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第二十六章 開會(1 / 1)

見周嘉妮過來, 張大娘就笑眯了眼,跟劉成路道:“成路,你快去忙吧, 我帶周同誌去菜園子裡摘, 我們三家在自留地集合。”

劉成路有些不放心,張大娘拍著胸脯保證:“放心吧, 秤保準高高的, 咱要缺斤短兩, 壞了這樁買賣,跟咱整個大隊都沒法交待。”

周嘉妮則是覺得小隊長在不在都沒差, 她自己認秤,而且也不怕誰為難她,就道:“劉隊長,您還得去地裡主持勞動,這邊我自己沒問題。”

劉成路道:“那行,張大娘你幫著點,咱定好的規矩不能改,咱誰也不能為難人家周同誌, 周同誌有什麼要求,你們一定全力配合。”

叮囑再三,劉成路回了隊裡。

他一走,張大娘就忙把周嘉妮拽進家裡, 抬手端了碗紅糖水過來,裡頭窩著倆雞蛋。

劉成路:???

周嘉妮扶額, 剛剛她還幫著勸劉成路走,結果這…她哭笑不得地道:“大娘,您可真是我親大娘, 咱賣的菜錢能買上這一碗不?”

“不是那個。”張大娘笑眯眯地低聲道,“供銷社找咱家收了二十多個籃子了,就新的那種。”

“這麼好?”周嘉妮聽著也高興,道:“這是喜事兒啊!”

“可不唄,大娘知道,你那點子好。”張大娘催她,“喝了它,你大嫂算著時間窩的雞蛋。”

周嘉妮無奈地道:“大娘,以後可不興這樣了,甭管咋說,還是大爺的手藝好,我光動了動嘴都吃你家四個雞蛋兩碗紅糖水了。”

那邊張大爺已經在編筐子了,樂嗬嗬道:“該吃的,該吃的!”

盛情難卻,想著還得去收菜,周嘉妮也不磨嘰了,一邊吃一邊問道:“大爺,秋收忙完,你們得歸集體了吧?”

張老四拿起旁邊的煙袋鍋子抽了口,點點頭,道:“往年都是種完麥子開始把大家攏成堆湊貨。”

湊貨有點流水線的意思,好幾個手藝人一人負責一個步驟,弄一批編織品,隊裡再聯係賣貨行出去銷售,給隊裡創收。

上輩子他們來的頭一年,對這個很新鮮,還跑去隊裡瞧過。

“丫頭,你有啥想法?”

周嘉妮幫老知青賣菜,且還給村裡拉了這個合作,張老四覺得這丫頭是有本事的,問這話應該不是閒聊天。

周嘉妮笑眯眯地道:“四大爺,要是提前讓大家給隊裡做一批編織品行不行?”

“行,這有啥不行的!”張老四道,“隊裡平時沒少給咱行方便,若是隊裡需要,我們那些老夥計都沒二話。”

張大娘道:“嘉妮,你還給隊裡拉了這個買賣?”

周嘉妮搖搖頭,道:“還不好說,等隊裡開會商量吧。現在時間有點緊,我從鎮上回來再來走一趟,跟四大爺談談新款式,即便隊裡不行,你們自己也能編了賣給供銷社。”

她那裡也能上上新品種。

張大娘喜的什麼似的,甭管歸集體還歸個人,樣式都交給他們家,怎麼都不虧的,這姑娘咋這麼好呢。

“嘉妮,中午你來家裡吃飯,咱說好了,彆跟大娘客氣。”

張老四也充滿了期待,還叮囑了一句:“去鎮上騎車慢點兒。”

跟著張大娘去了二隊自留地這邊,另外兩戶人家已經在等著了。

也不單單他們三戶,有幾個沒上工的奶奶過來看。

隻能說這年頭娛樂活動太少了,收個菜也能讓大家看的津津有味。

老鄉們跟她熱絡地打招呼,抓到鬮的那兩戶人家更是眉眼帶笑。

其實也就一毛多錢,但大家臉上那種發自內心的笑,讓人動容。

新鮮的茄子、絲瓜、黃瓜、韭菜,四種菜湊了二十斤,周嘉妮在大家殷切地叮囑中騎車直奔鎮上。

飯店前台還是昨天那個大姐,叫王麗萍。

算是熟人了,說話也透出幾分親熱,看見她笑著打招呼:“小周同誌來了。”

周嘉妮也嘴甜地道:“麗萍姐!”

廚房窗口那裡,鄒凱探頭喊她:“周同誌來了。”

倆嬸子也揚聲喊她‘小周師傅’。

周嘉妮依次打過招呼,提著菜進後廚過秤。

鄒凱看了眼,道:“菜不錯,新鮮。”

還都沾著露水呢。

然後他指指外頭的桌子,道:“周同誌,你去外頭坐坐,我給你來一道絲瓜蒸肉。”又補充一句,“試菜,不要你錢。”

周嘉妮笑道:“鄒師傅,那我就不客氣了。”

鄒凱揮揮手:“甭客氣甭客氣。”

這點權力他還是有的。

昨天已經試過菜了,他們吃著很滿意,領導評價也很好。

飯店裡已經很久沒出新菜了,即便花樣不算少,可翻來覆去也都是那些。

加了新菜,面食上還有新花樣,都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和口頭表揚,整個後廚都很高興。

所以對周嘉妮更是滿心的熱情。

那倆嬸子還把她拉過去看剛出鍋的花饃。

昨天學的,今天就直接上了,比普通饅頭貴一分錢,畢竟製作起來比饅頭複雜一點,增加了時間成本。

但出了新品,他們自己也覺得養眼,而且賣得還很快。

周嘉妮毫不吝嗇稱讚,到底是專業面點工,比她做的精致。

又多提了個小建議,讓他們用紅色食用色素點幾個紅點裝飾一下,更精致。

不多會兒,鄒凱親自端著絲瓜蒸肉上來,還給她配了個花饃,加一碗豆漿。

一早上她都在被投喂。

鄒凱調的餡料用了豬肉、木耳、蝦仁碎和一丁點胡蘿卜。絲瓜切塊挖空填入餡料上鍋蒸熟,出鍋後用蒸出來的湯重新勾芡調味,澆在裝好盤的絲瓜蒸肉上,再撒點小蔥蒜末,淋一層熱油激發香味。

一端出來,滿廳飄香。

尤其淋過熱油的蒜香味兒,聞著讓人食指大動。

好些吃早飯的顧客伸長了脖子看,紛紛去問服務員。

王麗萍抬手敲敲櫃台後頭的黑板,道:“新菜,絲瓜蒸肉。”

這邊周嘉妮已經嘗上了。

專業廚師調的肉餡兒自不必說,鮮香味美。

蒸過的絲瓜被肉餡湯汁和芡汁包裹著,入口滑嫩,又剛好能解餡料的膩。

一塊吃完,周嘉妮就豎起了大拇指,由衷地道:“好吃,確實好吃!”

鄒凱鬆了口氣,笑道:“那我這算是過關了?”

周嘉妮汗顏,道:“鄒師傅您不必這麼謙虛,您要相信您的專業水平啊!”

吃完絲瓜蒸肉,喝完豆漿,把吃了一半的花饃用紙包起來,要了兩個二合面饅頭、兩個白面饅頭,兩個肉包子帶走。

中午去張老四家吃飯,不好空手去。

跟飯店這邊結完賬,拿上人家寫好的條子離開。

周嘉妮騎著車在鎮上逛了一圈,路過草帽加工坊,進去買了十頂草帽,五頂印花、五頂不帶印花的。

又去供銷社買了點花椒大料、乾辣椒、粗鹽,騎車回了村裡。

先去隊裡把自行車放下,順便彙報工作。

等她彙報完,準備去給鄉親們結賬時,張寶生道:“丫頭,今後晌七點一起來隊裡開個會,我也通知了小邱同誌和各位小隊隊長,咱們詳細商量商量塑料大棚的事。”

他有點拿捏不準這事兒,但昨天小周同誌說讓公社看到他們在努力,這話又覺得特彆有道理,昨晚一宿都沒睡著,光琢磨隊裡發展的事了。

想著還是多開會討論討論,看看大家的意見。

周嘉妮笑著應了。

張寶生點點頭:“你回去歇著吧!”

周嘉妮也沒客氣,回去收拾那些小黃瓜,洗乾淨後一層黃瓜一層粗鹽,最後蓋上蓋簾,壓了個裝滿水的壇子上去,殺水分。

張開山提出要幫忙,周嘉妮道:“張大哥,你幫我多燒點水吧,單獨給我晾上一盆,我最後清洗的時候用涼開水過一遍。”

不接觸生水,保存時間更長。

她這邊處理完,趙梅回來做飯,周嘉妮沒讓她做自己那份,去了張老四家。

見她買東西來,張大娘嗔怪了一通。

周嘉妮一看桌子上的菜,慶幸自己沒空手上門。

張家燉了一隻兔子。

張老四家的大兒子去山上抓的,抓回來做了風乾處理,今天為了招待她,上鍋燉了。

大家邊吃邊聊,周嘉妮跟張老四描述了幾款籃子的樣式。

張老四一邊吃一邊思索,最後道:“我下午挨著試試,提籃子要活扣的?”

周嘉妮點點頭道:“做成活扣倒不是為了美觀,是為了摞成一串攜帶方便。高腳的那個,純粹就是為了好看,城裡人稀罕這些精巧的東西。”

張老四已經體驗到了。

他老伴兒那天拿著那兩款新籃子去供銷社一問就收下了。

從張老四家出來,拐了個彎,就碰上了劉愛玲。

劉愛玲咬了咬唇,目光複雜。

這一上午,原本對她熱情洋溢的老鄉個個都繞著她走,還有人湊過來追根問底,問她娘是不是真的對周嘉妮有意見。

她硬著頭皮過來,笑道:“嘉妮,我昨天已經寫好信了,我一定會讓我爹娘給你個交待的。”

“我是不是還得感恩戴德?”周嘉妮冷笑:“愛玲,這裡沒外人,不用演,也不用往你家人頭上甩鍋,我知道是你做的!還有,你覺得依我媽的性子,撂了電話不罵上門去?你猜你家人會怎麼解釋?”

劉愛玲臉色唰的變了。

巨大的恐慌將她籠罩,她不知道這份恐慌是來自家人的拆台,還是來自周嘉妮與昨天極大不同的態度。

周嘉妮說完,越過她徑直走了。

晚上的會議開得很順利,因為周嘉妮說先‘試種’,不往大了搞,先弄半畝地試試,大家一起摸著石頭過河,要是能成,年底去公社彙報工作,他們前進大隊絕對是最耀眼的一個。

四隊隊長盛洪凱興致勃勃地道:“咱也不用半畝地種一冬,其實第一茬菜出來,接著就可以擴建。”

劉通道:“是啊,真要成了,爭取到年底擴建到二畝,這一冬不但隊裡有進項,年底也有彙報內容。”

冬天綠油油的蔬菜,可不是最高二分錢一斤了,怎麼不得翻幾倍?

張寶生也滿心火熱,但他清楚這事不是說今天拍板,明天就能建起來,要真這麼容易,這法子早全國開花了,道:“既然大家都沒意見,咱們先讓小周同誌和小邱同誌查資料。畢竟咱光知道這個東西,還不知道那棚子咋搭呢是不是?一步步來。”

說到這裡,他看向邱則銘和周嘉妮,希望兩人講兩句。

邱則銘轉頭看向周嘉妮,他覺得小周同誌不是隻單單提一句,應該有構思的。

小周同誌提的項目,當然是小周同誌的主場,他打好配合就好。

大家也起哄,讓周嘉妮講兩句。

周嘉妮輕咳一聲,站起來道:“那我簡單說兩句,先謝謝大隊長、會計、各位小隊長以及邱則銘同誌對我工作的支持,沒有因為我的年齡而當做是幾句胡說八道,看到大家這麼熱絡的討論,這麼重視這件事,我很感動。”

“我先來說說就我了解到的大棚的構造……”

她甚至拿出一個本子,將上頭的草圖展示給眾人看。

“這是幾年前我在報紙上見過的大棚構造草圖,應該也是發明人趙先生最早的構圖,不知道如今改動大不大,這個等我們找到資料再詳細研究。”

“架子怎麼搭還待商榷,但塑料大棚嘛,塑料是少不了的,我覺得咱們可以資料和工具同時準備。”

買大塊的塑料布得去塑料廠買,這邊沒有塑料廠,恐怕得跑趟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