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肝脾氣滯,氣血兩虛(1 / 1)

看大姨媽?

如果他猜的不錯,此大姨媽非彼大姨媽。

陸軒雖然隻是剛畢業,看好歹也是之江中醫藥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中醫基礎的望聞問切多少都掌握了一些,隻不過臨床經驗不足,難以融會貫通罷了。

程高雯額頭的細汗,還有微微發白的臉色,即便眼睛沒問題,多少都能看得出來。

而且,從程高雯難看的臉色來看,此時此刻,對方應該在承受著莫大的痛苦。

“痛經?”陸軒下意識的問了一句。

程高雯豎起大拇指,“厲害,不愧是用幾塊錢的要就治好了西醫幾萬塊錢的病,名不虛傳。”

陸軒苦笑道:“程姐,你可彆,你這副樣子,隻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得出來。”

“開個玩笑,不過你能用骨炭粉和蓖麻油就治好了那小孩,要說沒點本事姐可不信。”

陸軒沒解釋,隻是淡淡地笑了笑,隨後一臉認真地看向程高雯:“程姐,看之前你先說一下自己的情況吧。

不過您也彆抱太大希望哈!我畢竟就是一剛畢業的學生,您要是把希望都放我身上,那我壓力可就太大了。”

陸軒打著哈哈,沒有大包大攬的想法,像他這樣剛畢業的中醫師,雖然說有坐診的資格,可卻沒幾個人會真的坐診,絕大多數人都會跟在一名老中醫身後打下手,積累經驗的同時,也能得到對方的耳提命面。

等真正有能力可以獨自接診的時候,醫院才會分配獨立的診室,而這個過程,西醫可能不需要太久,但中醫少說也得三五年,長的七八年都有。

剛畢業的學生就能用骨炭粉和蓖麻油治好誤吞螺絲的小孩?

陸軒這話,程高雯多少是有些不信的,隻覺得陸玄實在謙虛。

不過話說回來,自己的病自己清楚,程高雯這些年也看過不少中醫,至今都沒好轉,再聽到陸軒這番話,心中剛剛燃起的一絲希望也是消散的無影無蹤。

“沒事,就是讓你試試,看不好也沒關係。”程高雯灑脫無比,隨後開始講述起了自己的身體情況。

陸軒也收起了其他心思,靜靜地聽著,對程高雯的情況終於也有些一些了解。

14歲初潮,婚後開始漸有痛經,至今已有七八年,今年痛勢劇增。後去婦科檢查得知後穹窿左側有三顆黃豆大小的結節,觸痛明顯,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症。

近兩個月腹痛量多,經後腰酸肢麻,神疲嗜睡,納呆便溏。

知曉這些後,陸軒哪怕不想問,也是咬咬牙道:“程姐還沒……沒小孩?”

身體的痛,程高雯還能忍受。

可結婚多年卻一直沒法懷孕,一直都是她心中最大的痛。

“沒有。”她搖搖頭,眼睛微紅。

果然……

陸軒心中搖頭,他沒想到,看起來極為開朗的程高雯竟然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無法懷孕。

見陸軒不說話,程高雯明亮的眸子中閃過一抹緊張,嘴唇輕顫:“能治嗎?”

陸軒沒說,而是認真看著她:“先彆說話,平常心,等我先看看再說。”

程高雯怔住了,但還是配合著陸軒的診治。

“手。”

程高雯將手放在脈枕上。

陸軒將手搭了上去。

程高雯的脈象跟明顯跟常人不同,正常人脈象,又稱平脈,常脈。常脈不浮不沉,不大不小,節律均勻,從容和緩,流利有力,尺脈沉取不絕。

而程高雯的脈象很小,軟弱無力,在指下如同絲線。

不過儘管細小,卻始終都能明顯的能夠感覺到細微的跳動,不像微脈那般模糊不清,極難感知。

脈弦細者,常有氣血兩虛之症。

不過,陸軒不敢確認。

程高雯的脈象不一定就是脈弦細,還有另外一種可能。

脈弦澀!

這兩種脈象情況類似,經驗不足者很難分辨,而此刻的陸軒就陷入了兩難的選擇。

脈象判斷正確與否,乾係甚大,所開藥方有所不同。

最關鍵的是,脈象判斷錯了,開的藥不對症,隻會讓患者平添痛苦。

庸醫與名醫,往往就在對著細微之處的判斷。

對診脈沒有什麼臨床經驗的陸軒,很難作出判斷。

“舌頭。”

陸軒打算另辟蹊徑,也許從舌頭上的表現可以幫助他對脈象作出準確的判斷。

診脈、看舌,這是中醫的必經流程,程高雯心中熟知,熟練地伸出舌頭。

“舌體淡紅,邊有齒痕,苔薄黃膩。”陸軒心中默念。

舌頭表征,基本上隻要學過中醫的都能看的出來,但通過表征判斷病症,看透本質卻沒幾個人能夠做到。

陸軒心中苦笑,自己這六年的中醫算是白學了。

不過他也很清楚,這就是中醫的博大精深之處,易學難精。

常人自學一點,基本上都能給身邊人看看小病,可要說學通學精,沒有人耳提面命般的指導,很難做到精通。

脈診了,舌頭看了,也知道程高雯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病症,可沒辦法判斷虛實的情況下,陸軒卻不知道如何用藥。

子宮內膜異位,痛經,可以用到的藥有很多。

但開藥得在對脈象和舌征判斷正確的前提下才能去做。

這觸及了陸軒的盲區。

頭痛,陸軒下意識的瞟了眼中藥標本,心中多少有些無語。

平時話多的不行,真需要它們的時候,一個個變成啞巴了。

陸軒有些想要罵娘。

好在,這群平時對陸軒極其鄙視的大佬們,似乎聽到了陸軒的呼喚,終於有了動靜。

【我都要哭了,不容易啊!終於等到第二名患者了。】

【白術兄,你來講講什麼情況吧!】

【那我來講講。】

【症狀我就不說了,剛剛這位女士也說了,大家都聽到了,我就講講脈象和舌征。】

聽著耳邊的嘈雜,陸軒非但沒有煩惱,反而鬆了口氣,他現在差的就是對這兩個方面的精準判斷。

“怎麼樣?”

“是不是……看不好?”

程高雯咬著銀牙問道。

陸軒按了按手,安慰道:“程姐彆著急,等我判斷完再說。”

程高雯雖然覺得希望不大,可還是努力地配合著陸軒。

而這個時候,陸軒耳邊再次響起一道聲音:

【判斷此脈象其實不難,隻要能夠區分脈弦細和脈弦澀,基本上就能入藥開方了,更何況還有舌征作為輔助。

這兩種脈象其實無論是跳動幅度還是症狀上都很像,兩者的特點都是脈衝窄,波動小。但澀脈不止脈形細小,而且會出現往來不暢的情況,這位女士的情況很明顯就是澀脈,而非細脈。

澀脈在人體中主氣滯血瘀,傷精血少,常由體內血瘀問題引起。

而且從舌征也可以看出來,肝脾氣滯,氣血兩虛,治療當以理氣化瘀,健脾益氣,養血調經為主。‘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體不存淤,氣走四肢,肝疏脾健,腎氣強盛,病自消,自然也就不影響生孕。

至於藥方,當以生蒲黃、五靈脂、劉寄奴等活血消淤,止心腹諸痛;白術、黃芪、黨參、焦山楂健脾益氣……】

洋洋灑灑一番論述下來,引得其他中藥紛紛驚歎不已。

其中,也包括正在偷聽的陸軒。

很難想象,白術竟然將程高雯的病症分析的如此詳細。

震撼的同時,陸軒更多地是狂喜。

拿到藥方還是其次,關鍵在於,白術這番話,不亞於一位國手在用耳提面命的方式教導自己如何判斷脈象和舌征,如何用藥,這比什麼都要珍貴。

好在陸軒有過目不忘的本事,不然一下子接收這麼多的信息,想要完全記住根本就不可能。

見陸軒已經陷入很長時間的沉默,程高雯實在有些忍不住的抽回了手,平靜地問道:“怎麼樣?”

“有辦法嗎?”

程高雯的詢問將陸軒從嘰嘰喳喳中拉回拉現實,經曆了妮妮的事情,陸玄對白術的判斷前所未有的信心十足:

“有。”

“我開一副藥,伱先吃一周,有什麼情況可以直接跟我聯係。”

他說完,將程高雯的病曆本翻到最新的一頁,在上面寫寫畫畫起來:“生蒲黃15g,五靈脂12g,白術9g,焦山楂9g,劉寄奴12g、血竭6g、麥麩枳殼6g、益母草12g、仙鶴草18g、黨參9g、黃芪9g。”

寫完,落筆,陸軒將病曆本放到一邊,起身走進中藥房抓藥。

閒來無事,陸軒就在中藥房轉悠,對各類中藥的位置熟記於心,不到十分鐘,就拿著七貼藥走了出來。

“這是一周的量,程姐你回去喝著試試看,隻要後續沒什麼問題,你這個病治愈的可能性很大。”

哪怕隻是白術這位大佬開的藥方,陸軒也不敢說就一定可以。

“真的能夠治愈?”

程高雯捂著嘴,這些年來,還從未有醫生跟她說過如此肯定的話。

陸軒點點頭,“調理兩三個月,治愈的希望很大,就怕程姐失去了信心。”

“不說假話,我的確不抱什麼希望了。”

程高雯倒也沒有撒謊,但下一刻,話鋒一轉:“不過,既然小陸你這麼說,姐還真就信你一回,吃上幾個月的藥。”

“一定能好的。”

陸軒不加思考的點點頭。

程高雯滿臉笑容,“那姐就借你吉言了。”

拿上藥,程高雯直奔一樓支付費用。

程高雯本身就是醫生,衛生院這邊醫保繳納的比較多,醫保報銷比例很高,七帖藥算下來,需要自費的部分很少,四十不到的樣子。

“程醫生,你這是……?”

看到遞醫保卡的竟然是兒保科的負責人程高雯,袁娜一臉詫異。

程高雯倒也沒隱瞞的打算,坦白道:“老毛病,找小陸醫生看看。”

袁娜接過醫保卡,插入機器結算,一邊操作一邊跟程高雯聊了起來:“聽說小陸醫生從小就背藥名,識藥材,背傷寒論,而且又是之江中醫藥大學的高材生,沒準真的可以。”

袁娜也是衛生院的老人了,從入職以來,就一直在衛生院掛號窗口工作,對程高雯的情況也有所了解,她年紀跟程高雯差不多,可孩子都已經上小學了,再想想對方,到現在都還沒有孩子,她就有些心疼對方。

多年的失望,讓程高雯已經放棄了治療的想法,如今因為陸軒的出現,讓程高雯重拾信心,袁娜也是打從心底裡替對方感到高興。

“我也是這麼想的,不過小陸可一直都不承認呢,這又不是什麼壞事。”

袁娜笑了笑,不承認難道就不是了?

真要隻是中醫藥大學的畢業生,能有那種本事?

不說妮妮那孩子了,就是程高雯,一般的中醫師聽了彆說開藥了,怕光是聽到病情都能打退堂鼓。

可陸軒就敢開藥,而且從程高雯的情緒來看,顯然陸軒給了她不小的信心。

這是剛畢業的學生能做到的?

陸軒就算不是天賦異稟,家裡肯定也有老中醫,從小對他耳提面命般的指導。

這一點,袁娜深信不疑。

不隻是她,衛生院其他人大多都有這樣的想法。

……

二樓。

中醫科。

陸軒笑的齜牙咧嘴。

對一名中醫師來說,什麼最重要?

不是將那些醫書倒背如流,更不是記住各類藥方,也不是將每一種中藥的藥性牢記心中。

這些都是最基礎的,隻要是學過中醫的人,不懶的話都能做到。

可有一樣,就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中醫臨床經驗的積累。

陸軒為何一直想去中醫院?

原因就在於此,再差的中醫院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兩名經驗老到的中醫師,或者在哪個領域有著常人難以相信的豐富經驗。

而這些,都是陸軒所需要的。

隻有跟著這些人,才能接觸到更多地病人,積累更多地經驗,將自己在中醫藥大學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

來到衛生院的陸軒,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人能夠在一旁指導。

可現在有了。

這樣一群大佬,無疑可以豐富他在中醫方面的臨床經驗。

而且,最關鍵的是,不是一個人在耳提面命般的指導他,而是一群。

這意味著,哪怕待在衛生院,他的醫術一樣能夠快速成長。

當然,有前提。

有足夠的病人來掛他的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