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章 母係氏族與女性力量10(1 / 1)

【清朝,是華夏古代才女最為重要的發展階段。】

【從漢朝到明朝有361位才女,而清朝就有3650多位才女。其中98%的才女是在詩詞創作上面,還有剩下的少數是在科技上面】

【比如醫學,比如天文,比如物理學教育學等】

【這裡可能就有人要問了,不是說了清朝又是纏足又是打旱魃嗎,怎麼還有這麼多女科學家?清朝什麼時候這麼開放了?】

劉徹不高興了:“不是說大漢民風開放,女子地位也頗高,怎麼總數加起來都沒有清朝一朝人數多?”

司馬相如欲言又止,被劉徹看出來了。

“要說什麼,說。”

“陛下,天幕說得才女,應該是有作品傳世。”司馬相如努力委婉暗示,“比如詩詞,又或者著作,又或者是醫術之類……”

而大漢,彆說女子擅長詩詞,紙張還沒普及,民間識字率還不高。

劉徹頓時想起還沒研究出來的紙張,冷哼一聲:“等紙造出來,書本也印出來,大漢的才女一定上馬能打匈奴,下馬能打明清!”

司馬相如差點聽得眼前一暈。

陛下可真是不貪心啊!

他難以想象,什麼樣的女子才能既滿足陛下打匈奴的願望,又滿足陛下要贏過明清的攀比心。

劉徹卻突然看向司馬相如,想起了他的妻子:“聽說你夫人卓文君頗有才名……”

司馬相如:!!!

不是陛下,文君不會打匈奴啊!

.

李世民也不服:“朕的公主們擅長書法的,擅長詩詞的,擅長舞蹈音樂的,各有所長,怎麼就不是才女了?怎麼大唐還沒有清朝才女多?”

魏征提出新看法:“陛下,天幕之前說過,史書對女子的姓名事跡少有記載,會不會後世根本不了解大唐的公主和才女?”

而清朝是離後世最近的一個朝代,記錄最多,可能傳世也更多。

李世民頓時沉默了。

本來沒覺得史書不記載女子有什麼不對,曆來不都是這樣嗎?

但現在突然覺得不好了,竟然被後世一個外來的少數民族政權比了下去,盛世大唐,人才濟濟,才女也是濟濟!

“史官……”李世民正要吩咐史官開始記載大唐有才女性的曆史,長孫皇後突然插嘴道:“陛下,妾乃國母,乃天下女子的母親,統領女子記錄女子這事,不如讓臣妾與眾位公主們來?”

李世民看向長孫皇後。

論才華,長孫皇後完全不差。

曆史上,長孫皇後也是著書寫過《女則》,寫古今婦人得失事來勸導宮中後妃女眷等。

但是寫史,與寫規勸女德的書籍意義完全不同。

提出這個要求時,長孫皇後的心中也是忐忑的,這算不算後宮乾政?

尤其是當著眾多朝臣,並不是在後宮私底下吹枕頭風。

是長孫皇後不想私底下吹枕頭風,就想堂堂正正地提出來。

就像此刻,坦坦蕩蕩看著李世民的眼睛,迎接李世民眼裡的懷疑、猶豫、質疑,與一閃而過的擔憂。

房玄齡突然上前:“陛下,臣以為此事可行。皇後乃國母,為天下女子楷模,彙總天下才女,讓才女也能為陛下效力,為大唐歌功頌才。”

長孫無忌原本在李世民的沉默審視妹妹的時候心都提了起來,看到房玄齡開了這個頭,故意說反話:“這本是史官的事,哪裡需要皇後操心,皇後要管理宮中後妃之事,還是讓史官去做。”

史官緊閉嘴巴,在這種時候完全不敢開口,聞言唯唯諾諾:“臣聽憑陛下差遣。”

李世民自己笑了起來,笑著拍了拍長孫皇後的手:“天幕還說我大唐沒有才女,依朕看,皇後不就是才女。”

借著又看向長孫無忌調侃:

“這事皇後怎麼不行,輔機你這是不相信你妹妹。”

聽到李世民的語氣,長孫皇後和長孫無忌這才同時真正的鬆了口氣。

李世民答不答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沒有生氣,沒有因為此事責備長孫皇後後宮乾政才好。

李世民自己想通了,就開始雷厲風行的一番吩咐下去:“皇後長孫氏負責彙總天下才女,史官輔助記錄。”說完想起自己的姐妹平陽昭公主,“首先,把平陽昭公主的名字,事跡,都記錄上去。讓後世看看,我大唐的才女文武雙全。”

長孫皇後鄭重站起身,如同朝臣一樣拜下領命:“妾長孫氏,領旨。”

從今往後,她將會成為真正的一國之母,為一國女子請命,護一國女子的公平清白。

李世民沒有避讓,也沒有拒絕,看著長孫皇後行禮,腦海裡突然想起自己發動玄武門之變的那一日。

那一日,原本他想安排妻子出去避難,但是妻子拒絕了。

妻子把家中的其他女眷孩子安排妥當,自己陪著他,一起迎接玄武門之變,一起等待著這重要一刻後是生是死的轉變。

最終,他贏了。

現在看向長孫皇後主動承擔對天下女子的責任,李世民在心裡再次補充:沒錯,還是他贏了。

他從沒選錯過,沒選錯玄武門之變,也沒選錯妻子!

【首先,清初康乾盛世時期,社會經濟文化處於清朝的巔峰時期,科學技術也得到了發展,當時世家女子得到了相應的受教育機會。】

玄燁完全不認為自己的統治有問題,聽到這話頗為自得:“朕政治開明,倡導科學,女科學家多很正常,連朕和皇室子弟也學習外語,學習天文地理。”

玄燁看向自己碩果累累的兒子們,也很驕傲。

他的兒子們,又會外語,又懂科學,還有跟洋人學經商學地理科學,比前朝的奇葩藩王們優秀多了。

【比如清初女科學家,多分布在江蘇和浙江,且涉及的科學領域比較多。】

【清代天文學也有7位女科學家,主要是在

清初到乾隆時期,這主要是由於17、18世紀,天文學在清朝風靡一時,上至皇室貴族,下到百姓,知識階層都已能言論天文曆法為榮,也讓女性有了進入天文領域研究的機會。】

【比如著名的女天文學家王貞儀,就出生於乾隆年間。】

乾隆年間,正在家中書房寫作的王貞儀突然聽到自己名字,猛地抬頭,透過窗戶看向天幕。

她的母親原本也在院中一邊聽天幕一邊記錄,聞言驚喜地看向王貞儀:“天幕是不是在說你?”

王貞儀聯係朝代一想,自信一笑:“沒錯,定然是女兒我。”

天幕沒有讓她失望,開始正式介紹她。

【王貞儀是一位全才科學家,數學,天文都精通,而且善於詩詞,射箭和武術,是真正的文武全才。】

王貞儀從小被開明的祖父教導天文,對科學十分感興趣。

還小的時候,王貞儀就在夜晚時候,坐在院子裡觀察天象,觀察星星的變化及月蝕同望的關係。

夜觀星象,日觀雲雨,王貞儀對天星氣象頗為了解後,可以據此推斷晴雨豐歉,並且長長得到驗證。

常年觀月觀日後,王貞儀對月食有了與傳統的“天狗食月”不同的看法。

她用廳堂的掛燈擬作太陽,用桌子擬作地球,用屏鏡擬作月亮,通過移動和調整三個物體的不同位置和距離,來作簡單的天文小實驗,並且通過這樣通俗易懂的實驗,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在後來理論成熟後,著作了《月食解》;

在康乾時期,西方的天文學在大清頗為流行,哥白尼的日心說也傳入大清,但是頗有爭議。

王貞儀卻是頗為大膽地支持日心說,用自己獨有的簡單小實驗論證了“地圓學說”,並且著作《地圓論》。

清初康熙年間,天文學家、數學家梅文鼎名氣頗盛,被稱為“曆算第一名家”和“開山之祖”。

王貞儀對梅文鼎的數學理論非常感興趣,把梅文鼎的深奧著作分解成五卷本的《簡單計算原理》;因為受到西方數學學術流入大清的影響,解釋了畢達哥拉斯定理,以及關於重力的論文用來描述“萬有引力”定律,還在學習了勾股三角問題後,在《勾股三角解》中反複解釋了勾股弦的緣起和三者的關係及計算方法。

如果說這些都是科學的範圍,她可以一通百通,但是在科學以外,王貞儀還是個“跨界強者”。

王貞儀家中有醫道傳家,她自由學習,承受家學後,懂醫理,且能切脈治方。

她提出了察脈、視人、因時、論方、相地的醫道五訣,並提出了“升者降焉,陷者升焉,虛熱者涼補焉,大熱者寒化焉,風者散焉,燥者潤焉,蓄者破焉,滑者澀焉”等辯證療法。

她擅詩詞,工繪畫。在《題女中丈夫圖》一詩中,抒發了自己“足行萬裡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的情懷,希望婦女都有“丈夫之誌才子胸,誰言女兒不英雄!”。

她還擅騎射,向蒙古阿將軍的夫人學騎射,“跨馬橫刀,

往來如飛”,練就了“發必中的”的高超本領。

她思想超前,不甘心於男尊女卑封建觀念的束縛,認為男女“同是人也,則同是心性”……

王貞儀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詩詞文賦《德風亭初集》、《德風亭二集》等,還有科學著作《星象圖釋》、《籌算易知》、《重訂策算證論》、《西洋籌算》等等。

她的著作從數學、天文到詩詞都有涉獵,十分博學且辛勤產出。

可惜的是,在王貞儀去世後,儘管她委托丈夫把自己的著作手稿轉給好友幫忙保存,幾番輾轉,最終大部分遺失,僅剩《德風亭初集》13卷後來由蔣國榜收刻於《金陵叢書》。

但是王貞儀的光輝依然沒有被時代泯沒,她的事跡甚至傳出國門,傳出了地球。

世界最權威的科學學術期刊《自然》稱之為“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性科學家”;

2004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她的名字命名了金星上的一個隕石坑,以此紀念她做出的貢獻和積極樂觀的不屈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金星在西方的語言裡,古希臘人稱呼它是“阿芙洛狄忒”,古羅馬人稱呼它為“維納斯”,名字不同,但都是“愛與美的女神”的名字,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特意在金星上用王貞儀的名字命名隕石坑,就是對她最高讚美。】

王夫人聽到天幕誇自己女兒,比誇自己還要開心:“沒錯,我女兒就是這麼聰明,什麼都喜歡學,什麼都能學會!”

那些嘲諷她家女兒嫁不出去的,都是些沒眼界的!

王貞儀有些不好意思了,她還年輕,雖然在老古董眼裡有些鋒芒畢露,叛逆不羈,但是在家人面前還是青澀靦腆的。

聽多了各種挑剔懷疑,突然這樣一通誇,反而把她誇得很不好意思了。

等聽到最後,說給她命名金星隕石坑,王貞儀一愣:金星,不是太白嗎?

王夫人也激動了:“女兒啊,你變成太白金星了!”

金星,在華夏的民間稱它為“太白”或“太白金星”。

在華夏古代神話中,“太白金星”是一位天神。

聽到用王貞儀的名字命名金星上的隕石坑,可不就像是給金星打上了“王貞儀”的記號。

王貞儀糾正:“娘,不是太白金星,隻是金星上的一個隕石坑。”

王夫人完全不在意,大手一揮,興奮地出門:“都一樣,都一樣!你家那些姑姑嫂嫂鄰居嬸嬸什麼的,耳朵不好,我怕她們沒聽清楚,我去給她們介紹介紹!”

王貞儀哭笑不得。

母親平日也是讀書寫詩的文人才女,在女兒的事情上,跟尋常母親一樣,說了女兒不好,能記仇好久。

【江蘇在現在被戲稱“散裝江蘇”,每個地方都很富足發達。在清朝時期,同樣已經是經濟文化中心。】

【江蘇省在清朝共有14位女科學家,學科跨及6種領域,還出現了女科學家跨學科研究。】

整個清代出

了狀元114名,

出自江蘇的就有49人。

江蘇省的女科學家,

清初和康熙年間,各有8人和6人。之後出現下滑,到了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又出現較大回升,特彆是清光緒年間,有記載的女科學家就多達9。

江蘇省中的14位女科學家,除了紡織學的3人來自普通勞動婦女,其他人都是來自世家。

【在女子教育受到限製的古代,才女的誕生要麼是與丈夫夫唱婦隨受到影響,要麼是原生家庭環境開明,從小培養教育女兒】

【清初的蕊珠,丈夫是民族地理學家陳鼎,蕊珠受到丈夫的耳濡目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李約瑟博士稱讚她為“馳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丈夫研究地理,妻子研究數學與天文,天文地理,怎麼不算夫唱婦隨,共同青史留名呢?】

魯班握住妻子雲氏的手,相視一笑:他們都擅長木匠手藝,魯班有魯班術在當世聞名,以後也不會差;雲氏有“傘”傳世,還是一段為愛發明的溫情故事,怎麼不算夫唱婦隨,共同青史留名?

葛洪與妻子鮑潛光對視一眼,手裡各自執筆,正在寫著各自的著作。

葛洪在寫《肘後備急方》,裡面包含的除了他自己的煉丹心得、行醫急救過程,還有妻子鮑潛光的艾灸之術。

葛洪本人不擅長艾灸,後世猜測這本書包含了夫妻二人共同的心血,這怎麼不算共同青史留名?

【一些開明的知識分子家庭,不再拘泥於女子無才,開始認真培養女兒。】

康熙年間的王錫惠是明清之際著名天文學家王錫闡的妹妹,是哥哥從小教導妹妹。

乾隆年間的王貞儀是清代學者王錫琛的女兒,其祖父王者輔曾任海豐縣令、宣化太守、吉林知府,在家中專門為女兒們設立私塾,並且親自給王貞儀講解天文和曆算知識;

同治年間的勞綝是數學家勞乃宣的女兒,勞乃宣對華夏古代籌算研究在清朝中絕無僅有,勞綝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數學,成績同樣優秀;

光緒年間的數學家江熹,父親江衡就是當時著名的數學家和翻譯家;

這些女子的共同點除了家庭環境的開明,還都處於社會的上層階級,在物質與經濟上不匱乏,能從容地在家庭的支持下接受教育,研究自己喜歡研究的知識。

在同一時代的底層,依然有女子為生計發愁,為陳規陋習束縛的無法出門無法自由。

但也有勞動女子,因為能有經濟條件自立之後,即使沒有接受過教育,也能誕生出勞動的智慧。

【除了上層階級,還有普通的勞動婦女,從勞動中因為經驗和智慧,誕生了新的靈感,創造出了新的紡織技術,製造出重要的經濟價值。】

【《鬆江府誌續》記載當時的士大夫讚揚,江蘇紡織業所獲之利“功歸女子”。】

明末清初,江蘇鬆江的丁娘子,製織“丁娘子布”“飛花布”聞名;

康熙年間,江蘇南京婦女紡織出“紫花布”遠銷海外歐美和東南亞各國;

後來河北冀州的冀州婦女也研究出“紫花布”,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殷氏仿“高麗布”織法,生產出了“高麗布”。

一名面容樸素的婦女拿著自己紡織的布匹,去常買賣的布料店中交易時,看到了客人來買賣的高檔布料高麗布,聽到高麗布的價格,驚得好半天合不攏下巴。

等客人離開,婦人殷氏忍不住跟布料老板提出要看看,老板還舍不得,讓她輕一點,說很珍貴,有價無市,他這一匹也是好不容易才進到貨的雲雲。

殷氏更好奇了。

“這高麗布賣的這麼昂貴,我倒要看看,有什麼不一樣的。”她小心翼翼展開昂貴的高麗布,一寸一寸地細致看,看得眼睛都差點貼上去,終於看了個明白。

“也不過是換了種織法嘛,我還以為有多不一樣。”

老板知道這位殷氏紡織記憶高超,忍不住有了彆的念頭:“殷姑娘你看得懂?”

殷氏不以為然瞥了一眼昂貴的高麗布:“看得懂。”

“那你可會織?”

“這麼簡單,誰不會。”看到老板懷疑的眼神,殷氏好勝心起,“我明天就織一匹‘高麗布’給你瞧瞧。”

等到了第二天,殷氏帶著連夜紡織出來的高麗布來給布料老板看,老板激動地愛不釋手撫摸著:“就是這樣!就是這樣!”

他來來回回把殷氏紡織的高麗布和自己從高麗進口的高麗布對比,越看越覺得,殷氏手藝好,紡織出來的高麗布比真正的高麗布手感更好,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高麗布裡的精品。

老板果斷道:“煩請殷姑娘多織幾匹這樣的高麗布,我就按高麗布的價格收!”

殷氏高興道:“成!”

.

弘曆這一次是真正的心動了。

不是因為好女色對殷氏心動,是看上了殷氏的手藝。

到乾隆年間,外來的洋布已經對清朝的布料市場形成了衝擊,因為價格高昂,主要是貴族官宦人家喜歡購買。

包括宮中,許多後妃女眷也是用的外來的洋布,奢侈的定價讓哪怕喜好享受如弘曆看到了也覺得昂貴。

尤其是聽到天幕講那些洋布背後的國家日後侵略大清,還搶走大清的寶藏,搶走他的圓明園和故宮的寶貝,弘曆就有一種自己花錢養肥敵人軍隊的冤大頭既視感。

“大力鼓勵民間女子仿製洋布!能有超越者,朕有重賞!”弘曆當機立斷,一邊派人去尋找殷氏,一邊出台新政策來鼓勵紡織技術的提高。

【從這些世家女子的優秀可以看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民間的女科學家女發明家,主要創舉是在日常的工作勞動,比如紡織,還有木匠、工藝中。

而更大的改革和創新,還是需要教育。

當古代女子沒機會接受校園教育,唯一的教育隻有家庭時,家庭是否開明是否有才,也成了決定女子是否能有一番成就的決定性因素。

這一刻,不同的

世家開始思考。

隻局限於讓女子學詩詞以揚名,沒有任何實際用處,也不會在家譜或者祠堂記載她的功績,真得好嗎?

“那王貞儀真厲害!”

東晉的謝家,還沒出嫁的謝道韞本以為自己詩才無雙,能超越謝家一群庸才很厲害,然而看到後世的女科學家,難得生出自慚形穢來。

王貞儀能文能武,她的父親謝奕本就是安西將軍,她的叔叔謝安也是能治世安邦,也能領兵打仗。

謝道韞忍不住看向自己的佩劍,她也有學習君子六藝,也是會劍術的,若是再學學騎射,是不是也能跟父親和叔叔一樣領兵打仗?

【在原始時期,男女在成人禮之後才會采用男女分開的方式,在青春期前和青春期後仍然是合群式的教育形式。】

【進入夏朝後,學校開始出現,雖然已經有了男女有彆的觀念,但是在童年時期,男女童依然是集體接受教育。】

《禮記·內則》:“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後長著,始教之讓……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聽從。執麻,治絲繭……”

可見,從周朝開始,“男女七歲不同席”的教育已經十分普及。

【東漢時期,鄧綏在建立男女同校時被文臣各種罵,等她去世後,學校立刻作廢。古人也一直認為女子不能進學校,隻能在家族建立私塾,或者請先生。】

【但是外國人不這麼認為。鴉片戰爭後,大量的傳教士進入華夏,為了擴大影響,開始興辦女校,成立女子學校教授華夏的女子學習,還送她們出國留學。】

東漢時期,鄧綏建立的男女同校是僅限於上層貴族。

在華夏曆史上,最早的女校可以追溯到東漢漢和帝時期。

漢和帝在後宮中增設“北宮女子學堂”,邀請才女班昭入宮為後妃公主們講學傳道,鄧綏也進入其中學習。

北宮女子學堂開設的學科除了常規的女德,還有經書、天文、算術等多門學科,華夏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女子學堂就此誕生。

這個時期,對女子的教育僅限於貴族階層。

東漢元初六年,也就是公元119年,和熹太後鄧綏進一步發展,創辦了世界曆史上第一座男女同校的學堂——“元初宮邸學堂”。

元初宮邸學堂招收5歲以上的親王與鄧氏近親的兒女共70人,開創了男女同校學製的先河。

鄧綏非常重視教育,執政期間在全國廣興郡國學校。

在宮邸學堂,她不但詔令內官和近臣到學堂裡上課教學,詔令大臣家中女眷入學堂讀書,後來還把教育普及到普通宮女,允許從全國各地選入宮的女子,不論出身,都可以入學堂就讀,讓女子的教育開始更加平民化。

到鄧綏時期,她不但開明的實施男女同校,而且普及到百姓階層,讓教育更加普及。。

等到了華夏近現代時期,最早的男女同校學製“壬子癸醜學製”一直到清朝末年才開始,東漢比清末的男女同校學製早了將近

一千八百年,

比歐美國家首次招收女學生的時間還早1700多年。

歐美國家直到1837年,

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的奧柏林學院,才首次實行男女同校學製。

在美國奧柏林學院第一次實施男女同校學製後,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標誌著西方傳統大學之門向女性開放。

而這一創舉,晚於東漢鄧太後的元初宮邸學堂1718年。

【鴉片戰爭後,清朝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女性醫學家,並且奠定了我國婦科醫學的基礎。】

鴉片戰爭之後,西醫作為“神學的侍女”,在華夏的影響不斷擴大,成為基督教僅次於傳教布道和興辦女校普及教育的第三大活動領域。

在這樣的條件下,許多貧寒人家的女孩、或者棄嬰,被收養後就自然而然去學西醫;

也有許多開明世家,因為受到了鴉片對國人身體損害的刺激,開始投身醫學。

光緒年間出生的林巧稚,1940年被美國聘為“自然科學榮譽委員會”委員,195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首批唯一的女院士,是華夏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

因為林巧稚出生於廈門鼓浪嶼,現在在鼓浪嶼都能看到她留下的名人名言。

還有眾多優秀的女西醫,學習後開始造福於當時其他女子,回到國內,造福國人,並且做出了一係列的創舉:

光緒年間的謝愛瓊,出生於廣東番禺,是婦產科專家;

羅秀雲,同樣出生廣東番禺,是護理教育專家;

梁毅文,出生自香港,首創子宮外孕自體輸血術;

曹麗雲,是後來的天津女醫院院長;

丁懋英,北洋女醫局局長……

【廣東的5位女醫學家中,有4人都有出國留學的背景,且都是出身貧寒、信仰基督教、獲得教會的支持出國留學。而且廣東是近代開放最早的重要港口,使得該地區更早更容易接受到新事物。】

清朝末年,出現了13位女西醫,大多出生貧寒,在甲午戰爭之前有4人被當時的傳教士收養,帶到國外學習。還有人是在基督教教會的資助下到國外留學。

比如金雅妹,2歲時就被美國北長老會醫師麥加收養為義女,帶到美國親自撫養長大,並教授醫學。

康愛德、石美玉被美國傳教士侯格收養帶到美國進修,柯金英也得到了教會的資助到美國學習。

後來,她們也都回到祖國,創辦醫院回報祖國。

同治年間,金雅妹,浙江寧波人,首位女留學生、首位女西醫,天津市首位女醫院院長;

石美玉,湖北黃梅人,創辦伯特利醫院,是首位翻譯西方醫學著作的華夏女性;

康愛德,江西九江人,在江西九江創辦婦幼醫院,首位參加世界女青年年會的華夏代表;

柯金英,福建福州人,首位參加世界婦女協會大會的華夏代表……

.

玄燁越看臉色越沉重,他突然出聲:“大

清一定要開辦女校。”

立刻有大臣反對:“女子怎麼能去上學?這於禮不合。”

玄燁冷聲道:“我們不自己辦女校,等著外國人來辦,再把我中華兒女收為自己的女兒嗎?”

大臣道:“那女子自己認賊作父……”

“2歲就被拋棄的女子,她能懂什麼!彆說女子,男子2歲被收養能記得什麼?”玄燁還沒說話,主動從後宮走來前朝的孝莊太皇太後出來了,聞言毫不客氣罵道:

“民間彆說拋棄女兒,先前沒聽說過嗎,還有多少被掐死、被溺死、被紮死的女子,恐怕現在聽到天幕上說的外邦傳教士的好,寧願讓外人收養。”

玄燁連忙上前恭迎,孝莊太皇太後這時候身體已經非常不好,走過來不但被宮女攙扶著,手裡還拄著拐杖。

大臣生怕把太皇太後嚇出個好歹,大氣都不敢喘。

孝莊太皇太後緩慢走到前面坐下,換了口氣:“女子親生父母不給她留活路,能怪她嗎?女子家中不給她們讀書機會,彆人願意給,你放著大好機會不用,也不讓女兒去嗎?”

不管當時的教會是不是有更深的政治意義,最起碼,他們的確讓出身貧寒的女孩子走上了不一樣的新道路。

玄燁連連點頭:“皇祖母,孫兒想開辦女校,可以先在官宦人家試行,然後再推向民間。”

孝莊太皇太後笑著點頭:“好,祖母知道,你是個好孩子,有眼光有遠見。如今有天幕在,你一定能做得更好。”

玄燁被誇的很激動,但是孝莊太皇太後比他的心情更激動。

本以為即將去世沒什麼牽掛,也沒什麼遺願了,但是看到天幕,她發現,哪怕是要死了,她還可以再做一件事。

再做一件,可能會讓天下女子受益的事。

玄燁不是女人,不懂民間家庭許多隻會告訴女子從不展露在男人面前的事,隻有她在,必須有女性參與,才能更好地把這項措施推廣。

孝莊太皇太後看向玄燁:“好孫兒,這件事,祖母願意幫你一把……”

【在華夏古代,鄧綏鄧太後是第一個提倡男女同校學習的開創者;而到了近代,另一位鄧氏女子為打破大學女禁做出了偉大貢獻,這一位就是鄧春蘭!】

民國時期,因為外界的影響,當時有進步人士看到了女性的重要性,開始提倡女子接受教育,提倡男女同校。

1912年,蔡元培擔任教育總長,統管全國的教育工作,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和“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

牽著指出:“民國既定,清政府之學製,有必須改革者。”

規定:“初等小學校可以男女同校。”

該學製始稱為《壬子學製》,經過一係列的學校規章製度的添加與完善,變得更加係統後,到1913年合成為完善的學製:《壬子癸醜學製》。

這一時期,小學開始出現男女同校,但是依然單設女校。

一直到1919年,全國國

立大專院校中仍然是“女子竟無一人”

.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鄧春蘭最小,嘟著嘴,滿臉不高興地說道。

因為學校隻有三位女生,老師全是男士,學生也全是男生,她們三個感受到許多無形的忽視和歧視。

她想,或許學校女孩子更多了,還有了女老師應該就會好很多吧。

“彆想了,說說而已,誰真得當真。”鄧春蘭的大姐成熟地給妹妹分析,“我們學校要不是咱爹在京師大學堂學習,咱們三根本不會被學校接受,你沒聽彆人說話說得多難聽。”

二姐怪模怪樣學著那些閒話:“什麼‘想當女狀元女秀才想瘋了’,什麼‘讀書不是女孩子的事,認識幾個字就不錯了’,什麼‘不安於室的姑娘以後嫁不出去’,我們的婚事我們爹娘都不操心,一群外人有什麼資格操心。”

說完還不忘犀利點評一句:“男人總喜歡說女人是長舌婦,他們造謠說起是非來,那舌頭比老太太的裹腳布還長。”

鄧春蘭一下子被二姐的模仿給逗笑了,剛要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突然捂著後腦勺慘叫一聲,她的後腦勺被人砸了。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欺負,鄧春蘭快速回頭去看肇事者,看到一群男同學嘻嘻哈哈看著熱鬨,她憤怒質問:

“喂,誰乾的!”

男同學們根本沒怕她,還故意把石頭混合著塵土澆過來,把三個女孩澆了個頭頂。

而這,僅僅是一個最不起眼的小困難。

讀完小學後,鄧春蘭想要繼續深造,可惜這時,並沒有大學願意接收女學生。

這一日,二姐拿著報紙興奮地衝進來找鄧春蘭:“春蘭,你看報紙上寫得什麼!”

“男女平等,男女平等!”鄧春蘭一眼就看到報紙最醒目位置登報的文章,她拿過報紙看了一遍,眼睛亮晶晶,有了新思路,“既然說了要男女平等,為什麼大學不願意接受女學生?我也要寫信!”

鄧春蘭說乾就乾,先給蔡元培寫信,但是蔡元培辭職了,根本幫不了她;

鄧春蘭並沒有因此放棄,她看到了報紙的作用,開始不斷地給報社投稿,《晨報》《民國日報》《民心報》等等。

最終,她的努力沒有白費。

首先是北京《晨報》發表了鄧春蘭的兩封信,隨後北京、上海的《民國日報》等報刊以及英人辦的《民心報》、法人辦的《益世報》等外文報刊也相繼刊載,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

“教育是政治的延伸,如果連女子都不能好好接受教育,談什麼富國強民?”民國時期著名的女子教育學家向警予寫文支持。

“傳統的女性教育不過是一種奴化,培訓的各種三從四德、生兒育女、女子無才便是德,不過都是為了輔助男性。若今日想要

改造社會,女子必須主動學習科學,學習改造社會。”

“”

?西羚墨的作品《直播帶秦皇漢武開眼看世界》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四川女青年秦德君非常勇敢的響應五四運動裡倡導的剪發,自己剪短一頭烏黑秀發後,給當時還在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寫信毛遂自薦,表達自己的求學信念,但是被拒絕了。

此後,秦德君的學校——成都市四川省立女子學校以此為理由,開除了她。

“新時代新教育,既然一切要煥然一新,為什麼女子教育不能煥新?”李倩雲等人一起聲援。

李倩雲,與秦德君、陳竹影一起,被譽為“成都三女傑”,是成都最早剪短發的三維女子,剪發後大力宣傳婦女解放等相關事宜,做演講,做辯論,看起來好像隻是頭發的問題,實際上對抗的是整個舊時代舊思想,忍受了巨大的非議。

——現代女性的剪發自由、受教育自由等權利,是一代代女性不懈努力,才爭取到手的。

.

在無數文人名士和有誌女青年的支持下,鄧春蘭的投稿達到初步的效果。

鄧春蘭並沒有就此停止,而是繼續發表文章,在《少年中國》等報刊上發文闡明自己對婦女解放的觀點。

在鄧春蘭的帶動下,山西、湖南、北京的一些教育團體和女青年們也通過提案或聯合呼籲要求解除女禁。

直到1920年2月,北京大學終於先後招收了9名女學生人學,鄧春蘭便是其中之一,並被分在哲學係學習。

這9位女青年成為我國曆史上男女合校後的第一批女大學生。

至此,這沿襲多年的“男女有彆”的封建戒律——“大學女禁”在“五四運動”中,在鄧春蘭等有誌女青年的奮起抗爭下被打破了。

當時,北京許多報紙,在報紙最顯著的位置發表文章報道了這一消息,熱烈稱讚這教育改革和婦女解放運動的重大勝利,讚揚這些勇開一代新風的女英雄。

第一個喊出婦女心聲的鄧春蘭,通過不斷地寫文章、從甘肅趕往北京不斷地四處奔波演講、倡導爭取女性享有男性平等受教育權,最終影響了所有婦女。

她被譽為女性受教育的英雄人物,並且在甘肅民主婦女運動史上樹立了一塊豐碑。

到1922年,東南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大上海商院等高等院校開始男女均招,實行男女合校培養。

在小學與大學都可以男女同校同學後,中學才開始仿效,北京高等師範附屬中學、廣州第一中學、上海吳淞中學等中學開始男女同校。

【但是男女同校並不代表女學生一定能接受到平等的教育,也不代表社會一定全部認可。】

【1935年,當時的北平市市長提出“取締男女同學案”,獲得北平市社會局的認可,重新提出男女分校。而且開辦了北平市第二女子中學校,在女二中開學典禮上發表開學演講,說:“你們來這裡讀書的目的,是要學一個標準的賢妻良母,所以要你們學習家事和勞作

。”

【北平市第二女子中學為了培養女學生成為賢妻良母,甚至辭退廚師,讓女生都去學“炊事”

。】

荊咕忍不住嘲諷:【這難道不是廚師學校?】

【許多有識女性也發現,社會整體上舊思想偏多,如果沒有女校,百姓寧可不讓女兒讀書。於是女性開始自己成立女校,讓女子有更多的求學機會。】

來自廣東南雄珠璣巷的朱雅宜原本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思想開明,而且大膽有為。

在1933年,朱雅宜自己掏錢,耗費了全部身家財產,在南雄創辦了廣東第一所由女子獨資成立的女校——四德小學。

“我的學校,要叫做‘四德小學。’”朱雅宜站在自己耗儘家財成立的校門口,笑容充滿自信,“曆朝曆代,大家總要求女子要‘三從四德’,我們新時代女子,要獨立,就要拋棄‘三從’。要有美德,也是新時代的四德!”

新學校,新招牌,新的思想從此刻開始紮根。

當“四德小學”對外開始招生時,事情卻沒那麼順利。

對這樣一所私人承辦的女校,許多女孩子不敢去。為了解決生源問題,朱雅宜首先鼓勵學校老師把自家女兒送來讀書,後來慢慢吸引民間的女孩子也來讀書。

當學生多了起來,問題也變得多了。

“朱校長,有些孩子年紀還大了,我們小學還收嗎?”

“收!”朱雅宜毫不猶豫把招生的年齡從小孩改成了不限製,“我們不收,她們沒地方去學習。”

“朱校長,學生太窮,交不起學費,還收嗎?”

“收!”因為學生的經濟條件,朱雅宜把繳納學費也改成了“自願製度”。

“能交就交,交不出學費就免費。”

“朱校長,有學生說吃不起飯,想退學。”

“帶她吃飯去,夥食費我來出。”

因為來了許多貧民女子,朱雅宜相繼開除優厚待遇:免住宿費,免書本費,在學費上是自願原則,能交便交,交不出來就免費。

如果家裡實在窮得揭不開鍋,朱雅宜不但一分不收還自費承擔學生的夥食費。

以致於後來這一所小學裡的女學生越來越多,除了適齡的小孩,還有一些實在是家庭貧困的大齡女青年,隻要想讀書,朱雅宜來者不拒。

朱雅宜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分班,由老師用不同的教材因材施教,教授國語、算術、常識、書畫、體育、音樂,此外還有興趣小組,教授寫作、、手工紡織,還有一本適應新時代不同場景的書信禮儀的“女子新尺度”。

除此之外,朱雅宜最重視的是時事教育與愛國教育。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日本侵略軍!”

從清朝末年到民國時期,國恥不斷,日本侵略慘案讓每個國人對之恨之入骨,朱雅宜經常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東三省的事實為題材,教育學生勿忘國恥。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

為了鼓勵女子英勇不畏站,朱雅宜還會主持女學生們編木蘭從軍歌舞劇,參加社會活動,宣傳抵製日本帝國主義侵略。

到可惜的是,到1944年,朱雅宜因為自己身體不好,隻能將一手創辦的四德小學停辦。

這所學校雖然短暫,成功的模式為整個廣東女子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後世許多女子有了新的目標。

而對古代女子而言,同樣是有了新目標。

——“原來女子不僅可以進學校學習,還可以自己辦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