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國10(1 / 1)

【但是,有些問題從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存在隱患】

荊咕的語氣肅然起來,讓天幕下的帝王將相尤其緊張。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漢武帝統一思想的政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我們知道,在獨尊儒術後,儒家的地位越來越高,士農工商的階級差異越來越大,尤其是趙光義不光彩的上位和戰場逃跑後,為了提防武將,各朝各代對武將各種限製打壓】

趙匡胤:等等,有他弟弟趙光義什麼事?

帝王是多疑的,天幕隻提了一句趙光義不光彩的上位和戰場逃跑,趙匡胤再想想自己黃袍加身的上位史,臉色立刻陰沉下來。

難怪後輩那麼無能,原來根本不是他的後輩!

他此刻能想到的,是趙光義跟自己類似,在自己去世後欺負孤兒寡母,奪走自己兒子的皇位,還沒想到自己的死成了千古謎題。

【首先,從古開始說起】

【春秋中期以前,我國已經有了論兵的專著《令典》《軍誌》《軍政》】

【春秋戰國時期,軍事理論的兵家專著盛極一時】

【《孫子》《吳子》《司馬穰苴兵法》《孫臏兵法》《尉繚子》《六韜》《公孫鞅》《龐湲兵法》《倪良兵法》《魏公子》等都是這一時期的兵家專著】

【秦漢時期,帝王專權加強,兵文化也被帝王壟斷,兵書比先秦有所發展】

【這個時候出現了《韓信兵策》《陰符經注》《黃石公三略》《言兵事疏》《潛夫論》《勸將》《邊議》《淮南子·兵略論》】

一係列被念到名字、知道自己著作名傳後世的兵家人尤其高興。

尉繚站在朝堂上,笑得尤其驕傲:“尉繚子,看來老夫的書沒有白寫。”

王翦冷哼一聲,眼神飄向自己兒孫王賁王離。

他王家也是戰功赫赫很有經驗,要不也寫一本兵書?

他年紀大了寫書費眼睛,不如讓兒子或者孫子寫?

不光王翦有如此想法,此時在邊疆的蒙恬也心動了。

傳世名作啊,假如來一本《蒙恬子》,他豈不是青史留名?

而且他雖然沒什麼時間精力寫書,但是弟弟蒙毅不正好是文臣,讓蒙毅寫,保證又有文采又有兵家風範!

【是不是看起來一片大好,仿佛是兵家的盛世?】

【然而,想想西漢時的主流思想,就知道這些不過是曇花一現】

兵家人心裡一咯噔。

前面剛說過,西漢是什麼主流思想來著?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西漢時期曾三次對兵書進行整理】

【第一次在漢初,張良、韓信對先秦以來的兵家著作加以介紹、考訂,根據朝廷的要求,大量刪減,隻保留了少數被認為有價值的兵書,為官方掌握;】

【第二次在漢武帝時期,征求天下遺書,整理,再次刪減;】

【第三次在漢成帝時期,變成了由大儒劉向總其事,根據儒家的觀點為兵書整理。後來,劉歆又在父親的基礎上撰寫《兵書略》】

【朋友們,問題來了】

【這個時候的儒家,已經對兵家有偏見了!】

淳於越:不妙!

淳於越在朝堂上,面對陡然目光犀利看向自己的兵家將領們,第一次有了比被法家打壓還恐怖的壓力感。

兵家將領,可是手頭上沾滿鮮血、氣勢驚人戰鬥力也驚人!

【劉向、劉歆等儒家學者,曾公開指責戰國時期的兵家,認為兵家理論隻是方士的一種。班固所論的諸子十家裡,兵家與天文、五行、占卜、數術、醫經和房中、神仙一起,列在學術之下】

【嗯,是不是很迷惑?兵家,天文,數術,醫學如此重要的學科,竟然被和房中術、神仙術列在一起,這跟把科學家和騙子混為一談有什麼區彆?】

被點名的劉歆劉向父子:“……”

書還沒編完就被罵了,要不,改改?

班固羞憤欲死,沒想到自己出名是以這種方式。

隻是他還很疑惑,“兵家真得不是方術嗎?能打能殺不就行了?還有天文數學醫學,這不都是小道?”

【天地有日月,國家有文武,彼此和諧才能國家穩定】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重文輕武是瘸腿,重文抑武的後果,我們都知道,是曆史八大恥】

班固嘴裡喃喃念著:“文能安邦,武能定國……”

突然把手中的筆一扔:“既然天幕說我對兵家有偏見,我為何不去親眼看看!”

隻有親眼看,親身體會,想必才會知道兵家的奧妙。

他弟弟班超都能投筆從戎,他親自去感受一下也無妨!

【從兩漢開始,儒家不僅改變了春秋戰國時期儒家自己的理論,也把兵家的理論與儒家的“禮”結合了】

【他們崇尚以禮治兵,崇尚周朝的禮儀製度,認為應該有軍禮的校閱、嵬狩、出師、乞師、致師、獻捷、獻俘等等】

【然而曆史是不斷向前的】

【周王室重禮儀的結果,是諸侯四分五裂,王室連自己的領土都沒有,還要屈居人下,最後徹底亡國】

【齊魯等中原諸侯國嘲笑秦楚蠻夷,最後蠻夷之邦秦國笑到結局,滅六國一統天下】

要說荊咕完全不認可禮儀,也並不是。

先秦時期,講究師出有名,講究禮儀之兵。

戰前要約定好時間地點,要祭祀祖先,戰後要殺俘宣告天地等等,流程複雜,很有儀式感。

在彼此都遵守的情況下,對戰俘對士兵還算友好。

但是這樣的儀式彆說後世,連戰國時期都沒撐到,大權旁落的東周天子們自己都沒法堅持,幾百年後依然還在崇尚周朝的古禮,這不是複古,這是開曆史的倒車。

荊咕直接放出了後世一係列重文輕武的後果:

【宋朝自詡為禮儀之邦,重文抑武,結果被來自草原上的蠻夷虐了一次又一次,送錢送女人苟且偷生,最後依然是亡國滅種,你的禮儀馴化的了草原民族嗎?】

天幕上放出了靖康之恥的影視資料。

畫面裡,發型奇異一看就是異族人的金人嬉笑著圍著一群細皮嫩肉的男人。

鏡頭漸漸對準那群一看就是貴族的男人,趙匡胤一看頓時血氣直衝腦門,那是他大宋的天子龍袍!

黃色龍袞豔的刺眼,在金人的嬉鬨威逼下,兩位年紀不一樣的天子抖抖索索脫下龍袍,一件件往下脫衣的動作更刺眼!

直到,他們袒露上身,披上肮臟的羊皮,脖子上被套上用來係羊的繩索,被牽著去獻牽羊禮。

金人輕蔑地看著沒骨氣的兩位漢人帝王:“如此無能,封趙佶為‘昏德公’,封趙桓為‘重昏侯’。”

趙匡胤目眥欲裂!

他剛封了李煜“違命侯”,現在他們宗室後代被封為“昏德公”“重昏侯”,這是報應嗎?!

然而這還沒完。

畫面一轉,依然是那身刺眼的大宋龍袍,隻不過換了一個更年輕的面孔,旁邊特意標準姓名:趙構。

大臣苦苦相勸:“官家,不能跑啊,這一放棄我們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我們打不過的,我們隻能跑,隻能跑!”趙構慌亂到毫不顧及自己的帝王尊嚴,“跑得遠遠的,過了長江有長江天險,不行的話還可以逃到海上去!”

趙匡胤感覺自己喉頭一股腥味直衝口腔,因為在宮外,強行吞咽了下去。

一次次的逃跑後,終於到了終點。

“官家,請殉國!”陸秀夫含淚跪在年幼的小皇帝面前,而年幼的小皇帝絲毫不像無能祖輩隻想著逃跑,明明害怕的顫抖,卻堅定地點了點頭。

趙匡胤眼睜睜看著丞相背起小皇帝,投海自殺,心裡悲愴之下,那股血腥味再也忍受不住,再次泛上喉頭。

一次次的逃跑,一次次的放棄國土,最後直接投海自殺。

“噗——”

趙匡胤直接氣吐血了!

他辛苦建立的大宋,剛建國,還沒立太子,就聽到後面慘烈的結局!

【明朝朱元璋建立起了高度封建集權的國家,但是後代一個比一個懈怠,二十年不上朝,三十年不上朝,蛐蛐皇帝,道士皇帝,木匠皇帝,這就是你寄予厚望的後代】

【朱家帝王寧願相信太監,派遣太監監軍,文臣監軍,各種掣肘。在末代亡國時文臣還在黨爭,把大明最後的將星袁崇煥給淩遲處死,不亡國才奇怪】

朱元璋憤怒地把手頭上能砸的東西全砸了:“蛐蛐皇帝!道士皇帝!木匠皇帝!朕的子孫竟然如此無用!一群廢物!”

劉徹和嬴政此時在不同時空達到了驚人的共鳴,齊齊無語。

後世皇帝不斷刷新他們的眼界,讓原本對兩位皇帝頗有怨言的朝臣們心有戚戚然。

喜歡打仗就打吧,總比如此窩囊的好,他們寧願戰死沙場也不想憋屈的跳海自殺。

隻能說,全靠同行襯托。

【明朝崇尚程朱理學,還興盛陸王心學,書院滿天下,科舉興盛,算是禮儀之邦了吧?然而,最後依然是亡於草原上的蠻夷之手】

揚州城上,史可法面對包圍慷慨明誌:“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誌不可屈。”

揚州城下,是層層壓進的大部隊,直到徹底將城門攻破,用一片血色將城市淹沒……

剃發令發布,“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身穿大明服飾的鄉紳、學子們大喊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自己組織隊伍抵抗。

然而迎接他們的,卻是已經投降異族入侵者的漢人,帶著大軍壓製,最後化為兩個字:

“屠城!”

【清軍入關後逐漸漢化,原本不纏足不支持守貞的也開始賞賜貞節牌坊,曾經的草原雄鷹變成了架鷹遛狗的紈絝,最後亡於海外的蠻夷之手】

一邊是架鷹遛狗的八旗子弟,一邊是軍餉被克扣後面面黃肌瘦的士兵;

一邊是各種西洋進貢的天價玩意,一邊是久久沒有保養後生鏽朽壞的軍械□□。

當貴族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自我幻想中時,從未見過的巨大輪船載著巨炮炸開了天朝上國的國門。

寫著外語的輪船開進了內陸港口,大搖大擺地停在港口,圈地盤,搶財富,囂張的比皇室貴族還要蠻橫。

玄燁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皇帝,不僅精通滿、漢、蒙、藏、維多種語言,還掌握了西方多種語言,如英文、法文、俄語、拉丁語等。

他能從天幕上能聽懂那些簡單的外語,聽出外邦蠻夷在嘲笑他的子民的發型,說他們的辮子頭是“豬尾巴”。

“外邦蠻夷果然是不通教化,野蠻人士!”

玄燁狠狠一揮拳:這樣的蠻夷,不應該跟他們講什麼禮儀,就需要狠狠的用炮火轟平!

【什麼是真正的以禮治兵?】

【是軍規】

【曆史上最有名的軍隊,有嶽家軍,戚家軍等】

【嶽飛有禦軍“六法”,是他打造常勝軍隊的秘訣,即重搜選、謹訓習、公賞罰、明號令、嚴紀律、同甘苦】

【嶽家軍有一句著名的口號,是針對老百姓的:“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虜!】

【所以嶽家軍在金人那裡也是威名赫赫,稱嶽家軍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快,記下來!”同樣治軍有道的衛青顧不上劉徹在上位,連忙吩咐著小黃門,還嫌棄對方記得太慢直接搶過來自己寫。

【是我們現代的人民子弟兵】

【對敵時,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對自己人時,是“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是“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

天幕上打出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內容,大白話讓哪怕是百姓也能看懂聽懂,細節化的內容讓古代君臣交流學習起來。

“與昔日高祖時的約法三章有異曲同工之處。”劉徹想起高祖也是大白話的約法三章,突然意識到這種紀律約束的好處,方便庶民看懂,也方便記憶。

“原來不僅要約束戰鬥時期,也要約束對庶民的紀律。”嬴政若有所思。

在秦朝,剛過度到封建帝製,滿朝文武幾乎都是名門後代,對庶民的生死根本不在乎。

嬴政本以為大局最重要,打勝仗就足夠了,沒想到軍紀還包括對外對庶民。

“什麼叫人民子弟兵?”李世民對尉遲敬德感慨,“真想看看後世的軍隊,聽這女子的語氣竟然是對他們的軍隊十分尊敬。”

【我能理解古代帝王對將軍掌權擔心叛亂的擔憂,曆史上也的確有不少將軍叛亂的例子】

【但是皇子藩王叛亂也不少,你們怎麼沒直接不生了?文臣叛亂也不少,動不動慫恿皇子奪嫡篡位,更陰損呢,你們乾脆彆用文臣了】

所有皇帝:“……”

皇子藩王叛亂,是誰,你說清楚!

還有慫恿皇子奪嫡篡位的又是誰!

帝王們突然覺得看誰都不忠心,心慌慌了。

【因噎廢食不可取,到了王朝末年,軍隊戰鬥力幾乎都是花架子,挨打知道疼了吧】

【好了,關於軍隊紀律個人淺薄之見發揮到這裡,有機會我單獨做一期我們現代的軍隊,最近看閱兵看武器展好上頭!】

【現在我們回到主題,接下來,該講講一千年前,我們與阿拉伯人一樣富足的朝代】

【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