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太宗上位計【二十】 朱允炆這波屬實是……(1 / 1)

【朱棣對於耿炳文的作戰風格自然十分了解, 因此果斷采取了奇襲的策略。

他乾脆趁著南軍八月十五中秋夜宴飲之時奇襲南軍先頭部隊,而後轉而於滹沱河北岸大敗南軍的主力部隊。不得不說,南軍這福利措施做得還挺到位的哈。

八月十三才到戰場, 八月十五還照常放假呢。

耿炳文戰敗,無奈之下,隻好率十餘萬殘部退守真定, 但耿炳文不愧是以防守著稱的宿將,因此自其決定堅守真定之後,燕軍攻城,三日不克,隻得班師回北平。

如果就這樣僵持下去,燕軍到底勢弱, 情況不容樂觀。

但……

要不怎麼說朱允炆的操作下飯呢。

聽說了耿炳文戰敗的消息,那個亙古不變的疑問再一次上演。

將軍老矣, 尚能飯否?

於是聽從黃子澄的建議臨陣換帥,換上了“大明戰神”李景隆。】

臨陣換帥, 這可是兵家大忌啊。

擅於征戰的朱棣和朱元璋都忍不住在心裡對朱允炆的操作嫌棄了一番。

朱棣更是忍不住在心裡嘀咕。

難怪自己最後能造反成功。

李九江那小子, 驕傲自負, 眼高手低, 卻偏偏最是紈絝,素不知兵, 為人又頗為剛愎桀驁, 讓他來當統帥,那不是給自己送人頭來的嗎?

這妥妥的下一個趙括的節奏嘛。

按這個道理來講,天幕改編廉頗的典故,倒當真很是貼切呢。

身在府中原本隻是出來湊個熱鬨的李文忠一時之間沉默了。

自己的兒子水平怎麼樣,他自己心裡是很有些數的。

雖然李景隆確實一直對戰場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但是作為久經沙場的將領,李文忠看都不用多看一眼,就知道自家這小子絕非是當將軍的材料啊。

何況燕王的軍事才能,那是有目共睹的,能打得過才怪呢。

年歲尚且不大的李景隆卻很是開心,忍不住拉著親爹的手道:“爹,天幕在誇兒子呢!兒子也要上沙場當跟爹一樣的大將軍!”

李文忠:……

天幕出現了這麼幾回,這傻小子竟然還沒發現若是稱呼之左右加上了奇怪的符號,其實是在反諷嗎?

他心中總覺得有些不妙的預感。

總感覺這小子乾出來的事情恐怕會超乎他的想象。

【要看這李景隆的面板呢,那確實能稱得上一句金光閃閃,主要是他爹的金光。他爹是大名鼎鼎的明朝開國名將曹國公李文忠,功績實打實的明初前三,真配享太廟的那種。

且李文忠最擅長騎兵作戰,在明朝建立之後,又多次出兵追討北元殘兵,讓蒙古人自此再也不敢回望中華,死後諡號“武靖”,是對他赫赫戰功的認可。

但是他的這個被戲稱為“明初第一戰神”的好大兒嘛,那就很是讓人一眼難儘了。

俗話說的好,敵人下飯的操作,就是我們炫飯的動力。

聽說朱允炆將主帥換成李景隆,統禦五十萬大軍,朱棣簡直是大喜過望,表示“兵法有五敗,景隆皆蹈之。”

也就是說,兵法上說一共有五種敗相,說來好巧,李景隆每一個都踩中了呢。】

李文忠一言難儘地看了一眼漸漸將自己鬆開的兒子。

其實這種時候,天幕就大可不必將他的功績一起帶上了。

他還是想要點臉的。

永樂皇帝朱棣則美滋滋表示,也不是每一個兒子都能跟自己一樣優秀地繼承老爹的軍事才能的嘛。

【因此,朱棣甚為放心地將北平的防務交給了姚廣孝與世子朱高熾,自己率兵去支援被遼東軍圍困的永平了。

當然,說來很是心酸,作為自己這一方唯一的作戰核心兼戰術大腦,雖然要遠程馳援永平,但是計策還是得留下來的,拒絕了諸將死守盧溝橋的建議,反而決定以空橋計利誘之,希望南軍可以孤軍深入。

李景隆不負朱棣所望,聽說朱棣率兵走了,又看到盧溝橋前無守兵,絲毫沒有懷疑,甚至還覺得十分開心,一定是因為朱棣已無計可施。

於是也不等援軍,立刻馬上就準備攻城。】

嘿,這話說的。

朱棣對此很是不滿。

聽著好像是他沒怎麼把李景隆當回事一樣,好歹當時的李景隆手下還有那麼多兵丁呢,自己怎麼也會意思意思重視一下的嘛。

隻是盧溝橋前無守兵,李景隆就是再貪功冒進沒有腦子也不會順利上套的嘛,當然還是需得自己分軍而出,做出一副北平城防務空虛的樣子給李景隆看才行。

何況……

當時他早就盯上大寧城自家弟弟手下的精兵很久了。

都是親兄弟嘛,親兄弟不就是用來坑入夥的嘛!

【攻城就攻城嘛,還指揮失當,幾次攻城都沒能成功。

其實也不是一面倒的敗局,其中李景隆麾下的都督瞿能險些攻下張掖門,但李景隆這人素來剛愎貪功,不願手下人建此功業,因此十分忌憚,喝止了他的行動,於是北平安然無恙。

趁夜,燕軍汲水澆於城牆上,十月的北京,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次日,城牆便結上了厚厚的一層冰,南軍難以攀登,又因天寒地凍的,李景隆竟然還讓士兵們植戟立雪中,於是凍死者不計其數,南軍攻勢頓時大減,隻好退守山海關。】

朱元璋:……

他之前就知道李景隆並不擅長兵法韜略,但也萬萬沒想到,驍勇善戰的李文忠的兒子竟然能拉跨到如此程度。

再一次刷新了他對於天幕帶有特殊符號的稱謂的認知。

你們這些後世之人,意有所指的罵人是真的要命啊。

他甚至不用思考就能想到李景隆的臉色會如何變換。

如果不是因為身處在他爹身邊,朱棣是一定忍不住想笑的。

哎,他今天怎麼就沒稱病不來呢。

陪老頭子看天幕有什麼意思,他就該躲在自己的府裡悄悄看的嘛。

這樣連剛剛那鞭子都不會挨呢。

失策失策。

朱棣隻好深深吸了口氣,強行忍住。

【至於此時的朱棣嘛,三下五除二將永平搞定之後,自己抄小路就往寧王所在的大寧城而去,見著自家弟弟寧王朱權就握著人的手哭訴自己如今有多麼多麼的艱難,表示想要弟弟多收留自己幾日,讓朱權幫忙給朝廷上書謝罪免死。

原本就更在兩方之中踟躕,尚未聽從朝廷的詔令返回京師的朱權心有惻隱,於是收留了朱棣。我個人覺得,搞不好朱權其實也是半推半就。

畢竟朱棣要是玩完了,下一個大冤種搞不好就是他自己。

反正史書上說:居數日,情好甚洽。

過了幾天,朱棣提出自己要告辭了,朱權便率領全家前來送行。如果真是信了朱棣那一番話,那怎麼會朱棣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這不得等朝廷派兵來押人?】

嗐,這話說的。

乾嘛要分析得這麼明白,他不得給自己留點後路?

萬一他哥要是造反失敗了,他還好說自己隻是被脅迫了呢,這樣還能保下全家的性命呢。

主要是……

在親哥手下如何還不好說,但是在朱允炆的手下,他恐怕是要麼死要麼軟禁,再也想不出第三條路來。

朱棣則絲毫不意外。

他雖然喜歡出奇兵,但也不喜歡打無準備的仗,既然敢隻身赴大寧城,自然是看到了寧王的猶豫,也自覺自己那一行成功的機率至少有八成以上方才會出手。

他可不是莽撞的人。

再說了,哭訴賣慘什麼的,這種東西,還不是手拿把掐?

【而在朱棣駐留大寧城的那幾天,其手下之人也暗自入城結交大寧城的官兵,又提前埋伏在了送行的郊外,將寧王一家裹挾著去了北平,大寧城精銳悉數反叛,皆被朱棣收編,於是燕軍勢力大增,當然,朱權也沒有閒著,進入燕軍之後經常替他哥草擬檄文。

既然搞到了兵源,朱棣自然是回過頭來狠狠殺向李景隆。

作為虎父犬子的典型代表人物,對上朱棣,李景隆不能說是兵敗山倒,隻能說是基本沒什麼還手之力,被朱棣耍的那叫一個團團轉。

鄭村壩之戰一戰,損兵十餘萬,丟盔卸甲,損失了數十萬人的輜重。

又被燕軍一出聲東擊西佯打大同的行為調動得疲於奔命,最後在冰天雪地裡白奔波了一個多月,兵力裝備損失慘重,士氣也受到重創,但燕軍那邊卻有意外之喜,路上偶然巧遇了蒙古來降的軍隊,又擴充了一波兵力,打著打著,人還變多了。

這大概也是唐、明兩位太宗的相似之處吧。】

就是這麼巧呢。

打不過他們投降不是理所當然的嘛,投降了當然就順便收編了唄。

反正他最是缺人了。

但時至今日,想起李景隆竟然打不過就輕裝逃跑,甚至還忘了通知剩下的圍攻部隊的行為,朱棣至今記憶猶新。

隻能說,感謝李景隆,瞌睡了就給他送枕頭。

其實比起兵源,他更缺的,正是輜重無疑啊。

【不過嘛,我們Judy那可是不忘初心的一把好手,一直沒忘了強調自己清君側,師出有名的正義性,一直向朝廷痛罵齊泰、黃子澄這兩位“奸臣”。

對此,建文朝的反應是,沒有反應。

哦,也不能說沒有反應吧。

朱允炆更奇葩的大餐這不就給人端上來了嗎?

齊泰與黃子澄其二人之官職根據戰場情況在南京做起了跳樓機,因為李景隆在前線的持續潰敗,齊泰與黃子澄被建文帝罷免,試圖以此搪塞朱棣,那朱棣當然也不傻,開始向朝廷索要這兩個人。

那建文帝當然是舍不得交出去的。

隨後不久,建文三年正月,因為上個月前線東昌的大捷,建文帝覺得自己又行了,腰杆子又挺起來了,立馬將這兩人官複原職了。

誰知道,三月又兵敗大名城,建文帝趕忙火速又貶斥了齊泰與黃子澄,裝作好似無事發生的樣子。】

朱元璋:???

一頭霧水,咱就是說,真的是一頭霧水。

你這是在搞什麼呢?

這不是做賊心虛嗎?

你可是堂堂正正的大明天子,人家說你手下的是奸臣,為了清君側,你要麼就不做理會,直接將對面打成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要麼直接就將所謂的“奸臣”給砍了,直接砍了對面拉起來的大旗。

而朱允炆這種行為,除了讓對面的燕王覺得你腦子有病,並且加以利用,說你看嘛,朝廷一點信譽都沒有,分明知道是奸臣,卻還是被奸臣給迷得五迷三道之外,還能有什麼其他的作用嗎?

哦,可能還是有的。

會讓自己這裡手下的人對你也失去信心呢。

什麼叫一手好牌生生打爛了。

朱元璋如今是真的見識了一番。

原來把江山社稷交給不合適的人,看起來情況是這麼的不忍卒看啊。

好在對面是咱的親兒子,不然朱元璋恐怕吐血的心情都有了。

劉啟:……

七國之亂的曆史不是學得挺好的嗎?

怎麼擱這後續就好像失憶了一樣?

難道你們看史書隻看半截的嗎?

不會真的被什麼仁義道德給洗腦了吧,不會真以為自己這麼做就是愛臣如子的聖明皇帝了吧?

難道升升貶貶就能顯得你很是有帝王威信的樣子嗎?

劉啟不理解,但是非常震撼。

時至今日,他對於處決晁錯的行為都沒有絲毫的後悔。

既能讓那些諸侯王啞火又能讓朝內那些一直不願出兵的將領出手,區區一個晁錯,他又有什麼舍不得的?

隻有永樂朝的朱棣非常淡定。

沒辦法,論起對他那個已經死了的大侄子的了解,還得看他的。

就他那個沒什麼擔當,又沒什麼定力和主見的大侄子,要真能下定決心,他還能高看上一眼呢。

【所以一直有人說,朱允炆這波屬實是手裡拿著參考答案,但完全不會抄啊。】

朱允炆氣得臉色發青。

什麼叫他手裡拿著參考答案但是不會抄?

總不能要他真照著漢景帝那刻薄寡恩的行為砍了自己的老師吧,甚至還是騙去砍的。他可不能留下如此刻薄的身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