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國11(1 / 1)

【阿拉伯帝國,建國於632年,亡國於1258年,華夏史書稱之為大食,西方史籍稱之為薩拉森帝國,是一個強大的橫跨亞歐非三大陸的帝國】

天幕按照老規矩,首先放出地圖。

強大的,跨越三個大陸的帝國。

【阿拉伯帝國建國後,對外進行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擴張運動,建立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龐大帝國,鼎盛時期領土達到1339萬平方公裡,是人類曆史上領土東西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僅次於蒙古帝國】

帝王們集體吸了一口冷氣。

1339萬平方公裡!

這一個明確的數據,讓帝王們心裡野心之火熊熊燃燒。

【我們來對比一下,阿拉伯與同時期華夏國家的疆域面積】

【大唐之所以被帶一個大字,唐朝領土疆域最大時期達到1237萬平方公裡,至於宋朝,嗯,大家快速閃一眼】

荊咕把地圖縮小,在阿拉伯帝國的東邊,先放出大唐巔峰時期的地圖,然後是北宋,南宋。

前兩個一個比一個大,後兩個一個比一個小,對比相當的慘烈。

李世民先是驕傲。

這麼大的疆域,有他和他李家子孫一半功勞!

但是再一看還比阿拉伯差一點,有些不滿。

“我大唐怎麼能比大食差,我大唐還可以再大點!”

貞觀群臣齊齊點頭:“沒錯!”

滿朝文武,尤其是將軍,沒滅過一兩個國都不好意思站在這裡。

打天下怕什麼,他們還可以繼續打!

此時的貞觀群臣還不知道,大唐最大的問題不是不能打,是疆域太大人口太少,導致政令不通不好治理,後來周邊的領土逐漸失去控製。

另一篇天空下,與喜氣洋洋的大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宋。

趙匡胤悲傷捂臉:這樣的對比,比前面直接罵人和放視頻還要羞辱人。

悲傷的不僅僅是君王,大臣,百姓,齊齊鬱悶。

“啐,文臣軟骨頭不敢打,被蠻夷越欺負越小,太丟人了!”

“還好有天幕在,提醒我們了以後可不能一直龜縮。”

“他們不敢打我敢,明天我就從軍去!”

民間百姓氣憤地議論紛紛。

他們不敢罵皇帝,可是罵罵大臣還是肆無忌憚的。

不止是趙匡胤出宮在民間酒樓上微服私訪,不少文臣也在酒樓包廂裡看天幕,看到這對比,跟友人一起罵罵咧咧。

“我大宋如此富庶,還以為今天要被天幕誇,沒想到……呸,這國土真是丟人!”

“後世子孫無能!竟然丟了半壁江山,氣煞老夫!”

“日後定不能讓那什麼趙佶趙桓登基!”

……

今天,是大宋的悲傷日。

【在華夏曆史上,除了兩個擅長開疆辟土的遊牧民族政權,漢人建立的大一統政權裡,大唐的疆域是我國最大的疆域面積,現在也沒能達到】

劉徹一甩大袖:“哼,既然說了是漢人,用大漢作為一個民族的名字,朕的大漢,怎麼可能打不下這麼大的疆域。”

不光他不服,朝堂之上的武將各個摩拳擦掌,憋著一口氣想要開疆拓土,青史留名。

桑弘羊不得不提醒,隻四個字就讓劉徹清醒了:“陛下,沒錢。”

劉徹:“……”

真是殘酷的現實。

“這期不是講富庶國家嗎,多聽多記,朕就不信大漢學不了。”

桑弘羊默默點頭。

陛下不說他也會好好聽的。

【華夏是建立在農耕文明之上的國家,以土地為依托,造就了華夏文明保守、平和、中庸、注重穿成、萬事求穩的特點】

【地中海、印度洋沿岸諸國,比如希臘、阿拉伯等,受到地理環境限製,並不適合發展農業過自給自足的生活】

【所以他們必須向海洋發展,通過不斷改進航海工具,提升航海技術才能從大海中收獲更多】

【海洋文明的特點,就是開放,創新,擴張】

【阿拉伯地形特殊,一半是沙漠地區,一半是濱海山區。二元背景也決定了他的文明是二元分裂狀態,分為遊牧人和定居者】

“遊牧文明,是匈奴那種嗎?”心心念念打匈奴的劉徹腦子轉的很快,“定居文明是我們華夏的農耕文明?”

“地理環境還會影響文化,匈奴人總是劫掠大漢,是不是匈奴人不是不想種地,是種不活?”崇尚教化之道的董仲舒的注意力落在另一點。

地理決定文明,匈奴人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文明,是不是換一個環境會直接改變文明?

【前期,處於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氏族製社會末期,生活在沙漠地帶的遊牧民族輕視商業,以牲畜產品為主】

【而生活在沙漠邊緣、與波斯或者羅馬接壤的定居民以農業和商業為主】

【所以,阿拉伯一直很重視商業,尤其是海上貿易】

【穆罕默德曾說:“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實奴仆”】

【《古·蘭·經》也明確規定鼓勵和保護商業是所有□□必備的義務和道德。隨著帝國的形成,商業貴族也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

唐朝時期,商人們羨慕的看向天幕。

大唐雖然也有和胡商交流,但是門閥世家瞧不起商人,商人之子不能參加科舉,完全堵死了上升的途徑。

李世民有些心動了。

貞觀初年,人口稀少,經濟還在緩慢恢複中。

如果經商可以讓國庫充盈,可難道不會影響農耕,動搖國本嗎?

看著滿朝文武,李世民有些遺憾:“可惜了,沒有管仲,也沒有桑弘羊……”

大唐的人才,還是少了些啊!

【阿拉伯人大力發展航海業、造船業和帆船駕駛技術,航海造船技術在當時位於世界先進水平,後來還反過來影響和促進了唐宋朝時期的海船發展】

【阿拉伯人信仰知識,商人會有意識的記錄途中的地理風俗習慣等,海員在海上會研究和詳細記述了印度洋上的季風,留下來大量的旅行筆記和地理書籍,是珍貴的海洋地理資料】

“他們的商人識字,能寫書,恐怕也是貴族之後。”大唐的酒樓裡,靠著窗坐著兩位穿著華貴的商人,從服飾上看,便知道不是小商小販,小有資產。

小有資產又如何,沒有地位,另一位圓胖的商人冷笑一聲,給自己斟酒一杯一飲而儘:“哼,大唐不允許商人參加科舉又如何,我們自己寫書,同樣可以青史留名!”

大胡子商人歎氣:“前面那麼多寫書留名的,可沒有商販。”

圓胖商人不服氣:“呂不韋不就是?”

“那怎麼一樣……”

【古代四大旅行家之一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寫有《伊本·白圖泰遊記》,記錄了在華夏的所見所聞,還特意介紹了海事方面的法律條例】

【阿拉伯商人蘇萊曼、艾布·載德·哈桑·西拉菲等寫有《中國印度見聞錄》,在書中對中國和印度進行了對比,並且盛讚中國】

“商人!是商人寫的書!”圓胖商人頓時激動了。

“我聽到了,還是兩個人一起寫得。”大胡子也被激勵到了,拉住圓胖商人的手,他倆是同族,也是一起做生意的老搭檔, “我們也可以!”

“這書不但可以傳給我們的後世子孫,還有機會傳到千年以後!”

情緒激動之下,沒控製住聲量,酒樓裡大少人聽到二人的話語。

儘管有世家公子嘲笑他們癡心妄想,但是商人就沒有臉皮薄的,就當沒聽到。

聽到商人也可以寫書傳到後世,還傳到國外,這一刻,不少商人心動了。

為了方便經商,商人哪怕不能參加科舉,多少還是識字、會記賬的,雖然文采可能沒有世家公子那麼好,但是天幕也說了,主要是記錄所見所聞,介紹他國的地理風情,這個有內容就行了。

實在不行,請人潤色嘛,寒門子弟還幫人寫信掙點米糧錢呢。

【阿拉伯著名地理學家伊本·胡爾達茲比赫著有《道裡邦國誌》,在裡面稱呼華夏為“漢府”,記錄了華夏的港口、飲食、城市和特產等】

【阿拉伯著名學者伊德裡斯在其地理書《雲遊者的娛樂》裡記錄了華夏的地理,記述“中國面積廣,人口多,多良港……”】

【學者麥斯歐迪在其代表作《黃金草原》裡寫了一個有關中國國王的動人故事】

【文學家賈希茲在著作《突厥人的功勞》讚美華夏人的工藝,在《賈希茲文集》裡詳細描寫了中國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比如穿絲綢衣服,不戴頭巾,主食是大米,喝得飲料也是稻米發酵而成的,沒有葡萄酒,用米釀醋造酒等等】

天幕下,不同朝代的商人開始奮筆疾書,不識字的讓小廝記錄。

寫兵書詩書他們不行,這種記錄民俗風情記錄民間故事的,他們走的地方多了,還是可以努努力的嘛!

誰還沒有個青史留名的野心呢!

【大家都熟悉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裡多次提到中國生產的物品】

【這一切都說明了阿拉伯與華夏的密切往來,也說明了華夏文化對阿拉伯的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