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 348(一更) 兩種待遇(1 / 1)

喬琰這話一出, 蔡邕當場就懵了。

什麼叫做“也要逼她”?

這好像跟典韋在送信過去時候所說的情況不太一樣?

蔡邕在收到來信的時候根本沒想太多。

揚州有變,吳郡四姓中有人在孫策之死上做出了推手,既然和顧雍這個弟子沒有關聯, 他來救上一救實在是分屬應當。

他還專門拿著信找了身在樂平書院的鄭玄和盧植相詢, 兩人一致認定,典韋在信中寫到的需要他扮慘一些來表演是有必要的,如此一來喬琰便可以順著他這一求情舉動中給出的台階往下走,進而將顧雍給放出來。

或許被放出來的還並不隻是顧雍, 吳郡四姓隨著朱榮之死和此番的牢獄之災警告,若再加上隨後的小懲大誡,在眼下的情況裡便已夠了, 若將其乾脆利落地連根拔起, 反而會導致揚州局勢動亂, 不利於喬琰隨後派遣人坐鎮。

蔡邕一想,好像確實是這麼回事。

想想喬琰給他還有他那兩個女兒所提供的容身之所,想想這個對他而言再安逸不過的治學環境,想想顧雍到底是當年他給出過“元歎”之名的弟子,再想想他在喬琰面前做出的丟臉舉動反正也不是那麼一件兩件的了——

現在又能千裡救徒弟性命, 又能對喬琰有所裨益,他何樂而不為呢?

走個過程就走個過場, 大家的面子都好看。

雖然典韋話中說是希望蔡邕來勸,但盧植也說了,喬琰能坐到今日這個大司馬的位置上, 對於一些利益糾葛和私人交情的問題是看得很明白的, 並不需要他有多少口才,便足夠達成這個勸說的目的。

何況,他得想想, 典韋是什麼人,他怎麼可能會有這麼明確的意識讓蔡邕來救人?

這必然是喬琰已經在無形中展現出了幾分自己的態度。

所以蔡邕大可不必擔心自己會落到一個下不來台的份上。

故而就算在他抵達揚州後又因喬琰身在徐州,被人轉道送了過來,蔡邕都沒覺得有什麼不妥的。

他一心盤算著等到見到了喬琰後該當拿出何種表現,在入城的時候是聽到了那麼點吵鬨的動靜,卻心無旁騖地將其忽略了過去。

而後便是喬琰和隨同她走出州府的人一並看到的這一幕了。

蔡邕著實是表現出了一派急於將徒弟給撈出來的狀態,甚至不顧形象地將鞋子都給跑丟了,還幾乎掩面而泣,隻或許是為了保存自己的顏面這才並未失態到這個地步,都來不及和喬琰寒暄兩句,就已經單刀直入地切入了自己的主題。

他想要救一救自己的徒弟。

隻不過對於並不知情的人來說,正如喬琰所表現出的那樣,蔡邕出現得著實太不是時候了。

城外正包圍著那些前來為劉備求情之人,甚至在這郯縣之內也不乏有人試圖將這求情的訊號傳遞到州府來,不過礙於喬琰是統兵奪取的此地,這些人和她之間還有著一段距離。

偏偏在此時蔡邕這位對喬琰來說得算是長輩的人來了此地,所為的目的還是求情,又給這威逼加上了一道。

這多令人難辦。

眼見蔡邕呆愣在原地,喬琰面露激憤之色的一幕,眾人也覺得實屬尋常。

唯一在狀況之外的也就隻有一個蔡邕。

他滿腦子隻剩下了一個問題,現在他應該做什麼來著?

眼下身在這徐州郯縣的地界上,並沒有一個盧植或者鄭玄來給他解惑,為什麼在他說出了這句求情之言後,喬琰做出的回應並不是將他攙扶起來,解釋自己在將顧雍連帶著吳郡四姓之中的無辜存在一並下獄的身不由己,順著長輩給出的梯子往下走,而後將人給放出來,卻竟然是做出了這等反應。

但他並不知道,對於蔡邕恰到好處的趕到,喬琰是驚喜得很的。

這也正是要讓他派上用場的時候!

不過,不需要他做些什麼,隻需要他堅持住自己的立場——

為顧雍求情!

從外人的角度看來,喬琰似乎也意識到了自己對蔡邕這般說話有些不妥,她稍平複了幾分情緒,又開口問道:“蔡公真要在此時為顧元歎求情?”

蔡邕覺得自己該當是明白喬琰的意思了。

這是要來個三請三辭的拉鋸戲碼啊,才好讓人相信她要釋放顧雍是經過了一番掙紮的。

蔡邕完全不知道自己將眼下的情形猜錯了十之八/九,當即回道:“元歎長於文辭音律,又在擔任郡縣小官期間恪儘職守,料來同那孫伯符之死無有關聯,倒是能為燁舒在揚州地界上協理政事做一番貢獻,饒他一命也無妨吧?”

“饒他一命,饒他一命……”喬琰冷聲將這四個字反複在口中念誦了兩邊,在蔡邕又一次沒料到她下一步舉動的時候將人帶著往外走去。

在途徑那隻被蔡邕跑丟的鞋子面前,還不忘讓他先將鞋子給穿上,這才帶著他一路往南行到了這郯縣的城頭。

城頭上出現了人,還從氣勢上看可能是主事者的存在,讓這些身在此地為劉備請命的民眾都暫時安靜了下來。

也或許讓他們安靜下來的,並不隻是因為有人來了,也因為這兩人此刻出現的表現著實有些怪異。

但他們的安靜,並不意味著本不知周遭民眾所為的蔡邕無法看出他們的訴求。

置身在此地,還是被喬琰給拖過來的,又將此地密密麻麻的人看在眼中,就算是個傻子也該覺得眼下的氣氛不太對勁了。

蔡邕一打眼便看到,在這二丈高的城牆之下,在距離他不算太遠的位置,正有一張以布帛寫成的橫幅,所書正是“為劉使君請命”六個字。

那或許是他們之中為數不多的識字之人所為,又或許是有依然聽從於劉備命令的官員在其中做出了一手推動,但無論是何種緣故引發了這一幕,蔡邕看到了一張張面帶殷切期許的面容,簡直像極了太學生為了達成勸誡的目的而發起的請命。

他也陡然意識到了,為何喬琰會說出那個“又”字。

這麼一看,他好像確實來得不是時候。

喬琰已鬆開了拉拽住他的手,面上帶著幾分憤慨之色問道:“他們說劉玄德為一方州牧,政績清明,德行堪為表彰,不當殺之,蔡公說顧元歎才學具備,為官務實,也不當殺之。好!那麼我也想問幾句。”

“自中平六年孝靈皇帝駕崩後,先有董卓亂權後有天下二分,這漢室便合該權柄不再,尊榮不再,天下州郡隻知有長官不知天子何人,州郡之間隨時有相互攻訐侵吞之可能嗎?”

蔡邕回道:“……當,當然不是,如能天下一統,四海清平,民眾各有其家,不必因征兵之禍擔驚受怕,自然才是正道。”

喬琰道:“便如蔡公所言,這天下合該隻能有一處朝廷。可彼時孝靈皇帝過世,以皇子協為繼承人,皇子協尚在人間,董卓也非不可鏟除之人,鄴城朝廷便急不可待而建,其又無坐鎮中央之能,匆匆遷都,以至於令天下人均知——若天子有禍,臣子不當救援,而合該另立新主;若都城危亡,臣子可不必固守,遷出無妨。雖不似董卓倒行逆施,卻仍為亂臣賊子無疑,是否如此?”

蔡邕眨了眨眼睛,試圖從喬琰這裡聽到一點彆的暗示,但在對方似乎當真是在質問的目光中,他除了說出一個“是”字來也沒有彆的答複可回。

但喬琰這話問出,何止是蔡邕,就連聽到此話之人也覺得好像合該回以一個“是”字。

這麼一看,長安朝廷何止是在地盤多寡上強於鄴城朝廷?

在這些原本還有些不明就裡的人現在看來,在正統性上也更強得多。

若非劉協失蹤,喬琰不必請有仁德之名的劉虞入主長安,這和袁紹袁術彼時擁立劉辯即位的情況大不相同。

她所問出的問題也實在有著發人深思之意。

鄴城朝廷的存在是否意味著,天子有難,臣子可不救,國都有難,臣子可隨意遷都?

這都與都城、宗廟、社稷、天子的存在意義有悖。

“劉玄德先領蕩寇將軍之名進攻豫州沛國,後領徐州牧之名,於陶恭祖死後接掌徐州北部,遙尊鄴城天子為帝,他非亂臣賊子嗎?”

“揚州牧孫伯符,其先父為圖救駕之事意外亡故,其領揚州牧期間始終以長安天子為帝,曆年歲貢無有缺漏,能渡海遠擊遼東也仰賴於他送來的揚州船工,然天下歸於一統的大業未成,他便因吳郡四姓意圖獨尊於江東之念遭到謀害,此四姓者,非亂臣賊子嗎?”

“我殺賊救漢,你等緣何攔我!”

喬琰這字字句句鏗鏘,雖有這四五米高的城牆間距,依然被最接近於城下的民眾和緊隨她而來的魯肅王朗等人聽了個明白。

若按照她先前評判的邏輯,既然鄴城朝廷立足不正,那劉備確是叛黨無疑,殺害了孫策的吳郡四姓同樣是叛黨。

而她的下一句更是為她的這番行動打上了一個再正義不過的名號。

“董卓小錢問世於長安,令人知曉貿易秩序也可被隨意破壞,四年間我等殫精極慮、維護市價,這才徹底斷絕其影響。”

“天下二分,帝王可隨意廢立、遷都而走的影響,卻必當等到天下一統之日方能恢複,若不殺人為誡,如何能令此風尚獨絕!”

“劉玄德是英雄,是好官,但他看錯了君主、站錯了位置,令天下隨時有災變複興之可能,我便容不下他!”

不知是何處傳來了一句小聲的問詢:“可劉使君乃是漢室宗親,可否問詢天子他當不當殺呢?”

喬琰說得是挺有道理,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辦法。

若是能讓劉虞來決斷的話,說不定劉備的命就能保住了。

然而他們聽到的隻是喬琰冷笑了一聲:“漢室宗親?泱泱炎漢四百年,漢室宗親不計其數,光隻是那中山靖王便留下了百餘子嗣,散布於各地,若人人都因身為漢室宗親便需由陛下裁斷生死,這社稷興衰,政令法典之事又由誰人來定奪?”

“先益州牧劉君郎之子劉璋,意圖割據蜀中稱王,趁其父病重之時興發動亂,枉顧父子禮法,君臣綱常,我殺之便是,不必等到天子裁決。”

“倘漢室宗親都如陛下昔日為幽州牧之時那般,恪行操守,節儉自律,開啟互市,鎮守邊陲,雖動亂之年幽州穀價也不過三十一石,我便是將漢室宗親都個個供奉著又有何妨?然人有私心貪欲,有不尊章程,有犯上作亂,樁樁件件合該由律法定奪,而非其漢室宗親之身份!”

“敢問諸位,是否理該如此?”

底下眾人交頭接耳了一陣,雖有人覺得喬琰此話像是在將大漢宗室的臉面往下踩,可這宗室子弟犯法也按法典行事,與庶民同罪的言論,對於他們來說,卻實在不是一件壞事。

按照這樣說來,劉備好像也……

等等!

喬琰語氣之中的種種,分明都對昔年還在擔任幽州牧位置的劉虞推崇備至,可若如此算的話,劉備在徐州的表現其實也並不差!

既然漢室宗親的身份在她這裡不是個求情的由頭,那他們可以拿政績來說話!

劉備是有話可說的!

當即有腦子靈活的人從人群中走了出來,仰頭朝著喬琰看來,問道:“敢問大司馬,倘若有人雖不能令糧價平抑在三十錢,卻能一家一戶四方走訪,令笮融所傳佛經陋法徹底杜絕於州郡之內,而後令民眾有田可耕,遵循天時,耕作以圖收成,能否稱之為仁?”

“倘若有人走訪鄉裡,敦促水渠開鑿營建之事,以圖徐州民眾有水可飲,能否稱之為恪儘職守?”

他這一開頭立刻便有人接了上去。

“去歲有下邳郡縣吏不滿使君治理,竟意圖派遣刺客將其刺殺,卻因親見使君裁斷冤案訴訟,倒戈後將實情告知,此為德行高尚之輩表現啊。”

“笮融偷盜三郡糧食為己用,在徐州南部大興佛會,卻令下邳和彭城二郡無糧,若非使君走訪郡縣大戶,以州郡稅收為抵,先行借貸之舉,換到了一批糧食,我等之中有不少人早活不到如今了!”

“還有……”

一個個聲音爭相響起,最後被一個更加出挑的聲音蓋了過去,“大司馬,可否親自看看,這徐州北部在劉使君的治理下到底是何種面貌呢?”

“縱然他實有過錯,也當功過相抵了!”

喬琰立足於城頭,看著這一張張將求情說辭說得言真意切的面容,開口道:“將陳元龍從牢中提出來。”

“久聞其乃是湖海之士,文膽武誌,不屑於說假話,又為徐州典農校尉數年,深知徐州各處田畝收成,所以——我要他來說。”

陳登完全沒想到,自己居然會在這樣的一個處境下被釋放出來。

被龐統這個小輩算計了一手後被囚,對於陳登來說其實也不算是個難以接受之事,他隻是無法理解,為何喬琰能選擇此時,發動出這樣的一出仿佛人人相助的徐州攻伐之戰。

正因為這種困惑,當他和父親相繼被囚,甚至被關押進了郯縣的囚牢之時,陳登隻是閉目沉思著思忖此番戰況之中的種種,意圖複盤這整場敗仗。

他並未對自己即將面對何種災劫而憂心,卻還不免有些擔心劉備的處境。

他有時候覺得喬琰的行事像是仁善之人,有時候又覺得她的對手相繼離去,也未嘗不是一種征兆——

一種劉備很可能會亡命於她之手的征兆。

可陳登怎麼也沒想到,喬琰會將劉備的生死交托在他的手上。

他看了看身後依然綴著的請命民眾,又看了看已停放在他面前的車駕,心中已有了幾分猜測,便聽得喬琰說道:

“我聽聞昔年有襄陽名士來見你陳元龍,卻見您毫無對待客人的禮節,徑直上床高臥,令客人坐在下頭,自此有人說您有驕狂之氣,不知今日元龍要如何為我這個客人介紹徐州?”

陳登回道:“君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這令客下床而坐非我有輕看他人之心,實是我欲其有憂國憂民之念,他隻有求田問舍之心,既言無可采,自然為我所諱。眼下君侯卻是要同我問詢劉使君之政績,我便是與您說上三天也無妨,為何要有驕狂之態。”

喬琰端詳了一番他的臉色,笑道:“好啊,素聞下邳陳元龍養耆育孤,視民如傷,讓我聽聽你有何可說!”

陳登毫不避諱這個才從囚牢中出來便登上敵方車駕的舉動,拂袖而上,“請車駕慢行,令後方百姓跟從,我等便以這郯縣周遭言說一二。”

“郯縣之東為徐州州府軍屯所在,然此地軍屯與君侯在關中的軍屯不同,並非正規兵卒所有,實為我等兼並海賊薛州之部從所得。然期年一滿,賊已成兵,再無為禍於民之舉。此為沿海民眾之福祉。”

車駕緩緩行駛過這片還未開始春耕的土地,在田地間已能看見幾位耕夫正在鬆土,遠遠看去其膚色確實是要比尋常的農人看起來更接近於古銅色,體格上也的確更像是水手。

喬琰緩緩收回了目光,回道:“下一處吧。”

陳登道:“郯縣之北有繒山,山中有民戶分布,使君曾念山中民眾田耕不易,水渠不至,親自走訪於此,因民眾不願出山,便隻在山中必經之路上多為他們修建了一座橋梁,此橋可見使君待民之誠。”

這座橋正在兩側山崖之間,喬琰並未親至,但當她回頭看向後方民眾的時候,便見有人焦急點頭以證其事實。

車駕未停,又聽得陳登說道:“郯縣之西有沂水支流經行,土地平曠,適宜耕作,可惜早為郯縣大戶所占據,使君親往遊說,與之對談數日,這才將其拿回,隨後將其分給了縣中陣亡士卒親屬。”

“而那郯縣之南……”

“你不必說了。”喬琰忽然開口打斷了陳登的話,也隨即號令車駕停了下來。

讓眾人都未曾料到的是,這位而今主宰徐州生死的大司馬下車後,並不是打斷他們意圖救援劉備的舉動,而是先朝著陳登拱手行了一禮,又朝著這些始終尾隨在車駕之後的民眾行了一禮。

“若非劉使君誠然明審賞罰,威信宣布,愛民如子,今日沒有這字字句句間的功勞,隻以其支持鄴城朝廷一事便欲將其處死,實為我之失職。”

“然其若仍留徐州,難免因其曾聽從鄴城朝廷號令引發動亂,我會將其帶回關中,交由陛下發落,並表奏天子,看在其有功於民的份上從輕發落。劉玄德既為宗室子弟,便是秉承宗廟祭祀之禮,料來也算合乎情理,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一陣長久的沉默後,不知道是誰人在人群中忽然發出了一句呼喊——

“大司馬英明!”

這樣的一句話喊出,旋即引發了一聲聲的響應。

這怎麼不是英明呢?

雖是她意圖將劉備處死以儆效尤,但也同樣是她聽著他們的據實已告,決定將劉備給釋放。

隻不過是押解到長安暫時留觀而已,甚至還能得到個官職,已比原本的結局好上不知多少了。

那關中需要劉虞這等愛民如子的天子,大約也需要劉備這樣的好官。

固然有些可惜他無法待在徐州這地界上了,總還是有了個合適的去處。

他們這番請命的目的達成,也能安心了。

不過——

劉備的事情是解決了,其他的事情可還沒解決呢!

蔡邕看著眼前一片歡騰的景象,自覺應當是個合適的說話時候了,又挪到了喬琰的身邊,開口問道:“燁……大司馬啊,既然玄德之命可保,還能回長安去做個閒官,那元歎那事?”

可幾乎是一瞬之間,隨著喬琰臉上的神情淡了下去,周遭也重新歸於一片安靜。

喬琰抿了抿唇,“蔡公啊……這實不是我不想幫您。”

眾人見這稍顯冷淡遲疑的語氣便知道,這個對徐州民眾來說陌生的揚州吳郡四姓,大概是遠不如劉備品行的,也沒有這樣多可以用來說服她改變決定的理由。

果然他們隨即便聽到喬琰說道:“您可知道,光是在我啟程北上徐州督轄戰況之前,查抄出的四姓非法營收便已達萬金以上,侵占良田耕地不計其數,藏匿隱戶逾四千人,顧元歎或許對此毫不知情,可他行至沿江港口留神我於何處登岸,分明是知道——一旦我劍指吳郡,他們到底會面臨何種後果!”

“就算不管孫伯符之死,又有蔡公求情,他們也勢必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要周圍的百姓看來,這還活什麼罪啊,直接殺了便算了。

可他們眼看著喬琰看向蔡邕的眼神,便知道這位求情之人分量不小。

“蔡公親自來說,不惜披發赤跣,我總得給您一個面子。”

喬琰深歎了口氣,很是一副經過了心中掙紮糾結,這才說道:“我可以不殺他們,但會奏請天子,揚州之東有海島名為夷洲,上有高山族居住,然無有高屋樓閣,美食珍饈,令吳郡四姓居處其上,開島田耕作,如能自此一改陋習,重現士族之風,再行將其接回。”

“凡島上所需書籍法典我都會令人送達,食物飲水武器藥品也絕不會有所缺漏。此外,蔡公既對顧元歎稱許有加——”

“那便令其為夷洲太守,看管族人,敦促他們早日改過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