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太宗上位計【二四】 天子守國門……(1 / 1)

【雖然明朝疆域最廣闊, 國勢最盛的永樂朝緩緩落幕,但是永樂皇帝遷都北京的餘韻卻經久未消。

自永樂十九年遷都於此,往後六百餘年, 除了中間那懂得都懂的數十年,北京一直是我國的首都, 是無可爭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當然, 遷都北京, 實行兩京製度對明朝本身, 也是影響深遠。

明人丘濬曾經精辟地指出:“蓋天下財賦出於東南, 而金陵為其會;戎馬盛於西北,而金台為其樞。”

金陵嘛,那自然是南京的古稱,這個金台,指的便是北京。

用東南之財賦, 統禦西北之戎馬,是明朝一直以來的核心戰略。

而這個緊貼著長城的昔日燕地所在, 一舉成為了中原王朝的皇城。

是天子所在, 正所謂, 天子守國門,我們可以批評明朝皇帝奇葩眾多,我們可以怒斥中晚明的皇帝不作為或者亂折騰,但是有明一朝, 天子親守國門也正鑄就了華夏封建帝製時期一個特立獨行的王朝。】

好個天子守國門!

這話他聽著就舒坦。

他遷都北京自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萬萬不可能隻是因為這是他的龍興之地就輕率行之。

若皇帝行事可以這麼草率的話,他爹早就把國都遷回鳳陽老家了。

西北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而北京距離長城和漠北都很近, 如果一旦有什麼異動可立馬察覺,否則等消息傳回南京,黃花菜都謝了,搞不好是北方失守的消息跟著情報一起回的南京,那可真是太災難了。

且隻要北京不失守,背後的中原便大概率能得以保全。

那些北方蠻族偷襲繞後一個給他試試?

他來個正好,反手就斷你後路輜重補給,讓你好好體驗一下什麼叫孤軍深入的感覺。

怎麼想都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至於北京冬日苦寒?

打江山的他們都住得,你們個坐享其成的後輩還想著挑挑揀揀?

【何況宮城與先帝陵寢都在戰場第一前線,這多少鍛煉了明朝君臣的抗打擊能力,對於棄北而跑很是有些心理負擔。

但歸根到底還是明朝皇帝多少還是有點血性的,否則換了完顏構來,彆說定都北京了,就是定都烏蘭巴托,該跑還是跑啊,畢竟他們宋朝的皇帝是真能看著祖宗的墳被挖,骨頭拿出來當酒器而無動於衷,該慫還是慫啊。

不過沒關係,他們會造謠的。

故事拚接一下,就變成了唐太宗的骨頭去當酒器了呢。】

趙匡胤原本以為自己已經被拉踩的很是麻木了,聽到什麼也不會再心生波瀾。

但看來他大宋之後的那些後代,隻能說,永遠在超乎他的想象。

他大宋的皇陵被挖了?

皇帝的骨頭還被拿出來當了酒器?

李世民忍不住拍手稱快。

難怪你們能如此富有想象力,原來是親身經曆啊。

【而明朝能夠挺過叫門天子的“土木堡之變”,在滿朝文武都跟著堡宗葬送在長城之北,皇帝被俘,明朝卻能迅速組織起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沒有跟宋和晉一樣撒丫子就跑,這與明朝國都的所在還是有一定的關係的。

有人曾經說過,堡宗這一輩子乾的唯一一件人事,或許並不是假惺惺地讓自家弟弟的妃嬪殉葬之後廢除明朝這反人類反社會進程的殉葬之習俗。

或許應當是終於廢除了北京衙署的“行在”二字,使北京徹底成為了正都,徹底歇了大家南返故都的心思。】

信息量太大,朱瞻基一時之間門竟然不知道先震驚於哪個消息。

到底是該先疑惑一下,怎麼個滿朝文武都葬送在長城之北,還是該震撼一下皇帝被俘。

好像還是滿朝文武比較讓他心慌。

那想來都是他留下的肱骨之才啊!!

知道攢人才有多麼不容易嗎?

如果常柚可以聽到朱瞻基的心聲,一定會看熱鬨不嫌事大的。

不知道吧,滿朝文武可不是死了一回哦,是兩回。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這就是你給未來的明朝選的“好皇帝”。

朱高熾看著自家親爹越來越有壓迫力的目光,朱高熾:……

瞻基呢?怎麼還不過來?趕緊過來給他爹分擔一下火力啊。

自己一直喜歡南京,他爹不該不知道啊,自己未來都當皇帝了,有些蠢蠢欲動不是也很正常嗎?

他是真想回去的。

但這不也沒成嗎?不是還埋在了他爹長陵附近嘛!

比起自己,那個什麼被俘,還讓他大明打起了北京保衛戰的瞻基的兒子才是最該被鞭撻的!

【其實不能完全怪他們想南歸,明清兩朝正處於“小冰河時期”,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每到冬日,嚴寒無比,而到明末又趕上小冰河時期最寒冷的時刻,連廣東都開始下暴雪了,可想而知,位處北方長城沿線的北京又會是怎樣一番天寒地凍的感覺。

守國門不僅需要骨氣,還需要抗凍啊。】

小冰河時期?

雖然早就已經從天幕之處獲悉了天象與帝王操行並沒有必然的聯係,但是再次從天幕之上聽到這種新奇的知識還是讓他們倍感好奇。

這是說每個國家都一樣冷嗎?

竟然還會有這麼奇特的現象?

明朝稍往後的皇帝們恍然大悟。

他們就說呢,怎麼一年比一年冷啊!

【但這些都是值得的,終明一朝,北京始終沒有陷落,最終的淪陷伴隨著的,就是明朝的覆亡。

甚至有人說,明朝時期定都北京在某種程度還降低了邊境藩鎮割據的發生概率。畢竟,皇帝他家就在最容易生亂的邊境呢!

這當然是個有點道理的玩笑,明清時期藩鎮割據並不嚴重的原因主要還是中央集權與皇權的高度集中,達到了曆史巔峰水平。】

行吧,原本聽到能減緩藩鎮割據甚至有點蠢蠢欲動的唐朝皇帝們這些終於歇了心思。

本來想著反正他大唐也不冷,遷個都也無妨。

但既然不能防患於未然,那還是罷了吧。

從未考慮過遷都於北京的朱元璋:……

忍不住扭過頭問朱棣:“北京真有這麼適合當國都?”

朱棣沉默。

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你兒子我現在之所以還在南京,就是因為兒子我還沒就藩?

【而天子戍邊,親守國門的骨氣,也還是為明朝積攢了一波好感的。譬如微操感人的亡國之君崇禎,最終以身殉國,吊死於紫禁城之後的景山之上,與北京、與明朝共亡,終是有始有終地貫徹了明朝“天子親守國門”的理念。

崇禎有好幾個廟號,但是現在普遍比較認可的廟號為“思宗”

“思”在古代的諡號法中的意思與如今大多數的認知不同,“追悔前過曰思”,這其實並不算一個美諡,也並沒有多少追思之意,但對於一個亡國之君,認為他已認清了自己之前的過錯,這已經是非常溫和寬容的一個廟號了。】

雖然聽到明朝亡國的信息,朱棣心中難掩失望,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個曾孫的故事讓他很是刺激了一番,聽到他大明的亡國之君能與國共存亡,還算是頗為欣慰。

但剛登基就得知自己就是那個亡國之君的崇禎:……

而且,什麼叫他微操感人啊?

這話是什麼意思,是說他治國理政不夠優秀嗎?

【扯遠了,說回永樂朝。永樂一朝,五征漠北,南伐安南,這幾乎是同時南北雙線出征,與此同時北京還在熱火朝天的營建紫禁城與疏浚聯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這一樁樁一件件可全是大工程啊。

大工程的背後那就是如流水一般被花出去的銀子啊。

但就這,還是營造了明朝的永樂盛世,那麼問題來了,錢從哪裡搞來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明成祖時期的又一件大事,那就是鄭和七下西洋。】

畢竟永樂年就派鄭和第一次下過西洋了,因此,對於這個行為,朱棣並沒有多麼震驚。

他大明有船又有人,既然已經平定了安南,那自然要趁勢宣揚一下他大明的國威。

當然,順便帶上滿滿幾大船的奇珍異寶回來就再好不過了。

【永樂年六月,朱棣派遣親信太監鄭和率巨大的船隊出海西洋,是真·巨大的船隊。

據說,船隻數量超過200艘,乘坐著體型龐大的六桅寶船,率領著兩萬多人浩浩蕩蕩地穿過南海,經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

這是中國官方船隊第一次抵達印度洋。】

這一次,大家終於通過天幕的講解,看清了華夏另外一邊,走海路的輿圖情況。

隻是這名字屬實有些奇怪。

什麼印度洋,什麼馬六甲海峽。

還有……

六桅寶船?是說船隻用六個桅撐起而行嗎?

好歹是個方向,總要借鑒學習一下,萬一能造出來呢,是吧。

感覺非常適合給水軍用呢。

敏銳的皇帝們已經有所察覺。

帶著兩萬七千人的船隊出海,花這麼多錢真的隻是讓人出海去看看嗎?

用腳趾頭想都知道絕不可能。

這不乾點什麼都虧大了好吧。

朱棣謙遜地表示,彆問,問就是為了守護海上的和平,守護藩屬國的安寧去順便打打海盜什麼的。

反正絕沒有其他的意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