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4 章(1 / 1)

萬壽宮的大殿還保留著世宗搬走時的原樣,隻是早已沒了那份人氣。

太監推開殿門,朱翊鈞隻和徐階進去,讓其他人在殿外候著。

故地重遊,那些刻意塵封的記憶洶湧而來,朱翊鈞竟是望著正前方的龍椅怔愣許久。

恍然間,那裡出現了一老一小兩個身影,皇爺爺皺起眉頭,翻閱奏章,旁邊蒲團上坐著一顆小團子,擺弄著手裡的玩具。

小團子仰起頭展示玩具,皇帝的目光便從威嚴便為慈愛。

朱翊鈞轉身跑向側殿,身影一晃,人就不見了。

“殿下……”

“先彆說話!”

徐階一開口就被朱翊鈞打斷了,他已經進入了裡間,那裡曾是世宗的書房和寢殿。

禦案上,仍舊擺放著筆墨紙硯,仿佛世宗剛剛還在此處批閱奏章,離開不久。

朱翊鈞把整個寢殿找了一遍,沒有他想見的人,最後隻得失望的回道正殿,喃喃自語:“或許他去了大玄都殿。”

“……”

徐階聽不懂他這話的意思,世宗駕崩一年多,怎麼會在大玄都殿?

朱翊鈞也並不解釋,而是盯著正前方那篇《道德經》,朗聲念出來:“我恒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

“徐閣老給我講講。”

徐階說道:“此句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有三件法寶需執守而保全:第一件曰慈愛;第二件曰儉嗇;第三件曰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慷慨;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首長。”

他說話的時候,朱翊鈞已經走上玉階,來到了龍椅前面,然後轉過身來面對徐階。

“殿下,不可!”

徐階組織的話剛說出口,卻還是晚了一步,之間朱翊鈞已經一掀衣袍,坐了下去。

“殿下!!!”

就算是皇太子,就算是皇宮彆苑裡的龍椅,擅自落座,那也是欺君之罪,可大可小,皇上不追究,那就是太子頑皮,皇上追究起來,那就是謀逆。

下一刻,朱翊鈞彎腰,竟是從龍椅下面拾起一個東西,那是一顆藍寶石,想必是從世宗的衣冠上落下的,掉進了龍椅裡,太監灑掃時也未能發現。

朱翊鈞拂去上面的灰塵,小心翼翼的將寶石放進了隨身的荷包裡。而後,他才看向徐階:“第一次來到萬壽宮的時候,皇爺爺要我記住這段話,我一直以為,他是讓我時刻警醒,身為郡王,亦或儲君的操行。”

“剛才我才發現,原來,坐在這個位置上是看不到這段話的。”

“徐閣老,你說,這是給誰看的呢?”

“……”

世宗迷信修玄,對於各種道家典籍如數家珍,“道德經”更是熟記於心,這些話的意思,他自然比誰都清楚,將這段話寫在屏風

上,也自有他的用意。

徐階能夠扳倒嚴黨,取而代之,並在嘉靖後期把持朝政,自然也對世宗的心思了如指掌。

“這些話,是警醒我們這些做臣子的。”

朱翊鈞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原來是這樣。”他走到玉階邊上,忽然縱身一躍,輕輕巧巧的落到徐階身前:“那……徐閣老做到了嗎?”

“……”

這問題問得,換個人要生氣的,徐閣老一向性情溫和,沉得住氣:“臣一生都在踐行此言。”

“其實你不用回答我,”朱翊鈞眨了眨眼,“放在心裡便可。”

說著,朱翊鈞又跑向大殿另一側,那裡有一面頂天立地的大書架,繞過書架,角落裡有一根大柱子,柱子上掛著牌匾。

朱翊鈞走到其中一根柱子前面,移開牌匾,露出後面的柱子:“徐閣老過來看看。”

他指的是柱子上刻的一行字:“小時候我不識字,現在我認識了,這上面刻的是‘徐階小人,永不擢用’。”

“這應該是我皇爺爺讓人刻的吧,可是你們翰林院修《世宗實錄》才開了個頭,我也查不到此事原委,徐閣老給我講講吧。”

“……”

大火燒了大半個萬壽宮,偏偏沒有燒毀這根柱子。修繕宮殿的時候,資金和木材本就不足,為了節省和儘快完工,這些依舊保存的柱子就重新上了漆,繼續使用。

徐階也沒想到,這兒還刻著字呢,世宗一開始,對他竟然是這個印象。

“唉!”徐階歎一口氣,他即將卸任,卻不知這位皇太子邀他來西苑,竟是為了給他看這個。既然他這麼好奇,哪也不妨提一提那段往事。

“嘉靖就年,討論文廟祭祀,時任內閣首輔張璁主張將孔子像改為木製神主,“大成至聖文宣王”封號改為先賢先儒。”

“我極力反對此事,張璁卻說我背叛他,可我從來沒有依附過他,何來背叛?”

朱翊鈞問:“那後來呢?”

“後來,我從翰林院編修貶到了延平府做推官。”

朱翊鈞皺眉:“這個懲罰可夠重的。”

翰林院編修,那就是內閣預備役,延平府推官,搞不好要提前告彆官場。

後來的事,朱翊鈞有所耳聞。世宗為莊敬太子挑選東宮僚屬,夏言不計前嫌,推薦了徐階。

徐階說道:“想來,這些字,便是那時刻上的。”說到這裡,他停頓片刻,又說道,“想來,先帝彼時應是被讒言所蒙逼。”

他不能說世宗的不是,也不能承認自己是個小人,於是,巧妙的把責任都推給了張璁。意思是,張璁在世宗面前添油加醋,才讓世宗對他有所誤會,刻下這些字。

至於世宗為何食言,那也與徐階後來的轉變有關。他從一個直言不諱的年輕人,變得溫和、順從、討好、折服,用懷柔的手段達成目的。

朱翊鈞說:“或許,皇爺爺是想用這種方式記住你吧。”

他將牌匾恢複原樣,拍

了拍手上的灰塵,對徐階說道:“咱們走吧,這個時辰,皇爺爺該回來了。”

“……”

說著,朱翊鈞就快步走出了大殿。徐階跟在他身後,隱隱明白了他這麼說的用意。

大殿外,日頭依舊毒辣。朱翊鈞招呼太監:“快快,把紙傘給徐閣老,仔細中暑了。”

出了萬壽宮,前面不遠就是無逸殿,那曾是內閣的直廬,徐階最熟悉的地方,朱翊鈞卻是第一次來。

走進殿內,朱翊鈞一眼就看到了牆上寫的字:“以威福還主上,以政務還諸司,以用舍刑賞還公論。”

他問徐階:“這是徐閣老寫的吧。”

“正是。”

那年他費勁千辛萬苦,扳倒嚴嵩,位列首揆。慷慨激昂的在牆上寫下此句,嘗試扭轉嚴嵩專權以來的朝政積弊。

朱翊鈞又問道:“那你做到了嗎?”

“……”

他問問題總是這樣,帶著孩童特有的純真,簡單而直接,讓回答問題的人猝不及防,就像是絕世高手拿著長槍,卻被人逼近了窄巷,毫無用武之地。

徐階說道:“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竭儘全力,力圖恢複舊製舊法。”

“舊製?”朱翊鈞不懂,“你指的是哪一年的舊製?”

徐階這次卻回答得十分乾脆:“正德以前,弘治年間。”

朱翊鈞轉過身來看著他:“徐閣老,我隻是個小孩子,懂得不多,若是說得不好,你指正便是。”

“殿下少小有誌,博聞強識,許多太學監生也有所不及。”

朱翊鈞點點頭:“嚴嵩走後,是徐閣老站出來主持朝政,穩定時局,使得朝野上下恢複秩序。”

“在我皇爺爺……駕崩之後,也是你草擬遺詔,迎我父皇入宮,登臨大寶。”

“這是你的功績,我父皇不會忘記。不過,恢複舊製就算了吧。”

徐階震驚的看著他,不懂他為何會說出這番話:“殿下!臣離去之後,李春芳、趙貞吉他們會堅持恢複舊製舊法、保存善類,大明定能恢複往日的興盛。”

朱翊鈞說道:“這幾年我也看過許多來自全國各處的奏章。就在此時,俺答部正揮軍南下,直逼大同。天災不斷,百姓度日艱難,土地兼並,加劇矛盾,大家必然懷念往日的安定時光。”

“大明至今兩百年,如今亂象已成,危機四伏,遵循舊製隻能帶來更多問題,破除舊製,建立新政,才能轉危為安。”

朱翊鈞衝著徐階一笑:“不過,這些已經和你沒有關係了,你就安心回到華亭養老吧。”

徐階看著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番話竟是出自一個十歲稚童的口中。

他確實聰明,也確實讀了許多書,接觸過許多思想和學說,批閱過打量奏章,給出的批示甚至比他的父親更加精煉而具有針對性。

不得不承認,他已經逐漸展現出君王的雛形,若要長成明君,還需進一步精心雕琢。

但讀更多的書,接觸更多思想,就意味著他也擁有更多自己的想法。

這些想法,許多時候,未必能與大臣保持一致。

這樣有想法的君主,對於內閣來說,未必是好事。

畢竟,他們需要的不隻是君主的賢明,更要君主“聽話”。

武宗與世宗都不是聽話的皇帝,在某種程度來講,隆慶還算聽話,但可惜的是,聽的卻不是他徐階的話。

而眼前這位,未來必定不是個聽話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