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番外-官員(上)(1 / 1)

處理完本月縣府裡頭的事情,知縣頭暈腦脹的,但還是收拾了行囊準備去郡府那邊做彙報工作。

一開始他們這些做官的想法其實都差不多,覺得陛下這在各縣府裡頭加官學,很多權責都給塞到官學裡,而且官學還有督查的職責,等於是在他們頭頂上新增了個管事的,多少是有些不爽的。

但自從佑安二年各郡府那些汙糟的家夥被處理乾淨了,整個大邵完全在皇帝的統治之下,陛下大張旗鼓的開始了各種建造和改革事宜,以及不斷擴大的大邵版圖,不管是事務還是人手,各地都完全在告急。

正常一個縣府裡頭除了知縣之外,還有縣丞、主簿、縣尉、典史這些官員來著,但人手不夠情況下,大多數縣府裡頭往往就隻有知縣和縣尉。

縣尉是專職搞治安的,往往也是由軍中那些退伍的底層武官兼任,讓他們處理文職工作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大多數時候,都隻能知縣自己忙裡忙外什麼活都攬著去。

再加上陛下奇思妙想極多,而且一條條幾乎都要落實到他們縣府,甚至是到縣府的各村落之中。

這種忙活都忙活不完的情況下,多一個官學給他們處理縣府裡頭的事情是再感恩不過的了。

過去知縣真的很多時候都可以翹腳做老爺,什麼事情讓下面忙活就好的啊!!!

這位知縣回想著自己還沒做官的時候,家鄉裡頭那位知縣老爺的做派,再想想自己現在的情形,有的時候真的會讓人感到抑鬱。

但想想……

之前自己家鄉那個知縣老爺,現在已經人頭落地之後,這位知縣又重新精神了些。

那些各郡府裡頭為官為富不仁的家夥,一開始沒有被民眾殺了,後來他們這些新官員下來,也是帶了任務,接受百姓們的訴訟,對各縣府郡府內其餘不法之徒進行抓捕和審理。

現在還活著的那些地主鄉紳或者一些家族啥的,基本上都是沒有什麼大過錯在身,隻是做出一些處罰或者賠償就可以結束了。

……但是那些人可真的是鬨騰。

知縣想想有事沒事閒著就來府衙裡頭和他聊天,試圖賄賂他的那些家夥們。

這些家夥還一直試圖活在過去的時代之中呢。

一開始這些人鬨事,試圖不耕種表達對朝廷政策抗議的時候,他們這些新下來的官員們是想要把這些家夥們都一起處理掉的,怎麼可能會有法不責眾,隻是殺雞儆猴這樣的?

那些東市裡頭砍下來的滾滾人頭,可一個都沒有少過。

但沒辦法,是上頭勸住了他們。

說現在還是政策初期,把土地全部收歸官府所有,禁止大家私下買賣之後,百姓們對自己手裡土地是不是屬於自己還是有些不太確定的。

在這樣情況下,這些家夥們還是要稍微忍一忍,不能讓百姓們對官府有懷疑,給他們一種隻要犯了錯事,他們大邵官府就會把自家耕種的土地收回去給彆人。

這樣的話誰還有心思種地呢?指不定忙活了大半年,快要能收獲了,官府尋個錯事就把自家分到手的田給收走了。

所以這份委屈也就隻能自己受著些。

但官府這番姿態,在那些人眼中就好像一些事情還可以商量著來,就沒少經常來煩他們。

平日裡一堆正事都忙活不完呢,還要應付這些人!

這位知縣想起來都覺得生氣,然後就把這份氣帶到了郡府之中,在彙報的過程中沒少對著郡守拍桌子,要求給加人,要麼就給個準話,怎麼讓那些老是和他們搞事的那些老派地主鄉紳們消停些,還有他們縣府裡遇到的問題一二三四五六,羅列了一大堆,反正總結就是給錢給人。

他們這些知縣現在對待上官可沒有過去那麼奉承的了。

現在這份忙碌也是他們的底氣。

隻要他們沒有犯事,在人手不夠沒人頂任的情況下,無論如何郡守都不可能發落他們,而且也沒有什麼資格發落他們。

而不哭不鬨的話,有新‘勞動力’下來的時候,肯定不會優先考慮這些不哭不鬨的縣府,肯定是會哭的孩子有飯吃的狀況。

這當然也是要嚷嚷的。

當然這個‘勞動力’指的也不是他們縣府裡頭的當官做事的人,包括普通的百姓也是要的。

每次大邵攻下一個地方,就會從舊地這邊遷徙流民出去。

這一開始是好事的,大家都很歡迎,畢竟過去在各地的流民眾多,一不小心就會或揭竿而起或落草為寇。

但後來流民被遷徙完了,前頭軍隊還在打仗,於是也不隻是流民了,那些沒有自己土地的佃戶也出去了。

這本來也沒什麼事的,反正那些地主老爺們自己會掏錢把耕種的事情給解決清楚。

但他們縣府裡頭很多工坊啊,市場啊,各項上頭下發下來的項目要完成啊,在機械還不是那麼發達的現在,這些都是要人來完成的。

理論上是他們大邵舊地那邊遷徙一批民眾到新地那邊過去,然後新地那邊遷徙一批民眾到舊地這邊過來,完成民族融合的工作嘛,但現實是……

大邵作為農耕民族,人口還是很多的,但對於其他地方,其他國家……大邵遷出去一萬人,遷進來的就隻有一千,甚至可能還不到。

而且各地發展都要人,不管是新地還是舊地現在都在發展,哪裡人口都不讓,很多從外邊新攻占下來的國度,安排新人來舊地這邊接受改造,結果到了過去西夷或者北蠻那塊地,就被劫了。

那邊人哭著喊著,他們現在也歸化大邵十年了,骨血裡都已經是大邵人了,也是大邵舊地啊,歸化工作他們都是熟練工,至少比更舊那些的熟練,肯定能把這些人都教得好好的,請陛下放心啊。

然後……本應該流入的人就這麼沒有了。

真的是太過分了!

郡守啊,你可是我們郡的老大啊,這搶人的事情你可得要去和陛下說啊,不能有了新地就忘了舊地啊,當初郡守你找到南澳郡的時候,我們可都是大力支持過的,當初我在XXX做知縣的時候,可是安排了一萬多人上海船,安排去南澳開荒的啊。

反正凶也賣,慘也賣,人情也賣,所謂每個月的彙報大會,基本上情況都是訴苦大會。

現在在這個舊的郡府裡頭做郡守的,正是探海侯原晏。

當初他認為既然大邵往南還能發現南貞郡這樣奇妙的地方,繼續往南是不是還有很多對大邵有用的土地。

即便沒有用,能把大邵那麼多流民給安置一下也很不錯。

然後原晏籌備的船隊就一路順著南貞郡繼續往南前行,期間遇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海島,其中也不乏如同南貞郡那邊那樣,能一年三熟的地方,隻是越過了一段航線之後,並沒有發生了更大奇跡,再往南並沒有一年四熟的奇跡土地,倒是有一塊非常廣袤的無人陸地。

船隊登陸後沒有發現什麼人煙跡象,但發現了很多奇珍異獸,當時船隊還帶回來了一些動物,原晏還帶到了京都城獻給了陛下。

而後原晏就得到了探海侯這個封號,和當初秦沛那時候一樣,原晏作為組織發現新土地的人,被劃做新命名為南澳郡的郡守。

不過這個名字在原晏這邊是有些奇怪的,南貞還有些好理解,以前是南方的大貞國,但南澳這個名字陛下一邊思考一邊說的是‘南洋和澳洲啊,那就叫南澳吧’,這在原晏那邊就完全理解不了了。

但原晏肯定不會質疑陛下賜予的名字,很快就領了職務去南澳郡那邊。

一忙活就是忙活了十年,但即便是花費了十年,南澳郡也還沒有完全開發完畢。

這塊土地比原晏想象中還要大上許多。

好在有著大邵舊地上面的支持,再加上被命名為南洋群縣的那一片島嶼產糧也並不算少,在原晏的帶領之下,過來南澳郡這邊定居的大邵百姓,生活也非常的富足就是了。

大邵的任期都是十年一任的,原晏自然是要換了個地方忙活。

作為辟土開疆的一份子,原晏原本也希望和秦沛那樣,在他們大邵邊疆郡府那邊,目光灼熱地看著鄰國的土地資產,去分析拿到手,大邵會有什麼樣的用途。

隻可惜南澳郡實在是太偏遠了,而且因為過去完全無人居住的關係,一切從零開始搞建設,並不是誰都能過來南澳這邊接手的,所以原晏也隻能苦兮兮地乾滿了十年。

等十年乾完,原晏再看著大邵邊疆的郡府,每一個坑位上面都有人了,那些人也完全沒有打算要讓位的意思,所以原晏隻能是放棄了。

不過原晏放棄邊疆之後,選擇的也不是到舊地裡頭做郡守,而是申請直接回京都城之中。

畢竟他自己親人可都還在京都城那邊呢。

但……沒有得到批準。

因為那些文臣們新擬定了一條標準,要入京都城內做京官的,必須要有做基層的經驗,也就是要做過知縣的。

這點原晏自然是滿足的,而且做得不錯。

他這個知縣當著當著,都能帶著百姓把郡守給乾掉了,誰能說原晏這知縣乾得不合格?

剩下的就是要有在大邵舊地做過郡守。

原晏表示過自己有在舊地裡做過郡守啊,他在做南澳郡郡守之前,一直都是平湖郡的郡守來著啊!

但京都城那些家夥表示,那時候還沒有什麼新地,哪來的新舊地之分啊,所以不算。

原晏雖說摸不著頭腦,但也還是接受了去舊地的調任,他在南澳郡那邊待太久了,回來重新感受一下大邵的風土人情也是不錯的。

畢竟雖說各地官員的任期都是十年,但實際上如同原晏一樣,坐滿十年後才調任的還是少數,一般攢夠了功績,就可以繼續往上走,在舊地裡再做幾年郡守也挺好的。

對於原晏這樣的功勳,自然對舊地是有挑選的餘地,所以原晏挑選的地方就是河東郡。

嗯,當初鬨出謀反,結果第一個被李慎將軍帶軍平定掉的郡府,是當初原晏滅了平湖郡的榜樣所在(bushi)。

當然,原晏選擇河東郡,就是隻是因為河東郡離京都城很近,再加上也通了河東城到京都城的火車,家屬來回團聚也非常方便而已。

至此,原晏的心態還是很樂觀的。

直到真的到河東郡上任之後,原晏整個人都要裂開了。

為什麼這舊地的情況,比他在南澳郡從零開始搞建設還要複雜,四處都是哀嚎聲啊!

那一個個要人要錢的姿態,原晏仿佛回到了十幾年前,陛下剛登基那一年的京都城內,自己和其他京中官員,哀嚎頂著黑眼圈瘋狂加班,千方百計求著陛下開科舉的時候。

……原晏覺得,這或許就是自己還在陛下治下的真實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