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244(一更) 如何封賞(1 / 1)

也不能怪皇甫嵩會有這樣的猜測, 誰讓喬琰慣來不按照常理出牌。

當年的高平城一戰,在那種堅城壁壘的情況下,她也照樣完成了對城中羌人的剿滅行動。

在同年的秋日, 她又成功迂回隴西攻破馬騰後進取湟水腹地的金城, 讓自覺自己處境安全的韓遂被下屬所殺,將頭顱送到了她的面前。

這些都是皇甫嵩親眼所見,那麼,身在成都的劉焉就真的很安全嗎?

從他們現在所占據的地盤進攻益州,一條路線就是先走漢中,而後繼續從巴郡南下,但還有另一條路就是走武都郡。

曩漢之初, 太/祖高皇帝入關中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到今時也不是不能明面上漢中會獵, 實際上從陳倉入武都,隨後南下益州。

反正喬琰也不是沒乾過這種事情。

更何況,她這帶回來的糧食數目著實是有點驚人了。

若按照益州的產糧情況, 因其所受到災年的影響最小, 受到戰禍的影響也最小, 要積攢起這樣的一批糧食或許是可能的。

但皇甫嵩怎麼想也覺得,有這樣的一筆糧食, 和能讓喬琰將這樣一筆糧食帶走,那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極大的可能就是喬琰把刀架在劉焉的脖子上讓他拿出來的。

他這一句發問讓朝堂上頓時陷入了一片沉寂。

眾人彼此看去,想到關中糧倉中的存貨數量,都恍惚覺得這個猜測真有幾分道理。

還是那報信使者的聲音打破了這些人的無謂腦補, “君侯和那劉益州把酒言歡,和平得很,是劉益州提出的送出這等數量的糧食來犒軍, 君侯又帶上了二十萬石的漢中存糧,這才成了百萬石。”

皇甫嵩:“……”

把酒言歡這種說法吧,若是放在劉虞和劉焉之間,他們或許還會相信,但當放在喬琰和劉焉之間的時候,總讓人有種說不出的幻滅感。

隻聽那報信使者又道:“劉益州還送了紡織匠人,蜀錦,水利好手,蜀地的竹子,就連漢中都……”

他頂著這些高位官員難以置信的目光,將後半句給說了出來,“就連漢中那地方都說請天子派遣人手駐紮,他自己沒有這個管轄的本領。”

彆人是什麼想法不好說,但在這一刻最覺得自己在聽夢話的,無疑是先前往益州走過一趟的齊周。

一聽信使這話,他滿腦子都是懵的。

他早前在成都和劉焉會面的時候,他是這等好人?

大概不是。

若劉焉如此不在意於財貨,並無多少物欲在身,他大概不會給自己打造有僭越之嫌的千乘車輿,就連成都的州府樓閣都有一派極其奢華的景象。

又若是劉焉不在意將益州的領地交托給彆人掌管,他大概不需要在接下大將軍敕封的同時,將益州境內的各位太守都給調度到成都來觀禮,以示其有職權在手。

除非……

盧植開口問道:“大司馬打漢中用了幾日?”

盧植還算能猜到劉焉的想法。

對這樣的人來說,會給出這樣的重禮,甚至承諾將漢中割讓出益州的範圍,隻有一種可能。

在喬琰未曾與劉焉撕破臉皮的情況下,那就是她的敲山震虎之法起到了極其可觀的效果。

漢中之戰必然結束得尤其快速!

信使回道:“若從進入漢中開始算的話——不足六日。”

這個答案一經給出,眾人當即倒抽了一口冷氣。

知道喬琰的用兵如神,和親耳聽到這個打漢中的速度,絕不能算是一回事。

六日平漢中是什麼概念?

即便是每一座經過的城池都能直接開城迎敵,其中有不服王師管教的,被從其他的士卒之中挑出來進行懲戒,從漢中平原的一頭打到另一頭,大概就是這樣的時間了。

但很顯然,身在漢中的張魯和張修等人絕不會拿出這種束手就擒的姿態。

張魯還是先被喬琰在元月之初從武都郡趕回漢中的。

他既已明知在喬琰的手底下討不了好,也就自然不會做出開城迎敵的舉動。

與他同在漢中的張修,在昔年的黃巾之亂中也得被歸結入亂黨的範疇,還是被劉焉擊敗才成為對方的臣屬,在本身的進攻性上是表現得很明顯的。

但這樣的兩個人好像非但沒有給喬琰製造出什麼麻煩,反而成就了她速攻漢中震懾劉焉的戰功。

這個“不足六日”的結果給出,已經不難讓人想到他們二人的結果了。

以至於在這報信之人隨後告知他們張魯外逃,張修身亡的時候,眾人心中隻有一種“果然如此”的想法。

然而這並不能解決一個問題,她是如何做到的?

可惜這個信使是跟著荀攸那一路行動的,要讓他解釋清楚其中發生了何事,著實是有點難為他。

若非要他說的話,他也隻能說出,他們是從駱穀道進入的漢中,這一路如有神助地走得格外順遂,連山中蛇蟲都對他們繞路退避,甚至還有一個直接一頭栽進了熱鍋裡。

隨後他們便直取成固縣,奪取下了漢中平原的中部縣城。

在分兵四路的日後,張魯率軍六千從成固城下而過,朝著龍亭方向進軍,又過了一日,張魯朝著成固逃奔回來,在以為此地還是他所屬之處的情況下,遭到了城中發起的伏擊。

張修命喪當場,張魯則逃回南鄭。

但在兩日後就聽聞,南鄭和沔陽這兩座對漢中最重要的隘口城市,已經落入了他們這邊的掌控下。

這話解釋了還不如不解釋。

每一個字聽來都不像是現實能出現的事情。

這麼看來還是要等喬琰來給出個解答。

好在她也已經快到長安了。

這送抵長安的百萬石軍糧也著實是一記對民眾來說的定心丸。

“大漢幸甚能有此等勁旅啊。”劉虞不由感慨道。

此時已暫時散朝散會,他這話是跟自己的下屬鮮於輔說的。

他說完又蹙眉說道:“趁著大司馬還未曾回返長安,還有件事得先定奪下來。”

喬琰沒有這個謊報軍功的必要,可見這六日定漢中,一舉威脅劉焉不敢擅動的戰功是實打實的。

雖然在這場會獵漢中之前,已經為了讓喬琰能在身份上壓製於劉焉這個大將軍之上,對她給出了大司馬的名號冊封,但當她帶著漢中大勝的戰績和這樣可觀的戰利品回返後,劉虞是不能對她這等功勞視而不見的。

無論如何也該當對她給出賞賜,才能讓人覺得這是有功必賞。

在方今這個時局下,也必須對武將做出足夠的封賞才能讓他們誠心歸附。

可問題來了,若要封賞喬琰的話該當如何賞?

她已經是幾乎封無可封的程度了!

若要論爵位,列侯五等之中,縣侯就是最高的。

在漢朝初年的時候,因為彼時的都城沒有從長安搬遷到洛陽,“關內”作為天子腳下,關內侯的尊貴程度要比起關外的侯爵地位更高,按照這種說法,劉虞可以將喬琰的樂平侯改到關內來,同樣選擇一縣之地,甚至可以加其所能管轄的戶數。

比如說,皇甫嵩的槐裡侯就是個典型的關內侯。

但在中平四年的年末,漢靈帝折騰出來了一個斂財的新方式,叫做買賣關內侯。

這個操作導致了關內侯的含金量大大降低。

劉虞若是真將喬琰從樂平侯改成什麼華陰侯,在彆人看來可能不是在拉攏她,而是在跟她結仇。

而若要論官職,她也已經位列人臣之極了。

大司馬在這個時候原本就是為了顯示在三公和大將軍的位置之上,還有另外一個同掌軍政的高官。

按照漢朝異姓不可稱王的規矩,她若是再往上封,那就要當天子去了。

所以當然也升不得。

劉虞猶豫地朝著下屬谘詢道:“若隻是給她加封食邑,會否顯得這個封賞不夠有誠心?”

這個擔憂是沒錯的。

樂平這個地方能在這幾年間聚攏更多數量的人口,完全是靠著喬琰在此地的建樹,和朝廷沒有半分的關係,反倒是朝廷需要讓她來救援。

那麼他們又何敢說,給你多增加一些本屬於你領地上的人口作為你的封邑子民,算作是對你又將疆土開拓了整整一個郡的獎勵?

鮮於輔雖然對喬琰的觀感有些複雜,也擔心遲早有一日會出現世人隻知大司馬不知天子的情況,腦子還是清醒的。

若隻加食邑,確實不足以論功。

而他們面對的還有另外一個問題。

倘令漢室天下重歸一統,喬琰必然還要對上東面的袁紹和公孫瓚等人。

打下漢中要封賞,打下袁紹要不要賞呢?

當然是需要的!

所以他們在此時必須給出個最高封賞的標準,而後一步步累加到這個程度,否則遲早有一天要因為封無可封,出現什麼禍患。

鮮於輔朝著劉虞拱手回道:“陛下此番可以隻加食邑於樂平侯,但可以在隨後向公問詢,可否令樂平侯效昔年蕭相國事。”

何為效仿蕭相國事?

便是讓劉虞對喬琰給出的待遇,參考劉邦對蕭何給出的待遇——

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這條等同於是將權臣從上朝的正經禮節之中摘了出來。

禮官隻稱官職不直呼其名,上朝不必以小步快走的走法,可佩劍穿鞋進入大殿。

得到這條準允的,比起大司馬,恐怕更該算是權臣之極!

事實上,董卓剛抵洛陽攝政、扶持劉協登基的時候,就勒令過劉協對他給出了劍履上殿的待遇,比起大司馬的名分來說,這條特殊的待遇,更得算是個危險的信號。

前漢後漢的跋扈外戚中,也有數人有過這樣的待遇。

但鮮於輔說的是“效仿蕭相國事”,又將這個舉動的性質造成了一點小小的推移。

蕭何當然是沒有反叛於大漢的,甚至在劉邦死後他還擔任了兩年漢惠帝的臣子,最後得到了“文終”這樣的諡號。

以劉虞和喬琰的年齡差距來看,劉虞是必然會死在喬琰的前頭,這個效仿蕭何故事的說辭,倒也不算錯。

見劉虞的臉上露出了幾分意動之色,鮮於輔又道:“此番漢中之戰不適合給出這樣的封賞,隻因大司馬進軍之前所打的隻是會獵名號,若破格再升,便是將劉益州徹底推到了對立面。但下一戰再有勝,便可用了。”

“此外,大司馬升無可升,她的下屬卻還可以。陛下不妨從此處著手。”

喬琰麾下可以獨當一面的將領實在不少,幽州那頭鎮守在居庸關的張遼,輔佐喬琰出兵漢中的趙雲,都是其中翹楚。

要不是張遼的及時救援,劉虞很可能已經和他的妻兄一樣死在了濱海道,成為了公孫瓚的戰績,又哪裡還能如此時一般坐在大漢天子的位置上。

然而張遼現在的位置居然還是並州的武猛從事,這就實在配不上他的戰功。

提拔喬琰的手下算不算是對她的嘉獎呢?也應該算的。

劉虞心中一定,“就按你說的做。”

將“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作為擊敗公孫瓚和袁紹等人分批給出的獎勵,或許還能對她給出另外的一些特殊待遇。

此外,樂平食邑在不超過大漢曆代標準的情況下逐步累加。

對她的下屬給出的官職委任,則在喬琰回返長安後向她問詢,以免在委任上出現什麼差錯。

這就妥了!

劉虞解決了個大麻煩,心中鬆快了不少。

他忽然想到什麼一般,朝著鮮於輔問道:“說來,若我未曾記錯的話,除卻對臣子的下屬進行加封之外,對臣子的家屬進行加官進爵也是個法子,為何你沒建議我對兗州喬氏中的人才進行委任?”

鮮於輔搖了搖頭:“陛下倘若真這樣做了,大概比將人封作關內侯還要像是個結仇舉動。”

劉虞訝然:“這是何故?”

鮮於輔回道:“前陣子大司馬府中還鬨起來過,我聽到動靜帶金吾衛過去了一趟,說是兗州喬氏子弟被大司農和大司馬府長史給攔截在了外頭,郭長史說的是,因大司馬征討漢中未回,大司馬府中又有不少涉及軍情機密之事,不宜讓外人所見。”

“要我說這理由也合理,兗州喬氏趕在這種時候才前來長安,兗州又得隸屬於鄴城朝廷,誰能說清到底是來自薦的還是來做探子的。大司馬府長史還將他們安排在了驛館內,令人妥善安排衣食起居之事,已算得上是最妥善的處理了,他們倒在那裡說自己並不算外人,是郭長史他們在未曾問詢於大司馬的情況下貿然行事,對他們不敬。”

“郭長史直接讓人以擾亂長安秩序為名,把他們送去軍屯服勞役去了。他說等大司馬回來就與對方辯個是非曲直,大不了就是他郭嘉的腦袋不要了。反正他遵照的是大司馬走前說的規矩——”

“嚴禁有人踏足軍機重地,除非是當朝天子親往。”

鮮於輔無奈得很,隻能先照做了。

因此事還沒個定論,又得算是家事,鮮於輔就先沒和劉虞說。

現在看他差點要給喬氏封官,趕緊說了出來。

他道:“要我看陛下就不要多管這件事了,這兗州喬氏怕是要跟大司馬鬨出些矛盾來,大司馬又與他們素無太多往來,難保不會行大義滅親之事。若真對他們封官進爵,才真是賞賜不成反成仇了。”

“你說得對,”劉虞頷首道,“此事我們還是彆插手了。”

寧可選擇保險一點的封賞方式,也莫要在這種家務事上沾染是非。

------

在那信使抵達長安的第二日,喬琰便領著部從與那浩蕩的糧車抵達了長安。

為顯對大司馬此戰宣揚漢廷之威的嘉獎,劉虞親自出城來迎。

夾道圍觀的百姓看到的,便是那意氣風發的樂平侯下馬行來,手捧節杖,在呈遞於天子面前的俯身一拜中,朗聲說道:

“臣兵進漢中,幸不辱命,今日得糧百萬,敬奉於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