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好戲開場(1 / 1)

第453章 好戲開場

從西漢開始,因黃河屢次潰決,從而使水患影響到濟南,中間當然也有人治理過,比如東漢王景治河,在滎陽和利津築堤入海口,這個‘東漢河道’用了上千年,效果還不錯,進入宋朝後,黃河又是多次崩決,景祐元年1034、熙寧十年1077、金朝明昌五年1194都有決堤,其中熙寧十年的大決,分成兩股,有一股合北清河入海。

北清河即流經濟南的清河古濟水,這是影響到濟南最近最重要的一次改變,至此,黃河已經嚴重影響到濟南。

後偽齊劉豫開鑿小清河,然後南宋初杜允決堤引河入泗水,黃河大部份南流入淮,之後就要等到幾百年後的鹹豐改道,黃河代替了大清河成為貫穿濟南的重要河流,影響非常巨大。

趙與芮之所以有把握敢治理河道,主要是他思想和古人不同。

古代人怎麼治理河道?

大部份古代人都是亡羊補牢,即有了水患決堤了,然後才開始治理,如果遇到國家巔峰時期,有錢有人還好點,要是遇到天災人禍,皇朝晚期連治理都可能無力。

比如鹹豐年間黃河在銅瓦廂決口之後,河水漫延上百裡,淹了四十多個州縣,而當時正是太平天國造反,朝廷疲於應付,無力治理,隻能隨意疏消,讓水患漫流改道了二十多年,等平定了太平天國之後才有空顧到,也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趙與芮讓吳潛、汪綱等朝廷精於水利的官員分成兩批各帶一批人,前期跑全國所有重要河道口,觀察哪個方位容易決堤,假設決堤之後如何治理,最後形成文案圖紙上報朝廷。

他們前兩年跑了個遍,形成文案遞給趙與芮後,趙與芮看完,讓他們互相換個位置。

古代疏理淤泥是最難的,沒有現代化機械,全靠人力。

趙與芮帶著水利大臣們預演了黃河的決堤,用趙與芮的話說,就算黃河將來不會決堤,但咱們的水利建設,也有利於當地百姓。

後世鹹豐年間的改道是朝廷無力治理,任洪水竄流形成的,所以後面天災不斷,水窩連綿。

元貞七年,朝廷在大清河四周開啟水利工程。

這可是個大工程,黃河在河南有七百多公裡,在山東有六百多公裡長。

但僅僅加築是遠遠不夠,第二步還需疏理河中淤泥。

吳潛和汪綱主要分三步走。

再整合兩波人的方案,讓他們再綜合比較,形成第一步治理目標。

濼口因地處古濼口而得名,位於濟南城北,南靠小清河,北臨大清河,明永樂時,在濼口設四大鹽倉,占地三百餘畝,是山東鹽引最大的轉運樞紐,當時銷往江蘇,安徽、河南的鹽引皆從這裡走出去的。

第三步是改道。

在明朝永樂年前,小清河和大清河一直是濟南的重要鹽運通道,後來小清河積淤決溢,以致船不能行,最後隻能全靠大清河。

將來一旦再有黃河決堤,加上大清河河道比較彎曲,到時下遊都會被淹。

其實這種問題,隻要有人認真研究,實地勘察下,都能發現,但古代最高統治者不發話,下面的人通常也不會認真去做。

朝廷又分為四級,一級是急需加鞏的區域,四級是可以緩緩的。

城中的百姓因為有濟南城在不會被淹,但城外肯定要倒黴。

等吳潛趕到濟南城北濼口附近,就見附近船來人往,商販如雲。

趙與芮其實對治理黃河一竅不通,但在他穿越者的加持上,大宋的水利臣工們及早的發現了將來的水患問題。

而大清河原本是一條狹窄的地下河,早期寬僅十丈,深僅數尺,深和寬都遠遠不如黃河,彆說黃河決堤,就是遇到連綿的雨季,雨水量大後,就會有水溢出來。

吳潛為此專門被調到山東為製置使,工部侍郎陳戴帶領工部人馬全面輔助他。

其中還學習了光緒年間的做法,遷移了附近部份百姓,將當地挖成河道,四周築起高壩,主動改道。

四川的主銷陝西和寧夏,甚至西域。

他的蒸汽抽水機已經發展到可以代替大量的人力,從而減少人工挖掘放水這種艱難的工程。

同一時間,汪綱到河南任河南製置使,與吳潛同時治理。

等到水災發生了再補,往往已經晚了。

通常的做法是先截斷一截河道,排乾水後,再用人力,這種事費時費力又費錢,所以曆代王朝少有這麼乾的。

畢竟這些地方不遷移,將來也可能被水淹沒。

因為黃河泛濫主要是在河南決堤,從而影響到山東。

唯一的難度就是必須在蒸汽抽水機旁二十四小時的燃燒蒸汽鍋爐。

現在趙與芮這麼一弄,隻要弄的好,小清河也能一直弄下去,就算弄不好,小清河也能多堅持幾百年。

現在趙與芮的官員們提前預判,然後根據地勢來做出重要的改道。

首先是黃河下遊兩岸的築堤,特彆是重要位置的築堤,提前築造,預防決堤。

需要加築堤壩的地方,在他們跑了幾年後,初步認為有八百多裡,占據四分之一。

現在的濼口不比明永樂時差,朝廷在山東也設有製廠,山東的鹽,白,從這裡源源不斷走向四面八方,往北銷往蒙古,往西到河南。

經過這些年的勘察調研,吳潛和汪綱一致認為,將來黃河決堤,河水還會大量注入大清河。

兩波人又跑了兩年,出了他們自己的方案。

趙與芮這幾年加大了白的國內製銷點,像山東的廠主銷蒙古和河南。

浙江、江南的主銷日本和高麗。

好在趙與芮的大宋有捷徑。

大清河經過濟南,那濟南附近的百姓肯定要遭秧。

兩廣的主銷大理、安南、占城等。

吳潛去實地看汪綱跑過的,汪綱實地去看吳潛跑過的。

大員作為最大的產地,哪邊需求量大,就銷哪邊,而且價格最低,也是國外商人去進貨的首選地。

儘管朝廷保密做的很好,但總有疏忽的時候,時民間已經有人知道了黃泥水淋法,也會製造白,可朝廷控製民間私製,簡單一條,凡民間大規模種植的甘蔗都有朝廷派人查看。

大批量的甘蔗隻能賣給朝廷製,少量的甘蔗可以上市為水果。

民間商人無法種植大批量的甘蔗,自然也無法得到甘蔗汁,就算知道知道製白的法子也沒有用。

但朝廷也通知民間商人,你們想乾這行,可以到海外去乾,殖民土地,隨你種多少甘蔗,搞多少。

這些年濟南附近也有不少商人考慮到海外去,但附近較近的都被宋軍控製,更遠的地方風險也大,目前在大宋境內,想殖民海外的商人還是比較少的。

上午大概八點左右,吳潛剛到岸邊,就見一排大船正徐徐從沿岩離開,這些都是官船,上面裝滿了精鹽和,正沿著大清河往東南方的安山湖去。

安山湖就在東平州,與河北大名相近,距離河南也挺近的。

朝廷的鹽和先運到東平,再從陸路進河北河南。

通常從濟南發出的鹽等物,隻要不遇到雨雪天氣,二十天左右能到開封,這在當時已經算是比較快的。

吳潛站在岸邊看著這批船離岸,等這些船施離後,不遠處才有另一波船在引導下開到吳潛所在的岸邊。

船剛靠岸,跳板還沒搭好,已經有兩個青年直接跳下碼頭到了吳潛身邊。

“下官曹友諒——”

“方俊傑,拜見吳製使。”

吳潛趕緊抱拳回禮,身邊濟南錦衣衛千戶張鵬也迎了上去。

對面兩人全是京城錦衣衛的人。

曹友諒是曹友聞的弟弟,目前京城錦衣衛百戶。

這次他們隨船運來六台蒸汽抽水機,錦衣衛負責保密事宜。

吳潛想治理大清河上面的土河,同時對土河一段進行清淤。

清淤在這會是最難辦的事,排水不容易,你要靠人工去挑水,不知道挑到什麼時候。

曆史上的封建皇朝也很少這麼乾,如果非要這麼乾,肯定是先挖出瀉水河道,排掉大量的水後,餘下排不掉的才用人工挑。

吳潛向趙與芮彙報後,是第一個運用蒸汽抽水機的大宋官員。

土河是黃河和商河之間的河道,漢鴻嘉四年前17年黃河決堤後,截斷了商河入海的流路,為宣泄河水,河堤都尉許商於當年帶人開挖了土河。

土河挖出來後,和商河一起為防洪排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長期沒有得到修整,經過上千年後,到明朝中葉後和商河又合到一起了。

吳潛想先截斷土河,然後排水清淤,築堤加固,疏理下土河,整個工程量不小,但要真的完全弄好,土河至少還可以再用幾百年,也能極大緩解黃河對大清河的壓力。

大清河隻有黃河三分之一寬,土河比大清河又要狹窄,吳潛截斷土河,是當前最容易乾的一條河。

曹友諒見過吳潛後,便向他彙報,這次帶過來八台蒸汽抽水機。

吳潛大吃一驚,因為他隻向皇帝申請了六台,沒想到趙與芮大手一揮,發來八台。

“這可都是陛下的心頭寶貝,吳製使可得小心使用。”

“那是那是。”吳潛趕緊點頭。

邊上方俊傑道,這抽水機用完後,不用還給京師了,還要運到四川鹽場,用來抽水。

四川那邊礦鹽比較多,下雨天不能開工,而且礦井裡水很難排出,朝廷這次在這邊用完後,還得運到四川去。

吳潛眉頭緊銷,按他的工程安排,這邊排水起碼得一兩個月,更彆說前期和後期的準備工作。

但曹友諒讓他彆急,優先這邊用。

幾人說話間,船上已經開始往下運輸抽水機。

抽水機分好幾個部件,每個部件外面都罩著罩子,從外面看根本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東西。

工部有官員從船上下來指揮,眾人小心翼翼的先把部件運到岸邊。

吳潛看到最大的部件就是蒸汽鍋爐,大小像頭牛,現場足足有十幾個人一起搬運。

下船之後就好辦了,船上帶了拖車。

拖車後面就是塊厚重的木板,下面有八個輪子,每個輪子隻有巴掌大小,全是金屬打造。

眾人把蒸汽鍋爐放到木板上,前面有四匹騾馬來拉運,後面還有人推,隻要路好,還是比較速度。

吳潛看的眉頭又緊鎖起來。

要排淤的地方和截流的地方,都不好走,這玩意要運過去怕是很難。

主要是比較沉重又不好用力,十幾個人剛剛搬起來都很艱難,這要用人工搬運,得用上百人輪流乾才行。

但沒想到曹友諒給他想了個辦法,你不是要截流嗎,先找個好走的地方,運到土河的船上,再從土河裡運到要截的岸邊,吳潛頓時眉開眼笑,很滿意的看著這個年輕人。

中午吳潛說要和曹友諒他們一起吃個飯,然後看場戲。

曹友諒等人也嚇一跳。

現在朝廷上面的人到下面去,下面的官員都不敢請客的,也不能請客的。

等吳潛一解釋才知道,原來是各付各的,吳潛不請。

吳潛的重點不是一起吃飯,而是看戲。

中午時,當地少量官員,錦衣衛的官員和吳潛陪著曹友諒他們一起吃了頓便飯,事後每人付了兩百文。

曹友諒感覺不算貴,但也不便宜。

吳潛好像有點肉痛,他這人平時還是比較樸素的,估計要不是為了陪曹友諒,也不可能來吃這麼頓的飯。

吃過飯後,眾人來到酒樓後面,後面有個大庭院,經過改裝,布置了露天舞台。

他們去的晚,到現場時,現場已經人滿為患,好在酒樓老板提前幫他們準備了位置,占了個高處看著前面。

曹友諒覺的比較新鮮,因為這種舞台京師並沒有。

他打量著現場觀眾,此時觀眾差不多滿了,坐著的有五六十人,站後面的也有四五十人,現場差不多有一百出頭的觀眾,還有很多人爬到不遠處的圍牆上,騎坐在圍牆上看。

他們落坐了一刻鐘左右,隨著一聲重重鑼響,演出正式開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