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回路艱難(大家新年好)(1 / 1)

第452章 回路艱難大家新年好

此時前面也有哨騎源源不斷帶來情報。

他們已經知道的最新情報,就是宋軍已經橫掃了察合台,窩闊台兩人的領地,反而拔都領地沒怎麼去。

這下貴由更不高興了,他和蒙哥、綽兒馬罕一商量,決定走察合台領地。

宋軍沒怎麼去拔都領地,因為拔都領地太遠啊。

宋軍隻打進去一段路就回來了,宋軍當時主要目的還是攻取謙州,打崩蒙軍主力,哪有功夫全力去清掃拔都領地。

但在貴由眼中,他都開始懷疑拔都是和宋軍暗通款曲,故意如此了。

進入到元貞八年一月,蒙軍到了察赤。

這是察合台領地最西處的一座重鎮,後世烏茲彆刻的首都。

宋軍因為距離這裡太遠,沒有打到這,目前還算完整,而且好多東面逃難的察合台領地人馬都擠在這裡,察赤幾乎人滿為患,看到幾十萬蒙軍東歸,很多蒙古族民們都淚目狂喜。

貴由雖然歸心似箭,但他們兵馬太多,補給也是個大問題,隻能原地等等。

蒙軍哨騎靠近可失哈兒看了下,有宋軍向他們射箭,城內兵馬不知,但肯定是被宋軍占據了。

大概距離蒙軍現在位置約四百多裡。

宋軍大舉入侵,橫掃四周,重點就是打擊察合台統治的核心區域,當地的牧民要麼被殺,要麼逃走。

前面說過,這察合台的地盤吧,主要人口都集中在十幾個重要的城鎮裡,除了他原先準備當汗國都城的阿力麻裡,還有察赤、可失哈兒、斡端、益離、唆裡迷、哈密力、和州等地。

“先打可失哈兒?”蒙哥立刻迫不及待。

蒙軍哨騎有時連跑幾百裡能看不到一個人影。

這原本屬於蒙古人的地盤,卻看不到一個蒙古族民,貴由也驚呆了。

蒙軍哨騎四出,繼續打探附近消息。

繼續往東走,如果找不到族民,隻有宋軍控製的城池,就得面臨攻城的選擇和補給的問題。

平時大部份牧民也集中在這些地方的四周牧養,生活,現在宋軍占據了所有的城鎮,除了逃走的牧民,餘下的都被殺光了。

一月七日,綽兒馬罕示意蒙軍全軍停下,不要急著趕路。

因為這片區域方圓幾百裡都幾乎找不到一個族民。

蒙軍在進入克什地區兩天居然沒發現有一個牧民,這時他們就要開始考慮補給問題。

“先停下,不能老往前走,找到有補給的地方再說。”綽兒馬罕與貴由商量,現在退回去,到塔吉刻斯坦,還是蒙古人控製的地方,可以得到補給。

蒙軍二十六萬人馬進來,如果得不到補給,怎麼和宋軍打?

可惜,投石機行軍太慢,貴由又著急回來,投石機都在拔都那邊,或留在歐洲。

數天後,陸續有消息從四面八方向貴由彙集,宋軍占據最近的一個重鎮就是可失哈兒即後世喀什。

蒙軍經過短暫的休息和補給,繼續往東,經過後世塔吉刻斯坦,進入察合台領地核心區域克什和阿裡地區。

可失哈兒的城高才五六米,又是土城牆,要是蒙軍帶了投石機,打起來更容易。

塔吉刻斯坦這會都是察合台的領地,但屬於領地較偏的地方,宋軍因為太遠,也沒有重點打這邊,貴由經過的時候,還能看到當地的百姓和城鎮還算完整,但進入克什麼和阿裡後就一樣了。

綽兒馬罕他們商量了下,現在這情況相當不好啊,要麼攻打宋軍重城,得到補給,要麼得找到一個能補給的地方,快速繞過可失哈兒。

但最近的城鎮就是可失哈兒,他們隻能選擇強攻可失哈兒。

蒙軍向來以戰養戰,西征時他們就地掠奪敵國村鎮,得到補給,加上歐洲的土木結構城堡比較好攻,補給從來不是問題。

現在他們回到自己的領地,幾百裡看不到一個自己的牧民,他們無法靠掠奪得到補給,隻能強攻宋軍駐守的城鎮。

綽兒馬罕這股兵馬多達二十六萬,對補給的要求和難度更大。

其中一大半是歐洲仆從軍,飲食習慣和原本的蒙軍也不同。

等他們看到可失哈兒城時,這些歐洲仆從軍也驚呆了。

畢竟在歐洲,像可失哈兒這樣的城鎮是很少見的。

不過他們要是知道,可失哈兒這樣的城鎮,在大宋連個縣城都不如時,不知道會如何著想。

一月中旬,二十六萬蒙軍團團包圍可失哈兒,開始攻城。

但綽兒馬罕和貴由回軍的目標不是為了攻破宋軍的小城,殺死宋人。

他們主要的目的是和其他蒙軍彙合,打掉宋軍主力。

進攻可失哈兒是為了補給問題。

綽兒馬罕一邊派人進攻可失哈兒,一邊讓哨騎跑向更遠處,尋找可以給二十多萬人補給的地方。

他做了兩手準備,一旦短期攻下不宋軍的城鎮,不能長時間耗在這,要果斷的率軍離去。

因為他二十多萬人馬帶的補給有限,不能和城中的宋軍耗。

蒙軍攻打可失哈兒三天無果,且死傷眾多。

綽兒馬罕沒辦法,當即立斷,率領大軍立刻扭頭就走,沿著西北往窩闊台領地去,沒多久就來到葉密力去。

這段路程有兩千多裡,蒙軍全軍提速,日行三四百裡,沿路還遇到幾股僥幸躲過宋軍屠殺還在當地的牧民,結果直接被蒙軍自己人給搶了,美其名曰征用。

好不容易到了葉密力,卻發現也有宋軍占據著。

綽兒馬罕和貴由又組織人馬打了一波,結果當然也是無功慘敗,這邊的宋軍更多,比可失哈兒多多了,蒙軍沒辦法,準備從西繞過去。

繞道過葉密力有兩條路,最近的路是走東邊,可東邊是準噶爾盆地,小股的騎兵進去沒問題,蒙軍二十六萬人馬進去,吃喝就是個大問題。

所以蒙軍隻能選擇西邊,從西邊繞要繞整個葉密力河,又多走好幾百裡路。

好在這段路沿著河走,水源不缺,而且蒙古牧民們牧守時都會選擇在有水源的附近,所以蒙軍走這邊比走準噶爾盆地安全多了。

就這樣,綽兒馬罕和貴由的蒙軍又走了一次近兩千裡的長途跋涉,好不容易在一月底時快接近謙州附近,終於遇到從北面方向來的其他蒙軍哨騎。

這時他們才知道謙州已經被宋軍攻占,蒙軍退向千裡外西北方向的阿爾泰山區,並在聯係數千裡外的拔都。

這股哨騎一直在找綽兒馬罕,看到綽兒馬罕和貴由也幾乎要哭了。

綽兒馬罕他們這會和乞丐流民差不多,他們一路走了上萬裡路,爬山涉水,小心翼翼多次繞道來到謙州附近,全軍在路上沒有好好休養過,特彆進入察合台,窩闊台領地之後,境內到處都有宋軍,每晚睡覺都怕被宋軍伏擊。

因為補給問題,他們殺了好多戰馬,陸續還有仆從軍跟不上他的腳步,甚至有人偷偷跑出去投降宋軍的。

他們從阿拉斯河出發時,擁有二十六萬大軍,而且剛剛西征得勝歸來,意氣風發,氣勢淩人,結果在察合台和窩闊台領地兩次攻城失利,軍隊士氣都遭到打擊,到謙州時,因為死傷和逃走等各種原因,全軍還有二十四萬左右,已經少了兩萬。

聽到阿爾泰山區附近還有七八萬蒙軍敗兵在那休整,綽兒馬罕和貴由的意見產生了分歧。

貴由想繞過謙州,繼續東歸,和父汗窩闊台在山西附近彙合。

因為宋軍切斷了東西兩邊蒙軍的聯係,貴由他們好久沒收到東面蒙軍的信息,也不知道窩闊台那邊究竟怎麼樣了?

綽兒馬罕原本也看不起宋人,但連續兩次攻城失利,他也感覺到宋軍的可怕,因此他強烈要求先和察合台,闊端的人馬彙合,然後再去找拔都。

這樣蒙軍可以組成五六十萬人馬的超級軍隊。

到時回來打破謙州,打通東西兩部蒙古的聯絡。

兩人爭論了一番,蒙哥最後站在綽兒馬罕那邊。

他們一致認為,以前蒙軍從來不缺補給,都是在敵國行軍,現在在自己國內行軍,卻嚴重缺少補給。

宋軍大肆殺降,草原上幾百上千裡的看不到一個族民,他們想繞道回去,必須要走三千多裡,如果要去山西,起碼有四五千裡以上。

這二十多萬大軍就算一人雙馬,每匹馬上裝滿了補給,想安全走完這四千多裡也不容易。

他們已長途跋涉了上萬裡,是到了需要休整的時候了。

此時蒙軍中讚城東歸的隻有少數,所有人都隻想找個地方休整下,他們實在都沒什麼力氣了。

從西面走了一萬多裡,打了兩波都還是敗仗,再強大的機器人也受不了,貴由沒辦法,隻能妥協。

二月上旬,綽兒馬罕的人馬曆經辛苦,終於在阿爾泰山脈附近和察合台、闊端軍彙合,兩軍超過三十萬。

蒙軍兵強馬壯,但人馬眾多,補給就是個大問題。

阿爾泰山區附近是原拔都領地,宋軍因為太遠沒有過來橫掃,當地還是有不少牧民在牧守,但蒙軍實在太多了,近三十萬大軍,超過六十萬的戰馬在這裡,每天的吃喝就是個天文數字。

察合台一面多次派人去招五六千裡外的拔都東歸,一面四處征集糧草,同時進行休整,盤算著和宋軍如何決戰的事情。

西去的哨騎毫無音迅,到三月下旬才回來第一波哨騎,說拔都身體不好,正在養病。

察合台大怒,決定親自去趟伏爾佳河,力勸拔都東歸。

蒙軍五六十萬都被宋軍切斷在西面,東面窩闊台的日子可不好過。

——

元貞八年一月初,大宋山東濟南。

濟南在寶慶年間回到大宋,趙與芮把濟南先為為山東都司、製置使司駐地之後,做為省會城市,經過十幾年發展,當地越來越繁華。

山東之地脫離大宋上百年,原本百姓們對宋廷的認同感是很低的。

但趙與芮有老祖宗的宣傳法寶在手,宋廷得到山東後,主打宣傳發動,加上趙與芮先後兩次,給山東全境免稅十年,一下子得到了當地民心。

山東在元貞六年才開始收農業稅,這時的百姓經過朝廷十幾年經營,歸屬感已經比較強,生活也比以前富足,還是比較能接受的。

今天一大早,山東製置使吳潛帶著一波人匆匆出城,往大清河去了。

去年三月,吳潛由工部侍郎出京任山東製置使。

元貞二年,皇帝趙與芮下決心治理黃河,吳潛當時是主要的負責人。

在吳潛、陳戴、汪綱等一眾大臣的意見下,趙與芮改治理黃河,為治理河道。

即重點不在黃河,而在天下所有河道,優先治理需要治理的,而不是像以前曆代皇帝那樣盲目治事,或出了問題再治理。

其實就是預防為主,鞏固加防,黃河和運河優先的原則。

吳潛他們前期了兩三年時間走遍全國主要河道,並沿途按皇帝要求設計運河,趙與芮要把大宋運河徹底疏通治理,達到甚至超過後世明清的地步。

但這些事趙與芮不是急著全面上馬,前期是勘察設計,做好預算為主,在少量急需鞏固的地方才會征發民夫和用俘虜來乾,等大宋和蒙古的戰事平定之後,軍隊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他才會投入,到時可能用不了這麼多軍隊,估計會遣派部份軍隊監督西征時得到的俘虜一起乾這些重要工程。

從元貞二年到現在,近六年時間,朝廷投入到河道治理的人不到五萬人,規模比較小,也沒影響趙與芮到處開戰。

其中最近這兩年,主要就是治理濟南附近。

濟南附近在上古時代距離黃河河道比較遠,也不受什麼影響,一直到周定王五年前602,黃河河道首先重大遷徙,有一段河道折向臨清附近,過德州東,沿著往滄州北最後入海,這樣一下子拉近了與濟南的距離。

這條河道一直到西漢武帝時都沒有變化,經曆了400多年,河床內淤泥積重,問題很多,從而開始影響濟南附近一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