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膛線有點難(1 / 1)

第429章 膛線有點難

如果說以前一分鐘隻能兩槍三槍,那麼現在一個熟練的槍手,一分鐘可以打四槍,甚至五槍。

趙與芮向兒子們講完後,有意打量兩個兒子,長子趙祺似乎沒什麼興趣,趙祺喜歡打槍,但對這些槍如何製成,各零件有什麼作用似乎沒多大興趣,反而九歲的趙禥一臉很認真,很有興趣的模樣,寧神聽著,也不知道他是真有興趣還是假裝的。

等趙與芮說完後,趙禥立刻的道:“父皇,兒臣能看看這個雷貢火帽嗎?”

“當然可以。”趙與芮遞給趙禥。

趙禥拿著在手把玩著,還是一副很有興趣的樣子。

趙祺在邊上左顧右盼,一會盯著邊上的新式燧發槍。

這是剛剛打造出來,裝了雷貢火帽的新槍,他看了幾眼,似乎想試試,但父親沒說話,他也沒敢動。

雷貢火帽剛研究出來的時,用的紙製,後來才發展成金屬製。

但趙與芮的大宋直接就是金屬製,它的樣式大概像後世的礦泉水瓶蓋。

金屬需要軟點的,所以曆史上都選擇用銅來製造,趙與芮面前的也是銅製火帽,大小比礦泉水瓶蓋小點,像指甲這麼大,內部粘裝了雷酸貢。

“父皇,200克的撞擊力就能讓他點火了?”年輕的趙禥這時問道。

“恩,一般都是在200400克左右。”趙與芮從邊上拿起一個小金屬棒,遞給趙禥。

趙禥愣了下,然後看看左手的火帽,右手的金屬棒,片刻後,把火帽放到桌上,拿起金屬棒對著火帽裡面輕輕砸了下。

哧,火帽裡頓時火四濺。

“哈哈,真的是。”趙禥表情又驚又喜,感覺非常新奇。

邊上唐波,章小石等幾個匠師官員們本來都想說,殿下真是聰慧,但唐波嘴張了下後,又閉了起來,因為他發現大皇子趙祺也在的,這馬屁不能亂拍。

看完火帽後,趙與芮拿起了改進後的新式燧發槍。

現在的燧發槍比以前輕了不少,因為沒有了藥池,點火率大增,啞火率達到二百分之一。

同時火藥的用量也少了,裝填步驟也少了一步。

整體性能可謂質的提升。

趙與芮拿著槍帶著兩個兒子又到了外面靶場,試了幾槍,都沒有啞火,非常滿意。

“現在一個熟練的槍手,多久能打一槍?”趙與芮打完後問。

“回陛下,少了裝藥池的環節。”唐波道:“可以節省好幾息時間,打的快的槍手,大概十幾息左右就能射一輪。”

現在熟練的宋軍基本能達到一分鐘四發,有厲害的甚至十二秒內能完成,達到一分鐘五發。

彆小看裝藥池這步,挺耗時間的。

以前宋軍拿出定裝彈藥,先得捏住中部點火藥和引爆藥的線,然後打開藥池,小心倒下一部分,還得擔心倒多了,倒少了,看著標準線倒,然後再把餘下的往槍膛裡倒。

這個過程最少得五六秒鐘。

現在省了這個環節,一股腦兒往槍膛裡灌就行,這也用不了多少時間。

灌進去,拿捅條捅,速度快的話,十秒內就能完成。

但是,趙與芮顯然還想更快。

如果不用灌進去拿捅條捅,豈不是更快?

所以就需要膛線和子彈,以及後裝方式。

元貞四年趙與芮也提出了膛線和子彈的的概念,然後唐波提到有個叫許厲的匠人,也提到了後裝,當時趙與芮也是大喜,專門下令提升了許厲,從工匠提升為匠師,成為火器局部門主事,從六品官員,專門給他一批人,研究後裝及圓椎形子彈和炮彈。

當然,趙與芮也和許厲說了事後世的經驗,通常是按照逐步發展來的,因為以現在大宋的科技能力,並不能一蹴而就。

趙與芮很快又來到另一個區域。

許厲也帶著幾個工匠在等著皇帝陛下。

現場有火炮擺在地上,他們將向皇帝陛下演示新型的木托炮彈。

之前的炮彈和火藥一起在炮膛裡時,中間的空隙是比較大的,因為炮彈圓形,而且受到的壓力面積也比較大,承受的壓力則小,這導致炮彈射程有限,飛行也不穩定。

後世逐步改成圓椎形炮彈,炮彈越飛越遠,幾十上百公裡都能打,就是這樣逐步發展來的。

趙與芮他們也是按照曆史的進展,先發明了木托炮彈。

即打造一個圓柱形的木托,樣式相當於後世炮彈的彈殼,但比較短。

前面是半月弧形,正好托住圓形的炮彈。

這樣的裝進炮膛後,非常貼合,密封性很好,發射藥爆炸後,承受的壓力面積小,壓力變大,動能自然變的更大,而且木托炮彈發射出去後,因為前頭重後頭輕,類似於羽毛球,使得彈道更加精確,重心很穩,射程變的更遠。

木托炮彈已經接近後世的炮彈,使準確度提升,射程變遠,趙與芮的火炮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現場炮手們打了幾炮,宋軍以前用來野戰的輕型火炮射程已經可以達到四百步以上,而千斤以上的中重炮,更能達到一千步左右。

看過現場的炮擊後,趙與芮當然也很滿意,但並不打算立刻就列裝。

此時進一步的改進又提上議程。

蒙軍是騎兵居多,步兵進攻還是少數,現在僅以燧發槍就能對付大量的步營進攻,而想在騎兵衝擊路上重創騎兵,那就得靠開彈,即能爆發的炮彈。

之前宋軍的火炮都是靠炮彈在落地的翻滾後造成更大的殺傷,這純屬得看運氣和臉。

而且在蒙古草原等地質較遠的地方,或下雨泥澤的時候,落地後的炮彈滾的也不遠。

“下一步,你們得研發可以落地後爆炸的炮彈。”趙與芮這時道。

四周工匠寧神靜聽。

明朝時就有了開彈,但那會質量極差。

當時的開彈有好幾個缺點,比如炮管直徑要比炮彈直徑大,發射藥被引爆後,會從“開彈”和炮管之間的縫隙裡面噴出來,極容易引燃“開彈”暴露在外面的引信,導致提前爆炸。

其次當時的鑄造工藝不能一次性生產炮彈全殼,要一半一半的生產然後拚湊起來,這種殼子很脆弱,很容易被發射藥爆燃時摧毀,再者除了危險外,即使成功發射出去,因火藥配方等原因,威力也很小,所以“開彈”在那時候一直流行不起來,然後就慢慢被棄用了。

現在趙與芮有最好的火藥配方,爆炸威力是沒什麼問題。

密封性和間隙也解決了,改成木托炮彈,不可能再提升引燃開彈在外面的引信,從而導致提前爆炸。

現在趙與芮他們要解決幾個問題,一是炮彈外殼,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

太厚了爆炸後,威力不大,太薄了可能沒出膛就先炸了。

然後就是引信的問題。

引信是相當重要的,因為炮兵要估算飛行時間,落地距離,然後引信燒到那個位置,落地後正好爆炸。

引信要是短了,飛到半空就炸了,那就是白白浪費。

引信要是長了,落地後還等會爆炸,給了對方避讓的時間。

這個原理就是和手榴彈差不多的原理,那麼曆史上是怎麼解決的呢?

曆史上的木管引信炮彈,會在木管上面提前標好刻度,在發射時炮兵會根據距離的遠近估算炮彈飛行的時間,然後在對應刻度上挖出一個孔能夠接觸炮彈內部的火藥,再然後把木管引信插入炮彈內。

木管上面的刻度是根據炮彈發射距離來標刻的,都是經過大量實驗彙總計算出來的。打個比方:燃燒十秒鐘的時間內,你能飛六公裡;那麼炮彈要飛三公裡,就用五秒鐘,1.5公裡就是兩秒半,就這樣提前在木管上標好刻度,所以能控製炮彈在設定的距離中及時爆炸。

雖然趙與芮確實不懂這些,隻知道木管引信炮彈的大概原理,但把原理講了之後,工匠們就會朝這個方向研發,無非多點時間去實驗驗證。

“這玩意搞不好容易提前爆炸,也容易炸膛,你們試驗時一定要小心。”

“最後靠火藥量和燃燒時間,就能確定引信的長短和攻擊距離。”

趙與芮千叮萬囑,讓匠作局小心,這些工匠,可都是他的寶貝。

現在這種開爆炸彈加上木管引信,在趙與芮這批工匠面前,已經是屬於技術含量比較低的了,遠比研發雷貢容易很多。

唐波聽完後,當場就表態,最多半年就能研發出來。

“先彆吹牛,不著急,咱們都是有時間的。”趙與芮笑道:“諸工愛卿和匠師、炮手們的安全最重要。”

他這會才三十一歲,剛剛三十出頭,正當壯年,有的是時間。

“多謝陛下。”眾大臣還是非常感動。

轉場時,趙與芮還是比較激動的。

有了木托炮彈,再進一步改進成會爆炸的木製引信炮彈,大宋朝的火炮無論射程,準確度,和威力都是數倍的遞增。

到時一炸一大片,對騎兵衝鋒也能造成強力的傷害。

配上燧發槍後,宋軍在野外都可以隨便打蒙軍了。

可惜很快下個場地讓他有些微微失望。

轉場的地方是大宋製造膛線的地方。

原本膛線十五世紀才出現,但到十九世紀才大規模裝備各國部隊,原因當然就是膛線不好弄,準確說,是優質耐用的膛線不好弄。

趙與芮當年也提過幾個建議,工匠們也一直在朝這些方向研發。

以目前的工藝水平,最簡單最容易操作的也就是刮刀法。

刮刀法即用一根比槍管內徑略紉略小的鋼棒,在它的特定部位刻挖一個槽,安裝一塊硬質合金鋼片,鋼片上有一條或二條凸出的有一定傾斜角的帶狀體,前端有利削部,並可調節凸起高度。在一條膛線位置上來回拉動數十次,就切出一條陰膛線,然後調節位置再切刮下一條。這種方法切奇數或偶數的膛線一般用單刮刀,切偶數的膛線可以用雙向刮刀。也可以在相對的位置安裝單刮刀,雙刮刀或三副刀,一次切出2至6條膛線。

這是封建時代最容易操作的辦法之一了,也是最容易理解的。

但它的難度也有幾個。

一是這個時代打造比槍管內徑略紉略小的鋼棒比較難,精度更要把握好。

二是安裝硬質合金鋼片的材料需要不停的嘗試。

趙與芮的燧發槍槍管都是采用了鑽管式,算是這個時代最頂尖的科技。

但相當費鑽頭費時間,效率也低,數萬戶工匠參與,一年才能打造兩萬多支。

這幾年趙與芮已經把大量原本造弓弩的工匠轉為打造燧發槍。

目前大宋數萬戶工匠參與,年造燧發槍兩萬多支。

全軍目前也就七萬支燧發槍,趙與芮在各地同時和蒙軍開戰,每支部隊分到的燧發槍數量有限。

而打造刮刀用的鋼棒,和打造一根槍管同樣耗時耗工,關鍵也不夠耐用。

硬質合金的材料,工匠們已經經過快兩年的無數次試驗,目前已經總算是找到比較適合的配方,這連帶著鑽頭也得到了進步和提升。

“一個鋼棒隻能拉四根槍管,而且全部是需要手工,每個工匠的水平又有區彆,所以拉出的膛線可能不一樣。”

膛線不同,意味著趙與芮想用子彈來代替就不現實,而且全手工效率很低,又需要調拔大量的工匠,這樣打造燧發槍的速度就得降下來,得不償失。

還有一種比較簡單,早期可操作的就是‘鉤刀拉削法’。

這種是把鉤狀切刀安置在比槍膛直徑略細的鋼拉杆上,鉤形刮刀刃口的高度可以通過調節拉杆層部的螺絲來調節。每拉動通過槍管一次,拉杆移動幾微米,隨著槍管的勻速旋轉,拉削出一條有一定纏度的陰膛線,達到預定寬度後,再換位置拉第二條膛線。早期的線膛槍拉一條陰膛線隻要拉削二十次左右,而一支較好的槍拉削同樣的陰膛線要拉削一百次左右。拉的次數越多,形成的拉槽越細,越精密。

這種隻要木製機械就能完成,算是比較容易的。

缺點同樣是需要全手工和大量的工匠。

(本章完)