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第二百五十三章 調研(1 / 1)

周嘉妮還是住趙梅家裡。

白天在各家串門, 跟老鄉們聊分產到戶的實際感受,針對過去五年的收成與今年的小麥產量做了個數據對比。

不往遠了對比,就單單今年的小麥產量, 就是前進大隊過去五年的小麥產量總和, 要不然張寶生那天給她打電話的時候激動的聲音都在發顫。

或者去老鄉們的地裡看各家玉米苗的長勢情況。

中間抽空騎車把西河公社下頭各大隊都轉了一遍, 看了看其他大隊玉米苗的長勢,也找了幾個面熟的老鄉問了問今年隊裡的收成。

這都是她要調查的數據。

大夥兒對她又不陌生, 見著她還很熱情呢。

不少人聽說她跟前進大隊定乾豇豆的事, 還拉著她的手問從不從他們村收,周嘉妮讓他們一律去東旺大隊找趙海。

前進大隊那邊是劉通負責,趙梅協助, 外頭幾個大隊就讓趙海負責,趙海之前一直幫她收貨, 已經有經驗了。

也有人聽到風聲說前進大隊那個分產到戶最初就是周嘉妮建議村裡做的,也簡單問了幾句。

周嘉妮支持分產到戶,但沒跟當地乾部溝通的前提下不會私自跟群眾講太多,不然讓本村乾部以為她跑來煽動來了。

就含糊著應付了幾句。

倒是翟項強知道她回來了,打電話喊她去公社說話。

翟項強桌子上擺了一摞周嘉妮寄回來的係刊。

正是因為感受了華大學子們大膽的暢所欲言, 翟書記才沒對前進大隊私下的行為進行乾涉,他也想看看這份變化能帶來什麼驚喜。

而翟書記的桌子上,還擺著一份報紙,是今年五月份的報紙, 上頭用紅筆畫出一句話,是鄧公在《關於農村政策問題》的談話中的內容:“……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乾, 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

前進大隊不是第一家這麼搞的,也不是第二家, 而是多數悄悄進行實踐的生產大隊之一。

而且看鄧公的這段談話內容,似乎是支持的。

雖然上頭也有反對的聲音,但翟項強覺得,一個新政策正在崛起,它絕對是最終的勝利者。

所以聽說周嘉妮回了前進大隊,就想聽聽她的看法。

周嘉妮並沒有掩飾自己的想法,她結合前世經驗和這一世不間斷透出來的信號,針對農場經濟改革一事講了自己的看法。

她就這幾天做的報告調查跟翟書記談了談,除了前進大隊今年的小麥產量,就地裡正種著的玉米苗,整體也比其他大隊的玉米苗長勢喜人。

伺候自家的地跟伺候大隊裡的地用心程度能一樣嗎?

這不就是現成的對比嗎?

一直待到太陽落山才從公社回來。

翟書記雖然沒明確表示下一步的計劃,但周嘉妮覺得他是認可和看好包產到戶這種形式的。

回到村裡,有個小男孩看見她,忙吆喝道:“嘉妮姐姐,大隊長讓你回來去村委。”

估計猜到公社要找她談啥,這是想問問,好判斷判斷風向。

周嘉妮去了村委。

張寶生果然問她去公社的事,周嘉妮有什麼說什麼,並就自己的觀察做了分析。

張寶生鬆了口氣。

周嘉妮道:“今年咱們的小麥產量就是最完美的答卷,領導總不能放著高產量不要,非得再改回之前的形式吧?您就踏實住了。”

提到今年的小麥產量,張寶生又笑得一臉褶子,連連點頭:“屬實沒想到。”

給了所有人一個大大的驚喜。

雖然上頭至今也沒有明確指令,張寶生心裡隱約覺得,應該也是想看看這種改革帶來的變化。

在這邊待了幾天,親自把自己訂的貨裝上車,往首都給白昊陽打了個電話,讓他接收,之後便坐車回了齊陽。

在齊陽盤桓兩日,找一紡廠、二紡廠進了些殘次布,她借口發貨車,自己用自行車帶出來,收進了倉庫。

之後等父母那邊安排好自己手頭的工作,帶上已經等不及的雙胞胎坐車去了首都。

邱家知道嘉妮父母過來,少不了再正式提一次兩個孩子結婚的事。

杜芸馨話說的漂亮,面對親家姿態放的很低,歉意道:“咱們這次先口頭提一提,等則銘有假期的時候,我們再正式上門商量兩個孩子的事……”

還帶周家人去看了看什刹海的院子,講明白小兩口結婚後在這邊自己單過,平時樂意回大院吃飯就回大院,不想回去就過他們自己的小日子。

周家自是再滿意不過。

周嘉妮帶著爸媽和雙胞胎在首都玩了好幾天,把他們連白昊陽一起送上了回齊陽的火車。

之後她就一直在店裡盯著,帶著張嬸他們把絲瓜瓤收拾出來,從中間剪開,一點點拚接,做成了巴掌大小的刷碗布、各種尺寸的蒸布。

刷碗布還在角上打孔穿上麻繩,方便掛起來。

蒸布為了方便拎,也從兩邊打孔穿上白棉布條。

彆說,經這麼一收拾,往櫃台上一擺還挺像模像樣,當天就賣出去四五個。

忙到八月中旬,邱則銘回首都報道,陪了周嘉妮幾天,之後便去學校進修了。

本來周嘉妮覺得他回了首都兩人見面應該比較方便,結果新生入校三個月內禁止請假和探望,小周同誌小小地失望了下,很快又振作起來,之前經常大半年、一年的不見面都挺過來了,區區三個月算啥。

況且,知道他離自己沒那麼遠,心裡莫名也會覺得踏實。

一開學,周嘉妮就遞交了自己的調查申請報告。

係裡找她談過話之後,批準了她的申請。

二班不光周嘉妮在研究農村改革課題,班裡的梁冰、範成軍也側重這個課題研究。

班主任就跟係裡協調,索性讓他們成立一個研究小組,一起去濱縣完成調研工作。

一班也有兩位同學在做這方面的調研工作,係裡協調之後,將他們安排到一組,一起展開這次實踐學習。

於是,經濟係關於農村改革課題組就是周嘉妮、梁冰、範成軍以及一班的施皓、張利安。

在正式下去之前,幾人每天都泡在圖書館裡查資料、找相關的文章、報道,廢寢忘食的啃了半個月的資料,之後收拾行李,先舍友一步,坐車去了濱縣。

周嘉妮比小組成員多出來的工作就是得跟白昊陽商量協調安排好店裡的周轉運營,平時有奶奶在這兒幫襯著,兩個店員也都駕輕就熟了,邱家老爺子已經不止一次讓警衛員開著車過來,倒是也不會有人來搗亂。

她回濱縣還能順便盯一盯乾豇豆的製作和收貨、發貨的問題。

近期店裡應該會到一批竹編製品,她已經跟奶奶他們交待清楚了;張力海也會回來一次,會帶回來哪些貨白昊陽也大致有數,需要補的貨得看張力海下趟的路線……

總之,一切都有條不紊,她可以放心去做實踐調研工作。

抵達濱縣正趕上秋收,等離開時應該能拿到前進大隊秋季的產量數據。

周嘉妮也先帶幾個同學去前進大隊看包產到戶後大家勞動的積極性,再帶著大家去其他幾個大隊考察。

走到安永大隊的時候,侯全勝熱情地招呼這幾位大學生去辦公室喝茶,聽說他們來研究農場改革課題,侯全勝抓住機會請教了不少問題。

之後私下裡跟周嘉妮透漏了消息:“等秋收忙完,我們隊裡也決定緊隨前進大隊的步伐,給社員們把地分了。”

又道:“周同誌,你們在首都,獲知到的信息肯定比我們這些老古董要早很多,你給叔說句實話,你是不是早就聽到什麼風聲了?咱關係也不錯,也不說給叔透句話……”

聽說她早就動員前進大隊分地,張老頭兒膽小,一直沒敢實施,後來也不知怎的才豁出去了,結果人家今年的麥子的產量讓不少人饞紅了眼。

他豈止是饞紅了眼,饞的晚上睡不著覺。

周嘉妮開玩笑道:“叔,我就是真聽到什麼風聲,也不敢到您面前來指手畫腳啊。”

也得有個信任不信任的問題呢。

周嘉妮道:“其實談不上什麼風聲,就是看國家的發展形勢來進行判斷,比如開始推行的改革開放,您應該也知道吧?我相信很多人也都知道,這可是公開的事,可大夥兒有幾個敢當出頭鳥的?不還是在觀望?”

所以不是她透漏誰都敢接受的,就張寶生還考慮了一年多呢。

侯全勝也明白這個道理,周嘉妮早來跟他提,他恐怕也會跟張老頭兒一樣瞻前顧後,他現在純粹就是饞紅了眼。

但侯全勝很歡迎這幾個大學生們留在他們大隊調查,還能給他們講講外頭的事,講講大學裡學的東西。

但範成軍他們幾個婉拒了候大隊長的盛情邀請,調研光在一個大隊裡待著不走可寫不出高質量的報告和論文,還是要範圍廣一點,接觸的東西複雜一點,更有研究性一些。

不知道該說周嘉妮他們一行人運氣好還是怎麼著。

九月月底,中央發表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製的幾個問題的通知》,內容中提到了‘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乾到戶’的問題,引發了社會的熱烈討論。

這文章一出,安定了像前進大隊這樣先吃螃蟹的人的心,鼓舞了正在發展中的安永大隊的這些人的精神。

在各個大隊掀起了一股‘包產到戶’話題的討論熱潮。

不少沒這個計劃的大隊,社員們找到隊裡,希望自家大隊也能效仿前進大隊、安永大隊,也把地給大夥兒分了。

可並不是所有村乾部都有這個魄力,有人覺得還要繼續觀望,誰知道政策明天會不會變?

也有村乾部騎車跑到前進大隊取經,張寶生肯定不會死命的動員,萬一真出了啥變故,到時候落埋怨。

甚至有人找到了公社,正面詢問包產到戶是否合理……

翟書記也剛從縣裡開會回來,見狀索性召集各大隊隊長開會,宗旨就一個:不反對!

但也沒說完全支持。

那篇文章隻是提到了‘可以’,並非正式下達的文件,就算他想大包大攬,公社裡也有不少人攔著,想正式展開工作並不輕鬆。

彆說公社裡,縣裡、市裡也都分成了兩撥勢力,一方支持,一方建議再等等、再看看。

隻是現有的例子,如前進大隊這樣已經私下完成改革的,也不做處理。

周嘉妮他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采集到了大量且豐富的資料。

她甚至還聯係了王縣長,在電話裡跟王縣長就農村改革一事進行了探討,也可以說是采訪。

王縣長無疑是支持的,他還表揚了前進大隊的敢想敢乾,尤其對今年的小麥產量提出了表揚。

隻是他在發展大棚蔬菜的事上展現出了強勢的一面,如今縣裡盯著他的人不少,這次包產到戶的事遭到的反對的聲音比發展大棚時更盛。

王縣長有點疲於應付。

好在當年他堅持的大棚項目發展非常不錯,冬季的時候創益不錯,也算堵了不少人的嘴。

知道周嘉妮是學校安排,跟同學一起來做調研,還熱烈歡迎他們連縣裡的大棚蔬菜項目一起調研了。

很輕鬆地在電話裡開玩笑道:“小周同誌,大棚蔬菜也是農村經濟改革的一部分嘛,你們不要光盯著包產到戶……”

周嘉妮失笑,這是想讓他們幫著濱縣的大棚蔬菜做宣傳呢。

不過她之前就在係刊上發表過關於濱縣這邊蔬菜大棚的文章,但也值得再寫一篇,畢竟如今的規模不一樣了嘛,而且還是縣裡大力扶持的項目。

但主要研究還是放在包產到戶這類的經濟改革上。

他們一行人的調查並不是隻集中在西河公社,幾人劃分了區域,在整個濱縣活動。

周嘉妮這邊,讓西河公社下頭各大隊纏住了。

就著中央的那篇文章,知道周嘉妮回來專門做這方面的調研,大夥兒都想把她請到大隊就是否立即進行包產到戶政策一事讓她幫大夥兒出出主意。

有的大隊乾部不關心包產到戶後的糧食產量,隻反複糾結一個問題,非想讓周嘉妮給大夥兒一個肯定:施行該政策是安全的,並且不會反複的。

不管周嘉妮知不知道未來的發展形勢,都不會做這種保證。

啥意思?這是想拉她幫著承擔責任和壓力啊?

也有確實糾結不定的大隊乾部,認真請周嘉妮幫忙分析形勢,他們再自己判斷要不要分產到戶。

針對這類態度,周嘉妮會聊的比較認真,並給出一些分產到戶施行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前期需要的準備工作。

待在西河公社的這段日子裡,周嘉妮一共幫五個大隊完成了分產到戶的前期準備工作;東河公社那邊也有人找過來,那邊有三個大隊打算跟一波形勢,預計年後施行分產到戶。

期間還接到梁冰和施皓的求助,過去幫他們調查的某公社下頭的某大隊,細化了分產到戶需要的流程。

等調研工作結束,他們幾個隻覺得腿都跑細了,但收獲頗豐。

周嘉妮收上她找老鄉們定的乾豇豆,從趙海那裡帶上一批粉皮、粉條,又將一批編織品裝上貨車,跟同學一起回了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