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允許釣魚,先下手為強(1 / 1)

第474章 允許釣魚,先下手為強

史宇之有點不信邪,這天下還有不貪的官?趙與芮再厲害,還能治好天下所有的官員?

可能因為父親被趙與芮打倒的原因,他很想證明趙與芮治理國家也是不行的。

很想在天津府找些貪官汙吏出來。

不過這個念頭很快被人打消了。

鄭天昌似乎發現他有這個苗頭,仔細想了想後,語重心長的和史宇之道:“宇之兄既然不想當官,就踏踏實實賺錢為生吧。”

“現在的朝廷和以前的朝廷不一樣了,以前的辦事方式,在現在行不通了。”

鄭天昌直接明了的道,現在官員們不敢收賄,商人們也不敢亂送。

“為何會這樣?”史宇之不信,也不服,哪有不喜歡錢的人?

“朝廷有律法,叫“允許釣魚,先下手為強。””

鄭天昌仔細一解釋,史宇之聽完忍不住大罵:“誰想出來的,這麼陰毒。”

鄭天昌忍著沒哼聲,心想,除了當今陛下,誰能想到這麼陰毒。

“是這個道理。”

因為鄭天昌還是知府,史宇之你不是官,但你史宇之家中三代之內,將來有人考科舉,直接保送為七品官員(因為知府是四品,家中保送官員為三品之差),打底就是七品官員,至於能不能升上去不說。

這樣就是親兄弟,一個是商,一個是官,都不敢相互送禮試探了,誰也不敢保證,誰敢先下手為強,反手一個舉報了。

鄭天昌深以為然,而且朝廷為了招商,吸引外地人落戶新天津,還有很多優惠政策,像他如果想在天津府裡做生意,越早投資,越能選片好地方。

那史宇之這種,就叫釣魚了,故意送禮,然後反手一個舉報。

史宇之算是見識了趙與芮的厲害,也虧的這次知府是老相識鄭天昌,這要換成不熟的,搞不好給他來個釣魚收錢,再反手一個先舉報,他史宇之就完蛋了。

“陛下已經當面訓訴過賈似道了,他以後都不會和外人打牌了。”

後世的經驗已經告訴趙與芮,想治理腐敗有很多種方式,但趙與芮用的最狠的。

超過一百貫就是死罪。

史宇之聽完‘允許釣魚,先下手為強’九個字的解釋後,直接人就傻了。

這事能推廣嗎,當然在可以,隻要加入先下手為強,誰先舉報,誰占優的原則就行。

這方面行不通,他就得考慮其他正規賺錢的法門。

比如你史宇之送了一百貫給鄭天昌。

他鄭天昌貴為知府,年薪一千貫,以後也不敢輕易和家人朋友打麻將。

鄭天昌收下了,然後第一時間,在史宇之沒有舉報到錦衣衛之前,先舉報到錦衣衛。

首先是要爭取中標,然後他發現天津府城裡,現在民夫挺多,過往商人挺多,小飯店和小旅店,如果能早期占個好位置,還是能做起來的。

而且送禮超過一百貫,史宇之就得被殺頭,超過五百貫,同樣滿門抄斬。

錦衣衛將以賄賂罪,立馬配合當地衙吏逮捕史宇之,然後查抄史宇之全部財產,再分一半給鄭天昌。

允許釣魚,先下手為強,這九個字什麼意思呢。

但趙與芮也在不停的完善,不管你下面人想出什麼賄賂方法,他很快會彌補起來。

“我就是和親兄弟,如果他是官,都不能送禮了?”他驚恐的問鄭天昌。

如果官員收了價值五百貫以上的更慘,直接滿門抄斬。

隻要輸贏超出五十貫,對方一個舉報,先弄掉他官位,再分掉他一半家產,後代還能當官,這誰敢去試。

上門送了一百貫,鄭天昌隻要敢收下,你史宇之反手一個舉報到當地錦衣衛。

鄭天昌看他眼睛發亮,似乎也想到什麼:“你是不是在想,和賈似道打牌的事?”

史宇之先是震驚,又突然眼睛一亮,送禮不行,打牌可以啊。

然後抄查鄭天昌全部家產田產,分一半給舉報者史宇之。

之前他在麻將桌上,多次輸給賈似道。

當然,還有一個叫先下手為強。

鄭天昌家中要是有一萬貫家產,他能平分五千貫,家中還有個人在三代之內,可以當到七品官員。

如果鄭天昌是七品知縣,那麼按照三品之差,史宇之家中有個能當從九品官員。

“朝廷用不了多久就會下聖旨,以後天下官員,不得和商人打牌,和家人打牌,輸贏也不能超過五十貫。”

總會有漏洞的。史宇之這時暗暗想。

腐敗不是不能製,關鍵是看你朝廷想想不製。

“啊。”史宇之驚叫。

天下的人都喜歡錢,隻要想辦法,肯定能饒開這些大宋律法漏洞。

趙與芮不打算一刀切,但輸贏不能太大,不然就人賄賂的操作空間。

所以以後當官的,除了父母姐弟,估計和外人是不敢打麻將的。

比如你史宇之送錢送物給鄭天昌。

鄭天昌不管當官如何,隻要不犯重罪大罪,接下來三年必然還會升遷一次。

‘允許釣魚,先下手為強。’這九個字不但最狠,也肯定最有用。

這史宇之是有點身家的,當年史彌遠家產雖然被抄,但在濟州十幾年趙與芮也沒虧待他,後來他賣掉濟州的產業到大宋來,有了好多積蓄,加上他史家還有人當官,史彌遠以前的親信鄭清之,餘天賜也都是大宋現在的高層,史宇之比一般人都有錢。

這家夥先在天津府裡選了兩塊地,然後就開始自己雇人造酒樓,旅館,因為他來的早,鄭天昌也可以根據政策優先讓他選,位置都是靠近大沽港口碼頭附近,將來肯定是生意最好做的地方之一。

接下來史宇之就等於也住在天津府附近,到處尋找商機的同時,等待機會。

一轉眼進入十二月。

十二月時,朝廷正式在天津臨時府衙進行招標會,招標內容有十幾個重大型工程。

此時天津府城的城牆都沒做好,但現場已經陸續雲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六十家富商大戶,甚至還有官員家屬。

按趙與芮的大宋律法,官員親戚,可以跨省經商。

比如伱家中有官員在江南省,那你可以到浙江經商,河北的可以到福建經商。

隻要跨省就行。

至於有人會說,那我張三的親屬到李四省去經商,李四親屬到張三省去經商,相互幫忙不就行了?你可以這麼乾,隻要不怕誰先下手為強就行。

由於此時天津府劃歸朝廷的河北省,所以除了河北本地的官員,其他地方也有官員派人來找商機做生意。

史宇之還等到了陝西製置副使史嵩之的家仆史天保。

史天保是代表史嵩之來的,並且和史宇之約好,兩人在此相見。

史嵩之在趙與芮寶慶年初做到襄陽通判,後來在太學生鬨事中果斷站在趙與芮這邊,事後沒有受到追究。

但後面幾年升遷也比較慢,幾年升知府,又數年才升陝西製置副使。

這人能力有點,但不算出眾,關鍵是史彌遠的侄子,所以趙與芮能用到現在,也算不錯。

史天保看到史宇之後也上前拜見,也說自己是奉家主之命,來和史宇之合作,看看有什麼生意可做,一切聽憑史宇之的。

史宇之之前去見過史嵩之,兩人商定了合作事宜,史嵩之專心當官,史宇之在外面賺錢。

史宇之沒什麼本錢,史嵩之也是看在當年史彌遠照顧他的面子上,故意照顧史宇之,畢竟當年史彌遠非常照顧史嵩之,把史嵩之也當兒子一樣。

今天現場來了五六十個富人地主,主要還是集中在河南,山東,江南等省,更遠的省來的比較少,畢竟這是朝廷的一個新試點,有些人知道消息時,這邊招標可能已經結束了。

史嵩之因為是官員,所以知道消息比較早,才能派人從陝西過來。

招標現場比較簡陋,實在是當地衙門都沒建好。

知府鄭天昌親自上陣,先簡單說了幾句開場白,大意是朝廷為了省事,決定讓大夥一起發財,把一些重要工程給百姓承包,但質量一定要保證。

具體的要求規定,又指定了一名天津工曹來細說。

鄭天昌說完後,一個六品官員站出來,拿著一張大大的字報開始讀了起來,讀完後還會張貼在現場。

眾人俱凝神細聽。

史宇之發現這官員面前的桌子上放了好多大字報,後來才知道,一張代表一個工程。

第一張讀的就是大沽口碼頭工程。

朝廷已經興建了大沽口基礎工程,大概在明年二月完工。

後面由民間接著承辦,要求港口擴寬到多少丈寬,近岸多少深,可以停多少船,同時有多少船可以卸貨。

港口碼頭彆建兩排,約百幢各種房屋(商鋪),大概位置和地圖都有,這些房屋八成歸屬天津府衙,兩成歸承包的建築商(建築商將來賣也行,租也行。)

另有配套三條馬路,包括馬路標準和長度,地圖。

總工程量按朝廷工部估算,若有五千民夫加上上百工匠們,每天乾十小時左右,大概要乾四百天。

朝廷開價四十萬貫,工期要求五百天內,各商人隻能出價一次,價低者得。

說完之後,官員把那大字報貼了起來,大夥一湧而上,史宇之對這個工程沒興趣,但也湊上去看了看。

大字報下面還有現場圖,包括港口要做多大,房屋商鋪布置,有幾層的商鋪,馬路多長和方向,全部都有規劃。

現場很多商人都立刻議論紛紛。

史宇之自己也在心中盤算著。

按他在天津府這幾天的觀察,正經青壯的勞力一天二十文還包吃,接近三十文,一個月就算一貫,五千勞力就算五千貫,工期算一年半,工錢接近十萬貫。

工匠每人每年算五十貫,一百個算六千,當然,朝廷說要一百個,你不一定要用一百個,可能五十個,三十個也能乾,關鍵還是看你自己,隻要按期完工就行。

另外的開支就是各種材料,石頭,樹木,工具等消耗。

肯定還要用到和種馬車,騾具等運輸物。

史宇之這麼一算,這些工程成本價大概不超過二十萬貫。

如果給工人工錢再高點,每天多乾點,可能在一年內就能乾完。

利潤將近一半。

這錢好賺啊,一年賺二十萬貫?

但朝廷陰毒,招標方式是商人各自出價一次,最低價得。

而且是現場開獎。

前面官員說完後,現場的商人們就在相互議論,基本都是在盤算能賺多少錢,有多少利潤,大部份人都和史宇之差不多,認為利潤挺高的。

當然,朝廷的公文也貼的很清楚,工程質要高,經的起檢測,利潤這麼高,大夥也沒有必要偷工減料,省的引來麻煩。

現場有十幾個人對這工程感興趣,紛紛開始思索出價多少了。

史宇之這時低頭對身邊史天保道:“這工程不賺錢都行,隻要不虧本,可以分到兩成商鋪房產,將來天津港興旺了,就是出租售賣,都能大賺。”

史天保深以為然的點點頭。

但天津府剛建,港口也是為了將來遷都所弄,遷都的事起碼在幾年後,所以這裡興旺要幾年,甚至十年後的事。

大部份人怕是等不急。

如果按史宇之看,出價二十萬貫就差不多了,隻要不虧本,將來肯定能賺。

就在他和彆人議論之時,前面已經有十幾個商人決定出價。

朝廷給他們考慮的時間不多,邊上點了一柱香,所有人在半柱香燒完前要出價。

現場有吏役給他們每人發了筆和紙,接著要求出價的人分開距離,所有人向一個方向,寫下自己的出價。

寫完後吏役上前拿過來,拿一個讀一個,並高高舉起。

整個過程在史宇之看來還是相當透明和公證。

“浙江李掌櫃,出價二十六萬貫。”

第一個報出來現場就炸鍋了。

誰也沒想到朝廷開價四十萬貫,姓李的才出價二十六萬。

有人已經在搖頭大罵,估計罵李掌櫃太卷,這樣大夥怎麼賺錢?

後面陸續被報了出來,第二個出價三十六萬貫,足足高了李掌櫃十萬貫。

第三個二十八萬,然後有29,32,一路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