐收也帶來了換新衣、新家具的時候。

等到第二天,農人聽到鄰居嚷嚷:“趙家買了綢子咧!”

農人比家中女眷跑得還快:“快去看看!”

等來到趙家,才發現許多人都來到趙家看熱鬨,看那一匹在陽光下有著溫潤光澤的綢布,看得他眼睛都直了。

他忍不住伸手去撫摸:真好啊,摸著真舒服!

趙家人拍開他的手:“彆摸,手糙的很,彆把我的布摸壞了。”

農人也不生氣。

綢子真是細膩,真覺得自己的糙手都配不上。

“買一匹!”最終農人一咬牙,還是上鉤了,主動去找白圭,“就一匹!我女娃兒要定親了,給我家女娃兒做一身新衣服就夠了!”

如果不是婚嫁這樣的大事,他還不舍得買。

白圭瞅準的是時機,抓準的是心態,特意在這裡等著。

在秋收產糧區穀物集中上市而價格低的時候,白圭就大量收購廉價穀物。

然後利用農人售賣糧食想要換取服飾家具的心態,用可以存放更久的絲織品、漆器等來兌換,這樣剛剛支付出去的糧款再次回到自己手上。

一次經營,雙倍利潤。

.

漢朝,桑弘羊非常懂白圭的策略,含笑撫須:“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農人覺得糧食夠多了,想賣出去換東西,那商人就迎合需求買回來;

農人想要買新衣服新家具,那商人就提供新布匹新漆器,同樣是迎合農人的需求。

說什麼“無奸不商”,不過是人類本身就有需求,商人迎合了人類的需求罷了。

比如他,迎合帝王

的需求,不也是一種商?

【在經營策略上⒏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白圭已經有了長線投入與短線投入的概念。】

比如面對大眾化商品,以薄利多銷為主,比如普通的木質農具,家用的手工品,就選擇短線投入;

面對容易受到季節和氣候變化影響的產品,就會選擇長線投入。

旱災之年舟船廉價就購入舟船,水災之年車輛廉價就購入水車。還有需要等待豐收的良種和糧食,進行反季節操作,購入商品長期貯存,利用商品市場冷熱轉換的時間差,通過獲取價格差來賺取利潤。

除此之外,還有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並立的特殊背景,讓商人從這個國家帶去另一個諸侯國喜歡的奢侈品,因為路途遙遠不易保存,選擇重量不大易於攜帶、價格高昂易於保存的貨物,也屬於長線投入。

這樣的長線投入,賺取的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價格差。

【在遠古時期,經商活動還隻是以自身需求進行貿易,但是到了商家學派出現,就開始有了商業道德的行為準則,這也是一行有了行規,有了靈魂。】

白圭當時的名望可比王侯,但是在經商過程中,提倡的是與民同樂,與受雇於自己的普通員工同苦樂,經常一起吃飯,一起勞動,頗有現代企業家親近員工的架勢。

而範蠡提倡的是進行慈善活動,“分散與貧交疏昆弟”“富好行其德”。

範蠡非常樂善好施,成為富商之後,經常給貧苦人家施粥,主動出錢捐修橋修路,還直接分發錢財給貧苦鄉鄰。

天幕上,在古代,範蠡先去查看施粥的攤位,親自去鍋邊看了看粟米夠不夠,攪和一下覺得太稀了,吩咐道:“再加點粟。”

他經過一群瘦骨嶙峋的庶民,眼裡滿是心疼,又吩咐人去買藥:“冬日裡天寒,煮些禦寒的藥湯分發下去。”

聽到的庶民連連道謝:

“多謝陶朱公!”

“多謝陶朱公!”

……

範蠡朝著眾人微微頷首,繼續行走。

他走到大橋邊,新建造的大橋落成,地方官邀請範蠡宴飲,並且在宴席上大力感謝:“多謝陶朱公出資,讓我們有了新的木橋!”

又是一片道謝聲。

聲音喧嘩,與另一片鼓掌聲幾乎重疊在了一起。

天幕上出現了現代的畫面。

在現代,企業捐款,大張旗鼓著,動不動弄一個巨大的招牌:“XX企業慈善捐款500萬!”

還配合著不同場合,各種各樣的項目都會出資,範圍更加廣泛。

“XX企業資助貧寒學子!”

“XX企業資助基礎建設!”

“XX企業資助……”

不論商人出於怎樣的心思,但是當錢財到位,對於正需要錢財的需求者來說,就是最大的幫助。

.

司馬遷誇過範蠡樂善好施,扶貧助弱,但是到現在,開始覺得不對勁了:“商人逐利,古今都有巨商做慈

善,真得隻是出於好心嗎?”

桑弘羊再次誇獎:“這就是‘揚名’!先為自己樹立一個好名聲好形象,有了一個好的信譽,其他人在面對同樣的商業選擇對象時,寧願選擇更有信譽的陶朱公。”

東郭鹹陽眼裡滿是崇拜:“陶朱公實乃吾輩楷模!”

再看到後世的大招牌,全方位的資助,東郭鹹陽的眼睛瞪得更大了。

還是後世的商人花樣多!

捐錢都可以給自己這麼誇張的宣傳,他們還是太含蓄了,隻自己人宴飲遠遠不夠,哪裡有哪些捐款現場的人多!

劉徹摸摸下巴,看著也有些心動。

他也想要完全忠於自己的孤臣,若是他用自己的私庫去資助學子,不知道有沒有用?

【先秦時期,出現了許多商業奇才,誰能想到,這已經是商業人才的最後盛世?】

宋國商人計然,也是範蠡的老師,五計滅吳國;

鄭國商人弦高,以十二牛犒賞秦國大軍,使得鄭國滅除了一場戰爭;

鄭國商人子產,身處廟堂之高,依然竭力維護商家利益。

還有管仲,呂不韋等等,都曾經是商家學派的商人。

在沒有重農抑商的春秋戰國,商界人才濟濟,既可民間致富,也可以上朝堂定國安邦。

【後面的商業人才,有管仲才華的沒有他受皇帝器重,有管仲變法決心的沒遇上信念堅決的皇帝,或者很難得到管仲那樣的善終。】

【下面,不得不提的就是,商業奇才管仲,與他的貿易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