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第 226 章 江啟知道大乾並不……(1 / 1)

江啟知道大乾並不屬於現代曆史上的任何一個朝代, 但是這邊的版圖也沒有相差很多,他在想搞錢的時候,就想到了金礦、銀礦這些。

然後就想到了現代周邊一個國家金礦銀礦不少。

所以在讓手下的人出海的時候,注意些打探周邊的島國, 看看有沒有類似現代那種情況, 結果倒真讓他找到了。

皇帝確認之後,喜悅之情就再也控製不住了, 將江啟一頓誇, 誇得江啟都有些受不住了,忙道:“皇上, 現在邊關在打仗, 這金礦還有藏書閣的事情, 恐怕得等到戰爭結束了之後才能弄了。”

尹丹所在的地方和陳國不在一個位置, 真要打的話, 其實以大乾的兵力也可以打,但是現在陳國那邊戰況激烈, 周邊又不止這兩三個國家,為防大乾四處為敵,最好還是等陳國的事情完結之後再做其他打算。

更何況打仗這事情, 可是需要大筆的銀子還有糧草的,不好弄得太急了。

皇帝也清楚這些,他點著頭, 笑著說道:“不急,陳國這邊應該撐不了多久了。”

等結束之後,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儘快的收入囊中了。

比邊關戰爭結束先來臨的,是冬季。

氣溫極速下降,而後下雪了。

但對於今年的大乾百姓來說, 今年的冬季,又多了一項可以討論的東西了,那就是棉衣和棉被,在往日裡,冬天要想要保暖,那就是買動物皮毛做的襖子、毛毯之類的,或者是用蠶絲所做的被子,但毫無疑問,這些東西的價格都十分高昂,普通百姓壓根就買不起。

他們所穿的衣物,頂多就是找了些蘆花雜草等填充到衣服裡面,起不了多少保暖的效果,把人凍得都不敢出門。

一到冬天,大家就都窩在家裡的床上,一大堆人擠在一起取暖,或者是燒火烤。

總而言之,外面能看到的人都不多。

但是今年就不一樣了。

村子裡,白茫茫的雪籠罩了大地,但和往日裡不同,今年村子裡在外面走的人明顯多了起來了,“大春娘,你這是要去哪啊?”

一個大娘的嗓音在村子裡響亮的響了起來。

大春娘回過頭來,看向來人,也是滿臉堆笑,“是張嫂子啊,我去挑點水回來,家裡的水用完了。”

現在的村子,基本上吃水都要去水井裡挑水,村裡就那麼一口井。

張嫂子道:“我要去河邊洗點衣服,正好咱們順路。”

兩個人自然而然的就走在一起了。

在她們說話的時候,村裡又有其他人陸陸續續的出來了,都是一個村的,那聚在一起就少不得要打招呼、閒聊,這要聊天,那肯定就少不了棉衣了。

大春娘摸著身上的厚棉襖忍不住感歎著,“官府當初讓咱們強製種棉花可真是種對了,這棉襖穿上咋就這麼暖和啊。”

說是強製,但當時老百姓們其實也沒有那麼不情願,因為當初官府就說了,種出來的棉花,可以拿去賣銀子。

種多少就收多少,雖然價格算不上特彆貴,但也是一個進項,種棉花的土地要求也不高,橫豎都是要種東西,種棉花還能賣錢呢。

張嫂子也道:“是啊,幸虧當初人家來收棉花的時候,家裡給留了一些,你是不知道,那棉被晚上蓋著有多暖和,可惜我家隻做了一床,等明年我得多留些才是。”也是因為官府一直在宣傳,讓大家可以自己留一些棉花,然後再去鎮上、城裡找一家彈棉花的地方,讓人幫忙弄好棉被。

還說了,也就頭兩年彈棉花的價格是官府管控,棉襖的售價也會強製規定在一個合理便宜的售價之內,可以供老百姓們有能力購買。

過了這兩年,官府就不會管價格了,到時候要用多少銀子才能買一件棉襖、一床棉被,就不好說了。

官府的宣傳做的很到位,也說了這個東西是皇上體恤百姓才做下的措施,東西也是皇帝讓江大人去海外尋找的神物,京城的百姓都買瘋了等等,一套連環話術下來,老百姓基本上都會買兩身棉襖,那些家裡富足的,還會留著棉花去做棉被。

等到冬天一來,大家就當真體會到了棉襖的好處了,可想而知,到了明年,種棉花還有買棉襖棉被的老百姓可就多了。

畢竟人家官府都說了,這頭兩年原本棉花的價格會很貴,都是皇上心好,怕百姓們穿不上暖和的衣服,才強製規定了棉襖棉被的售價。

各處還時不時有錦衣衛在搜查,一旦發現有商家陽奉陰違,那等待著他們的就是牢獄之災,還有大額的罰款。

彆說,還真有頂風作案的商家,隻不過被錦衣衛直接查出來的,還擼了幾個官員,正好拿出來殺雞儆猴了,這一舉措,讓棉花的事穿得更遠,大家都在誇皇帝是個好皇帝,大乾能得到紅薯、玉米這些產量大的糧食作物,現在還有保暖的棉花,簡直就是上天庇佑。

一時間門,歌功頌德的話不絕於耳。

且說這小村子裡,談話還在繼續,大春娘一臉羨慕的看著張嫂子,“我家當初看人家收的價格不錯,就全都賣出去了,等明年,我一定得留兩床彈棉被。”

張嫂子忙道:“明年可就是最後一年,之後官府就不會管棉花的價格了,國家的銀子也不能全花在這上面,現在咱們的這個價格可就是皇上在後面幫咱們支付了一部分,你明年要是不買全,往後可就沒這麼好買了。”其實規定價格這事是江啟給皇帝提議的,他知道要是不規定價格,剛一開始這價格肯定就居高不下了。

那也就違背了讓百姓吃飽穿暖,過上好日子,為皇帝積累聲望的初衷了。

至於說國家在後面添錢這事,那是沒有的,畢竟這棉花種子就是朝廷給的,種是百姓在種,彈棉花的手藝這些有朝廷安排的專人管理,收購棉花的價格肯定比賣出棉襖的價格低一些,怎麼都不可能虧本,用不著皇帝在後面補貼。

這個流言能傳出來,是江啟在背後深藏功與名,本身有不少的流言,可傳來傳去,百姓就信了他這個。

至於如何保證政策的順利進行,自然就要靠錦衣衛了,現下錦衣衛的規模可不小,遍布各地。

聽了張嫂子的話,其實大春娘一家也是這麼想的,“我們當家的在家也說了,咱們明年要多種點棉花,到時候一次性都弄夠了。”

其他人也在插嘴,“這以前冬天可不敢在外面多待,現在這棉襖可真是個好東西。”

“咱們現在有了紅薯、玉米,還有了棉花,以後的日子可就好過了。”

至少省著點就不會餓死。

村裡人俱都讚同,心裡滿是滿足,老百姓這一輩子可不就是講究個吃飽穿暖,眼看著一切就都要實現了,簡直是美到不行。

類似的對話,在各個地方都在不斷的響起,這一刻大家都對未來抱有著美好的期望。

皇帝的聲望也在這個冬天瞬間門達到了巔峰。

看著各地方呈上來的奏折,皇帝也難得在處理公務的時候露出了快意的笑容,入冬以來,棉花的威力就瞬間門發揮出來了,再加上先前的紅薯和玉米,縱然大部分都被百姓賣出去做種子,剩下的也多是留著自家做種,少有拿來吃的。畢竟江啟當初在海外帶回來的雖然不少,但是要給全國的百姓用還是不夠。

可就算如此,那產量大家也是看得見的,也嘗過味道,很是美味,以後大家可就不怕餓死了。

幾樣積累在一起,也算是厚積薄發,爆發出了巨大的能量。

人人都在說他是個聖明的皇帝,日後在史書上說不定也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想到此,皇帝越發的感到爽快。

可不是嘛,主意有人出,事情有人辦,身邊有這麼個能臣在,自己甚至有望在曆史上留個賢明君主的名聲,一生能有這樣的際遇,誰能說不是得天獨厚呢。

天下之主,無非如此了。

皇帝這一天心情都很好,想想馬上就要過年了,他說道:“去把庫房裡的那副青玉棋子送去給江卿。”

“是,奴才這就去安排。”張公公立刻出聲應和,心中不由感歎,皇上待江大人可真好,動不動就要送上些東西。

不過江大人待皇上也是一心一意。

且不提這些,今年的冬天似乎也格外的懂事,沒發生什麼災禍,大家都平平安安的度過了冬天,過了一個好年。

而邊關那邊,在冬天的時候也停止了打仗,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冬天很冷,無論是哪個國家,大家都不是鐵打的,一般冬天都不會打仗。

不然彆說能不能打贏,凍得發高熱都沒那麼藥材醫治。

但等到氣溫回暖之後,那邊就又打了起來,京城的熱搜重新回到褚家兩兄弟身上。

褚家兩兄弟的戰力並沒有因為隔了一個冬天就有所下降,打得陳國人那是嗷嗷的叫,很快,陳國的雄心壯誌就再也撐不住了,他們派人送來了求和書。

於是朝堂上對於到底要不要答應陳國的求和而爭執了起來。

“咱們已經把陳國打敗了,以後他們也不敢再侵犯我大乾了,現在不答應求和,你們還想做什麼?”

“真要把陳國逼急了,魚死網破,到時候咱們大乾也是討不著好。”

總而言之,大家有爭議主要還是在賠償上面不滿意,誰都沒想過要把陳國給直接滅國了,那可是陳國啊,人口、面積可不小,就算和大乾相比差了不少,但也是一個大國了,怎麼可能輕輕鬆鬆就給滅了呢。

現在褚家也就才占了人家三座城,相比起來,還遠著呢。

最終,大家決定求和可以,但是這麼點賠償是在寒磣誰呢,當初就占便宜沒夠,現在還想來耍心眼,怎麼可能。

於是就先接著打吧,等什麼時候陳國老實了,就再來談求和的事。

下了朝,張公公就來到了江啟的身邊:“江大人,皇上有請。”

“有勞公公了。”江啟跟在張公公身邊過去。

張公公聽了江啟的話,忙道:“這是奴才該做的。”

皇帝平時和大臣討論政務都是在內閣,但那是人多的時候用的,私下討論的時候,就是在禦書房了,江啟跟著張公公一路走到了禦書房。

到了門口的時候,隻聽裡面傳來皇帝的聲音:“進來吧。”

江啟便直接走了進去,“皇上。”

“行了,起來吧。”皇帝連忙招呼要行禮的江啟,他將江啟招來,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問的,“你可是想要邊關那邊繼續打下去?”

固然江啟當時說的是陳國的賠償不夠,繼續打,給陳國一些教訓,但皇帝也不是一般人,看得出這並非是江啟真正的想法。

他的這位臣子,似乎想要褚家一直打下去,可再打開能如何呢,難道……江啟是想要陳國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