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137(第四卷終) 渡河之橋(1 / 1)

方今這世道, 彆說是對公主了,就算是對平民女子的改嫁都沒有那麼多的限製,甚至有那句“其後公主貴人多逾禮製,自董偃始”①。

不過如陽安長公主這等父親死後並無其他兄弟支持的, 會在此時說出要為了維護漢室體面而與伏完和離, 還是有些出乎喬琰的意外。

但這位皇室風範不減的長公主臉上, 在說出這話的時候並無什麼猶豫的情緒, 顯然是出自於她深思熟慮的想法。

喬琰還未來得及開口, 已聽長公主又道:“當然, 若真要來的話,並不隻是我與阿壽兩人,阿壽的生母與我的幼子伏雅,連帶著……先前阿壽提議收容於府中的幾位公主一道。”

“如此說來, 長公主已與伏侍中交代過了此事?”喬琰問道。

她對此自然無有不可。

長公主此人, 在早先伏壽與她的交談中, 喬琰也能大略勾勒得出她的形象。

她對子女的要求是有些嚴格, 讓伏壽有時候對她有些犯怵,但好在她自知自己這長公主的尊榮, 也不過是劉宏為了表現自己對漢桓帝後人的優待而給出的, 平日裡甚少與眾位皇親交流,也便無所謂到底是站定劉協還是劉辯的立場。

她不願跟隨劉辯這位另立的新君一道前往鄴城, 實不難理解。

一面是如她所說, 她深知此舉乃是對漢室皇族權威的破壞,心中懷有不忿之意, 另一方面,在這個以劉宏長子為繼承人所組建的朝廷中,她所面臨的處境也會更加尷尬。

袁紹袁術為從龍之臣, 卻在早前有焚燒南宮之舉,或許那位新天子於他們而言也隻是個謀求權勢的工具而已,更何況是她這位長公主。

冀州鄴城,對劉辯來說是讓他可以忘記身在洛陽期間所遭受種種波折的地方,對伏完而言是他可以重新謀求富貴之所,卻絕不是陽安長公主劉華可以前往之地。

也不是劉宏的幾位公主可以去的地方。

而如今又偏偏是四方動亂頻頻之時,誰也無法預料這短暫的氣象緩和能持續一年還是兩年,她若是自請前往封地,但凡旱情又起,或許也難以保全自己。

在分析過了此番進洛陽勤王的各方諸侯勢力後,劉華意識到,她能夠選擇投奔的,隻有喬琰一人而已。

為此她將伏壽又找了過來。

自從伏壽與喬琰接觸之後,她便沒少將那位並州牧視為自己的偶像,在劉宏殯天之日將幾位公主接入府中避禍的建議,更是讓劉華意識到,已不能再將她隻是當做一個尋常孩童來看待。

事實證明她也沒看錯伏壽,在劉華向伏壽問及是否能幫忙引薦於喬琰的時候,伏壽思索了片刻後問道:“既然盧公等人都覺得,長安的那位陛下有被救援回來的可能,屆時先帝長子難以自處,父親卻欲憑從龍之功晉身,實為取禍之道,為何不能連我與二兄一道都跟著母親前往並州呢?”

便讓伏完帶著長子伏德一道去冀州吧。

父親不靠譜,那她就帶著阿母,跟上嫡母一道跑路。

跟伏完還能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說,她們這個選擇叫做一家子的買賣彆隻砸在了一個籃子裡。可真相到底是什麼,等到她們都已經跟伏完分道揚鑣之後誰還說得清呢?

劉華跟伏壽這一合計,此法還真的可行,當即拍板跟伏完說了此事。

當然了,這種文字遊戲,她不會當街與喬琰提交,隻回道:“我自不會將這種麻煩帶給喬侯的。我為孝桓皇帝的長女,陪嫁不少,也不需喬侯接濟,唯獨想請喬侯應允一件事。”

“我兒伏雅與阿壽都已到該當進學的年齡,聽聞大儒蔡伯喈正在樂平,想請喬侯引薦於他。至於是否願意收入門牆,我並無強求之意。”

喬琰笑了笑,“我倒是覺得,長公主可以等到抵達樂平一觀後,再做出這個決斷。”

樂平書院可不是靠著蔡邕支撐起來的。

聽喬琰話中似彆有一番深意,劉華也沒多問,隻與她敲定了動身的時間便掉頭離開。

送走了陽安長公主,喬琰連忙轉而朝著荀爽行了一禮:“早年間經由長社便聽過潁川荀氏之名,可惜當時慈明先生避禍於外,未能有緣登門請教,而今見先生為大義不惜己身,實為我輩效仿之典範。”

荀爽搖了搖頭,回道:“倒也不必這般誇獎我,我已老了,如何比得過喬侯英姿勃發,臨危渡河,大破董賊。也不必覺得老朽往長安去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不過是換了個地方起居而已,真要說到匡扶社稷民生之事,還是需看你們這些年輕人的。”

陽安長公主將話說得直接,沒搞什麼藏著掖著的舉動,荀爽也是如此。

他將帶在身邊的荀攸往前推了推,說道:“我此來僅有一件事。”

“這世上雖是有什麼舉賢避親的說法,但喬侯既有自涼州而下進取長安的計劃,我思前想後,還是想將公達引薦於你。公達外柔內剛,極擅戰事時局辨析,若喬侯出征涼州,正可隨軍一行,不知喬侯意下如何?”

這話出口,可要比陽安長公主對著她說出投奔之意,還要讓喬琰不由為之一驚。

哪怕她並未將這種驚詫表現在臉上,心中卻已生出了難以遏製的波瀾。

意下如何,意下如何?

這可是荀攸!

被曹操評價為“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的荀攸!

在她原本的計劃中,征討涼州之戰該當是由賈詡這位涼州人作為謀主。

因程昱與戲誌才需坐鎮於並州,郭嘉又需留心於塞外的情況,以防敲打步度根與軻比能之事出現問題引發禍患,那麼她至多再帶上個徐福而已。

好在馬騰與韓遂二人,在那位西涼名士閻忠死後,沒了當做吉祥物的招牌,又正逢董卓入京,令他們少了威脅,便互相攻伐內亂了起來。在這情形下,喬琰若能再得到皇甫嵩的相助,料來也沒有太大的壓力。

可若是再多一個荀攸,那簡直是如虎添翼!

荀爽的話音剛落,喬琰已下意識地朝著荀攸看去。

今日在這議會之堂上,荀攸隻攙扶著荀爽這從祖,像是個沉默到了毫無存在感的拐杖,但在對上這雙眼睛的時候,卻不難辨認出,這正是腹中自有一番盤算之人才會有的內秀眼神。

而哪怕喬琰並不知道在她抵達洛陽之前,荀攸曾經對她給出過一個“看不透”的評價,她也看得出,荀爽舉薦荀攸,並非是他為了確保自己能被從長安順利接出,達成這個拯救天子的使命,而是這洛陽一戰,荀攸本人對各方勢力已然做出過評估,也最終決定了效忠的對象。

倘若他自己沒有這個意願,以早先抵達並州的名士鄭泰對荀攸的評價,他絕不會被荀爽隨意安排去向。

也正是在這一對視之中,喬琰意識到了另外一個事實。

在這場清君側的討董行動中,她終於,正式地,被這些盛名在外的中原世家放到了可以投資的行列中。

她已不再是隻憑借於作為劉宏的孤臣身份而平步青雲的少年州牧!

是可與同輩、年長一輩、乃至於天下群雄一較高下中,也被置於前列的投效對象!

荀攸,或者說是潁川荀氏的眼力,讓他們比彆人行動在前。

但這趟洛陽之行所帶來的後續影響力絕沒結束。

起碼做出這番抉擇投資的不會隻有一個荀氏,還有其他人脈堪稱盤根錯節的世家名門。

哪怕喬琰深知,自己若要重建一番秩序,絕不能對世家表現出過分的倚重,完全依靠於他們的支持來站穩腳跟。

但其中相處的分寸她心中有數。

像是荀攸這等可以被歸入戰略武器的存在,更不可能被喬琰拒之於門外。

她心中這一番思量並未讓她在荀爽荀攸面前猶豫多久,也當即回道:“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此祁黃羊之論也。社稷危難當前,慈明先生所舉薦必為我實所需之人。”

她斟酌了一番,繼續回道:“倘若我並未記錯的話,公達早先為何大將軍所舉,就任黃門侍郎,可惜我並州境內並無對應品級的官職。但我若要征討涼州,必定經由上郡出發,不知公達可願屈就為並州上郡從事,屆時隨軍出征。”

荀爽將荀攸舉薦給她,哪怕說的是什麼她臨危渡河,大破董賊,先將該追捧的話都給說到了頭,也絕不會想要聽到她說什麼——荀攸能否成為行軍之中的軍師如今還是個未知數,等到做出了什麼成果再說。

給出上郡從事這個如今還空缺的位置,也等同於她對於荀氏的看好給出了個回應。

荀攸聞言,朝著她俯身一拜:“從事一職已然足夠,攸必替君侯全力謀劃。”

他這句承諾語氣說得不輕,也一改先前的神容溫和,但對喬琰來說,慈不掌兵乃是兵家要義,荀攸要勝任這軍師一職,在涼州一戰中與賈詡打個擂台,便得拿出這等態度來。

她將對方扶起後回道:“那便勞煩公達先將慈明先生送回,再來我駐紮於洛陽城北的軍營報道吧。”

她所統率的兵卒如今暫時借用了北軍五校的一部分營地。

魯陽聯軍屯兵於城南,酸棗聯軍屯於城東,正可免於互相打擾。

如此一來,荀攸總不至於認錯了路。

他對著她回了句“遵君侯之命”便隨著荀爽先行回到司空府。

他們祖孫之間在落成了這一擇主之事後要再做出何種交流囑托,喬琰無從得知,她隻知道的是原本都已經隔著條街與她打過了個招呼的楊修,這會兒都快怨氣衝天了。

他踱步過來,一面不免在心中感慨,四年不見,喬琰身上屬於上位者的氣勢已越發卓著,早非當年那雛鳳清聲四字可限製,一面又忍不住嘀咕著明明他才是早早就慧眼識珠的人,怎麼就……

“你那並州州府還有多餘的位置嗎?”

喬琰回他:“我還以為,以你楊德祖的脾氣,該當問的是,你看中了哪個位置,想要與對方一較高下。”

“……”那倒是也不至於。

不能因為他當年對喬琰頗有不服,做出了挑釁舉動,相約跑去鼎中觀求一個月旦評的評價,就給他扣上這等刻板印象。

楊修嘀咕道:“有功者賞,有勞者封,這是既定的規律,我又未曾打算憑借弘農楊氏的名聲在你這裡討來什麼優待,更有這幾年間在並州的缺席,於你麾下執政之法知之甚少,若是貿然求索高位,隻能自取其辱而已。”

被打過一次臉的人是要長教訓的。

喬琰忍不住笑道:“這可不像是你楊德祖能說出來的話。”

“你這就說錯了,”楊修搖頭回道:“正因為我自負是個聰明人,才先隻求取一個落腳之處,往後升遷自然憑本事。”

“你父親對你這選擇沒意見?”喬琰又問道。

畢竟楊彪可是選擇了與有姻親關係的袁氏站在一邊,即將跟隨前往鄴城的。

楊修若是也隨之前往,所能享有的待遇絕不會像是來投並州一般,隻能挑選個剩下的。

楊修回道:“在你們路人馬前來洛陽之前,我與父親打了一個賭,說的是若是君侯你能搶先一步進入洛陽,父親便不能阻攔我選擇並州。”

他朝著喬琰拱了拱手,“還得多謝君侯未曾讓我輸掉這個賭。”

隻不過顯然經曆了這番危難當頭的應急之戰,有眼光的人並不隻有他一個而已。

楊修雖然自傲,但想想他是和荀攸來了個同期競爭,不免眼前一黑。

“並州剩下的職位倒是還有……”喬琰朝著北面軍營的方向走,示意楊修跟上,順勢盤算起了到底哪一個職位適合於他。

弘農楊氏的出身在此時非但不是他的助力,反而是對楊修的限製。

比如說她早前就覺得在並州境內急缺的大中正位置,就絕不可能給楊修。這個負責選拔賢才的位置大約還是給鄭泰更加合適。

這麼看起來的話——

“我有意將現任的主簿升調到功曹從事的位置上,以你為主簿,你以為如何?”喬琰問道。

楊修若是隻做個計吏、假佐之類的,說出去難免要有她在苛待世家子弟的嫌疑。

督郵這等位置又不適合楊修的情商。

反倒是以主簿身份隨軍,還算符合他在並州的資曆,以及他本人的本事。

這也恰好可以讓喬琰順理成章地將陸苑從主簿的位置提拔到功曹從事上來。

這個重要性並不遜色於彆駕和治中的位置,原本就是喬琰給她留的,如今論功論資排位,她都可以被放到此處了。

說來也有些有趣,楊修在曹操為丞相之時,所擔任的也是主簿的位置。

這很難不讓喬琰在見到曹操本人的時候,頗有一種微妙的感覺。

不過挖人這種事情嘛,怎麼說呢,多挖幾個就沒有負罪感了。

何況此番見面的重點,可不是討論她到底刨了對方多少牆腳,也不是討論她是不是應當給某種大侄子補上到現在都沒給出的見面禮,連帶上給曹操還不到兩周歲的二兒子曹丕、以及今年剛出生的兒子曹彰的那兩份,而是給盧公送行的。

或者說是盧公等人。

盧植、黃琬、王允、楊瓚、士孫瑞,以及荀爽隻是此番前往長安的眾位官員中的代表。

身處於洛陽西郭這作為送行知名地點的夕陽亭,前方便是作為西郭邊界的張方溝,過橋而西行,就可算是出了洛陽的範圍,舉目四望之間,今日此地來往之人甚多,竟不像是西郊,而像是京城繁盛之地了。

這些將要趕赴長安的官員雖未拖家帶口,卻都帶上了不少行裝,正是為了取信於董卓。

這也讓喬琰何其清晰地感知到,東西兩漢綿延將近四百年的大一統,已形成了足夠深入人心的忠誠認知。

哪怕如今這變故之下變成了東西分界兩方的局勢,哪怕王朝末年的弊病已經顯露出了這樣多積重難返的跡象,又哪怕是無論劉協還是劉辯都稱不上是力挽狂瀾的明君之相,他們依然以漢臣自居,並願意為之赴死。

她想要打破這樣的局面,從這個已經殘破的時局中樹立起一個嶄新的規矩,光靠著現在麾下那些對大漢並無多少歸屬感的人手,依靠這一州之地,還遠遠不夠。

遠遠不夠啊……

她眼望此景,一面為這幾如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場面而動容,一面也不免在心中唏噓感慨此事。

何謂任重而道遠,這便是了。

“方才你與盧公承諾,必定會阻止皇甫將軍為董卓所製,也不會讓盧公等候太久後,便一直在這裡發呆,怎麼,你這位一向運籌帷幄的喬侯居然也會有想不通的時候?”曹操打斷了她的沉思,出聲問道。

喬琰收起了神思,回道:“人無所慮,又如何還能稱得上是人?我一面為盧公他們要往長安去,長處於董卓的屠刀之下而憂心,一面又在想,先帝長子為東面天子,遷都於鄴,這洛陽居民該當何去何從?”

“我聽聞袁本初有意令天子下詔,免除鄴城周遭賦稅,令部分居民遷移而出,但,願從者絕非多數。”

身在天子腳下也未必就多太平,就拿這洛陽來說,董卓一來,最先遭殃的還不就是洛陽的民眾。

曹操思忖一番回道:“這些人可不會都留在洛陽。”

洛陽地貴,且民舍擁擠,此前乃是因為洛陽是國都,才能聚集成這樣的規模。

現如今再以這樣的方式聚集起來,卻不是亂世中已學會了趨利避害的民眾會選擇的。

往後隨著北軍五校的撤離,洛陽這座大都城的人口起碼會削減掉一半。

而這些人,大約會遷移到臨近的州郡內。

曹操又道:“我原本還想來同你說,你這出征涼州,乃是早我一步實現了征西之誌,不若給我個一道進軍的機會。但你既然刻意與我提及洛陽居民之事,我卻另有一想法了。”

他語氣篤定地說道:“我要求一個東郡太守的位置。若做出了點成績來,便求一求兗州牧的位置好了。”

原東郡太守喬瑁,在酸棗盟軍進攻旋門關期間命喪於胡軫和華雄等人之手,這就讓東郡太守的位置空缺了出來。

東郡與司隸相連,若有洛陽民眾外遷,極有可能會選擇此地。

“孟德打算向誰求這個位置?”喬琰朝著正於夕陽下點齊了箱籠,啟程出發的隊伍看去,哪怕盧植此刻依然腰杆挺直,正是一派風霜不侵的傲骨錚錚,也不免讓她在心中生出了幾分悵然的情緒。

又聽得曹操回道:“向誰求也沒什麼區彆,能達成目的便好。”

喬琰收回看向盧植的目光,朝著曹操看來。

她並不難察覺到,經曆了這一番酸棗會盟的不靠譜行軍後,他的某些想法顯然已經發生了變化。

但這種更趨於講求實際的想法,也顯然要更合適於如今這個時代。

至於更多的情緒,以曹操多有曆練的老到經驗,也不會表露在外頭,讓喬琰完全琢磨清楚。

她隻是閒談著問道:“說來,玄德與你同樣走的酸棗一路,你也算與他多有相識了,可有問過他打算如何?”

曹操回道:“玄德本打算跟隨盧公一道入長安,也有弟子服其勞的意思,但被盧公給罵了回來。”

喬琰接話道:“盧公必定要說,玄德正處盛年,身邊還有關羽張飛這等壯士相助,即便是不知該當做何事,去那青徐黃巾未平之地儘一番力氣總也是好的。”

曹操拊掌而笑:“燁舒果然不愧是在盧公身邊進學過一陣的,深知他的脾氣。我當時在旁便建議道,既然如此,不若讓玄德接受同來的泰山太守應仲遠的邀請,尋一臨近之地謀求一個兩千石的官職,彼此之間互為照應。”

“距離泰山近的,又要預防青徐黃巾……”喬琰覺得曹操也挺惡趣味的,“那不就是你曾經任職過的濟南國?”

曹操坦蕩回道:“從清河郡丞,到濟南國相,可得算是升職的。”

這便是劉備隨後的去處了。

而對曹操來說,哪怕沒有喬琰的提醒,他也會選擇兗州的一郡先作為落腳之處。

以這兩地的位置,他們要確保拿得到這個官職,必定得認可劉辯的天子之位。

這好像是與曹操早先與盧植配合,意圖確保劉協登基的情況不那麼一致,可就像他所說的那樣——

能達成目的便好。

在他與喬琰分彆的時候,他又問出了個問題:“燁舒勸我於兗州收容洛陽外遷之民,保其安居,自己不打算做些什麼嗎?”

喬琰挑了挑眉:“我何時說過,我是這般隻將好處拱手讓人的性情?”

她可是所圖甚大的。

早在追擊董卓軍隊“失敗”,折返回到洛陽後,除了名義上駐紮於北軍營地的兵卒之外,她便令張遼帶著一部分人回到黃河邊上去了。

洛陽的民眾外遷,並州雖未必是首選,但因她第一個攻伐入洛陽,又於民眾秋毫無犯,位居個前列總是沒問題的。

唯獨阻攔了他們做出這個搬遷往並州選擇的,正是那條大河。

這會兒她便該當慶幸,為了迷惑彼時駐紮在孟津的牛輔所率,她打造了足夠的船隻。

這些船隻除了在她以羊皮囊登岸的士卒搶占河岸後,將隨後破敵的隊伍給運送過來之外,這會兒還發揮起了另外一個作用。

六月的下半旬,黃河雨季漲水期已過,孟津段的水流也就更加平複了下來。

這些在船身兩側立起了四支長杆的船隻,以船錨固定的方式懸停於河面,而後在兩兩船隻之間,於長杆限定的範圍內鋪設起了長木板。

一直從孟津渡口連接到河流的北岸。

這便形成了一座架設在兩岸之間的浮橋。

等到馬倫帶著她的眾位助手運載著剩下的書籍過河之時,她目之所及,已有不少洛陽的居民推車經由這浮橋上過河。

被她安排著於北宮之中救人的任紅昌,此時也與馬倫一並身在這過河的隊伍裡,眼看著這黃河之上從未有人建起過的橋梁,不由在目光中露出了幾分驚歎之意。

當日馬倫與二子重逢,問及她想要何種報酬,她思慮了一番,回說自己想要做個有本事立身於世道的人,便被馬倫收為了繼承她衣缽的弟子,自然也要跟著往並州來。

她也不知道自己做出了這個選擇,而不是繼續做負責管理宮中衣帽的“貂蟬”女官,是否是正確的,但起碼這入並州之路,與大河之上建浮橋,以攬洛陽移民,已讓她看出,那位喬侯可絕不隻是在戰事上天分絕佳,更有一番常人難以企及的魄力。

仍有一道太行山相隔的並州,在這位並州牧的治理之下,又到底是個什麼模樣呢?

這並不隻是她一人的想法。

這些遷往並州的洛陽居民懷有這樣的疑問,已經闊彆並州四年之久的楊修有這樣的疑問,就連新投效到喬琰麾下的荀攸,同樣有著這樣的好奇。

他隨同喬琰一道過河,便見一氣度非凡的青年侯在了河岸的另一頭,聽喬琰示意他到一旁說話時候的稱呼,來人正是河東衛氏的衛覬。

衛覬如今也還不到二十五歲,可他素有一番處斷手腕,放在以經學與書法見長的河東衛氏,這便是毋庸置疑的家主之才,故而在喬琰出兵於洛陽之前,讓陸苑找上衛氏的時候,他已是衛氏的家主了。

喬琰凱旋,他也自當作為一個標誌信號前來迎接。

他隨著喬琰沿河而行,卻還是忍不住將目光落在這橫亙南北的浮橋之上。

說這是借助了季節之便也好,說這是仰仗於並州軍的行動力也罷,這都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大手筆。

“喬侯的敢想敢做,有些時候真是讓衛某覺得自己永難望項背。”他不覺慨歎道。

而他就算此番未曾前往大河南岸,也並不難從這些渡河而來的洛陽黔首神情裡,看出他們因喬琰的緣故對並州生出的向往之情。

這更讓人覺得,這位並州牧實在擅長於創造奇跡。

喬琰回道:“伯覦,此非我之能,也不過是——世事多艱,洛陽不易,民望樂平啊。”

衛覬腳步一頓。

這樂平二字到底指的是樂享太平,還是這位樂平侯對於並州的指代,又或者二者皆有,在一時之間他無法分清。

但在這位得勝歸來的少年州牧眼中——

他看到了一把蕩滌天下的烈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