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永不加賦(1 / 1)

第468章 永不加賦

從火器局回到皇城,大宋的內閣成員們正在等趙與芮。

趙與芮一眼就看到了三位內閣秘書中的一個新人,李逢龍。

李逢龍是趙與芮心腹李宗勉的長子。

李宗勉生了兩個兒子,李逢龍,李順龍。

但他生兒子晚,魏了翁兒子都做到一省製置使的高位了,他兒子才進內閣秘書郎。

李宗勉去年致仕,李逢龍是地方知縣,趙與芮等李宗勉退休後,立刻把他兒子調來做內閣秘書郎,也算對心腹的嘉獎。

李宗勉算是他從龍功臣,肯定要優先照顧,李逢龍在內閣當幾年秘書,就能下放當知府,然後製置使,再回內閣任尚書,這樣地方和京師都擔任過要職,也能培養人。

此時所有當年跟著趙與芮起家的都算發達了,牛寶當年跟趙與芮時,兒子才幾歲,現在二十歲不到,也當了地方官。

趙與芮想到這裡,趕緊迫不及待招呼大夥坐下。

“參見陛下。”眾人齊齊跪下施禮。

趙與芮這話一說完,簡直全場震動,魏了翁二話不說直接起身,再次跪下。

從元貞九年開始,朝廷叫‘永不蔭補’加入大宋律法,設在律法首頁。

你們勳貴們不可能個個都有能力,有開國功臣的能力,但都占著重要的位置,大明能不亡嗎?

趙與芮就是要斷絕世襲,廢除蔭補。

有時魏了翁也會想,將來陛下要是,換了太子上位,還會不會像陛下這樣禮賢下士,善待大夥。

趙與芮登基之後,就開始消弱製舉和蔭補兩樣。

今天趙與芮的主題就是:“永不蔭補,和永不加賦。”

趙與芮解釋,大宋以後曆代皇帝,首先不能再開蔭補之路,這是對官員的。

現場一片歌頌之聲。

像後世明朝的勳貴,從開國到亡國都是,嚴重影響一個朝代的正常發展。

“官員世襲,容易產生門閥和世家,還有百年勳貴。”趙與芮苦口婆心的和大臣們說著利弊。

趙與芮先讓他們再次起來,然後勸道,你們的兒子們基本也現在都在朝廷當官,將來的孫子能不能當官,朕覺的不重要,一代管一代,你們管到兒子們也就算了,你們孫子的事,讓你們的兒子去管。

主要魏了翁以前在的時候,南宋也好,北宋也好,皇城裡都沒有這樣和皇帝坐一起開會的。

趙與芮決定‘永不蔭補’,以後斷了世襲關係戶這條。

有人就算心中想著,表面也不敢露出來。

趙與芮十幾年前就反對這條,誰敢表露想世襲的心態。

至於蔭補,當時他也做了改變,為蔭補設了很多限製,主要的目的還是打擊政敵,提拔自己人。

他隻講了幾句,大夥就明白皇帝的意思。

現在十幾年過去了,自己人的兒子們都走上崗位,又還年輕,孫子大部份都沒出生。

如果朕以後哪個後代皇帝重開蔭補,和對百姓加賦,那就是昏君,天下百姓,和大宋軍將督撫們,可以共討之。

其次不能對加稅,這是對百姓的。

左邊要刻有‘永不蔭補’,右邊刻有‘永不加賦’。

上面橫批是‘官民’兩個字。

魏了翁還在想著心事,皇帝趙與芮已經說話了。

各地官府衙門以後左右都要有兩句話,當對聯。

這八個字不但要加入大宋律法,還得在天下衙門上刻著,時時提醒天下人。

製舉在唐朝開始,也是直接把人叫到皇城進行殿試,由皇帝親自考試,其實就等於皇帝看中某人了,想封官了,所以特意考察一下,合格就任命,不需要經過科舉。

世襲這個,有利有弊,放在其他朝代或其他皇帝時代,趙與芮現在提出來,恐怕滿朝反對。

科舉大夥知道是什麼意思,就是考試。

而在南宋朝時,這又叫特奏,即皇帝可以任意任命,考都不用考了。

可趙與芮登基這十幾年用的都是清正廉明的大臣居多,朝廷上下都是這類大臣,他們自認清正,就肯定得反對世襲。

蔭補的意思也很簡單,就等同於世襲,同樣不需要科舉。

想世襲占便宜的官員,幾乎都被趙與芮弄下台了。

這不是大夥在拍馬屁,卻是被趙與芮感動到了。

“都起來,平身平身,坐吧。”趙與芮樂嗬嗬請大夥坐下,接著示意大殿裡的宮女們上茶。

大夥和以往一樣,圍坐在大殿的長桌兩邊,新人還好點,那些快退休的,比如六十多歲的魏了翁,還是一副有點不習慣的樣子。

但製舉是皇帝大開後門,而他當時需要很大的權力來隨意封賞自己的心腹,所以消弱的不明顯,也沒寫進律法裡。

終兩宋時代,一般人想當官主要是三個途徑,即科舉、製舉、蔭補。

“陛下聖明,千古聖君——”

用以前的曆史告誡大臣們,像隋唐時代的門閥們,甚至擁有左右江山的能力。

呸,呸,我想什麼,陛下當然千秋萬載,長命百歲。

如果能力平平,就算世襲,也隻會連累朝廷和百姓生,如果能力出眾,不去蔭補,也照樣可以科舉當官。

“陛下聖明。”魏了翁又激動道。

趙與芮看他激動的表情,倒有慌,魏了翁六十多歲了,可彆搞的血壓高。

魏了翁兩個兒子現在都是三四十歲,也是高官,幾個孫子最大的才十二三歲,離科舉還早。

不過他家錢都不完,將來能不能考上科舉,魏了翁也無所謂。

這兩件事趙與芮也是深思熟慮後才決定的。

首先斷了官員世襲的路,減少大宋以後的門閥和勳貴世家。

你不靠蔭補的話,不可能代代都能當官,而且就算科舉考上官員,前途也有限。

其次他的皇帝特權,即製舉或特奏也要壓製。

要是皇帝昏庸,想封官就封官,隨便封,一天封幾十幾百個,這肯定也不行。

他上台之初已經限定了皇帝每年特奏的名額,當時他是有親信要用,所以沒辦法。

現在他登基十幾年,布局也完了,能特奏的基本也特奏完了。

趙與芮今天決定,取消皇帝特奏的權利。

製舉還是保留,皇帝以後要看中誰,覺得他有能力,可以提拔重用,可召到皇城進行現場殿試,通過單獨的考察之後,同樣可以當官。

特奏之權的取消,等於對皇權的進一步限製。

魏了翁等人再次動容,皇帝這次是對自己下手了,連特奏都取消。

這樣想想,他們的蔭補沒有,也完全可以接受。

接著趙與芮說到稅賦。

經過他十幾年皇帝的不斷改進,大宋的稅賦其實改了又改。

趙與芮改來改去,就是一個重點,在普通百姓身上少抽稅,在地主商人和官員和宗室身上動腦筋。

官員的收入稅是去年才開始實行,稅不高,大概二十抽一,都在官員們能承受的範圍,皇家宗室們是二十五抽一,比官員略低。

大宋的很多宗室其實混在相當差,比如趙與芮自己當皇帝前也是個普通百姓。

所以起稅都有標準,到達什麼收入才會交稅。

比如官員們年收入要到達六百貫以上才會交稅。

這個收入基本相當於七品主要文官和武將以上。

宗室也是如此,收入不達標不需要交稅。

有些沒有收入的就按田產,房產來當標準。

比如田產達到一百畝以上的宗室,就得交稅。

經過這樣的改製,趙與芮慢慢把稅收重點從普通百姓身上轉移到地主商人和官員身上。

所以他從明年開始,固定了百姓的稅,讓後代皇帝們,永不加賦。

但為了跟上時代,趙與芮以前定的稅,比如田產達到幾百畝,要交多少糧,多少絹什麼的,現在都改為比例。

你現在一畝三百斤,將來可能一畝五百斤,一千斤,所以稅糧不能以數量為準。

遇到天災人禍,如果失收,也不能逼著百姓上繳。

現在的稅賦全部以比例。

比如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等等。

凡糧之外的絹,柴、錢,羊,牛物等,俱根據當年的物價折成糧的比例。

真正繳稅時,百姓們也可以輸物,也可以輸糧,也可以輸錢。

這樣設定了比例和物價對比之後,朝廷可以永不加賦,但根據不同時期的物價,收上的稅也肯定不同。

為了防止後代皇帝隨意更改趙與芮的決定,趙與芮要求明年開始,天下的衙門包括各地駐軍大營,都得刻上這八個字。

朝廷還會下文書通報各地督撫總督、製置使們,包括各地駐軍大將。

以後哪個皇帝敢破壞這八個字的規定,各地督撫可以起兵討之。

魏了翁剛剛就是被最後這句話震驚到了。

接著趙與芮又現場道:“朕已經讓皇城司,情報司把這八個軍寫入相當規定之中。”

“凡以後朝中有大臣敢向皇帝建議,重啟蔭補和加稅,皇城司和情報司,可以直接當庭擊殺,以為大功。”

簡單來說,這以後是皇祖明訓,將來朝中有大臣重啟,可以直接擊殺,皇帝重啟,可以直接廢掉。

雖然趙與芮手段又狠,但將來的皇城司和臣工們能不能做到,那是另一回事。

但不管怎麼樣,後代皇帝有了這條祖訓在前面,總會忌憚幾分。

現場部份內閣官員可能覺得不以為然,將來的事,誰也不知道,將來的官員未必能遵守趙與芮現在的規定,將來的皇城司,也未必敢做這樣的事。

但魏了翁知道,趙與芮將來要擴大殖民,在外面分封督撫,以後大宋的皇帝要敢這麼做,海外的督撫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起來獨立造反了。

當天議完這件事後,趙與芮又和內閣們商量了一下渤泥地區的督撫人選。

元年二年,趙與芮征服飛律賓土著,設漢州府,占據了海外這塊重要的地盤。

從那時開始,朝廷就籌謀攻打渤泥的事。

飛律賓那時沒有王國,隻有土著,所以大宋進展還算順利。

但渤泥有王國,還和宋朝有商貿來往,趙與芮一邊籌劃,一邊訓練準備兵馬。

去年八月,有宋人在渤泥灣北部燒了一艘商船,然後向渤泥王怒斥,是他們的人乾的,燒掉宋人財富數千萬貫,死傷幾十人,要求賠償。

渤泥王震驚不止,想不通一艘船值幾千萬貫。

他當然賠不出,有大臣甚至想提出幾十年,慢慢分期賠。

但宋人當然不答應,即刻出名。

時渤泥國舉國上下不滿十萬人,宋軍出兵一萬,一個月不到平定渤泥。

這仗打完,不但得到諾大的渤泥地區,甚至包括整個婆羅州。

時婆羅州約七十多萬平方公裡,比後期的金國還大。

趙與芮在當地成立婆羅省,設總督,製置使,都指揮使。

附近後世的新加波等地,也將被宋軍占據,並歸劃進婆羅省。

今天和朝臣們議了議,首任總督決定為秦琛。

秦琛之前是漢州總督,現在繼續到婆羅省乾總督。

同時撤掉漢州總督府,秦琛這總督權力又進一步大了,管理婆羅省和漢州兩地。

也就是後世飛律賓和印渡尼西亞部份地區,都歸他管。

面積是相當大,比以前的南宋還大。

但人口很少,全部人口加起來,連宋朝的移民和駐軍算上,不到三十萬人,不如大宋一個府州。

也就在趙與芮決定小舅子秦琛為婆羅省總督的同時。

遠在數千裡外,一批巨大的戰船,正輪流靠岸。

秦琛輕輕從甲板上跳下岸,看著忙碌的渤泥灣,臉上也露出興奮的笑容。

他身邊跟著一些文武,大部份都是從漢州過來的。

其中有水師統製趙鵬,步營統製那合賣住。

那合賣住是金國降將,一直在海外為大宋征戰,之前到婆羅省時,還奇怪為什麼不組建騎兵。

等到了現場才知道,婆羅省比金國還大,但有八成面積覆蓋著森林,騎兵在這裡確實發揮不了什麼作用。

宋軍攻打渤泥國時,用燧發槍層層推進,幾乎無敵。

此時秦琛上岸後,卻指向對岸:“這邊最重要的就是水師。”

“咱們先要擴建渤泥國的船廠,建立自己的火器局。”

眾人抬頭看向對面,那是茫茫大海,但大海的另一頭,卻是占城和安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