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 章 植物間諜7(1 / 1)

【故事得重新回到喜馬拉雅山脈。】

【這一次,我們從發源於青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流域說起。】

【這裡是桑樹的故鄉,時至今日,仍然有許多野生桑樹生長在這裡。】

【喜馬拉雅山區域上不僅有古老的茶樹、古老的野蘋果樹王、古老的桃樹祖宗,也有地球上最古老的桑樹“桑樹王”,至今已經在高原上度過了1600多個春秋。】

“這喜馬拉雅山真是一塊寶地啊!”嬴政雄心勃勃,越看喜馬拉雅山越喜歡。

“快瞧瞧在哪裡?”

天幕曾經放出過的地圖立刻被攤在帝王的桌案前,嬴政一眼掃過,扶蘇也順帶看了一眼:“竟然不在大秦境內?”

嬴政並不意外,這地方還好遙遠,但是他充滿信心:“不,遲早是我大秦的!”

【桑樹是一種極為長壽的植物,在過去的1億年間,桑樹基因的進化速度是同類植物的3倍,僅僅通過光合作用,桑樹獲得滿滿的能量,僅在桑葉中就含有2000多種蛋白質,擁有著強大的生存能力,以及讓人類望塵莫及的長壽基因。】

“1600歲,人要是能活的這麼長久該多好!”劉徹聽到這壽命,饞的恨不得現在自己就化身為桑樹。

滿朝文武,在如此長壽的年限下,誰能不心動呢。

汲黯道:“1億年,說明桑樹在這個世界上存活了1億年!果然是長壽!”

【大家同樣可以看到,原始的野桑樹,其實極為巨大。它和茶樹一樣,是因為人類的馴化才矮化的。】

【從5000多年前,華夏的古人已經開始了對桑樹的馴化改良。】

地桑是桑樹馴化史上的一個重大飛躍,桑樹的身高越來越矮小,主要任務就是長出好的桑葉,一旦不符合人類的要求,生命就會被終結。

桑樹從青藏高原走出,走向中原,走向全國各地,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壽命開始縮短,被定格在短短的20年左右。

華夏人,是講究實用的。

到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桑樹已經開始遍布華夏所有省份。

北至內蒙古、西到新疆、南到海南島北部,桑樹的身影無處不在,華夏成為世界上桑樹品種最多的國家。

.

“我西漢的面積這麼大!”漢初,劉邦開心了。

後世子孫果然不錯,讓他的大漢如此巨大,比大秦疆域更大,太滿意了!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2號祭祀坑裡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青銅神樹,外形和《山海經》所描述的神樹非常接近。】

【傳說,桑樹起初被叫做扶桑,在《山海經·海外東經》裡就有關於扶桑的記載。】

【劃重點:不是日本自稱扶桑國那個扶桑!他們是自稱的!】

“怎麼哪裡都有日本?”

李治很不滿,他還記得天幕說過日本統治者自稱“天皇”,這分明是盜竊他的稱號,現在還

自稱“扶桑”,這分明是書中的神樹,有它日本什麼事?

“又是自稱天皇又是自稱扶桑,怎麼不乾脆自稱上帝老兒算了。”

“上帝”並不是舶來詞,在華夏古代《尚書》裡已經存在,在古代指天上主宰萬物的神。在道教裡有“昊天上帝”,大唐皇室信道信佛都有,李治所說的“上帝老兒”指的就是昊天上帝。

“上帝”專指西方宗教神,是明代利瑪竇將天主教傳至華夏時,為了便於傳教,將拉丁文“Deus”翻譯成中文古已有之的“上帝”。

後來,利瑪竇了解到朱熹將“天”解釋為一種義理,與“Deus”含義不同,開始使用“天主”和“上帝”分開。

到太平天國的傳教士翻譯《聖.經》時,開始廣泛使用“上帝”,這才有了後世普遍的印象,以為專指西方神。

【日本許多文明都能從華夏找到影子,比如他們也有“戰國時代”,他們還有地名叫做四國與九州,還因此大放厥詞在華夏出對聯要求對下聯。】

日本到華夏的留學生曾經出過一副上聯:“日本東出,照遍四國九州”。

非常囂張,也非常自信。

因為當時的日本強大到打遍亞洲,中日海戰戰勝、日俄海戰戰勝,除了侵華,還侵略了朝鮮、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緬甸等亞洲諸國,甚至還有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留學生的“四國”和“九州”不僅僅是指自己國家的地名,在華夏的領土上,留學生非常熟悉“九州”曾經指的是華夏九州,就是故意的挑釁。

.

“豈有此理!”剛聽完倭寇騷擾大明的明朝君臣們齊齊憤怒了。

“嗟爾小國,如此猖狂!”

朱元璋反而沒有生氣,眉頭緊緊皺起,看向朱棣:“老四,你怎麼看?”

朱棣:“如此小國竟然如此強大,我們需要警惕。”

朱元璋面無表情:“屁話!”

能打遍幾乎整個亞洲,這還不需要警惕那都傻子。

朱棣知道老爺子脾氣不好,連忙補充:“他們由弱變強肯定是有原因的,天幕說過日本的金礦銀礦多,前面一直在學唐宋,說明原本是不足的。搶著來大明朝貢騙取賞賜說明這個時期也不如大明。後面突然超越了大明,肯定是發生了什麼重要變化。”

朱棣做出總結:“既然這個變化就在大明期間,我們可以去找過去,然後搶過來!”

朱元璋再次罵道:“搶什麼搶,粗俗!”

“日本是大明的藩屬國,它的就是大明的,這叫大明替它保管。”

朱棣:“……”

父皇是不是被氣得進化了,竟然還學會如此文雅了,簡直奇跡。

【浙江河姆渡遺址中有蠶紋牙雕出土,安陽殷墟陪葬物中有玉蠶,甲骨文卜辭中也有“蠶”;

《詩經》等西周至戰國的文獻都有桑蠶蹤跡。】

【從新石器時代以來,桑蠶養殖業逐漸發展,

到春秋戰國時期成為農業領域的支柱產業之一。】

【遠在殷商時期,

甲骨文已經出現了“桑”字,

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有提筐采桑的圖案,《孟子》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都可以證明華夏栽種和利用桑樹之早。】

蜀漢,劉禪看著丞相的遺書“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可足矣。”淚流滿面。

丞相啊,你知道給我留桑樹,為什麼不多指點一下留點有用的大臣!我的大臣快不夠用了啊!

【桑樹不僅僅是蠶的飼料,也可以為養豬、牛、羊、雞、魚等畜禽水產養殖提供飼料。】

【現在已經有實驗,利用桑飼養牲畜和禽類,已經研製出了“桑香三寶”——桑葉土豬,桑葉牛肉,桑葉雞蛋。】

天幕裡的農業研究者看著著食用了桑葉和沒有食用桑葉的家畜家禽進行對比,挨個記錄體重和健康情況:

“食用了桑葉的豬、牛、雞免疫力明顯提高,對病毒抗病性更強,可以減少甚至杜絕抗生素的使用!”

後續對肉類也進行檢測,還有烹飪後嘗試口感。

“不僅味道更好,還很健康!”

“桑樹的蛋白也可以替代部分人工飼料,我們可以不斷嘗試。”

當售賣到市場上時,綠色健康的“桑香三寶”受到了市場的大力歡迎。

.

“這個我們可以學啊!”

古代的桑農激動了。

雖然桑蠶怕臟,家裡一般不會養家畜家禽,但是可以專門再桑田的另一處開辟個地方養豬養雞,種桑樹他們有經驗,完全可以再發展一項副業。

而且桑田一般是對永業田的稱呼,也就是可以繼承傳給後人的,在上面放心地種下桑樹,留給後人就是一筆穩定的財富,原本就可以養蠶可以吃桑葚,現在天幕又提到了更多用處,那做養肉更多的家畜家禽,不出售自家多點肉吃也不錯嘛。

【桑葉還可以做茶。

湖南利用桑葉製作出了桑香黑茶,開發出千兩、三尖、三磚三大係列等多個桑葉黑茶產品,實現了桑產業與茶產業的跨界合作,目前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並且創下年銷售收入2億元的收益。】

【桑樹的葉、根、果、皮皆可入藥。

果實桑葚可以食用,被國家衛生部列為“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藥食同源農產品。】

“2億!”同樣喝茶的大唐群臣眼紅了,李世民現在就想興起茶馬古道賣茶去。

“茶葉果然很賺錢!”

“還能入藥,這對百姓來說是最便宜的藥物了,陛下,可多種植桑樹!”魏征提議,李世民快速點頭:“種種種!長安周圍也要多種樹!”

難怪天幕說要多種樹,原來常見的桑樹都這麼多用處,其他樹木說不定也很多作用,隻不過他們沒發現,隻會用來吃果子當柴燒,現在想來,也不知道浪費了多少寶貝。

突然心痛!

【桑樹還是唯一能抗水淹3個月以上仍

然能存活的木本植物,非常適合在河灘荒洲,特彆是水庫消落帶種植,有助於調節濕地生態環境,還能很好的吸收重金屬,提高土壤肥力,綠化環境,減少水土流失。】

【此外,桑木可以製作器具,枝條可以編籮筐,桑皮可以造紙,桑葉發酵了可以做肥料,用桑葚、桑枝屑製作的培養基惡意用來培育食用菌。】

【毫不誇張的說,桑全身是寶!】

“對對對!”

蠶農們激動地立刻就扛著鋤頭出門了。

“真全身是寶,還嫌我家桑樹種少了。”

【華夏古代人工栽培桑樹十分普遍,統治者對桑樹種植十分重視,各朝各代均有對桑樹的保護和濫砍濫伐的嚴格規定。百姓同樣對桑樹十分喜愛,比如一般可以傳給子孫後代的田地叫做“桑田”,像愛護傳家寶一樣愛護。】

【華夏作為農耕大國,在重視的桑樹上不斷地進行選種優化,形成適應不同地方的良種。】

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地區已經育有魯桑。

南宋時期,魯桑傳入太湖流域,與當地土桑嫁接後形成更適合太湖流域的湖桑。湖桑因為養蠶後產出的蠶絲極為細膩頗受喜愛。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種記載了多種桑樹品種,女桑、檗桑、荊桑、地桑、魯桑等等,足以說明華夏的桑樹品種種類繁多,勞動人民對桑樹的繁殖、桑秒移栽、桑樹間種、桑園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都有完善的技術。

【蠶桑蠶桑,說到桑樹,自然離不開蠶。】

【其實世界上不止是華夏有蠶,但是隻有華夏將野生蠶馴化為家蠶。】

早在7000多年前,仰韶文化遺址中便已經發現了半枚蠶繭化石,上面有明確的利刃切割痕跡,這說明遠古時期蠶繭其實是用作食用的,遠古先民曾經用石刀和骨刀切割蠶繭,取出裡面的蠶蛹來充饑。

後來,人們研究出了繅絲技術,開始通過原始的繅絲技術來製取蠶絲,也開始有意識的選擇體型較大和齊整的蠶卵進行人工培育,這才有了後面的家蠶。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嫘祖繅絲養蠶的故事吧?】

相傳黃帝在種植五穀、修建房屋、發明水井的時候,嫘祖帶著婦女們上山剝取樹皮,織麻結網,剝取獸皮製作衣冠。

一次偶然機會,嫘祖在桑樹林中發現了白色的蠶繭,引起嫘祖的興趣。

她發現蠶繭是野蠶吐絲結網後把自己包裹在裡面,於是帶著蠶繭回家研究,最終研究出了繅絲的辦法。

首先,用熱水煮過蠶繭,把蠶繭表面的膠質溶解後,再用樹枝攪動送傘的絲狀物,找到蠶繭的絲頭,就可以從蠶繭裡牽扯拉出柔韌的蠶絲——這就是繅絲技術的起源。

嫘祖還根據結繩織網的原理,進一步把蠶絲織成絲帛,製成衣裳,這也就是最原始的絲綢衣裳。

從此,黃帝下令保護桑樹,和嫘祖一起帶領先民開始植桑養蠶、繅絲製衣。

後世為了感念嫘祖,將她尊為“先蠶”,即民間

的蠶神,

帝王們舉行“親耕禮”時,

皇後也要親自舉行“親蠶禮”。黃帝有“先農壇”,嫘祖也有“先蠶壇”。

【除了嫘祖這位原型應該是上古時期部落女首領的繅絲發明人,古蜀國王蠶叢相傳也是一位養蠶專家。】

相傳是蠶叢首先將野蠶收集起來進行人工飼養,將野蠶馴化成家蠶。

——根據桑樹的發源地,以及後來巴蜀之地的絲織產業特色,這個傳說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古人喜歡將某人的功績或者職業冠入姓氏作為尊稱,比如姓張的獵戶直接稱呼為獵戶張。

“蠶叢”不一定是姓“蠶”,應該是姓“叢”,養蠶做出了巨大貢獻才被人稱為“蠶叢”,後來他的部族被稱為“蠶叢氏”,他統治的蜀國的蜀字,是一棵彎曲的桑樹,樹下一隻蟲——就是蠶,而構成。

“蠶叢”是古蜀國的第一任開國君王,也被尊稱為“蠶神”,而詩歌裡與他並稱的“蠶叢及魚鳧”,魚鳧是古蜀國的第三任君王,主要的功績是“教民捕魚”,二者共同被蜀人尊為先祖。

.

“怎麼又死了……”蠶叢在馴養的過程,首先嘗試把蠶卵放在有蓋子的陶器中,結果蠶卵被悶死。

後來改用當地產的竹子做的細眼竹筐,不但透氣性好,而且便於排除蠶沙,讓蠶卵存活度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許多。

【到明朝以後,華夏人發現了新的蠶種——柞蠶。】

【之所以叫柞蠶,便是因為柞蠶吃的是柞樹和槲樹樹葉,也能吐絲結繭,也能織絲成帛,因為柞蠶絲剛性更強,一般用於蠶絲被和蠶絲毯。】

遠古先民很早就發現了柞蠶蠶繭,但是人工放養比桑蠶的人工飼養要晚很多。

因為這種野蠶大面積成繭的現象罕見,所以當時人們把它當做“祥瑞之兆”。

天幕放出史料:“洪武二十八年,河南汝寧府確山縣,野蠶成繭,群臣表賀。”

朱元璋:“……”

這樣的祝賀不如不要,你還不如把蠶繭給他送上來!

好端端的新蠶種新紡織品,搞什麼花裡胡哨的祥瑞之兆,朱元璋隻想罵地方大員是廢物。

【明朝後期,山東近海一代開始放養柞蠶,技術逐漸成熟後成為了山區農家的主要副業。

到明末清初,文武百官普遍改用柞蠶絲做衣服。

清朝中期,柞蠶從山東先後傳到陝西、河南、貴州、遼寧等地,遼寧等地至今仍然是全國柞蠶的重要產地。】

柞蠶之所以叫“放養”而不是家蠶的“家養”,便是不同於家蠶可以放在人工製作的木框中采摘桑葉喂養,是必須放養在柞樹上。

在放養時,需要2米左右高的柞樹,拴筐時約養蟻蠶萬頭,過1-2天後分移於10-20棵樹上,以後再次分移於50-60棵樹上,再分移到100-200棵樹上。每次分移都隨著蠶齡的增長不斷擴大蠶場,確保柞蠶能吃足柞樹葉。

.

宋朝時期的田地大多

用來交易,

農民普遍沒有田地,

種地種桑樹大多是佃戶或者說長短工,但是看到柞蠶有了想法。

“這種放養類似養雞,建個雞圈,但是放出去,半散養。”

“比家蠶野性更足,不知道是不是更好養活。”

一家住在山旁邊的農戶商議著。

他們旁邊的荒山荒蕪的連野雞野兔也沒兩隻,富戶也嫌土壤貧瘠,沒人管。

但是假如在山上種些柞樹養柞蠶,總比給彆人做工掙錢。

就是不知道柞樹能不能種活。

三兄弟商量著,各有想法。

老大一點也不想再給彆人種地耕田一整天,最後隻拿回一點點粗糧破布,打發叫花子似的,他對柞蠶十分有心嘗試:“沒聽後面的清朝文武百官都用柞蠶絲,應該是好癢的,那遼寧如此北部,氣候寒冷,還能產柞蠶,恐怕更耐低溫。”

“既然野外本來就有,我們也可以試試。”

老二猶猶豫豫:“就是那麼多柞樹到哪裡種?”

老三同樣躍躍欲試:“咱沒有桑田,就在山上試試柞樹和柞蠶。”

他甚至已經開始暢想未來:“等咱養柞蠶賺錢了,就可以把我那心上人娶回家了嘿嘿。”

他還沒成婚,還想著體面的把心愛的姑娘娶進門,正在積攢聘禮。

老二看著荒蕪的山坡,還是持保留態度:“萬一種不活咋辦?還耽誤農時。”

最後是老父親沒好氣道:“你不試試怎麼知道活不活。”

“先種樹,種完樹也不耽誤去外面乾活,每天回家澆澆水看看樹就行,養不養柞蠶,先看柞樹能不能活。”

一言拍板,四個男丁乾活快,立刻開始行動。

隻要最初的樹種下,後面的澆水家裡的老弱婦孺也能看顧著,大家一個比一個滿懷希冀,恨不得今天種樹明天就能長大養蠶。

【說完桑蠶,怎麼能不說絲綢?】

【華夏在西方有過多個稱呼,“東方絲國”“東方瓷國”,首先流傳出海外的,就是絲綢。】

嬴政低頭看向身上的布料。

嗯,原來絲綢在海外很受歡迎,學到了。

這個大秦也可以!

【絲綢最早的記載記錄於《尚書·禹貢》中,記載的絲綢種類有絲、織文、玄纖縞、玄組等,並認為華夏蠶桑、繅絲和絲綢的起源應該是在黃帝時代。】

【公元前5世紀,德國的古墓就已經發現了絲綢衣服的殘片;】

【公元前4世紀,印度古書已經出現了“絲”字,並記載來自華夏;】

【公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開創了東西交通的新時代。華夏的絲綢是輸出西方的重要商品,也是歐洲來東方尋找的第一件東方商品。】

【公元前1世紀,羅□□撒大帝去看戲,在包廂裡穿著絲綢出現時,百官驚呆了,無心看戲,全盯著大帝的衣服看。】

愷撒大帝面對百官的詢問時,驕傲地挺起胸膛。

那透明的布料甚至能看到他胸口的痣,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愷撒大帝炫耀地一層層掀開布料,原來裡面竟然有四層。

“哇——”百官激動地說道,“這是天衣!天神賜下的衣服!”

愷撒大帝笑道:“這是來自東方的絲綢!”

從此,絲綢在西方流行開來。

西方人用最華麗的語言來讚美絲綢:“來自東方的小公主”“天下第一織物”。

羅馬皇帝誇它“真像一個美麗的夢”。

埃及詩人科斯麻士為它寫詩:“天堂是理想中的世界,可是人間卻像是真有天堂似的美妙的東西,這就是來自天之邊緣賽裡斯的絲綢。”

——因為華夏特產絲,當時的歐洲人把華夏稱為“賽裡斯”,意思是“東方絲國”。

.

華夏古人:“…………”

有人小聲問:“西方皇帝都不穿裡衣的嗎?”

哪有人直接穿那麼透明的紗布啊!

還給眾多外人看!還掀開給彆人看!

這皇帝這麼不知廉恥嗎?!

同為帝王的嬴政、劉徹、李世民表示不能接受。

民間的老百姓也覺得辣眼睛,快速捂住了子女的眼睛,生怕被帶壞。

【公元前115年,安息國的米特裡達梯二世和漢武帝簽訂商業協定,開啟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公元2世紀後期,上等絲綢每磅高達12兩黃金,連羅馬皇帝奧利連也感覺到昂貴。

為了避免黃金外流,奧利連下令禁止皇室用絲綢製作衣服,然而毫無用處,到4世紀左右,皇室貴族爭相使用絲綢。

.

劉徹站起來大聲詢問:“12兩黃金!我們大漢怎麼沒有看到!”

主父偃掩面:陛下好丟人!

但是劉徹看到了,眼神凶狠地看過來。

主父偃果斷也站起來,用更大的聲音問道:“黃金呢!賣絲綢的黃金呢!被誰吞了!”

劉徹滿意了。

大臣們:“……”

大漢的皇帝不能要了,奇奇怪怪的,主父偃也不能要了,帶壞陛下的奸臣!

【但是很可惜,大漢並沒有賺到這筆黃金,因為被安息壟斷了。安息,也就是後來的波斯,一個商貿大國。】

166年,羅馬帝國派使臣安敦從海路來華夏;

當時是東漢政府,東漢班超出使西域,派遣副使甘英出使大秦——也就是當時的西方羅馬。

甘英抵達波斯灣後,安息人,也就是當地的波斯人千方百計阻撓甘英,危言聳聽造謠海上的風險,嚇得甘英望而卻步。

.

甘英:“……”

“青史留名的機會給你你都不爭氣。”甘英父親恨鐵不成鋼。

“看看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留下什麼,再看看你!”

“兒子這次肯定不會了!”甘英連忙

道,

“”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彆說欺騙,哪怕是直接攔路我都不奇怪。我生氣的是你都到了這一步竟然選擇退縮!”甘父氣得提起拐杖打兒子,“你去西域走了多少步,到大海又是多少步!”

甘英還想解釋:“那可是大海……”

甘父突然主動放棄了,一聲長歎:“罷了,難怪人家是正使,你隻是副使,我看,這次你直接彆去了。”

“不!”甘英被刺激的越發倔強,“我現在知道了我一定能出海!”

他暗自握拳:彆說是安息人騙他,就算是真得,他一定要出海,一定要去那羅馬國!那裡可是遍地黃金的地方!

【395年,羅馬分裂為東西兩羅馬,其中東羅馬從波斯購買華夏絲綢後,銷往歐洲,再次獲得天價利潤。】

【漸漸的,羅馬皇帝不再滿足於從彆人手中購買絲綢,想要自己織造。】

絲綢,便是貿易中最珍貴的商品。

從此,絲綢之路連接中亞、東亞、西亞,直至歐洲的貿易通道,從華夏將絲綢、茶葉、瓷器等奢侈品傳入西方,同時又將西方的商品、文化和藝術傳入華夏。

在華夏古代,種桑養蠶一直是國家最高機密。

【古羅馬人甚至以為,蠶絲是樹上長出來的,古希臘人同樣以為蠶絲是某種植物,他們見到華夏人重視桑樹,還以為桑樹可以直接生產蠶絲。】

6世紀,羅馬人認識絲綢已經700年,但是仍然沒法在本地生產絲綢。

當有僧人告訴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說絲綢其實是吃桑葉的蠶吐得,皇帝大為驚異,因為自古以來都說絲是從樹上長出來的。

僧人向皇帝保證,自己可以從東方弄來蠶種,查士丁尼當即同意,並派遣兩名僧人來到華夏的西部地區。

把蠶種藏在竹杖中,帶回了君士坦丁堡。

但是這一次,空歡喜異常。

因為粗心的僧人混淆了蠶種和桑種,種植的時候把蠶種埋在土裡,把桑種緊貼在胸口,最終蠶種沒有能孵化出幼蠶,桑種也沒有能長出幼苗。

.

玄燁剛說了一聲“還好”,天幕仿佛跟他唱反調似的。

【但是查士丁尼依然沒有死心。】

【540年,查士丁尼與波斯開戰,這一場戰爭也被後人稱之為“絲綢大戰”。查士丁尼不甘心從波斯手中高價購買絲綢,想要直接掠奪,但是很遺憾,失敗了,不得不與波斯簽訂合約求和。】

【但是正當他沮喪時,兩位印度僧侶求見,說他們在賽林達見過桑蠶。】

賽林達是如今的新疆和田,在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中名叫“瞿薩旦那國”。

玄奘在書中記載瞿薩旦那過往向中原皇帝求蠶種,被拒絕了,於是改變策略,改為求娶公主,皇帝答應了。

國王暗中致信公主,讓她秘密帶蠶種出嫁,公主將蠶種藏在帽子裡,官員不便檢查,這樣順利將

蠶種帶到了瞿薩旦那,成為了西域唯一能生產絲綢的地方,至今和田依然還有這位公主伴著蠶繭的神像。

到東羅馬時期,印度僧侶奉查士丁尼之命,前往賽林達學會養蠶繅絲幾乎,於552年將蠶種偷運回君士坦丁堡。

從此,東羅馬學會了種桑養蠶,繅絲織布。

.

李世民:???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

“?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12世紀,歐洲十字軍第二次東征,將君士坦丁堡的2000絲織工人帶回意大利,意大利從此也學會了栽桑養蠶、繅絲織布,蠶種又從意大利傳遍整個歐洲,並且將華夏的絲綢生產技術也傳到西方。】

桑樹傳入意大利的確切時間無從考證。

地中海沿岸國家原先引進了黑桑,並且用黑桑飼養家蠶。

但是黑桑很難修建稱灌木,而且生長緩慢,家蠶食用後吐出的絲質地粗糙。

一直到1435年,意大利的富豪弗朗切斯科·彭維奇尼,從華夏引進白桑,並且從華夏引入華夏的織造技術。

直到現在,意大利的阿貝格絲綢博物館依然收藏著不同時代的紡織設備,其中就有從華夏引入的紡織機。

華夏的腳踏式紡織機傳入後,取代了西方一直使用的落後的豎機;

提花機也相繼傳到歐洲,歐洲開始生產複雜的提花織物。

唐朝時期,華夏紡織工在阿拉伯傳授絲織技術,元朝時期華夏絲綢大量運銷歐洲,促進了意大利的織物圖案發展,以華夏生動、奇異、非對稱圖案取代了羅馬死板紋章式動物圖案。

17世紀,紡織技術傳入法國,法國絲綢業繁榮,引起了法國的經濟起飛,並且讓法國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撐它的軍隊稱霸歐洲。

【前面說過,蠶桑甚至刺激了文藝複興運動,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就得從大名鼎鼎的美第奇家族說起。】

美第奇家族史佛羅倫薩的名門望族,讚助了大量知名的文學家和藝術家,比如文藝複興三傑,都曾經接受美第奇家族的資助。

柯西莫·美第奇,這位慷慨的家主,一共為當時的藝術事業投入了66萬枚金幣,相當於當時佛羅倫薩6年的地方財政收入,讚助支持當時最傑出的手工藝人,資助文學和藝術。

洛倫佐·美第奇更進一步,在美第奇宮舉辦藝術沙龍,不僅慷慨招待當時的文人墨客,還大力資助了幾位著名藝術家,定製出了名揚後世的名畫。

波提切利的《春》和《維納斯的誕生》,都是美第奇家族私人委托創作的,在現代的繪畫史上不僅具有從神性到人性跨時代意義,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洛倫佐·美第奇讚助過的最有名的藝術

家,是達芬奇。

文藝複興時期,達芬奇是歐洲享有最高聲望的偉大藝術家,創作出了《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等舉世聞名的畫作。

1488年,洛倫佐創辦了曆史上的第一所藝術學院,並把自己珍藏的古典雕塑品,拿出來作為教學工具。

在這所藝術學校裡,洛倫佐找到了第二位年輕的天才——彼時才13歲的米開朗基羅。

洛倫佐一眼就看出米開朗基羅很有潛力,決定把米開朗基羅納入到自己的家族撫養,曆史也證明洛倫佐的眼光沒錯,米開朗基羅成為了與達芬奇並列的三傑之二。

洛倫佐·美第奇的兒子喬凡尼·美第奇後來成為了教皇列奧十世,出資邀請拉斐爾創作了著名的壁畫《雅典學院》。

——至此,文藝複興三傑全被美第奇家族收入囊中。

【那麼除了從政,美第奇家族哪裡來的錢財讚助文藝呢?

因為佛羅倫薩以紡織業興起,在巔峰時期紡織業包括毛紡織業、棉紡織業和絲紡織業。】

其中,佛羅倫薩毛紡織業的羊毛來自歐洲,比如現代也很出名的西班牙美利奴羊毛,在文藝複興時期已經是精品羊毛;

這一條原料的進口與紡織品的出口貿易路上,以佛羅倫薩為中心,周圍的其他意大利城邦也受到惠利,比如後世的時尚之都米蘭,在此時同樣因為紡織業興起。

絲織業屬於紡織業裡的高端產業鏈,專為上層人士服務,而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壟斷了從原料供應到製造、銷售的絲綢產業鏈,從中積累了大量財富。

——這條絲綢產業鏈裡的白桑來自華夏,家蠶馴養技術來自華夏,紡織機、紡織圖案和紡織技術也來自華夏。

.

“66萬枚金幣!金幣!”

劉徹深深地為佛羅倫薩的富裕迷花了眼,立刻記住最後一條:“所以得到的財富得分華夏一半!”

然後囑咐自己的大將們:“出海之後記得給朕取回來。”

將軍們:“……”

他們敢說不嗎?

【在佛羅倫薩巔峰時期,曾經有83家絲綢廠,33家銀行,66家藥店,84家木雕店和鑲嵌工藝作坊。其中,米開朗基羅的家族一直從事紡織業,後來他選擇了藝術,但是他的兄弟依然從事絲綢生意。】

米開朗基羅,文藝複興三傑之一,這位著名的雕塑家、詩人,在詩歌與給家人的書信中記載了與華夏絲綢以及桑蠶的關係。

米開朗基羅嘲諷一位“穿著絲綢衣服並且衣服帶扣子”的官員來看自己的壁畫,冷嘲熱諷說:“你看起來很不錯!如果你的內心變得和我看到的絲綢外衣一樣好,那將對你的靈魂有好處。”

他給自己的朋友路易吉·德爾·裡喬寫信:“比起粗製的衣服,用絲綢和黃金做的衣服會讓人看起來更英俊。”

給自己的侄兒萊昂納多寫信:“我希望你幫我買一件8布拉恰的黑色羊毛衣袍,選最精致且最上乘的那種面料,還需買2

布拉恰的絲綢。”

除了極為喜愛絲綢,米開朗基羅還很喜歡來自華夏的春蠶精神,寫詩道:

“正像春蠶為了世人的高興/忍受無私的痛苦,留下珍貴的白繭/在死亡時給人以絲質的禮品/死後卻以這一贈禮重又複生。”

他寫了許多詩歌讚美春蠶,或者以春蠶自喻,或者借著春蠶的奉獻精神自我鼓勵。

【英國也曾經想要學習華夏的絲綢技術。

1608年,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要求土地所有者購買並種植10000株紅桑,以發展絲織業。但是家蠶不愛吃紅桑,英國絲綢產業計劃夭折。】

【華夏的家蠶能夠被順利飼養,離不開華夏桑樹的不斷改良和貢獻。】

【桑樹曾經被評為人類最受尊敬的樹。】

【原本桑樹在自然狀態下壽命可以達到千年,因為人類的乾預,壽命縮短到幾十年,短短的一生,根、莖、樹、葉、果實,全部都貢獻給了人類,連蠶食它葉子的昆蟲蠶也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天幕重新放出那棵古老的桑樹,在沒有人類乾擾的情況下,它自由自在的生長,一直長到了1600多歲,依然健壯。

它遮天蔽日,枝葉繁茂,樹冠如同一把巨傘,為一方天地的生靈提供庇護。

再放出人工養殖的桑樹,個頭矮了許多,樹乾也瘦了許多,葉片還總是被摘下來喂蟲子,果實來不及落下繁衍就被人類摘走吃掉。

哪怕它死了、倒了,樹乾樹皮也全部要被人類使用,甚至是樹渣也要被用掉。

而且,它的壽命從1600歲縮短為20多歲,甚至可能更短。

“辛苦了!”

蠶農們忍不住的眼眶濕潤起來。

原本他們最在意的是蠶,因為這小家夥嬌氣的很,家裡臟了點,桑葉濕了點,都容易拉肚子,生病,甚至直接死去。

他們總覺得蠶才關係到一年生計,桑樹那麼多,偶爾澆澆水就可以了,卻沒想到桑樹默默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為了表示對它的喜愛和敬意,在林奈創立的植物分類學中,桑樹擁有獨屬於自己的名字:桑樹,桑科,桑屬。】

【對於這樣的紀念,人類必須得說:

它值得!】

一陣清風吹過,拂過華夏大地的桑樹林。

人們走出家門,提著水桶,走到桑樹下,為這位奉獻了幾千年的沉默朋友澆水捉蟲,行禮感謝著它的奉獻。

桑樹葉子嘩啦啦,仿佛在對著人類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