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太宗上位計【二三】 這是直接跑到塞外……(1 / 1)

【明成祖分彆於永樂八年、永樂十二年、永樂二十年、永樂二十一年、以及永樂二十二年進行了五次北伐, 被稱作:“五出漠北,三犁虜庭”。

也就是說,打了五次, 將漠北蒙古高原上的王庭犁了三個。

好在當時的蒙古高原上群雄並起, 王庭林立,不跟漢朝似的隻有一個, 咱judy主打的就是一個雨露均沾。

其中又以永樂十二年那次最為深入, 戰果也最豐碩。

一直打到了如今蒙古國的首都烏蘭巴托附近, 大破瓦剌部,其部十餘位王子陣亡。

於是被威懾的阿魯台臣服明朝,次年,瓦剌馬哈木向明朝謝罪。

對於朱棣的軍事能力,見識過的老將都說朱棣牌統帥很好用,親測很好攢功績。

“料敵製勝,明見萬裡。”

“威震朔漠, 虜人不敢近塞。”

都是明初永樂朝的恢恢武功,而這其中,至少有80%是朱棣親自打出來的。】

劉徹與李世民:!!!

犁了三個?

他們要求不高, 不必犁三個,就努努力把王庭犁個三遍吧。

兩朝的武將們:……

雖然他們自己確實也有點蠢蠢欲動,但是,這個三年北征三次的頻率是認真的嗎?這是直接跑到塞外王庭去辦公了嗎?

永樂朝的老將們自然紛紛點頭。

他們當然承認了,在武事一途之上, 他們家陛下那絕對是每一項皆精且熟,他們自愧不如。

雖然自愧不如,但是有其他的戰術想法的時候還是要勇敢地跟陛下說呢!

萬一自己說對了呢。

【可能就是因為他曾祖父打得太順溜了,讓我們的叫門天子產生了一些錯覺, 於是光榮地成為了明朝唯一一個留學生。

俗話說的好嘛,明朝公主不和親,是皇帝親自去的。】

朱瞻基眼皮一跳。

已知,這位靖難成功,大殺四方的永樂皇帝是他親爺爺,那還能是哪個皇帝的曾祖父呢?

難道說,這個天幕每次提到就忍不住嫌棄嘲諷一番的所謂叫門天子,是他的兒子?

而他屬意哪個兒子,這還用天幕說嗎?簡直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的事。

天幕這話什麼意思?

上一個被天幕說出國留學的,還是北宋的徽、欽二帝呢!

難道祁鎮他也被人打到京城來被擄走了?

左想想被他爺爺恨不能削平了的西北蠻族,右思思他爺爺留下來的那支精銳之師,甚至還有神機營這樣的大殺器,北宋那點子戰鬥力怎麼和他大明相提並論?

這不應當啊。

還有這個“叫門”,不會是……

朱瞻基不願相信,簡直是不敢細想。

這早已寫好的,打算不久之後昭告天下的封皇太子的詔書那突然就有點燙手了怎麼辦。

他雖然寵愛孫氏,疼愛其所出的皇子,但是……

那跟大明的江山社稷比起來,還是很有點差距在的。

永樂朝

朱棣:???

怎麼,還怪他本人太能打了是嗎?

不過嘛……

朱棣沉聲道:“宣皇太孫進宮來。”

他確實不知道這個曾孫是哪位,但是孫子是哪個他還是很能確定的。

都被嘲諷成親自和親的皇帝了,能是什麼好事嗎?

八成是好大喜功直接給人抓到漠北去了?

他沒有這樣沒出息的子孫。

一定要讓他孫子將這個曾孫掐滅在萌芽狀態,最好是連出生都不必了。

【除了大規模的軍事征伐之外,針對北方草原殘存勢力,朱棣那絕對是萬分上心,那是全方位地進行打擊,從軍事到經濟,從政治到外交,一套組合拳就是瘋狂掄,徹底分化瓦解了草原勢力,經過永樂一朝孜孜不倦地持續打擊,終於徹底結束了蒙古騎兵輝煌的時代。

那個曾經叱詫風雲的蒙古鐵騎,最終還是淹沒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朱棣表示,不用客氣,這都是自己應該做的,也是蒙古應得的。

自己有這個能力,有正好有這個條件,此時不收拾蒙古各部,更待何時?

【而朱棣的眼光卻遠比這些看得更加長遠。

作為一名征戰沙場,統禦全局的統帥,朱棣自然能夠看到,自北京往南,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遊平原,並無天險可守,一旦攻破北京,半壁江山頓時便會陷入一片混戰之中。

而作為一個從小飽讀史書的帝王,朱棣更是清楚。

自石敬瑭獻出燕雲十六州以來,燕雲一帶已脫離中原掌控四百三十多年,而自靖康之恥之後兩百多年,華北平原也悉數歸外族統治。

自唐末至明初,華北大地一直淪陷在戰火之中,寸寸成焦土。許多漢唐的繁華的故城卻隻餘斷壁殘垣,漢王朝對於華北的掌控力是前所未有的薄弱。

這也是朱元璋能夠由南向北打下天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

作為一名擁有出色政治敏感性的帝王,朱棣清晰地認識到,也許隻有加強中央對華北等地區的再統治,才是應對來自蒙古高原地區層出不窮,從未停歇的遊牧民族的解決途徑。】

原來在說這個。

朱棣頓時了然。

原來在說遷都之事。

不僅是外患問題,國內如今南北之間矛盾對立如此尖銳,天子若再一直坐鎮南方,對中原的掌控終究是不足的。

他爹不是也一直琢磨著要遷都嘛。

他給不過是換了個選址而已!

要乾就乾一票大的。

他要把京城遷到北京去!

在永樂元年將自己的龍興之地改名為北京之時,他便已經做好了這樣的決定,隻是當時政局不穩,他須得徹底平穩南方政局之後再行議定此事,但這是他必要做出的決策。

【朱棣做出的選擇是遷都。實際上,定都南京並不是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時期理想的選址,因為華夏曆史上的敵人大多在西北等方向,距離南京路途實在漫長,消息及補給皆傳遞不暢,很容易反應遲緩。

朱元璋也不是沒想過要遷都。

自洪武二年,朱元璋就開始研究起了遷都問題,隻不過一直也沒騰出手來敲定到底往哪裡遷,不過朱元璋還是比較偏向於長安或者洛陽,洪武二十四年,還派太子朱標前往巡視,不過回來之後沒多久就病逝了。

晚年經喪子之痛的朱元璋便沒有繼續推行。

沒有關係,咱Judy替他遷。】

朱元璋:……

怎麼總覺得這個天幕憋著壞呢。

原來標兒竟然是在巡視完關、洛之後病逝的?

難道是因為路途過於辛苦了嗎?

他自然是有遷都之念的。

如今他雖新建國家,但是建都於江左之地終非長久之途,還得是往關中遷上一遷,以圖控製西北。

不過他個人還是比較偏向於漢唐的故都啦。

畢竟開封嘛,是個四戰之地,還得是長安和洛陽看起來比較堅固一些,且比較吉利。

他可不希望他大明的後代也整出個靖康之難。

嘿嘿,沒錯,他是給咱爹遷的!

怎麼不算是完成他爹的夙願呢,他可真是個孝順的好大兒。雖然從準備遷都到真正落實,腦子裡連他爹的影子也沒出現一個。

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嘛。

【但遷都可不是一件小事,朱元璋搗鼓了二十多年,沒遷,而等朱棣從暗示可能要遷都,到明示想要遷都,再到最後遷都,也足足花了十九年。

永樂元年,朱棣改北平為北京,隱隱有遷都的預兆,但在明朝嘛,多整幾個什麼京什麼都不能證明什麼,畢竟洪武朝不還三都並存嗎?

用了四年,朱棣開始營建故宮。

朝野反對之聲自然不小,但是朱棣的決心那是異常堅決。

永樂五年,畢竟他的發妻徐皇後病逝,為了體現自己的決心,朱棣並沒有將她葬在南京,而是選擇妥善保存其遺體,並加緊在北京周邊勘探陵墓選址,並於永樂七年親自北上,敲定了長陵的選址。

也是昭告天下,這個都,他judy是遷定了。

永樂十一年,長陵修建完畢,朱棣親自隨同徐皇後靈柩一起北上,將徐皇後安葬於長陵,並在北京舉辦了會試和殿試。

永樂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朱棣頒布遷都詔書,於永樂十九年元旦成功入住新家。】

朱元璋:???

他三都並存怎麼了?

這不是剛建國正在研究新都城的選址嗎?

再說了,他有點故土之思怎麼了,還不行咱開國皇帝有點特權,將自己的龍興之地封個國都的名號了?

老四那小子都直接將都城建回去了,也沒見你們多說什麼啊。

這世道,怎會如此!

朱棣忍不住回想起了永樂五年之事。

當時朝野之中反對遷都的聲浪還是很大的,恰逢皇後薨逝,群臣們皆以為自己找到了什麼天賜良機,妄圖阻攔他的腳步。

他對自己那兒子還能心裡沒點數?

隻要他與皇後都埋在這南京,就算是自己遷都走了,朱高熾那小子也絕對轉頭就遷回來,他豈不是白白謀劃了這麼長時間?

這可是他絕不能容忍的。

【搬了家就是好啊。

北京距離蒙古高原,那是真的近啊,從此,judy過上了年年去蒙古高原晃悠一圈,仿佛年節走親戚的美好生活。

永樂朝的最後三次北征正是發生於永樂二十年之後,年年一次,十分平均。

直到明成祖朱棣駕崩於回鑾途中,永樂五大征才隨同這位帝王的離世而一起結束了。】

一語成讖的某個武將撓了撓頭。

嘿,這明朝皇帝還真將家建到這麼北邊去了?

朱棣:……

誰去蒙古高原走親戚啊!

反正離得近,又花不了幾個軍餉,那不去白不去。

這都遷得值得啊。

想來西北那些人恨得牙都癢了吧。

就是想欣賞你們這無能狂怒,隻能忍氣吞聲的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