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四十八貫 旅院(1 / 1)

從深秋到初冬, 藕河鎮在日複一日的修繕下,逐漸恢複了往日的繁華景象。

謝靈在真正的寒冬時節到來之際,結束了在食棚做雜役的活計,也順利攢足了一筆傍身錢。

藕河鎮府所付的雜役工錢, 是按照藕河鎮上的雜役月均工錢來的, 這一點謝靈也是這段時間才了解清楚——

像她這樣最底層的各類雜役, 每月所得的工錢大概在三貫到三貫半錢這個範圍, 而在蓬籽窩賣吃食、雜貨、以及各種手工藝品等為生的商販們, 每月所得則要多一些, 最低也是三貫半錢以上,往高了就說不準了。

謝靈在食棚打雜了夏三月, 秋三月, 加起來一共六個月, 每月所得工錢是三貫錢,後又得了一筆不菲的賑災安置費,三十貫, 這樣加起來就有四十八貫錢。

這四十八貫錢, 因著她所住茅棚是鎮府搭建, 禦寒衣服與一些日用雜物也是鎮府發放的賑災物資,加上一日三餐可在食棚解決,便實打實地存了下來。

但要想憑著這筆錢在藕河鎮租賃房屋, 尤其是謝靈心目中那種寬敞、亮堂, 臨河而居, 帶圍院的二層小樓, 還是相當困難的。

因為租賃這種二層小樓,既有圍院又臨河而居,在毗鄰京都, 地理位置極其優越的藕河鎮,每月最低的租金也要付到三貫以上,若是地段好一些,多加一層樓或有多幾個房間門,一月七八貫照樣供不應求。

所以能住在這種房屋裡的,不是藕河鎮自土著時期就住下的女子居民,就是富裕一些的外來女子商戶。

與之相較稍差一些的外來女子,也俗稱京漂,極大一部分為了省租房錢,都會三三兩兩租住在藕眠巷的旅院,她們往往不到天亮時分就要乘坐驢車上京,去各大坊市擺攤販物,做酒樓賬房、點心鋪師傅、負責田產鋪面生意買賣的互介人、謄寫書人等等營生,如此,雖在往來行走上辛勞一些,但賺來的工錢與酬金,一部分用於繳納藕河鎮旅院的租金,比在京都租房就要便宜太多了。

而過個幾年,等她們手中銀錢充裕,便也能去租地段更好的房屋。

比這些京漂的居住環境還要差的,就隻剩下藕河鎮最底層的小商販與各類雜役們。她們也是住在旅院,但跟京漂住的大旅院不同,她們所住的是零零散散的小旅院,這些旅院一般是接待外來旅客用的,每天都人來人往,環境嘈雜混亂,短居是熱鬨有樂趣,長居下去就隻剩折磨了。

謝靈本以為四十八貫已足夠用上好一陣子,但逛了一圈鎮上掛牌出租房屋的租介室,她發現這麼一筆錢壓根不經花,像她這樣隻能當雜役的人,最終的歸宿還是人多擁擠又雜亂的小旅院。

罷了,人多便人多,擁擠想來也擁擠不過她之前住的漁船,至於雜亂,至少她還能有個單獨的臥室,外頭雜亂就任其雜亂吧。

乾脆利落定了去處,因藕眠巷小旅院眾多,謝靈一時不急著租房,便先趕著去找酒樓雜役的活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